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仪网 中国人的故事|让我们缅怀他,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

日期: 2024-05-29 14:04:10|浏览: 55|编号: 7029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搜仪网 中国人的故事|让我们缅怀他,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

动画《年兔奇遇记》截图。

动画片《年兔奇遇记》走红网络,吸引了无数年轻网民的关注。

动画《年兔奇遇记》截图。

故事中有一个催人泪下的场景:奄奄一息的兔子不听医生劝告,不肯休息,临死前还在整理重要文件。临死前,他对小兔子说:“我们成为大国的梦想,现在掌握在你的手中了!”

故事中,工作到最后一刻的兔子的原型,是全军十大英模之一的林俊德。(全军英模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英雄模范,共十位。全军英模画像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印制,全军连级以上单位悬挂。)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专家,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1993年晋升少将军衔,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英雄林俊德的画像悬挂在全军各处。

2018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追加“为国防科技事业献身的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英雄模范。自此,悬挂画像的各时期全军英雄模范增加到10位,他们分别是: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林俊德、张超。

今年又是清明节,我们纪念烈士,悼念林俊德将军,向为祖国富强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们致敬!

他是一位操作精密仪器的科学家吗?

他用“传统方法”创造测量奇迹!

林俊德(左一)与同事们。资料照片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发生一声巨响,一朵蘑菇云冲天而起。欢呼声中,对面走来一个人,一脸紧张,他就是林俊德。直到找到记录爆炸数据的设备,他才松了一口气。林俊德负责研制了一台钟表式压力记录仪,这台仪器记录下来的波形和计算出来的数据,是验证核爆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科研人员欢呼雀跃。

当核试验场总指挥张爱萍向周总理汇报核爆成功时,周总理小心翼翼地问道:“你们怎样证明核爆成功?”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鸦雀无声。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有得到任何数据,美、英、苏三国第一次核试验只得到很少的数据……这时,时任核武器试验研究院院长的程开甲抱着26岁的林俊德赶了过来:“冲击波数据已经得到,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当量2万吨。”张爱萍激动地拍着林俊德满是灰尘的肩膀说:“你立下了大功!”

从此中国有了坚不可摧的“核盾”!

1964年10月16日,核试验场总指挥张爱萍根据林俊德测得的冲击波数据,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要和平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武器。但当时中国材料匮乏,能达到试验标准的材料屈指可数,机械设备需要科研人员自己研制。

以测量仪器的发展为例,核爆炸对测量精度要求极高,没有高精度的电机技术,几乎不可能成功。老外扬言,“如果爆炸,就是假爆炸!因为你根本测不出来!”

林俊德作报告。

林俊德就是不信邪,他和战友们在极少数的核试验数据基础上,努力研究,什么办法都试!只要你一直想着某件事,就一定会实现。有一天,他无意间听到了钟表发出的“叮叮叮”声,一瞬间,他想到了钟表的发条:利用发条作为动力,加上自行车轮胎和闹钟,用“土办法”,设计出钟表式压力自记机。没想到,还真做出来了!

这款压力记录仪价格很便宜,外形就是个罐子,但在测量精度和数据采集速度上却比其他外观花哨的“大家伙”高出一筹!这款用自行车轮胎和闹钟做成的测量仪器,获得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重要数据!

林俊德常常告诉他的学生,科学就是用简单的方法去达到理想的目标。

1966 年氢弹原理试验是在高空进行的,冲击波测量也必须在高空进行。高空冲击波测量难度更大,测量仪器必须在零下 60 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工作。但当时试验条件并不满足。怎么办?

林俊德带着装备,和同事们一起登上了海拔近3000米的山顶,并在那里一连待了一夜。冬日的戈壁沙漠,夜晚寒风刺骨,室外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队员们的头发、眉毛上挂满了白霜,四肢冻得瑟瑟发抖,浑身止不住颤抖,却在抱怨:温度还能再低一点吗?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后来,林俊德带领研究组将氢气球释放到高空进行低温试验,每次试验都需要数十人到几十公里范围的戈壁沙漠中取回仪器。通过飞行试验,研究组研制出高空压力记录仪,为飞机投掷氢弹的安全性论证提供了依据!

他是离家52年的“陌生人”吗?

