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 新闻报道的常见差错及处理,一起看看!

日期: 2024-05-26 19:08:50|浏览: 58|编号: 6964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新闻人 新闻报道的常见差错及处理,一起看看!

14. 无法与原文核实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海外华人热线播出了有关中国启动大飞机研制项目的报道,由于没有与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讲话进行对照,误把“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内容归结为温家宝的言论。

2. 新闻的基本要素

编辑记者在核实新闻来源后,应对稿件中的基本要素进行核对,主要看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要素,如人物名、地名、单位名称、职称、机构名称、时间、地点、数字、计量单位等是否准确。主要有8种情况:

1次

时间上的错误有很多种,有的时候是时间缺失,有的时候是时间错误,有的时候是时间不一致,有的时候编辑记者会把去年发表过的文章重新发表,比如某省又出禽流感了,结果发现是去年的事了,有的时候一些在时间长河中消失的词语又会在文章中“复活”,比如2005年的“国有企业”,有的时候是标题里的日期不对,等等。

2003年10月12日,新华社发表一篇重量级评论员文章,题为《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不容伤害》,第三段有一句提到“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50多年”。随即有读者指出,日本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距今已60多年,不至于50多年,如果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算起,应该有70多年了。日本人要是看到这样的新闻,估计会暗自窃笑。

有些日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中国共产党在初二、初七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国家机关在初三、初八召开选举大会;二月一般只有28天,但也有29天的年份。年份要区分大月和小月,4月31日显然是错误的。然而,这些看似明显的错误很容易被忽略,并“顺利通过”,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在导语中表达“×日”也有惯例,“×日”表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一般不作为导语的第一个字,如:“×日,某人在某一场合说,……”一般不使用,而应使用“某人在×日某一场合说,……”。

2. 地名

有地名吗?一定是这个地方吗?是这样写的吗?如果编辑不确定,应该检查一下。有些记者会反复使用“广西省”等陌生而新鲜的术语。外国地名,如“华盛顿”,有时会被误认为是“纽约”。中国目前有14个陆地邻国,而不是15个。编辑记者知道吗?与位置相关的是方向,方向也经常被混淆,例如“伊拉克北部”被误认为是“伊拉克南部”。注意,文中第一次出现的村庄前面应该加上县、市、省或地区的名称。

“这里”的使用也有约定俗成:虽然标题中已经包含了事件发生地名,但标题名可能是大字地名,“这里”这个表述不方便电台、电视台转载时使用(很多电视台都开设了“读报时间”等栏目,主持人搞不清楚这个“这里”)。例:不要用“画家XX的100幅遗作于×日在此拍卖”,而要说“画家XX的100幅遗作于×日在苏州拍卖”。

3. 名称

这是一个容易出现错误的领域,有时后果很严重。“刘绍棠”变成“刘绍棠”,“郎静山”变成“郎静山”,“唐家璇”变成“唐家璇”,“温家宝”变成“温家宝”等等,都是常见的情况。

因此,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对文字要有高度警惕:人名是否确定?一定是这个人吗?他的名字真的是这样写的吗?上下文是否一致?有没有混淆?领导人的姓名是否查证过?虽然有名字,但人是否到过现场?对于外国人,第一次出现时是否写全名?是姓还是名?不要以为港澳台和海外华侨的外文名可以用拼音代替,也不要以为他们的外文名可以自己翻译。译文名应以新华社编写的译文手册为准。

4. 职位

2004年2月19日,中央级媒体刊登了一篇题为《综合消息: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主要阶段结束》的稿件,在倒数第二段出现了“俄外长伊万诺夫为演习总指挥”的字眼,让读者感到疑惑。为什么编辑会认为外长也有资格指挥军事演习呢?其实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此前,有编辑在稿件中将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提拔”为总理。稿件播出后,外媒也对此进行了报道,称“中国官媒非正式地将朱镕基提拔为总理”。

