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2019年版)
1.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首次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和胃腺瘤性息肉(ICD-10:D13.1),并进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
(二)诊断依据
摘自《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 《消化内镜》(李一农、陆兴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 基于 (Clin, 2013, 11(11): 1374-1384.); (Gut, 2010, 59(9): 1270-1276.)等国内外临床及内镜诊疗指南。
1.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
2. 钡餐造影显示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3)治疗方案的选择
摘自《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 《消化内镜》(李一农、陆兴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 基于 (Clin, 2013, 11(11): 1374-1384.); (Gut, 2010, 59(9): 1270-1276.)等国内外临床及内镜诊疗指南。
1.基本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治疗。
(4)标准住院天数为5至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的标准
1.首次诊断必须符合胃息肉(ICD-10:K31.7)和胃腺瘤性息肉(ICD-10:D13.1)的疾病编码。
2.符合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的指征。
3.当患者同时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治疗且不影响首次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 所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部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CA72-4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4)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患者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7) 住院后第2~3天进行内镜治疗
1、术前签署胃镜检查及治疗同意书。
2.可采用镇静或麻醉: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必须在内镜室观察直至术后苏醒返回病房。
3.按顺序进行常规胃镜检查。
4.根据术中所见息肉的形状、大小、数量确定内镜治疗方案,并按照胃息肉内镜治疗标准实施治疗;大于1厘米的息肉应完全切除并进行病理学评估以排除上皮内瘤变。使用适当的围手术期措施以避免可能的治疗并发症。
5.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天或更长时间。
6.尽可能回收切除标本并送病理检查。
7.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8)选择药物
1. 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H2RA)]。
2.使用粘膜保护剂。
3.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
(九)排放标准
1.无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
2.患者一般情况允许。
(10)变异及原因分析
1.年龄<18岁或>65岁患者进入特殊人群临床路径。
2.有胃镜检查禁忌症的患者进入临床路径针对特殊人群:如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上消化道穿孔急性期或围手术期消化道手术中,严重咽喉疾病、腐蚀性食管损伤急性期等不能置入内窥镜。
3.使用影响血小板和凝血功能药物的人将进入特殊人群的临床路径。
4.息肉不符合内镜治疗指征,或患者有内镜治疗禁忌,患者出院或转手术进入胃肿瘤手术治疗临床路径。
5.合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进入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进行内镜下止血,必要时转手术治疗。
6.合并感染需持续抗感染治疗,进入消化道感染临床路径。
7.合并胃肠穿孔,转入手术并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8. 如果病理提示恶性肿瘤,应将患者转诊至手术并进入其他途径。
9.多发息肉、大息肉或情况复杂:如果息肉数量超过3个,或息肉直径≥2cm,或息肉基底部宽或蒂粗(蒂直径≥1cm),则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2. 内镜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表
适用对象
首次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内窥镜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人数: 住院人数:
住院日期: 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时间:5至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