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之路的灾害治理及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pdf

日期: 2024-03-29 08:02:48|浏览: 123|编号: 4027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古代丝绸之路的灾害治理及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pdf

古代丝绸之路的灾害治理及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摘要]在全面推进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宏伟进程中,我们对丝绸之路沿线的灾害评估和风险评估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唯有全面而科学地预测和分析丝路沿线的自然风险、环境风险、安全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改善条件,助推丝路沿线经济和文化的稳步发展;唯有实现天时地利人和,才能确保丝路人文环境长治久本文首次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尤其是敦煌吐鲁番文献)入手,深入分析一千余年来丝绸之路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安全危害(特别是风灾、虫灾、雪灾、旱灾、水灾、暑灾、寒灾、匪灾八类),以及丝绸沿线人民在当时条件下有效的减灾防灾措施,以期对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进有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可以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建立强大的国防,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确保“一带一路”商贸畅通、人员安全和秩序稳定;(二)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国家和友好民族的力量,群策群力,确保“一带一路”的一方平安;(三)机动灵活,建立快速反应的国防和治安力量,第一时间保障“一带一路”的国防、交通和商贸安全;(四)保障水利,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和完善水利设施和管理制度,实现人水和谐;(五)治理风沙,重视生态,防止荒漠扩大化;(六)平等互利,实现共赢。

[关键词]丝绸之路;灾害;一带一路;敦煌吐鲁番文献中图分类号:G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6)09—0001—12作者简介:王启涛(1965-),四川仪陇人,西南民族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敦煌吐鲁番文献。四川成都610041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1](P.19-20)在美国学者拉铁摩尔(OwenLattimore)看来,丝绸之路正是多种文明相汇的“过渡地带”,并且作为一个文化的“贮存地”,在不同民族的互动互为过程中,这一地带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相互交错的开放性和杂糅性。[2](P.156-164)如今,我们正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一项震惊世界的宏大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大国的敢于担当和勇挑责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如何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在吸取和借鉴古人经营丝绸之路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与今天丝路沿线各友好国家和民族创新合作理念,发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就显得非常迫本文首次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尤其是敦煌吐鲁番文献)入手,深入分析一千余年来丝绸之路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安全危害(特别是风灾、虫灾、雪灾、旱灾、水灾、暑灾、寒灾、匪灾八类),以及丝路沿线人民在当时条件下有效的减灾防灾措施,以期对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进提供宝贵的启示。

综观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面对灾害和战胜灾害的历史。枟左传成公十六年枠:“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灾害史,研究千百年来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先民如何在当时条件下实施有效的减灾防灾措施,对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古代丝绸之路的灾害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在地理和气候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复杂多变,遍检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我们发现古代丝绸之路的灾害主要是风灾、虫灾、雪灾、旱灾、水灾、暑灾、寒灾、匪灾八类,现逐一分析之:(一)风灾由于“狭管”效应、山谷风和河谷风、绕流作用、动力摩擦作用等自然因素,古代西域一直风灾不断、风沙肆虐。(P.123)唐代高僧玄奘在枟大唐西域记枠卷第十二“瞿萨旦那国”记载了当时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风灾一直是吐鲁番一带的重要灾害,清代学者徐松枟新疆南路赋枠这样记载吐鲁番一代的风灾恐怖场景:“儵夐火州,侵淫风穴。直到今天,吐鲁番三十里风区的十二级大风常常掀翻车辆,足见其威力之其实这一点在古代也不例外,从十六国时期的吐鲁番文书就可以看出当时把风灾作为一种重要的灾害写进了契约中,请比较66TAM62:6/4枟翟彊可见,由于风灾和虫灾,本年度的葡萄损失严重,有三成葡萄树开花枯黄了。

古人战胜风灾的能力有限,所以,在吐鲁番契约中,往往把风灾当成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契约双方明确约定:如果某一方遭遇风灾,不为之承担责任,这在高昌国时代的契约中屡见不鲜。72TAM151:13枟高昌义和三年(616-386):“若风破大枯,[随]。”从上引最后一件文书可知:风灾的破坏力如此之大,导致枣树枯死,对当时吐鲁番地区的支柱产业———果业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到了唐西州时代,风灾依然给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包括给小麦种植造成严重的灾害。59TAM301:15/41,15/42枟唐贞观十七年(643比例”,也就是按照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行的标准实施,而不因风灾导致的损失给对方追加责任。以上是我们对出土文献中有关吐鲁番等丝绸之路沿线地区风灾资料的收集结果,其实,在传世文献中,也对丝绸之路的风灾进行了专门记载。“其年风灾,蒲桃刺蜜不熟,故驳杂。”[4](P.519)可见,风灾严重影响葡萄和刺蜜的种植,导致果子质量大打折扣。其实,中国北方地区自古以来就遭受着风灾的折磨,后魏贾思勰枟齐民要术枠卷三枟杂说枠载:“且风、虫、水、旱,饥馑荐臻,十年之内,俭居四五,安可不预备凶灾也。”P.296-297)贾思勰是著名的农学家,他深刻认识到北方地区最大的四种灾害是风灾、虫灾、水灾、旱灾,这四种灾害中,风灾又排在第一。