头衔的使用也有规定,有时三个都要,比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少一个就是错误,有时只能出现一个,多写也是错误。对于已经离任的领导人,别忘了加上“前任”或“前任”。特别要注意的是,编辑在修改、删减文字时,有时会把头衔删掉,这样人物刚出现时,就没有身份了。注意外国人头衔的描述,比如不要把“日本首相”写成“日本首相”。

5. 机构

不要混淆不同的单位。

不能简单地说“社会科学院”,要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因为还有“北京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一次在正文中出现时,要写全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要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不要写成“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其负责人是“主任委员”,不要丢掉“委员”字。

注意机构名称随时间的变化:国家计委、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定要了解它们的历史关系,不要把“国家发展改革委”误写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出版总署,不要漏掉“总署”两个字。除非特殊情况,单位名称要写清楚,不能是“某大学”或者“某公司”。

单位编号不应出现。

6. 标题

“十三亿炎黄子孙”对吧?不对。炎黄子孙只指汉族。取得外国国籍的人,不能再称为中国人,而应称为华侨。新华社2004年3月10日稿件《讲英文、想东北、换米——新任商务部长会见外宾轶事》标题中,“外宾”一词也不对,应为“外宾及香港客人”,第一段“日本、香港四批外宾”应为“日本三批外宾、香港一批客人”。

有些记者喜欢在文章中反复使用“我”,表现出强烈的自恋情结。对此,大型新闻机构都有规定,文章中出现新闻作者(个人)时,一般不用“我”,而一般用“记者”。文章中使用“记者”时,为了便于电台、电视台转发时的口语播报,新闻稿件不要用“本报记者”,而要用“某报记者”。例:不要用“阿拉法特对本(我)报记者说”,而要用“阿拉法特对某报记者说”。

7. 数字

数字是最容易让编辑记者感到不快的东西。有时无论你怎么看,它们看起来都是对的,但实际上它们是错的。每当你遇到数字时,你都应该仔细质疑和检查,尤其是那些关键的数字。

社会上仍有一些人玩弄数字,以各种目的来欺骗新闻机构,比如伪造生产数据、夸大灾害损失、隐瞒死亡人数等。编辑们也要注意不要夸大各地的GDP数字。2005年,一篇名为《旧沂蒙区涌现新城》的新闻写道:“去年年底,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曝光:全市GDP提前一年突破1000亿元。”这个数字对新闻机构来说有那么令人振奋吗?

有些数字经过了换算,编者需要重新考量。在谈到增加50%时,要把具体数字说清楚。有时出现“减少了××倍”的表述,但增加用倍数,减少要用百分率或百分比来表示。表达数字过于庞大时要谨慎,因为往往有几个零不明确。数量的增减要与计算结果相一致,如“春都公司资产经过几年的扩张,由1987年的3950万元迅速扩大到29.69亿元,增加了75倍”。75倍显然是74倍的错误,计算时没有扣除3950万元的基数。“我家乡修建了近5万立方米的水库”,“近”和“更多”同时出现,也存在矛盾。

其他常见情形还有:阿拉伯数字使用不当,如将“十佳青年”写成“十佳青年”,将“解放军四个总部”写成“解放军四个总部”,将“三天三夜”写成“三天两夜”等;将两个相邻数并列表示约数时阿拉伯数字使用错误,如将“二三”误写成“2”或“3”;用带有“几”字的词表示约数时阿拉伯数字使用错误,如将“十几人”误写成“十几人”;将阿拉伯数字用在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地方而没有使用,例如物理量值中的数字、非物理量词(计数单位)前的数字、计数值、公历世纪、年、月、日、时、分、秒、单位编号、档案编号、证件编号等; 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亿”、“万”及计量单位使用错误,如“1.23亿”被误写为“123亿”,“3000元”被误写为“3000元”。

非数学家的编辑、记者对于各种与数字有关的问题,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遇到数字,特别是关键数字,就当做是错的,去查对。

