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让低值可回收物高值化

日期: 2024-04-14 10:08:38|浏览: 97|编号: 4835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厦门:让低值可回收物高值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废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 继生活垃圾分类领先全国后,福建再次刷新生活垃圾资源创新利用进展——2022年12月30日,我国首个低值回收物分类中心在厦门正式投入运营。 两个多月来,这个汇集了光谱识别、人工智能识别等“黑科技”的分拣中心,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省内外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代表前来参观学习。

什么是低价值可回收物? 既然“价值低”,何必费这么大功夫去分类、分类、回收呢? 近日,记者走进厦门低值回收物分拣中心,探寻这些原本“放错地方的资源”如何借助科技手段得到充分分割和利用,以及如何对可回收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关键环节。

01

突破分类拥堵,变废为宝

上午9点,蓝色可回收运输车驶入厦门市海沧区龙门巷3号。 大门内三层蓝色厂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 周围制药公司很多,没有什么异味。 不难发现,这是全国首个低价值回收物分拣中心(以下简称“分拣中心”)。 正式投入使用仅两个多月。

在厦门低值回收物分拣中心,“机械智能分拣+人工干预+自动分类包装”的智能生产线,分类识别率超过95%。 林明红 摄

记者跟随运输车辆进入分拣中心装货区。 车上卸下来的并不是常见的回收品——一次性餐盒、一次性塑料杯、牛奶盒、快递包装膜、泡沫塑料、旧衣服……乍一看,它们分明是“应有的东西”。其他垃圾”(生活垃圾中不属于餐厨垃圾、可回收物、危险废物的部分)。 但在这里它们被称为低价值可回收物。

“低价值回收物是指生活中具有一定回收价值的回收物,由于加工价值较低,企业缺乏回收动力。” 分拣中心总经理蔡良智告诉记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玻璃瓶、奶茶等杯子、奶盒、外卖餐盒等垃圾大多被归类为“其他垃圾”和卫生垃圾。垃圾填埋或焚烧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在分拣中心,经过清洗、分拣后,它们将成为生产原料,是很多企业眼中的“辣肉”。

在分拣线上,各种低值回收物经过破袋、灭菌、筛选等流程后,进入智能分拣平台。

“智能分拣主要利用光谱识别、AI(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精准分类。” 蔡良智表示,光谱识别就像对低价值可回收物进行X光检查。 通过近红外光谱照射,不同的材料会呈现不同的光谱,实现初步的材料分选; AI技术利用图像识别来准确识别类别材质,还可以区分同一材质的不同图形和纹理。

人们参观厦门低值回收分拣中心的生产线。

分拣出来的物料经过机器人的质量控制和净化,然后精细分选为普通纸、纸塑复合材料、利乐包装等15类。 最后,它们自动进入三维筒仓并分别包装和压缩。

在分拣车间出口处,运输车辆将不同类型的压缩原料运送至下游再生加工厂家。 他们的未来是布料、购物袋、环保再生纸、环卫垃圾桶,或者是仿真绿植、塑料桌椅……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的回收利用,真正变废为宝。 。

02

如何保存低价值可回收物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外卖餐盒、奶茶杯、牛奶盒、泡沫盒、快递盒等废弃物量快速增加。

“经测算,低价值可回收物占‘其他垃圾’的20%以上。” 该分拣中心运营方厦门鹭海环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宜斌表示,以厦门为例,平均每天产生800吨至1000吨低值回收物,这比每年超过29万吨至36万吨,回收后可减少至少1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厦门市海沧区垃圾分类教育中心,公众可以了解低值回收物的类别以及回收的意义。

如此大量的资源被直接填埋焚烧,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与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目标并不相符。 作为全国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的领头羊,厦门自2020年起率先将低价值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进行分类,“让更多的蓝桶(可回收物)、黄桶(其他垃圾)变少”,收集、运输、分类、处置等回收体系建设的相关探索也已开始。

根据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居民将废玻璃、陶瓷、废塑料、废纸、废纺织品等5大类生活垃圾放入可回收蓝色垃圾桶,由专用车辆运至分拣中心,分拣后送往下游回收企业。 “分拣中心采用立体厂房,并通过负压气体收集净化、废水收集净化等环保处理,基本不存在‘邻避效应’,是一种更加经济、环保、可持续的方式。”治疗方法。” 蔡利亚智说道。

蓝色回收物运输车驶入厦门低值回收物分拣中心。

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过去没有人关注他们呢?

“回收成本高,附加值低,需要浓缩、规模化加工、高质量加工才能再利用,导致其‘价值低’。” 谢宜斌举例说,大多数低价值回收物都有各种袋子,形状各异,成分复杂。 单纯依靠人工分拣费时、费力、成本高; 传统回收机制小、散、乱; 纸、塑、铝复合材料如利乐需要分离回收技术难度大等。

“解决问题,一方面要提高分拣能力,降低分拣成本;另一方面要实现规模化。根据测算,如果能收集运输100吨低值回收物每一天,我们都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谢宜斌解释道。

低价值回收物在进入智能分拣平台之前要经过筛选过程。

经过四五年的探索和积累,从试点到大规模推广,从人工分拣到智能分拣,厦门低值回收物分拣中心正在用科技赋能解决分拣技巧和效率问题。

据介绍,该分拣中心目前可实现每小时5吨的分拣处理能力,设计日分拣能力为50吨。 “‘机械智能分拣+人工干预+自动分类包装’的智能生产线,分类识别率达到95%以上。” 蔡良智表示,工艺流程和产线布局是根据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后的可回收物成分、收集和运输模式进行针对性设计,链接前端分类回收和末端资源利用,解决生活垃圾资源化针对传统手工劳动无法解决的回收难题,创新开发应用生活垃圾中低值可回收物智能分选技术,其中三项已申请发明专利。 “生产线可以快速复制,具有承受城市产出的分拣加工能力,但还没有‘满’,低价值回收物的收集还有待增加。”

在厦门低值回收分拣中心的智能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进行智能控制操作。

当分拣能力达到满负荷时,规模就成为下一个需要“清理”的问题。

由于过去人工分类能力有限,虽然垃圾分类规则有所调整,但低价值回收物的收集量仍需增加。

“如果前端分拣不好,低价值的回收物就无法得到足够数量的收集,循环链将难以维持。” 长期从事垃圾分类和资源化研究的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黄厚新认为,作为一种生活垃圾可回收物的绿色处理新模式。 分拣中心链接前端垃圾分类和末端资源回收两个环节,打通低值回收物无法实现资源化利用的瓶颈。 现在中端分拣和后端处理都准备好了,“先分拣再混合”的烦恼不复存在。 发挥前端生活垃圾分类的“反向作用”,鼓励更多居民回收低价值的可回收物。 将事物正确分类,做到“应有尽有”。

在厦门低值回收物分拣中心,低值回收物被分拣、包装。 林明红 摄影 除签名外,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陈敏拍摄

“每个居民都是环境的塑造者,也应该是资源循环利用的参与者和责任人。” 黄厚新认为,前端只需要居民对垃圾分类习惯进行简单的改变,就会将低价值的可回收物利用起来。 将袋子、纸杯、玻璃瓶等放入蓝色桶中,可以节省更多资源,有助于“物尽其用”。

及时了解各类民生信息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