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滑雪新手攻略:Splitboard 与雪崩安全装备篇

日期: 2024-04-04 01:04:28|浏览: 91|编号: 4207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登山滑雪新手攻略:Splitboard 与雪崩安全装备篇

前些日子网红又又同学的 登山滑雪新手攻略 (强烈推荐先看一下) 基本上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新手开始登山滑雪的基础知识。不过因为她使用的是更传统的tech 双板雪橇,我在这里略微补充一下相对新兴一些的 (分裂板)方式。 (以及补充的文末关于雪崩安全装备的一些内容)

在开始之前,先稍微介绍一下的背景。 相比于双板 ski 这种1970-1980 年就开始流行的先进登山滑雪方式(主要是双板以及脚跟可抬式的让向上和爬升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在已经基本进化为tech ),单板玩家就苦逼了很多,早期的单板玩家要穿雪鞋,背负着冰爪和雪板在漫漫雪原苦苦挣扎。苦则思变,看着ski在雪上攀爬穿越贴地飞行,灵机一动,就有了把板子从中切开,在双板和单板之间切换的尝试。于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堪称滑雪界的变形金刚就长这样:

基本过程就是:

向上爬行的时候: 拆掉横向固定器-》板子拆分成两半-》在背面贴上skin-》把固定器纵向钩挂好-》穿上板子拿起折叠登山杖 (遇到陡坡或者硬雪/冰再上特制冰爪)

下滑的时候: 拆掉纵向固定器-》拆掉skin,叠好收起-》把板子合并起来-》横向装好固定器-》穿板飞起

于是告别笨拙的雪鞋,单板玩家在雪山上也可以开心的玩耍了。

其实最开始对这个感兴趣,也是因为在挑选雪板的时候看到了帅气的变形切换过程,以及一板通吃,就算Alta 这种skii only的雪场也能方便进出的想法跳进了大坑。(虽然后面才知道想多了,split模式并不是为下坡设计……)

因为要能够保证的方向切换以及合并之后的稳定性,所以包含了几组固定结构,而这之中又主要分为两大阵营:

注重便捷的Voile Puck 和 专注稳定性的

1. 板身接口 (board )

单板从中间纵向一分为二,靠板头两端的锁扣(nose/tail clip) 和中部的两组金属滑钩(split hook)锁定。

如上如所示是标准的Voile Puck . 可以看到只有两端的nose/tail hook(昵称鲸鱼钩)以及2/3处的两组小金属钩组,而四块黑色塑料块是给用的滑轨。而且Voile系统采用双系统,让位置调节更加灵活轻松。

上图所示是 ,两端的钩组与Voile基本相同,2/3处的卡扣结构也和Voile相去不远,但是银色的两组卡扣除去钩挂的作用还对板身有额外的稳定效果。 其 hook部分采用的是固定的螺孔位置设计,位置调节相对略微受限。我想这同样是稳定为王的专业出发点。

相比之下Voile的重量更轻更灵活,但是只有2组直接锁扣,在合并滑行的时候会略微感觉板身有些颠簸,而后者有三组,更接近普通单板的脚感,却额外增加了一些重量。

但是,在加装的状况下差距并没有很大,更大的是不同的板子能使用的系统也不尽相同。 比如Voile,,K2的 只能用Voile Puck,而Jones和 的板子通常只能使用 . 在购买的时候需要注意。

(此处小伙伴提出其实Voile,的和滑轨,螺孔系统都是可以互换的。但是,类似于普通雪板的系统与其他家的梅花,2x4系统互换会有些或多或少的兼容问题,以及板子/自带配件的因素,推荐按照配套系统来,除非你有非常强烈的)

PS: 经过更多的研究发现,Voile有专门的 mount 可以兼容其他几种板子的接口,如下图:

这样子无论你喜欢哪个系统的板子,你的Voile 都可以用了。

另外在长度选择上应该比平时用的雪板长3-5cm,因为登山滑雪的额外负重(雪崩安全设备,额外的衣服,水,食物,甚至帐篷等可能甚至要到达20-30lb的重量),以及状况,会很容易让你在松软雪况浮力不足。

此外,因为涉及到有时需要背起板子长途hike,所以重量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个和板子本身的用料,类型以及长度都非常相关。比如越长的板子重量也会越高,而碳纤材质的板子会更轻巧,但是会更硬,牺牲一部分可玩性。我的建议是: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板型和硬度,配合自己的滑行style。 毕竟辛辛苦苦爬上去了,却不能enjoy,这个乐趣就没有了。这几lb重量不如在其他地方节省。

我本人用的是下图K2的 , Voile puck ,flat 板型,stiff all 板,相对全能中庸,适合新手,7lb+的重量也算是偏重一点儿了。至于为什么选他,看了介绍你就懂了,K2神教,跳坑无极限, XD

2. 固定器()