8. 测量

编辑应核实各种计量单位的标准用法,并准确表达。例如,应使用“厘米”而不是“cm”。在表达面积时,记者有时会误用“米”,而本应使用“平方米”。当遇到一些相对较新的计量单位时,如“纳米”,相当于米的某个分数,应仔细计算,看看原稿是否正确。

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使用不规范的量名,例如将质量写成重量,将电流写成电流强度,将相对密度写成比重等;自造名称,例如阿伏伽德罗常数(正确名称应为阿伏伽德罗常数);量符号使用不规范;单位名称书写不正确;单位中文符号书写不准确及使用不正确;单位国际符号书写不正确及使用不正确;前缀符号书写不正确及使用不正确;使用非法单位或过时的单位名称;数学公式、数学符号书写不正确或使用不正确。

3. 新闻内容

其次,编辑记者需要清除新闻内容中的“雷区”。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多,也比较复杂。编辑记者有时要读稿好几遍才能看出问题所在。虚构、添加、拼凑、夸张、偏见、虚构和导演事实,违反方针、政策和规定,偏离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都是写稿时常犯的错误。常见的情况有22种:

1. 小说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闻学或新闻报道研究著作中,学者们经常谈到两则著名的虚构新闻。一则为《吉米的经历》,另一则为《希特勒日记》。《吉米的经历》的编造者是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位女记者,名叫珍妮特·库克,当时她27岁。当时该报推测,在华盛顿地区吸毒成瘾的青少年中,可能有一个孩子靠注射海洛因谋生。为了与其他记者“竞争”,珍妮特·库克编造了一个故事:主人公吉米,八岁,黑人,住在贫民窟,没有父亲,被母亲的男朋友注射了海洛因,染上了毒瘾。这则新闻写得精彩动人,珍妮特·库克也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新闻专题奖。 1983年,西德《明星》周刊发表了《希特勒日记》,一时名声大噪。很快,人们发现这是一场大骗局,记者为了追求名利,故意伪造日记。真相大白后,记者被解雇,主编被迫辞职,《明星》周刊损失了7万订户。

因此,编辑记者应该质疑文章中提到的每一个事实:这是真的吗?有这个人吗?是编造的吗?这个人或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吗?

2.偏见

偏见意味着只谈论一方而不谈另一方,或者故意模糊或贬低另一方。这是新闻不准确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公司的《瞭望东方周刊》曾经报道过陕北油田纠纷,讲的是一个民营企业老板投资当地一个油田,因政府行政干预而退出。记者只采访了起诉政府的老板,却没有采访政府部门。稿件发出去后,我们才意识到后果有些严重,编辑最后只好再找机会组织采访省政府来弥补。

还有一篇“舆论监督”的文章,记者受某受损失部门邀请采访,该部门包吃包住包交通,虽然也采访了对方,但记者在写稿时选取了对对方不利的材料,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

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种常见情况,即部分记者对当权者、富豪有着天然的厌恶,自认为是人间侠义之士,在尚未查明事实之前,便会主动站到“弱者”或“上访者”一边。这种“草根”情结,并不代表有任何职业素养。

3. 绝对

有一篇稿子写道:“更让查理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中国和很多国家一样,变成了一个只谈钱的国家”、“上海的街道越来越丑了,就像美国的城市一样”、“中国越来越像西方了”。这些都是过于绝对的表述,虽然是直接引用,但发表出来后很容易引起不好的误解。其实,中国并不是一个“只谈钱”的地方,也不是上海的每一条街道都“越来越丑了”,中国整体也并不是“越来越像西方”,事实上,中国大部分地方,比如农村,还是“太中国化了”。

编辑记者在遇到“大多数”、“全部”、“一致”、“全部”、“第一”、“大家”、“人人”、“家家户户”等表述时,需要格外小心。一些看似能鼓舞国人士气的新闻,如“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是人类起源的中心”、“古中国人早已知道计算机的原理”等,应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没有调查数据支撑的绝对负面结论,也会引发舆论的反弹,如“中国是一个随地吐痰的国家”。

