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登山者如何抗拒登顶诱惑

日期: 2024-04-02 06:03:49|浏览: 102|编号: 4143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书评 | 登山者如何抗拒登顶诱惑

在世界上,有三座高山是无人登顶的。它们是我国境内的卡瓦格博峰与冈仁波齐峰,另外一座是尼泊尔境内的鱼尾峰。这三座山并不算高,都在海拔6000多米,可为何无人登顶?

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员、民族史博士郭净,为纪念梅里雪山山难30周年撰写的《登山物语》,试图以禁登卡瓦格博峰为例,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登与不登”的线索与空间。

梅里雪山山难为世界第二大山难

梅里雪山,是汉族人的叫法,藏语称做“卡瓦格博峰”。

探究人类攀登卡瓦格博峰的历史,要从1902年英国登山队首次挑战说起。其后的1987年至1996年间,日本、美国及中日联合登山队都先后向卡瓦格博峰发出挑战,均以失败告终。

本书讲述的“梅里雪山山难”,指的是1990年11月至1991年1月,中日联合登山队在向卡瓦格博峰冲击顶登的过程中,因天气恶劣引发山难,中日17名登山队员全部罹难,是世界登山史上的第二大惨案。第一大惨案是发生在1990年苏联境内(现在为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地区)的列宁峰山难,因地震引发雪崩,造成43名登山者遇难。

与列宁峰山难有所不同的是,迄今为止,业界并没有就卡瓦格博峰山难给出明确的遇难原因。当年,因为天气恶劣,经过20多天的专业搜救,中日联合救援队不得不放弃救援,失望而返。

1998年7月,云南省德钦县明永村的三名牧民,在冰川上发现七年前梅里雪山山难中丧生的登山队员遗体,才得以重新开启了中日登山爱好者对这次灾难后续的收集遗骸、遗物,还原事故现场调查,以及反思山难为何发生等诸项工作。

由于事隔多年,日方当年参与筹备登山的人员多数已经放弃了追查原因。唯有现任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理事,以自由摄影师兼作家身份活跃在中日之间的小林尚礼,为了让山难队友们的亡灵回到亲人身边,一再深入梅里雪山,在明永村和雨崩村村民的帮助下,已成功地找到十六具尸体。

站在中方参与登山人员的角度,本书作者郭净通过走访当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组织者、厨师,以及帮助救援的登山者、村民、遇难者家属,倾听他们对于山难的看法,以此“来探寻人与自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沟通的秘密,追问自由旅行的意义和它带来的后果”。

在生命与攀登之间,更爱哪个?

在梅里雪山山难之后,云南电视台迅速地制作了时长66分钟的纪录片《卡瓦格博》。在片中,曾经参加救援的西藏登山队队员说,卡瓦格博只有6740米,比珠峰低约2000米,登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存在永远无法登顶。这位队员的说法,几乎代表了所有专业登山者的心态。

这也可以侧面印证,山难发生时,为何17名登山队员都在3号营地,甚至包括领队与女队医。通常情况下,他们只能在2号营地待命,以便遇事与大本营及时联络。这只说明一件事情:当时的登顶条件非常好,所有人都希望参与到真正的征服行动中来。

遇难后,西藏救援队在2号营地连帐篷和必备物资都未找到,经分析认为,在出事的那个晚上,队员们将这些都转移到3号营地,这里到顶峰的垂直距离不到200米,状况良好的条件下,登顶轻而易举。

可是,3号营地的最大问题是太平坦,在建立营地时,中日双方发生过分歧。中方认为应以安全为主,营地离山脚要保证有足够撤离距离;日方则坚持,离山脚越近,登顶时间越短,成功越有保证。最后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取了个中间值,但仍然没有达到中方所说的安全距离。这是后来被认定山难的技术原因之一,夜间发生的雪崩,从山中冲下来,距离之近,营地之平,令队员们没有时间和空间撤离。

凡攀援者,都是喜欢山的。在生命与攀登之间,登山者更爱哪个?在所有体育项目中,登山的死亡率是最高的。他们明明知道死亡随时随地会到来,有些人也见证过同伴的死亡,但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再来,冲击新的高度。

但我国著名登山家张梁曾经说过,登山的意义在于“不断冲顶,活着回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金国威拍摄的纪录片《攀登梅鲁峰》那么令人赞叹!因为在还剩下100多米就可以登顶时,天气突变,片中的三个人果断决定下撤,功亏一篑。后来,他们又去了一次,成功登顶。登山者的困难,也许就在于,如何抗拒登顶的诱惑,也就是张梁口中欲望的诱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