关于固定器,Voile Puck 有几个主要类型:

a) Light Rail : 标准Voile

b) Spark R&D: 进化版Voile ,重新设计的滑轨部分减轻了重量,降低了和板身之间的高度,改善了滑行体验。这是目前评价最好的Voile 类型。

c) K2 : 踩入式,全金属的超轻设计。经过K2的改良,滑行感受和可靠程度就我的使用经验来看非常优秀。但是, 因为靴子要内建固定器的后支撑板,外加鞋底的金属卡口,所以靴子比一般的要重25%左右,而且非常坚硬,接近skii boots的踩入体验,所以非常不推荐park使用,比较适合高速滑行。普通的靴子并不能和这个兼容。

下图是boots的照片:明显可以看到底部比一般靴子要厚重很多。经过测试,靴子的舒适度和在雪坡攀爬的使用感受基本合格,介于skii boots和普通雪板靴之间。这个靴子也可以用于普通的,但是鉴于重量和硬度,其实并不大推荐这么做。

此外,这套还有自己专用的雪爪,用来攀爬冻雪表面。(由于K2自己的营销问题,这个产品量很少,我在几番搜寻之后,不得已从一家德国ebay店铺上买到了它...不过产品本身质量和设计相当优秀)

我当时就是被这个帅气视频拉进了坑。

下图是在 测试单板滑行的照片,你可以看到板子上的两个银色金属框架,就是K2 BC ,还有我脚上那双棕色的靴子,是K2 Boots。

的 相对简单,只有一种款型不同性能的几款产品,鉴于我没有直接使用过,不好评价,但是专业选手都说好。

3. Skin: 这个在又又的文章稍有提及,但是要注意,和skii的skin是不同的,形状,宽度和卡扣固定部分都会有差别。而且一般到手之后还需要自行对skin进行剪裁以适应自己的雪板。(对于如何剪裁skin,可以自行搜索)

Again,K2对此也有优化设计,叫做Z-Clip,用一组特殊的金属孔勾挂,更加简洁快速,贴合板身。但是不与其他产品兼容,而且尾端缝合设计不容易剪裁。我是在板子套装里一起买到的,其他途径比较难以直接买到长度完全合适的skin。

4. 其他附件: 包含抬升器, 纵向固定轴等,通常随和板子一起包含

下图为例,包含了绝大多数附件内容。

(下图是Voile 组件)

(以下为 组件)

以上就是基本的组成。至于选购的话仁者见仁,我对于目前自己的K2套装还是很满意的,而且由于使用者非常的少,又很有特点,所以特别适合吸(shua)引(ku)目()光(x)。当然代价就是系统不兼容的痛苦以及靴子选购范围的极度局限。当然pro 给过一个,我觉得很中肯“this is not for epic long trip”, 毕竟越精密的金属系统,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相对高一些。 做好这些心理准备,你就可以入坑了。

至于不想使用踩入式 固定器( )或者要玩的小伙伴,建议可以考虑以下两款板子:

1. Jones :

Jones 在滑行感受方面的设计绝对处于业界顶尖地位,而这一款 / 板子专攻高山滑行,偏硬的板身和良好的边缘设计以及只有6lb 4.5 OZ的重量,让你在偏硬的雪面上攀爬和高速下滑都游刃有余。此外,这块板子只能使用 。

同类型Voile板子可以考虑 K2的.

2. Tree

经典的 全能板,但是相对中等硬度和特别的设计让它的粉雪性能以及使用感受极其优秀,可玩性极高。但是代价就是它偏重的接近的重量。配合Spark R&D 的固定器,这一套装备可以让你充分享受到登山滑雪的乐趣。

相对应的K系板子,可以考虑Jones家的。

此外,除了雪板本身,登山滑雪还有不可或缺的两套装备: 雪崩安全装备和冰雪攀登装备。

因为在雪山上攀爬,最大的两种危险就是滑坠和雪崩冲击掩埋。毕竟在户外一旦发生危险,救援可能都是遥不可及的。因为我还没有进修雪崩训练课和登山训练课,这里只是非常不专业的介绍下基本装备和概念。

雪崩安全装备( gear):

人称雪崩三件套的: 折叠雪铲(snow ), 雪崩信号器( )以及雪层探测杆(snow probe)。

1. 折叠雪铲(snow ): 主要用于在队友被雪崩掩埋的情况下进行雪层挖掘,紧急救护,以及挖雪坑做营地,在登山或者下滑之前做雪崩测试等。

这个产品形状和功能主要有几个常见类型:

