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跨境监管下的风险与应对(上)

日期: 2024-05-30 05:05:19|浏览: 86|编号: 7044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中国新能源汽车跨境监管下的风险与应对(上)

前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新能源汽车作为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正逐步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升级。中国汽车海外扩张已逐步从传统的产品贸易加速到包括产品、技术、管理等在内的汽车全产业链的海外扩张。海外扩张只是中国车企进军海外市场的起点,如何扎根海外市场,也就是如何在海外市场探索中国车企的本土化发展道路,才是海外扩张主题中最重要的话题。这其中就包括中国车企探索汽车生产供应链的本土化,提升海外客户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等。 面对海外市场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不断上升,中国车企如何适应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环境,如海外市场准入标准、投资设立企业及工厂标准、劳工标准等合规要求,如何确保在海外市场合规运营也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系列文章将以吉利数科在实施汽车供应链追溯方面的实践经验为窗口,结合金杜律师事务所跨境合规监管团队在该领域长期一线法律服务实践经验,共同研究分析跨境监管下汽车供应链及新能源汽车的风险并在实践中探索解决方案。

01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及海外出口现状

1.中国成为新能源汽车最大出口国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中国出口汽车522.1万辆,同比增长57.2%[1]。据日经新闻报道,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中国汽车出口前十大国家中,俄罗斯、墨西哥、比利时位列前三。受美欧退出俄罗斯市场等因素影响,中国暂时领先俄罗斯市场。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尤为突出,有力支撑了中国汽车出口增长。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将位居全球第一,达到172.7万辆,同比增长61.5%[2]。新能源汽车出口前三大国家为比利时、泰国和英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拓展全球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的重要利器。

自2009年以来,中国汽车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布局和发展,积聚力量,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拥有全球领先的“三电”技术水平。动力电池前十大供应商中,中国占据6席,整体市场份额达62.6%,驱动电机市场份额达29%,电控市场份额达35.5%[3]。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优势还体现在智能驾驶技术向整车智能化路线发展,以及强大稳定的供应链上。

随着中国整车出口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呈现出加速海外扩张的趋势。融合多种先进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各大国际车展上大放异彩,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创新技术逐渐受到海外市场欢迎,出口国家不断增多,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更加集中的目标市场。去年,某领先电动汽车企业在德国图林根州正式启动其在欧洲的首家电池工厂。据悉,该工厂将为多家欧洲知名汽车厂商提供电池。中国整车企业、零部件产业链企业、电池企业纷纷向海外扩张,在欧洲等地投资设厂,将完整产业链延伸至海外。

2. 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扩张模式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成为车企出口的重要推动力,除传统的整车及CKD等零部件出口外,还出现了开拓海外工厂、与外商建立合作等多元化模式,吸引全球资本结合当地市场探索新的合资合作模式。但海外市场往往因国家或地区的差异导致潜在海外市场的策略制定存在较大差异。如欧洲看重汽车的品牌效益和环保性能,北美由于运输距离较长更关注电池寿命,东南亚则更注重是否为当地制造。同时,各地细分市场需求不尽相同,这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模式和策略提出了更全面的挑战。

3.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崛起,除了出口量大幅增长外,对智能化、网联化新兴技术的体验也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海外的核心竞争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逐渐改变了传统汽车的垂直供应链体系,转向更加高度电子化、网络化、短链化的综合网络和专业分工体系。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包括智能交互、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汽车的商业模式,并进一步推动了汽车软件、智能电子、汽车半导体、汽车芯片等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也将更多地依赖于芯片、软件、算法等底层技术和产品的进步。因此,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也将吸引更多行业内企业建立共生网络、多方合作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圈。

新能源汽车出口也将为中国零部件企业带来国际化拓展机遇,实现整车与零部件出口海外的联动效应,推动零部件及中国智能新技术在海外市场建立和形成本土声誉和优势。此外,得益于平行出口[4]等政策体系的完善,中国新能源汽车对中亚、中东等市场的出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02

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面临的跨境监管挑战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火爆引发了不少目的地市场的危机感。有报告指出,如果到2030年欧洲进口中国汽车达到150万辆,汽车行业对欧洲经济的附加值将达到242亿欧元[5]。

事实上,近年来欧美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对中国汽车出口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欧盟去年通过的《新电池法案》[6]、碳边境调整机制(),以及去年开始的新能源汽车反补贴调查,都在生产、制造、出口、销售等多个环节提出了新的监管措施。美国所谓的《防止强迫维吾尔人劳动法案》(劳动法,简称“UFLPA”或“涉疆法案”)针对的是任何进入美国的产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以及各类电池零部件也在监管范围之内。

此外,“冲突矿产”通常是资源型矿业企业、信息通信/5G/电子产业企业以及企业海外投融资上市需要关注的合规问题,因为涉及矿区环境生态污染、童工保护、劳工人权问题、地区暴力武装冲突甚至恐怖主义等多重因素。具体来说,冲突矿产涉及的四类金属矿产在集成电路、汽车制造、奢侈品行业应用广泛。例如,受控锡在焊料、电阻、电容、电感、半导体、电池等产品中被大量使用;受控钨在振荡器、集成电路等产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也是中国汽车企业在生产、制造、加工、出口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的风险源。