风灾还广泛见于唐代诗人的边塞诗中,唐人的边塞诗也可以看成是灾害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诗人就是岑参了。岑参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又为其幕府判官。留有岑参吐鲁番之行有关枟马料账枠的铁证,在这本马料账中,两次提到“岑判官”。岑参对西域一带的风灾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他在枟银山碛西馆枠诗中这样写道:“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P.468)岑参更有枟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枠诗:“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从此诗可以看出:风吹卷石,石大如斗,足见风灾的破坏力之大。又请比较岑参枟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枠:“沙尘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皆血流。”[6](P.461)可见,风沙漫天,风卷碎石,连马匹的四蹄都被击中流血。再请比较岑参枟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枠:“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6](P.467) “古塞千年空,阴山独崔嵬。二庭近西海,六月秋 日暮上北楼,杀气凝不开。

大荒无鸟飞,但 见白龙塠。” (P.460)岑参又在枟武威送刘单判官赴 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枠诗中写道:“曾到交河城,风 土断人肠。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风,鼓怒不可当。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 天萧条,鬼哭夹道傍。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 置酒高馆夕,边城月苍苍。” [6](P.462) 不仅如此,在唐代官员的心目里,西域的风灾 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儿。 热天的风仿佛要把这 个世界焚烧,冬天的风是刺入骨髓的冰冷,往往要 夺人之命。枟贞观政要 论安边枠记载黄门侍郎褚 遂良给唐太宗的信中感叹当时的吐鲁番:“沙碛千 里,冬风冰冽,夏风如焚,行人遇之多死。” (二)虫灾 古代丝绸之路虫灾严重。 虫灾会对瓜果种植 造成重大损失,比如葡萄开花枯败,前文讲过,它 同风灾一起,往往造成吐鲁番葡萄种植损失三成, 这在十六国时期的吐鲁番文书中即有记载,谨再 引66TAM62:6 -51)“今年风虫,蒲陶三分枯[花]”为证。在高昌国时代的吐鲁番文书里,也记载了虫 灾对其粮食种植的影响。 66TAM48:22枟高昌道人 如果追述历史,虫灾自古以来就是最为常见的灾害之一,请比较枟诗 小雅 又请比较汉碑枟祀三公碑枠:“ P.32)枟通典枠 卷二枟食货枠 二“水利田” 武帝咸宁元年诏:“今年霖雨过差,又有虫灾。

”枟唐六典枠卷三十“三府督护州县官吏”:“虫霜旱涝, 年收耗实。”枟唐律疏议枠卷一三枟户婚枠“不言及妄 言旱涝霜虫”条:“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 处,主司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 覆检不以 实者,与同罪。 若致枉有所征免,赃重者,坐赃论。 (三)旱灾古代丝绸之路干旱少雨。 一万年前,第四季 大冰期后迎来地球的间冰期,气候变暖成为不可 逆转的趋势,这使得西域变得更加干旱,罗布泊地 区是全球最干旱的地区。 P.1)特别是塔里木盆地 的中心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高山环绕,湿润气流 不能进入,干旱、多风、少雨。 吐鲁番盆地亦不例外,盆地年均降雨16畅9 毫米,最大降雨量为48畅4 米,最小降雨量为2畅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845 米,干燥、高温、多风、少雨、四季明显、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极端最低温度-29畅9 度,最高49畅6 面直射最高温度76畅6度,沙丘表面最高温度82畅3 风力达到7畅8级以上的天气年平均32 次,风口 在100 次以上,最大风速达到40m/s。 [8](P.84) 由于干 旱缺水,曾经导致敦煌向西域的一次移民运动中 成千上万的人渴死。 在高昌国时代和唐贞观年间的吐鲁番契约文书中,就把旱灾作为不可抗拒的灾 害列入契约条款,并明确规定契约各方不为旱灾承 担责任。

67TAM365:7 -1枟高昌延昌二十八年(588 -293):“贼破水旱,随大。”59TAM301:15/41,15/42枟唐贞观十 七年(643 代西域在治理旱灾方面的成就非常显著,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借鉴,世人所熟知的坎儿井,就是 古代西域人民在治理旱灾方面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实,除了坎儿井之外,西域人民还建立了密集的 水道灌溉系统,有专人管理,有专门的制度,有专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