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 | 右堤路佺宅:京郊合院的一种再生 / KAI建筑工作室 + SILOxDESIGN

日期: 2024-05-24 10:08:22|浏览: 77|编号: 6907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新作 | 右堤路佺宅:京郊合院的一种再生 / KAI建筑工作室 + SILOxDESIGN

△从东窗看餐厅摄影:金伟琪

由 KAI + 设计

项目地点:北京市顺义区

竣工时间 2020年10月

项目面积:370平方米

文本由设计单位提供。

2019年春天,受朋友(业主夫妇)邀请,我们去郊区看望他们新租的房子,房子还在装修扩建中,地块在北京郊区顺义附近的王家场村,东临邮递路、潮白河,西靠首都机场。

△ 王家场村整体位置

我的朋友们都是摄影师和陶艺家,他们之所以选择这栋位于村子西侧的四合院,是因为这里去机场和市区都很方便,而且有乡村生活氛围。这栋几近荒废的四合院北侧紧邻村子支路,东西两侧相邻的建筑几乎都是相同的四合院类型。南侧是房东新盖的两层平房,远处是一片白杨林。

但无论怎么看,就像普通的王家场村一样,这个遗址以及遗址上的建筑只是华北平原上千万个寂静院落的缩影。

△ 总体规划 © KAI 建筑工作室

乍一看,这处场地既不美观,也不特别。由外向内演绎建筑的设计策略显然是无效的。因此需要一种由内向外的设计策略:研究家居设计的真正主题——人的生活;同时深入分析和探索沉默的现存建筑元素,分析其背后丰富的信息。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居住在“郊区居民涌入城市而产生的空村和空房”中。他们所需要的新的生活和社会空间是我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之一。

△ 场地及房屋现状

我的朋友们想真正地住在这里,所以他们对空间改造的要求很具体、很热情: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容纳他们日常生活的居住空间,一个冬天不用出门就能相互连通的房间,一个自然朴实的庭院。他们还希望这里到处都是庭院和绿植,并且应该有灵活性来支持父母偶尔的入住。还应该有一个大空间让一大群朋友偶尔聚在一起,一个下班后的陶艺制作室,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展览室。

同时房间需要通风,地板需要供暖,屋顶和墙面需要保温,承重结构需要加固等等,橱柜的收纳,升降式水槽,隐藏式抽屉柜和出风口,以及可控的造价也是设计时要考虑的。

△工作摊位摄影:金炜琪

△主客厅摄影:金伟琪

设计与建造从这里开始。四合院多为2000年以后新建,由于历史原因,那个年代的建筑多为“房子越大越气派,越高越豪华”。其实,一味扩大居住空间的尺度,也导致现实生活与身体的疏离。

现存庭院围合出一个12×15米的空地,四周房间被均匀划分,屋檐距地面4.3米。塑钢窗,现存室内采用平顶吊顶,将尺度压缩至3.6米,这似乎是对巨大坡屋顶(过去也是一种保温措施)带来的不合适空间的封顶改进。整体来看,这些新建庭院的尺度和空间配置更接近寺庙的尺度。

△内院摄影:金伟琪

战略

由于房屋为出租,考虑到成本控制以及房东的要求,建筑需要避免因特定功能而产生的大量改造。结合功能,我们决定拆除原有建筑的内墙,注重边界调和,希望重新定义建筑的尺度与密度。

拆除东西厢房北侧的临时耳房,新增的“连廊”体系将几座房屋串联起来,适当缩小院落规模,同时将平面布局由原来的“三座房屋+中心空地”转变为“同质多院落”,并改变房屋的图地关系。

△ 改造前后平面对比©KAI建筑工作室

陶艺工作室位于西南侧的一间房间内(东南侧为制陶用的二次高温窑炉)。原有的西厢房布置为展厅,两厢房的山墙打通,直接连通;北厢房中段为客厅,东段为厨房,西段为主卧。主卧的卫生间可通过西侧的小庭院到达。