经验丰富的编辑和记者经常在相关术语前添加“一些”、“某些”、“少数”、“个别”等限定词。

4. 不要给别人留余地,不要说太多

2005年底,吉林化工厂爆炸当天,有媒体报道称吉化公司负责人称:“爆炸没有造成空气污染”。但同一天报纸同一版面刊登的照片却是浓烟笼罩吉林市上空。就连外行人都能看出,现在说“没有造成空气污染”显然为时过早。编辑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5.实际情况与人们的心理感受存在差距

一篇报道援引北京市人事局2006年初公布的统计数据称,“北京目前有200万人才”。有读者指出,在北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学生众多的城市,这个数字让人对谁能被称为“人才”充满怀疑。另一篇报道援引国家统计局1月10日公布的第五次全国社会治安状况调查结果称,92%的受访者认为社会治安环境“安全”或“基本安全”。网民们大为震惊,90%的人对这个数字表示质疑。

因此,编辑记者必须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来掌握公众的心理接受水平。

6. 添加

2005年2月27日,新华社在“永恒的丰碑”栏目播出了《瞿秋白》的稿件,其中提到鲁迅说:“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民的高尚品德是抹不掉的,是永恒的”。有读者质疑,这样的话不可能出自鲁迅之口。经查,这一段引文只有后九个字是鲁迅说的,前半部分是作者加进去的。

7. 让人哭泣的故事

2005年1月6日、7日,武汉等地多家媒体、网站报道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名家境贫寒的女学生,两年来一直靠学校食堂吃剩的馒头和蔬菜维持学业,2004年的伙食费仅为8.35元。不少读者泪流满面,愤怒地站出来。后来,这则新闻被评为“2005年度十大假新闻”之首。

8. 令人兴奋的消息

2005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篇题为《2005年338万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的文章,副标题和正文都提到“今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其实,记者把“毛入学率”误认为办学规模,造成了误读。

其实,我国的毛入学率在世界排名仅第60位,小编可能不太明白毛入学率与学校规模的区别,但是一定知道“希望工程”吧?

9. 新闻太像新闻

一个经典的例子经常被用在大学新闻学教学中:上世纪 80 年代,某大媒体刊登了一则著名新闻报道:一位老人在大风中数钱,不小心把钱撒了一地。很多人冲过来大喊“抢钱”,在没有任何事先约定的情况下把钱还了回去。结果,比老人掉落的钱还多了一枚。但谁也没想到,在 21 世纪初,这则假新闻被收录进了四年级的语文教科书,让孩子们继续学习。

再如90年代的“新三毛”,一名农民伪造了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合影,自称是“华裔、享誉世界的影视歌星”和作家,多家媒体也纷纷效仿报道。

太像新闻的新闻,是指其新闻价值看似很高,情节很巧妙,符合宣传要求,有市场卖点,但其实全是杜撰的。因此,编辑们在感觉到某样东西吸引眼球时,需要提高警惕。

10. 名人

名人新闻大家都热衷报道,但要注意不要出错。例如,2005年12月9日,苏州广播电视报刊登了该报记者凌云撰写的一篇报道,题为《王小丫与陈章良携手闯围城》,报道了一位著名央视主持人与一位大科学家的婚姻。随后,国内媒体纷纷转载该报道。其实,该报记者未经核实,就将自己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八卦当成新闻报道了。

(陈章良,福建福清人,无党派人士。1961年出生,1987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著名的热带生物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媒体因对明星进行不实报道而被明星起诉,但最终败诉的先例屡见不鲜。因此,每当遇到明星新闻时,编辑们都不要激动,而要冷静下来仔细审查,看看新闻来源是否真实,新闻要素是否齐全。

11.历史

凡是涉及历史,就容易出现问题。一是事实。比如,2004年就有一篇题为《专家呼吁尽快抢救现存藏书建筑》的报道,讲到了许多著名的古藏书建筑和藏书家。仅短短一篇,就把收藏《四库全书》的镇江文宗阁误写为“文子阁”,把宋代的由茂误写为“由宝”,把明代的由同误写为“由同”,把湖州的嘉业堂误写为“嘉兴嘉兴堂”;二是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随意翻案,以古论今;三是在文章中引用古诗、古文时,必须与原文核对,这方面的错误也不少。

