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现存的一处古碉楼!
祥云是滇西的东大门,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门户、史迪威公路的必经之地,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 境内“平原平原、山川辽阔”。 “短暂”,有雄伟的龙卧虎山河,有汹涌的历史底蕴,有百姓居住的五福光岩平坝,有便利交通的区位优势,有七彩云南的美丽传说。 。
在这片被历史的大风大雨浸润过的神奇美丽的古老土地上,祥云县宗彭村的古碉楼,依然见证着村里岁月的沧桑。
宗彭村现存的古碉楼建在宗彭村中心的一个斜坡上。 为方形土木建筑结构,三层一层基础。 顶层为木结构。 每层高约四米。 古碉楼前还有一座简陋的老房子。 ,是守卫当地李润贵家的“官村碉堡”。 凝望古碉楼,古朴典雅,气势磅礴,给人一种沧桑之感。 我们在现任主人李中春的带领下走进了瞭望塔。
古碉堡的墙体是用当地的黄泥加石块砌成的。 为了承受荷载和防震,墙体采用百年杉木为经线,经过浸油等特殊工艺处理的斑驳竹条为纬线。 然后用黄泥将墙夯成约3英尺的形状。 厚墙板,墙体外层用砖块防护,内防护层所用材料采用亚麻、牛毛、稻草、泥土等,经过复杂工艺混合而成。 每层楼均设有楼梯可上下。 我们在现场看到了。 是的,这座瞭望塔有几个特点:
每层内壁有一排约半腰高的拳头大小的枪孔,可用于观察射击,防止外军、土匪入村滋事。 也是通风、换气、采光的通道。
第一道门较窄,两框两侧都藏有暗器。 危难之际,按下从属开关,即可射出刀剑和箭矢。 门是用坚硬的百年青冈木制成的,厚约一寸半。 第一扇门正对着二楼和三楼的楼梯间。 从二楼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号门和过道。 如果有土匪进来,只能用枪把守二楼; 楼梯口有一座方形门楼。 即使劫匪破门而入,二楼、三楼的人也可以拆除楼梯,放下翻板门,阻止劫匪上楼。
窗户上都罩着严密的防护网,每一层都用方木精心铺成地基,然后用泥土压成底层。 瞭望塔的墙壁坚硬、厚实、坚不可摧。 具有防御、观赏等实用功能。
该楼现任主人李中春介绍,这座碉楼建于清末。 据老人介绍,当时盗匪经常出没。 李氏家族为了安全起见建造了这座瞭望塔。
看完古碉楼,在客厅休息了一下,李仲春说道:“我还有一根拐杖,是李县令用过的,就是房主李润贵的父亲。” 说完,他走进房间,拿出拐杖,继续道:“这拐杖是李县令送给我爷爷李宗文的,李县令也是村里有名的圣人之一。”
我们的目光立即转向拐杖。 这种竹拐杖底部有锥形铁腿,顶部有一根银色拐杖。 银拐杖虽已缺失,但拐杖肘下刻有“滇南六顺县政府赠”的铭文,标志着该拐杖的历史价值。 。
介绍中提到的李县长就是李润贵的父亲。 民国十八年(1928年)至解放前,任滇南留顺县(1953年撤销,现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现任六顺镇县长。
李仲春道:“李县令的家就在箭楼下。”
凝望砖雕、彩绘门楣,映入眼帘的是昔日的吉祥、富贵、辉煌。 院内,建筑虽然残缺不全,但仔细观察,仍能在斗拱重檐、山墙、梁柱、柱头等建筑木构件中看到民间工匠留下的传统工艺。窗棂、门扇、墙壁、天花板、椽子等。 其下方线条流畅,造型简洁,艺术痕迹典雅美观。
如果出去绕着老屋走一圈,还可以欣赏历经岁月风雨的沧桑的烽火飞檐、壁画、清晰可见的檐瓦防盗钉和五块石基墙。 雄伟的村落里,古建筑雄伟壮观。
如今,这座古老的瞭望塔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 这里经历过盗匪、风雨侵蚀、地震的考验。 虽然它的颜色斑驳,墙壁摇摇欲坠,但它仍然巍然屹立,不倒。 风墙、火墙和高高的飞檐将永远存在。 保存着李县令家族的精神,在现代文明与古老碉楼的衰败之间,依然渗透着自然的魅力,释放着浓郁的乡土风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 我想,在那些弹痕累累的碉楼之中,那些用保卫和反抗的血泪凝成的碉楼,布满凸凹枪孔的碉楼,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风化了。 然而,无论从历史的哪一方面来看,建筑艺术都是绝妙的历史遗迹,都应该被后人铭记。 文学史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祥云人创造了辉煌的建筑艺术,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才华,展现了时代和民族的风采,无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宗棚村的古碉楼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永恒的记忆。
笔记:
留顺县是民国时期云南省的一个县。 那就是现在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六顺镇。
该地真名六坎,隶属车宣尉部十二版之一。 有大号酋长,姓刁。 南宋时属威远梅岭骆驼部落。 元代属元江路。 明代属车宣威。 斯孟拉迪。
清雍正七年,所辖地区划为一处,大地瘴气肆虐。 清代称六坑堡宗。 在布朗语中,它的意思是六个大村庄。 相反的意思是汉字中的六顺。
民国初年,第八区边防管理局设于此。 十八年,改置六顺县,属云南省。
雍正十三年,属思茅堂六顺土司。 民国元年(1912年)为埔寺管理局第八分局。 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为鲁山县,次年(1928年)改为柳顺县。
1950年,留顺县为宁洱区15个县之一。 1953年,撤销留顺县,并入思茅县; 1960年,撤销思茅县,并入普洱县; 2007年1月21日,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图文作者为祥云新闻通讯员 杨元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