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深圳(音频)|追忆民间老作坊①

日期: 2024-04-07 11:05:45|浏览: 105|编号: 4391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发现深圳(音频)|追忆民间老作坊

——深圳7000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主播】

刘悠扬(读创/深圳商报首席编辑)

【栏目介绍】

《发现深圳》是读创/深圳商报旗下一份有影响力的文化周刊,致力于挖掘深圳不为人知的历史,开设以来深受市民欢迎。现在我们将《发现深圳周刊》的内容声音化,每天5分钟,给你讲讲关于深圳历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识。

【本期内容】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手工”两个字不仅代表一种逝去的生产方式,更是一种逝去的价值观。中国人过去的生活,离不开民间作坊,磨坊、油坊、染坊、酒坊、豆腐坊、中药坊等等,它们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手工业的技艺和习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今天开始,“发现深圳”将用11档音频节目,和大家一起追忆深圳的民间老作坊。第一个要登场的是油榨作坊。

追忆民间老作坊①

◎廖虹雷 彭全民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每个家庭、每天必备的物质。油,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民间除了获取动物油之外,更发明了从植物油料中土法榨油。

含油量多的植物为花生、芝麻、葵籽、菜籽、油茶和豆类等。宝安农村主要是制作花生油,因为花生不仅含油量高、油质好、味香醇,而且种植方便,面积广,产量高。全县各镇、甚至大的村庄都有榨油作坊,比如石岩浪心榨油坊、观澜莫庆榨油厂、同茂榨油厂等。1954年,宝安县实行食油统购,为调动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采取奖售粮食、化肥和超购价格等措施,全县花生大丰收。为解决村民食油,大的村庄都有一两家土法油榨坊。所谓土法油榨坊,不是用机器压榨,而是传统的人工木鼓榨。

油榨坊可代村民现场加工,也可以用花生等原料按比例兑换油。每年夏秋季收购大量的花生后,此后的几个月每天都可以听到榨油坊传来“咚咚咚”的榨油声,都可以闻到一阵阵的油香味。

①脱壳。把干花生果放到石磨上磨脱开壳,用风柜把花生壳风净。榨一次油约要400斤花生果,脱壳后为300斤花生米。

②碎料。将花生米放到石碓里舂,碓的石臼很大,碓身用荔枝或龙眼树干做成,很大、很粗、很重,需要三个身强力壮的人一起用力才踩得动。乡谚道:“榨油师傅起鸡啼,三人踏碓两人筛;未见油出汗先出,累得浑身是攰泥泥(累得无力)。”

③蒸料。将碎成粉粒状的花生料倒进一个很大的木甑里蒸,约半小时后,当蒸笼里散发出阵阵香味时,就由师傅定火候了,油质好坏、得油多少全看此招。技高的师傅远在几十米外,都可通过闻香来定火候大小。

④装箍。油料蒸好后,把一大甑的熟料分成四等分,由师傅指导装箍,也就是将熟料装进一个个用竹篾片绕成的箍圈里,对折的草席两面包着箍圈,用脚踩实从而压成一个个箍饼,这就成为“包麸”。然后将一个个“包麸”晾干水分。水分多了,熟料会从油行的上口溢出来,水分少了会影响出油率。

⑤开榨。包麸要小心装入油槽里,必须摆得平正扎实,不可歪斜。放好了包麸,在油槽里放入一个油牛(木头),接着就在尖横里放上垫板,下木楔。然后,师傅指挥徒弟们开始抡起油槌。师傅持小槌打哪根楔,徒弟们就跟着打那根楔,这有规律,不可乱来。木楔经轮番槌砸,挤压其他木楔和木槽中的花生饼。花生饼受到强力挤压,压榨出金黄色的生油,流至油桶里。这第一遍油称为“头榨油”。头榨油水汽较重,成色也较混浊,但很浓香,适合炒菜。

⑥炒麸。头油榨过后,徒弟们又把木槽中的花生饼清出,捣碎,再倒入大铁镬中猛火爆炒。师傅自己动手把炒过的花生麸重新放入箍圈中,这是榨油中最讲究技术的环节,徒弟们只能看着师傅做。一个个翻炒的箍饼并排着塞入榨鼓子的木槽里,周围用硬木条挤紧,抡大槌的徒弟们更辛苦了,每人抡起重五六十斤的大槌不停地打,直至榨油机里再无一滴油流出。此时,整个榨油工序方算结束。

花生外壳可当柴火烧炒花生。榨完油后的麸饼可喂猪,也可沤肥,成为农田的上等有机肥料。

1954年,全县油榨坊生产花生油542吨。1970年,县建立国营粮食加工厂兼营油榨坊,将木榨改为螺杆挤压机榨油,日产可达1吨,全县年产油1632吨。虽然机榨效率高,大大减轻劳动量,但是,油榨坊是乡间传统工艺,即便是食油品牌遍天下的今天,仍有人喜欢买木鼓榨油机榨出又香又滑的油。

(作者廖虹雷为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彭全民为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监事长、文物保护专家)

审读:孙世建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