为了方便偶尔来居住的父母和老人,院子东侧设计了一间温馨、大小合适的家庭房,配有独立卫生间,老人可以在这里看电视、晒晒太阳。两间次卧方便父母和亲属居住。

在新的布局中,入口处原有的吊花门被设计成开放式的茶亭,作为两个院落之间的节点和转折点。一些稍大一些的植物根据空间需求点缀在特定的位置。

△ 改造后的茶亭摄影:金伟琪

△主入口大厅摄影:金伟琪

改造后的平面布局拥有多条动线,东南方向为主入口,亲友来访可先在此参观屋主工作室及展览,再进入客厅进行接待;屋主可从北侧专属停车场直接进入住宅,到达厨房,可将日常购买的蔬菜水果直接摆放。

△一层平面图©KAI建筑工作室

走廊

设计并不想通过“狭窄的单一走廊”将空间简单、同质化地串联起来,而是希望通过“像房间一样的走廊”来建构既有的空间,为场地提供横向的延伸,模糊边界,调节明暗的层次与氛围。

净高控制在2.2米,素混凝土屋面。连廊宽度从1.8米到4.2米不等。具体位置的空间特征各有不同:前院入口连廊为开阔明亮的横向空间,北院入口连廊则隐蔽私密;主客厅与父母客厅均利用原有大空间,形成新的大房间。

△穿过客厅的走廊摄影:金伟琪

△西院的回廊摄影:金伟琪

大型客房

设计之初,业主需要一间房间来容纳和承载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比如女主人要求坐在客厅里就能看到正在做饭的丈夫。其实这个要求背后的潜台词是,无论在建筑的哪个位置,被对方看到是很重要的。

我们相信,正是这个要求,可以抽象成一个普遍的空间问题:在现代家居生活的基本功能下,如何让视线在房间的有序组织下,自由而不受约束?

△西侧客厅摄影:金伟琪

进入这个房间,从洞口望去,目光所及之处,向内延伸的是扩大的坡屋顶,顶部是横向的高窗。裸露的混凝土顶部与原有的木质屋顶形成一个略有不同的整体;深色而有光泽的水泥地面;涂有界面保护剂、略带反光的红色烧结砖从外部延伸而来。

高窗为深邃的空间带来柔和的光线,5.4米长的推拉玻璃门可以完全隐藏在双层墙体中。如此一来,房间相当一部分的体量与生命力,结合午后温暖的阳光,与室外庭院与绿植融为一体。

这一参照还体现在厨房前转折处鞋柜上的小画中——它是由主人亲自绘制的,描绘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瞬间。

△西侧客厅摄影:金伟琪

△生活区北入口的鞋柜摄影:金伟琪

墙壁和窗户开口

在权的家,我们重视每一面墙体与洞口,注意调整彼此的高低、宽窄与厚度,精心重构内与外的关系,并借此创造尺度+引导动线。游走于墙体之间,走出餐厅,进入墙体另一侧的厅堂,视线穿过洞口,获得一种与景深、明暗相关的迷离感。在这个空间里,墙体是拓展我们身体感官的装置。

△北入口洞口及楼梯窗摄影:金伟琪

新建的300mm厚外墙采用中央夹层保温体系,两层墙体之间采用钢筋加固,墙体保温体系与屋面外保温整体连接,连接处不会产生冷桥。从外部看,中央庭院被新旧红砖混合围合而成,一直延伸到顶部的红瓦屋顶。

材料方面,砖块充分烧成后才会呈现红色,但由于新砖通常叠放在一起烧结,内部煤矸石受热不均,导致出现黑点。为了避免整面墙成为斑驳墙,全寨大宅院院墙的砖块采用新砖与旧砖按7:3的比例混合砌筑。由于生产年份不同,砖块大小难免有差异,我们通过较宽的灰缝解决找平问题。有时眯起眼睛看去,2至3厘米宽的灰缝就反转了形体与地面的关系,成为墙体形态的主角。

△施工中的内院围墙摄影:金伟琪

两种类型的屋顶

考虑到现存屋顶为民间叠梁木结构,且保存良好,故在增加40mm厚聚苯乙烯保温层后予以保留并按原样表达。新扩建屋顶的材质最终采用裸露的素混凝土,在光的反射下,抽象的混凝土与旧屋架建立了基本的“木石”材质关系。