每当编辑们遇到历史问题时,他们就必须放慢速度,仔细检查,因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太久远,知识太深奥,政治问题太敏感,所以这是一个经常犯错误的地方。

12. 正面和背面

文章要前后一致,不然就是笑话。李学生是出了名的英雄,有一篇歌颂他的稿子叫《好人李学生》,开头写到:“听说救人的英雄死了,被救的小男孩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了李学生的老婆。”后面又说李学生“27岁结婚,女儿刚满一岁,老婆就因病去世了”。这很奇怪,李学生去世时已经37岁了,病逝的老婆难道又复活和他团聚了?整篇文章都没有交代李学生新找到的老婆到底发生了什么。读者很纳闷:就算英雄再婚、再嫁,记者好意思说吗?

还有一篇稿子,题目是《河南省207名煤矿事故责任人被严肃处理》,前言写着“2004年,河南省各类煤矿共发生重特大事故18起,死亡81人”,但最后一段却说,仅大平煤矿、新胜煤矿两起事故就“造成百余人死亡”。读者不禁想,这些多出来的受害者,难道是鬼?

13.想象力

记者有时会想象一些事情,试图说服编辑们相信它们是真的。我们再引用一下最著名的例子:“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敌人的机枪还在呼啸,他从极度的痛苦中醒来。他每呼吸一口气,胸口就一阵剧痛……黄继光再次醒来,不是因为敌人的机枪,而是因为他有为胜利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后面坑道里的参谋长在看着他,战友们在看着他,母亲也在看着他,马特罗索夫的英勇行为激励着他……黄继光跳到了敌人的枪眼上……”

可惜,这种合理的想象至今仍未消除。资深外事编辑吴跃辉曾举过一个例子,南方某著名周刊《名牌》号称是中国第一本面向男性精英的高质量杂志,2005年刊登了一篇赞扬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陈久霖的文章,文章一经发表,中航油就爆出与陈久霖有关的大案,损失高达5亿美元。 这篇奉承文章对陈久霖的评价十分感伤而随意:“回首在新加坡的七八年,陈久霖偶尔感到疲惫,他那句‘做一件利国利民的事,不容易’,流露出无限感慨。他每次回到家乡湖北黄冈浠水,都会抽空独自在山间漫步,那是他年轻时思考问题的地方。夕阳西下,低头沉思,心中萦绕着梦想和些许惆怅。”吴岳辉同志对此评论道:记者怎么知道陈久霖独自在家乡的山间漫步?当然是陈自己说的,然后记者又想象和美化了这一场景。

14. 预览与现实

这种错误,由于不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常常被编辑们忽视。2004年2月26日,某媒体刊发了一篇题为《我国可见“三星连线”天象》的稿件,预测“27日夜间,月亮将遮住木星,人们将看到‘二星伴月’、‘三星连线’天象”,并称“是罕见的天文奇观”。然而,当27日夜间和28日凌晨这一天象真的出现时,该媒体却没有发任何报道,或许是记者所在城市上空被乌云遮蔽了。

有些新闻机构有明文规定,对新闻预报要谨慎,一般不提前播报,因为情况瞬息万变,预定的事情不一定会发生,如果媒体多次发布无法实现的预报,就会失去可信度。

15.夸张和放大

1996年5月,《中国妇女报》刊登了《家庭教育十大问题》读者调查报告,共有3000多名家长回答了问卷。研究人员在公布调查结果时特意说明,调查结果仅代表3000多名家长的意见。但一家报纸在介绍这项研究时,打出标题《6000万家长坦白:我是个失败的父母》以吸引读者注意。另一家报纸转载了这则新闻,并写道:“全国家庭中20%的家长坦白自己是‘失败的父母’。”

