浅谈一下对猫瘟的理解和治疗方案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猫瘟的事。
猫瘟热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常见病,网上相关文献也不少。经过思考,我决定手动编写摘要来解释我对猫瘟热的看法。
猫瘟热,也称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由猫瘟病毒(FPV)引起,引起猫急性病毒性肠炎,传染性极强。粪口传播通常更为常见。它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猫或唾液或粪便传播。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如果患有猫瘟的猫所呆过的地方(包括空气)没有彻底消毒,猫瘟病毒可能会残留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所以这个最可怕的是猫瘟病毒。 , 传染性!
病理生理学:
*FPV传染性强,对快速分裂的淋巴细胞、骨髓和小肠组织有亲和力;
*淋巴组织感染和淋巴细胞耗竭会抑制免疫功能;
*骨髓也会发生骨髓抑制,进一步损害免疫力;
*免疫系统被破坏后,小肠屏障被破坏,引起毒血症。
大多数小猫在6-8周大之前母体免疫力就具有保护性,因此不容易被感染。
12-16 周龄未接种疫苗的小猫极易受到感染。
幼猫死亡率高达50%-90%
在老年猫或成年猫中很少见。
临床症状
猫瘟的潜伏期为2-9天,临床表现为发烧、呕吐、腹泻、血便(如番茄汁)、严重脱水。怀孕猫的早期感染可导致流产、死产和胎儿木乃伊化。妊娠晚期或分娩猫的感染通常会导致非进行性脑功能障碍(共济失调和嗜睡、站立时四肢外展、震颤和躯干摇摆)。
诊断注意事项:
由于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的风险增加,严重的白细胞减少症通常预后不良。给幼猫接种疫苗并不能消除猫瘟热的可能性。
对待
目前没有治疗方案或药物可以杀死病毒本身。猫瘟需要积极治疗,因为猫通常会在患病 24 小时内死亡。治疗方法包括输全血以改善全血细胞减少症、静脉输液(因为大多数猫都脱水)、注射维生素 A、B 和 C,以及静脉注射抗生素以预防败血症,因为大多数猫在没有抗生素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症。
确诊患有 FPV 的猫应首先进行隔离,并立即对环境进行消毒,以减少病毒数量。
1.支持治疗
良好的护理可以降低死亡率,通过静脉滴注恢复液体和电解质也很重要。由于受感染的猫的肠道屏障经常被破坏,细菌可能会侵入血液。因此,预防败血症是必要的,应使用广谱抗生素(静脉注射)。应尽可能继续喂食。首选易消化的饮食,如果呕吐持续,应使用止吐药。维生素补充剂(尤其是 B 族维生素)可用于预防硫胺素缺乏症。对于患有厌食、低蛋白血症、呕吐和腹泻的猫,肠外营养是必要的。
2.抗病毒治疗
可以使用猫重组干扰素。
并发症
猫瘟热的并发症很常见。最常见的是脱水,几乎所有感染猫瘟热的猫都会发生脱水。低钠血症和其他电解质紊乱也很常见,例如疾病晚期的低血压、体温过高或体温过低。患有严重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往往会发生继发感染,尤其是细菌和真菌感染,尽管继发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频率发生。也可能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且通常是致命的。还可能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即使猫存活下来,也可能会出现心肌病和心肌炎等晚期并发症,尽管尚未报道过血液学或胃肠道后遗症的病例,而且在受猫瘟热影响的猫中,晚期心肌炎或心肌病似乎极为罕见。的。总体而言,猫瘟热幸存者出现任何长期后遗症的情况极为罕见,几乎所有幸存的猫都能完全康复。
预后
猫瘟热是一种快速发病的疾病,但早期诊断的猫康复的机会很大。
·如果猫已经超过 16 周大,并且能在患病的前 48 小时内存活下来,那么康复的机会就很大。
·如果五到七天内没有死亡,只要护理得当,康复很快。
·6个月以内的小猫死亡率高达90%。
·年长的猫抵抗力更强,但易感成年猫的死亡率接近50%。
预防
预防猫瘟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猫自身的免疫力。
1. 疫苗接种
预防这种疾病的最佳方法是定期接种疫苗和加强疫苗。尤其是小猫一定要按时、按时接种疫苗。这是增强猫瘟热免疫力的最安全、最简单的方法。给小猫接种疫苗时必须小心,因为从母猫的照顾中获得的抗体可能会干扰其自身抗体的产生。在形成适当的免疫力之前,需要再接种一次疫苗并防止感染。
2、消毒
由于环境污染是病毒的主要来源,环境消毒具有重要意义。环境中的猫瘟热病毒可用 6% 的漂白剂溶液杀死。病毒必须与消毒剂接触至少10分钟。特别要注意猫砂盆,一定要消毒到位,因为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粪便传播。
3.室内猫
将您的猫留在室内,以防止它们接触未接种疫苗或受感染的野猫。
多猫猫舍、收容所和诊所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将病猫与健康猫分开,将不同年龄段的小猫饲养到12-16周龄,并确保环境进行消毒。
疫苗
猫瘟疫苗有两种类型。
1. 灭活
这种“灭活”疫苗可以对这种疾病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并且可以安全地用于怀孕期间的母猫。
2. 减毒疫苗
“减毒”疫苗含有减弱的病毒,这些病毒是为了在接种疫苗的猫中产生更好的免疫反应而培育的,但不会产生疾病。不应给怀孕的猫注射减毒疫苗,因为它们会损害母猫子宫内小猫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这两种类型的疫苗已广泛使用多年,没有严重的副作用。
最后总结一下,猫瘟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及早发现并积极配合治疗,康复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