混凝土倒梁屋面的设计,进一步弱化了新屋面的结构属性,从而凸显了原有木框架的结构体系。新屋面层高2.2米,倒梁控制在0.35米,这样一来,一扇横向长窗就可以与原有的高檐错开,实现室内纵深方向的采光。

△墙面细部©KAI建筑工作室

三大支柱

在多次现场勘察中,我们拆开墙体发现,所有木桁架的支撑体系均不是常规的木柱支撑,而是混凝土柱支撑。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这种在砖基础上直接采用预制混凝土小柱作为结构支撑的操作被广泛应用。在北京郊区,考虑到地处农村,享有工业化产品的成本优势,采用预制混凝土柱+木叠层梁的组合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做法并不正式,但我们认为这种混搭有其智慧。这次,几根埋在原有砖墙里15年的旧预制混凝土柱被完整地显露出来,“矗立”在空间的中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后又悄然消失。

△老柱子、屋顶与家具的组合摄影:金伟奇

说到“旧”,我们要区分不同年代的过去元素与工艺,不能简单称之为传统或旧。所谓“旧”也可以分为“近旧”与“远旧”。在房屋改造中,新功能、新空间的出现,不仅需要处理与“远旧建筑元素”(传统木屋架)的关系,更需要正视与那些“近旧建筑元素”(20年前的建造技艺)的关系。

从技术上来说,这十几根非标预制结构柱,经过样品结构测试,绝对不能承受较大的木屋架(与木梁交界处的抗侧力性能极弱),但已经足够了。经过结构评估,我们决定继续使用。就这样,新的混凝土反梁和老柱子组合在一起,精心连接起来。

△施工流程

在250mm宽的柱子上,用水冷却打入4个化学锚栓,然后浇筑新的混凝土梁,钢筋直径为8mm。梁柱的结合,其实是对整体结构的加固。从形态上看,老柱子历经岁月,显得暗淡。新增的梁和楼板因为刚浇筑完成,细分起来略显白色。

在全寨的改造设计中,我们希望达到新与旧的结合,一个“新旧结合体”,不能完全是旧的,也不能完全是新的,但必须和旧的一样新。在拆除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区分、借鉴了一些既有的结构和材料,以新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新的“创造”中。

△玄关家具摄影:金伟琪

房屋内考虑到整体造价,固定家具多采用桉木芯杨木贴面的多层板,根据设计在工厂定制。我们采购的多层板整体偏红色,略微涂刷了棕色与浅黄色混合的油漆,营造出温暖的自然色泽。由于各层木材种类不同,侧面会露出不同层重叠的痕迹。

客厅最重要的餐桌,采用相对昂贵的俄罗斯桦木多层板,木质纹理均匀稳定。2.7米的桌面与柱子交错后扭曲,以不同的高差跨越地面,内部钢龙骨支撑,坚固稳定。一家人的生活就围绕着这张大餐桌。

△长桌与柱子安装示意图©KAI建筑工作室

后记

全屋的建造从2019年初开始,到2020年秋天才正式入住。整个过程中,业主夫妇和我们一起讨论设计,并参与到施工现场。期间因为当地改扩建政策不稳定,沟通和反复很多。最初的想法比较简单,因为这个房子容纳了住宿、接待、工作等,算是比较完整的改扩建,所以叫全屋。

但最后还是改成了“全宅”。就像装修过程一样,人们习惯抽象地把希望寄托在美上,但人和房子总有各自的坎坷。在克服困难的同时,有“人”在一边支持自己也是好的,于是就有了从“全宅”到“全宅”的演变。不管外面发生什么,里面有人的家,大概才是最完整、最好的家。

△ 透视图©KAI建筑工作室

完整的项目信息

地点:北京市顺义区

竣工时间:2020年10月

造价:80万(改扩建+室内装修)

土地面积:600平方米

建筑面积:370平方米

设计公司:KAI +

设计主持:谢凯、王浩、李萌、孙志清

设计团队:赵俊光、黄鹏鹏、刘昱涵、徐旺刚

结构统筹:杨凯

施工团队:京城顺通建设有限公司(土建部分) 张才明室内装饰公司(室内部分)

摄影:金炜琪

视觉/李倩娅 校对/李敏

本文经KAI建筑工作室授权,欢迎转发,但禁止转载编辑版本。

点击“关注”为好设计点赞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