一个是以K2 plus 为代表的兼具临时救护雪橇组装功能的多功能救护雪铲。铲子本身能够绑定雪板和雪杖方便的运送伤员。并且可以变型成锄头模式

虽然功能很多,但是缺点也较为明显: 重, 贵。。。大概要$80+ 以及810g

相比之下我使用了的, 可伸缩把手,重量只有680g左右。

此外还有一个又又提到过的斧铲(snow shaxe),顾名思义,把把手部分和冰斧结合,减轻重量。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作为,冰斧长度不能伸缩,导致短把;作为冰斧,单一的尺寸导致无法根据身高选择长度,在攀登的时候会不会出现支撑问题,而且把手和斧头要临时切换,次数多了对于这个稳定性比较担心。相比我用的 + raven axe 的组合轻了300g左右,这个见仁见智吧。 安全最重要。

2. 雪崩信号器( ):

用于发送和接受位置信号,作用的话你可以简单匹配到金属探测器(虽然原理不一样)。主要用来在被雪崩掩埋的情况下由队友寻找位置,为挖出解救做准备。当然,在树林中相对小范围寻人也是可以的。主要考虑信号强度范围,续航能力和一些附加功能(比如多个信号源的mark和分辨功能等)。鉴于我使用经验不多,只是单纯推荐一下正在使用的Pieps DSP sport

此外,这个的使用最好经过训练和指导,以求能快速定位解救。在真实掩埋状况下,每早一分钟能被挖出来,存活概率都会大大提升。

3.雪层探测杆(snow probe) :

这跟不起眼的折叠杆其实作用很大,主要用来在雪崩预测中帮助定位雪层厚度,以及在确定小范围之后探查受害者所在位置。这个的话主要就是长度和重量问题了,一般两米出头就可以,另外就是碳纤材质的会轻一些。我图简单,直接使用了 套件里的 Tour Probe。

在此之外,还有一样雪崩的安全装备,相对小众,仅供参考,这就是 雪崩气囊包( )

这个背包可以在雪崩发生的前十几秒手动触发,为你产生一个极大的气囊,帮助你漂浮在雪流的表面,减少你被掩埋的风险,并且能减少绝大部分来自后方对头部和颈部的冲击。根据一些研究和统计结果,可以让真正雪崩中的存活率提高30%左右(个人认为其实比例可能更高)。下面是一个真实的应用实例:

这个装备,按照原理,主要分为两个类别:

1. 以,BCA为代表的的气罐驱动气囊( based )

如下图所示,这是的PAS( ),需要在系统上安装小型高压气瓶,一旦遇到危险,用那个红色的把手触发,仅供一次性使用,在雪崩结束后自行放掉气体收起,在下一次气瓶填充之前不能再次触发。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它的气囊系统完全可以移除,把包作为普通滑雪包,而且气囊几乎瞬间爆出,延迟很小。不足之处在于: 单次雪崩触发之后就失去作用,而且一旦破损就无法补充气体。另外气瓶每次都需要重新在高压气站充气,而且在飞机上若要携带的话必须去掉高压封口,完全敞开,导致携带非常不便。当然,BCA等一众品牌经营多年的网络可以保证你在主要区域都可以方便的得到服务。

推荐的产品这款Ride pro, 能够提供少有的全肩颈保护,而且本身背包在舒适度和登山滑雪所需要的细节(雪板背负系统,各种装备的收纳袋等等)都非常优秀。

2. 以和 为代表的风扇驱动气囊(fan based )

这一系列的气囊包采用电池驱动的强力风扇,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气囊充起。而且会间隔性补充气体,保证气囊的状态。如下图的 halo 28 .这个系列气囊背包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次满电可以多次触发,方便在上山之前做安全检查。而且在雪崩过程中多次补气可以保证气囊的饱满度,即使破损也能一定程度保障。另外,在危险地区如果遇上多次小型雪崩,这个多次部署能力也是一个额外的安全系数。

但是,这个也是有自己的缺陷的,首先,价格要比同类型气瓶系统至少贵20%-30%。其次,这个设计对送风气密性的要求导致无法拆除气囊作为普通背包使用。第三,存在电池失效的可能性,需要经常检查。最后,这个重量甚至超过了气瓶系统,比轻量化的气瓶系统最多可以重出2lb。。。

推荐购买的产品是 halo 28 ,性价比要高出很多,当然土豪不要犹豫,直接打鸟。但是不得不说: 背包设计的功力比和两家要差了不少,细节设计比如雪板背负系统,滑雪装备的附件存放空间设计以及细节的人性化以及质感用料等等(比如雪崩装备包几乎没有标识,材料耐磨和触感)都不是非常尽如人意。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个几乎最好的选择。

然而不得不说,这个额外的安全保障,并不是没有代价的,最合适的使用场景,仍然是高端的,飞上去,滑下来。 动辄$800+的价格和7lb左右的空包重量,可能同时榨干你的钱包和体力。不过说回来,再惨,好歹也还活着,可以继续浪到飞起,哈哈哈。

总结一下,关于雪崩,最重要的是经验和预防,毕竟和自然之力比,再多的装备也是枉然。

最后,安全第一,快乐爬山,快乐滑雪,相信你会喜欢这项运动。

(下图感谢桃子大神)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