此外,当一些农民开设图书馆时,新闻报道说,“中国农民都喜欢阅读的趋势”。 5,000至6,000美元”,“中国的创新能力指数接近20,一个高于25的国家被认为是一个创新的国家”,使人们具有自然而轻松的成功感。

16.歧视和偏见

不要称“残障人士”,不要称“盲人”为“盲人”,不要称呼“聋哑人”“聋人”或“聋人”,不要称呼精神病患者为“疯狂的人”,不要将智力残疾人称为“傻瓜”,何时可以避免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这些犯罪行为。当您提到女性的情况下,没有一个新闻来歧视女性的学生,而不是“犯罪分子”。 另一个例子,在报道反腐败案件时,如果涉及的嫌疑人是女性,您应该在“女性腐败官员呢?

17.诚信

由于各种原因,在排版和转换过程中可能会缺少段落,甚至整个文章都必须注意检查。

18.知识

For , in the draft "The new " by News on 11, 1997, there is the : " with 500 of types, with a range of 700 miles and 155mm armor- with a range of 250 miles." , as , and the range of to 250 miles, the 's makes doubt: Is the new ?

19.法律

编辑必须始终考虑当媒体宣传“收养”时,本文中的整个文章或某个陈述是非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收养法规定,采用者必须没有孩子,有能力提高和教育被收养者,超过35岁,被收养者与被收养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亲(母亲)和子女的关系,而不是祖父母,而不是祖父母,而不是祖父母,等等,在报告中,有些人在60年代的疾病中,有些人的生活和70年代和70年代和70年代和某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并且有些疾病。

民事事务部解释说,如果您在路上遇到一个被遗弃的婴儿的生命环境,您应该将其移交给公共安全部门或民事事务部门,此外,媒体也承担了15岁的保姆,并在15岁的工人上报告了“儿童劳动”。

编辑在处理手稿时经常遇到的问题通常涉及民法,版权法,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有关保护妇女权利的法律等。隐私权,声誉权和肖像权是当前新闻诉讼的重点。

20.报价

特别注意直接的报价是在国内媒体中的原始含义,记者有时会用自己的言语解释,以引用双重报价。

21.低味

吴尤胡(Wu )同志曾经在这方面收集了一些例子:为了满足“好奇心”,在通过媒体广泛流传,一些死囚囚犯,尤其是年轻的女囚犯的照片。

“ 21岁的女性犯罪者在执行地面上穿着绣花鞋”,在许多媒体上出版了。在处决之前,说:“当她被护送出拘留中心时,她拼命地挣扎着她精致的身体,在她长长的黑发下,她的脸庞很漂亮。”

21. 剽窃

一些记者将以自己的作品发送其他媒体的完整文章。

22.提交审查

对于涉及敏感问题的手稿,中央领导人和省级官员必须小心:如果有问题,请务必注意,这是审查的吗?

4.语言和写作

语言,字符和标点符号是手稿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

1.文字

(1)错别字。

First, the of , such as "窝馋点" (nest spot) for "窝污点", "账户" for "账户", "按步就班" for "按步就班", "戴手拷" for "带手拷", "开顶泡水车" for "开顶泡水车", and "灭废子的" for "灭坏子的";

其次,错误使用类似字符(例如“王光亚”)被错误地写成“王兴亚”,“矍铄”被错误地写成“矍烁”,“日匪”,错误地写入为“日冠”,“滨临”,“滨临”被错误地写成“频临”,“杯盘乱婕”,“杯盘乱婕”被错误地写成为“杯盘狠”,并且是“杯盘狠杯盘狠”,并且是“杯盘狠杯盘狠”。

第三,含义相似且易于误解,例如“采-彩”,“度-渡”,“消-销”;

第四,含义是串联的,很容易弄错,例如,它应该写成“科学”,但错误地将其写成“技术”。

第五,含义被逆转和容易被误解,例如在“下方”和“ 先生”为“ 先生”的“下方”中误以为;

第六,错误是由错误分类引起的,例如在排版过程中将“好”错误分类为“女”;

第七个错误是通过不匹配的。

八是由于草书人字符的错误判断而造成的错误。

(2)缺少字符。

(3)导数或额外字符。 例如,“医院为”被错误地写成“医院医院在为”,“五五”被错误地写成“五五中死”,而“但但因”被错误地写成“但但”。

(4)丢失的角色。

(5)反转。 例如,“抢...