他用他自己的方式保卫他的国家和家园!

林俊德作报告。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空爆到地爆,我国45次核试验,他都冲在最前线。有一次爆炸试验,林俊德让其他人都进掩体,他却固执地选择近距离观看爆炸,没人能劝住他。一声巨响,爆炸装置爆炸,碎片将远处碗状粗细的白杨树劈成两半。爆炸声还在耳边响起,林俊德却已冲出去取样……“那种情况下,生死根本不是问题。”他的老同事说。

林俊德在工作。资料照片

林俊德说,他一生有三件“没想到”的事:考上大学、当上将军、当上院士。没想到的是,他一生的命运竟然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说,成功的关键是机遇和疯狂,一旦抓住机遇,就要疯狂地努力,不可能的事情就会变成可能。那段激情岁月,林俊德和战友们每天都在努力拼搏,创造了惊人的“中国速度”!先有国才有家,国即千万家。林俊德用自己的方式保国保家。

林俊德2019年春节全家福。

2012年5月,得知自己患病的那天,林俊德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份遗言:

1. 电脑和保险箱的清洁

2.****技术(国家机密)

3. 家人留言

4. (空白)

5.清理马兰的物品(宿舍、办公室)

林俊德的遗言。

笔记本中记载着详细的档案材料、技术方案、学生论文等内容,但“家人留言”一项却是空白的。

在林俊德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妻子黄建琴紧紧握住他的手,在他耳边轻声说:“老林,这是我第一次这么长时间握着你的手!”长久的离别,并没有冲淡这个家的温暖,家国的种子,早在孩子们的心里就生根发芽。

黄建勤说,“林先生虽然生前没有给儿女留下一句话,但他执着的追求、平日的教诲,已经深深融入到后代人的血脉之中。因此,他的儿女们早就知道要学父亲的样子、做父亲做的事。”

女儿林春说:“父母给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

他的儿子林海晨说:“父亲去世后,我才从媒体上得知,他获得过很多荣誉和奖项。继承发扬‘做惊天动地的事、做无名之辈’的马兰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幸福。”

他是“不听话的病人”吗?

他是一位冲锋的战士!

“我是核试验员,不怕苦,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在这里没法工作,请把我转回普通病房。”2012年5月26日,病情加重的林俊德被送进重症监护室,这是他苏醒后说的第一句话。在医院里,他是个“不听话的病人”。

林俊德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在病房工作,妻子劝他好好休息。

“你别逼我,我的时间太有限,让我专心工作吧。”此时的他已病情危重,整个腹腔里都是肿瘤,但他却一再拒绝治疗,要求工作。

林俊德坚持在病房工作。

医生忍不住,多次劝林俊德休息,但他却平静地说:“宁愿过有质量的一天,也不愿过没有质量的十天。”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强忍着剧痛,坚持在办公桌前工作了74分钟!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生命的最后一刻。资料照片

时间紧迫,这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家来不及填写笔记本上的五份提纲内容,来不及整理电脑里的所有文件,甚至来不及给家人多一句劝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电脑里喃喃自语……

林俊德握着鼠标的手都在颤抖。视频截图

2012年5月31日,这颗纯真的心脏匆匆停止跳动,留下他奋勇向前的身影。他死后留下了在病床上做的工作笔记,被列为“核心机密”。为了这些,他一次次放弃了延长生命的机会……

林俊德的遗言。

2012年,林俊德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委员会这样评价林俊德:他把一生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岗位,至今仍在向着自己的目标冲锋,是一个真正用信仰支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他为国捐躯,筑起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他浴血奋战,在死亡的海洋里绽放出倔强的马兰!

“我死了,就把我埋在马兰吧。”这是他的遗愿。马兰,中国的秘密核试验基地,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却也是他一生心血、青春和爱情的发源地。

林俊德入选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视频截图

有网友留言:“为什么中国只用了70年就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我觉得我找到答案了,科学家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自信。”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用生命铸就的,其实,中国像林俊德将军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太多太多,正是他们用生命的光和热,为祖国创造了太阳和雷霆!

天地英雄气概,千秋万世震慑。清明时节,我们缅怀先烈,英雄壮志永存!(中国青年网记者 方锐 杨悦 实习记者 曹若虹)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