(6)错误的简化字符:使用不符合标准的简化字符。

(7)翻译不正确。

(8)使用状态已禁止的字符的变体形式。

(9)使用不符合现代汉字列表的字形标准的老式字符。

(10)来自不同外语的字母混合在一起,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的使用以及常规和斜体字母不符合标准。

(11)中国拼音拼写错误。

2.单词

(1)由于误会而滥用单词。

例如“味道和味道”,“化妆和掠食者”,“必须是和必要的”,“在”,“甚至具有相同的”,“圣地和度假胜地”,“截止日期和截止日期”,“彼此和谐”,“检验和检查”,“学术实力和教育”,“学术优势”,“反射和响应”,“反射和响应”,“ and ”,“ and ”,“爆发”,爆发型,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还滥用了它们的含义,例如“像毯子一样的绿色阴”,“这个学生”,“电视连续剧获得了10,000人的效果”,等等。

(2)包装单词,导致语言疾病。

(3)单词不分开。

(4)错误的习语。他们,他们都是滥用。

(5)不同的术语被混淆和使用。

(6)适当使用措施。

(7)使用摄氏温度的温度,例如摄氏的温度单位。

(8)诸如“树脂”之类的错误被误认为是“树脂”,“聚酯”是“ ”,“ pulse”是“脉冲”,“ ”,“ ”被误认为是“水棉”,“钻石”被误认为是“金钢”,“ ”,“ ”被误认为是“ ”和“ ”和“ Water Vapor”。

3.

(1)名词,动词,形容词或不当匹配

(2)指未知。

(3)不当使用粘附,介词和连词。

4.句子

(1)匹配不当,例如“有点思考”,“减少东西方之间的差距”,而“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2)多余的或不完整的组成。

(3)适当的语言顺序就像“大量高质量的高质量纱线”,“永不吸烟”,“王华从他的家和姐姐冲上现场”。

(4)句子混合在一起。

(5)无论工作多么努力。

5,标点符号

在典型的情况下,将点数和标签的错误放置在畅通无阻的情况下。一年,月份和日子是错误的,一行或碎片。

以不当使用标点符号而造成的榜样。

但是,在更改手稿的过程中,布什说的第二句话不是很好,而“美国分歧”背后的逗号得出了结论。

从上下文中,如果使用逗号,这意味着美国对台湾改变现状的行为感到不安,表达了不赞成,并反对台湾的单方面,如果您使用终结,这意味着美国对泰国的新闻不愉快的范围, 。

还有一个预览信息“永远的党派步行 - 该团对共产主义青年有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的增强”,因为编辑系统的依之间存在错误,而这是误认为“与党派”的误解了?整个团体都增强了共产主义青年联盟主题教育活动的纪录片。”

6.技术词汇和谈话术语

媒体的手稿发表了有关“上海公民的生活水平”的手稿,该手稿利用文章中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来支持其结论。

通常有记者称为空军基地,这也是错误的。

当技术词汇出现在手稿中时,通常有必要解释。

7.翻译

may cause an . In the US CNN (CNN), when to - on 14, 2006, he said "Iran has the right to . Such are ." The 's of all in CNN in Iraq was . At the time of the road, try to check the most news to avoid multi -level .

8.缩写,缩写

例如,在“欧盟的科学和技术外国官员的手稿”中,重点是振兴中国东北部的工业基础,“科学与技术”的缩写是“科学和技术”但是,并不是说,中国共产党第16个国民大会的精神也不是“内蒙古”的“内蒙古”。

9.信

这样的错误很常见,例如SARS错误地像SAP一样。

另一个错误有时是一个单词拼写为另一个单词。

结尾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