为遏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热潮,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欧盟及其成员国纷纷出台与汽车供应链及其关键原材料相关的法律或政策文件,重点针对所谓的“强迫劳动”、雇用童工等侵犯人权行为、气候危机背景下的绿色供应链、碳排放、冲突地区矿产开采加工、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等问题,实施长臂管辖或针对性立法。此外,由于被欧美国家、地区及相关国际组织认定为有可能加剧严重暴力冲突和侵犯人权行为,“冲突矿产”的范围在传统监管含义下逐渐被不断扩大。以上种种,使得美欧可以以汽车供应链为切入点,对中国汽车企业进行穿透式合规监管,理由十分广泛。

1. 新能源汽车进入欧盟市场面临的主要监管措施

欧盟及其成员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的重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欧洲很多国家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汽车发展历史,很多世界著名汽车品牌也出自这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方兴未艾,但势头强劲,对一些欧洲汽车品牌和供应链的冲击也不容小觑。因此,欧盟也从多个法律监管层面限制新能源汽车出口到欧洲,包括新能源汽车海关市场准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及关键原材料、汽车企业内部治理及ESG要求、用户隐私及数据保护等。

(1)对华新款电动汽车关税反补贴调查

2023 年 10 月 4 日,欧盟委员会公开宣布,已正式对原产于中国大陆的新型纯电动汽车 (BEV)[7] 启动反补贴调查[8]。该调查依据的是 2016 年 6 月 8 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关于防止对非欧盟成员国进口产品进行补贴的条例 (EC) 第 2016/1037 号[9],旨在防止对非欧盟成员国进口产品进行不公平补贴。

如果调查发现存在不公平补贴的证据,并损害欧盟经济,欧盟将实施反补贴措施,以抵消这些补贴产品对其市场的影响,恢复市场公平竞争。相关措施包括按百分比提高商品价格、对每单位商品收取固定金额、设定最低进口价格,或要求出口商作出价格承诺,确保被调查产品的销售价格高于最低价格。针对这些措施,欧盟委员会不会征收其他关税。

2024年3月5日,欧盟委员会再次发布紧急公告,计划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BEV)实施海关登记[10]。此举的意图在于,一旦上述反补贴调查得出有必要对中国电动汽车采取相应措施的结论,欧盟将能够迅速对已登记的进口车辆征收“追溯关税”。

(2)涉及强迫劳动的供应链产品将禁止进入

2022年9月1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禁止在欧盟市场上使用强迫劳动产品的法规提案[11](“提案”)。该提案旨在禁止在欧盟市场上投放和供应使用强迫劳动生产的产品以及禁止从欧盟出口产品。2023年10月16日和26日,欧洲议会对该提案进行了两轮集中修改,主要包括充分利用强迫劳动高风险地区和行业名单、建立举证责任倒置机制、鼓励补救措施等建议。欧盟对中国供应链高风险产品和特定地区产品的执法力度将更贴近美国涉疆法案。

2024年3月5日,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就新法规达成临时协议,禁止使用强迫劳动制造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12]。新法规的主要内容是:1.各国政府或欧盟委员会将对涉嫌使用强迫劳动的产品进行调查。如果有确凿证据,该产品将彻底退出欧盟市场;2.在决定是否调查时,主要考虑产品是否来自强迫劳动风险较高的地区或领域;3.如果供应链中消除了强迫劳动,产品可以重新进入市场。

(三)汽车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监管

2023年3月17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项名为《关键原材料法案》的新法律草案,旨在规范关键原材料从开采、加工到回收的各个环节,并对欧盟以外的供应来源制定明确的要求。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对中国等国家对关键原材料的依赖。该法案草案特别关注那些被认为具有更高战略级别的原材料,如新能源汽车所需的钴、锂、镍等。

(4)“碳足迹”与“电池护照”

2023年6月14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新电池法案》。2023年7月28日,该法规正式公布。这一重大立法变化通过电池回收、电池护照[13]、碳足迹追踪和制造商尽职调查等严格要求,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和成本。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来说,技术研发和安全测试方面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如果达不到要求,不仅无法获得市场准入,还可能面临产品召回和高额罚款的风险。《新电池法案》已正式生效,将于2024年2月18日实施。

(五)ESG对企业内部合规治理提出要求

2022年11月28日,欧洲理事会正式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简称《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该指令将于2023年1月5日生效。该指令旨在加强欧盟的ESG信息披露,确保与欧盟有贸易关系的非欧盟企业未来必须遵守ESG报告披露要求。达不到该要求的产品将面临欧盟市场准入壁垒。鉴于欧盟标准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国内汽车企业若想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需要构建与国际标准对接的ESG治理体系。

(6)数据保护和隐私合规

2018年5月25日正式生效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旨在加强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已成为欧盟隐私法和人权法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该条例强调个人数据的安全处理,并对违反规定的公司设立了相应的罚款和处罚措施。

此外,2024年3月13日,欧洲议会正式通过备受期待的《人工智能法案》(法案)[14],预计明年初生效,2026年全面实施。该法规根据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影响,为人工智能制定了明确的义务和规定。欧盟委员会随后出台的相关配套法案,也将对中国汽车制造商和智能网联汽车服务商在海外市场的合规性产生重要影响。

(七)“冲突矿产”监管

2017年,欧盟正式通过了对进口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欧盟冲突矿产法规》(EU),并指定成员国设立专门机构,并逐步推出“白名单”等配套措施。对供应链中“冲突矿产”的合规性尽职调查也成为强制性要求。该法规将“冲突矿产”定义为“来自受冲突影响或高风险地区的3TG原料和制成品”。近年来,随着欧美倾向于扩大国家或地区的范围,认定相关国家/地区具有所谓的“冲突特征”(武装冲突、暴力活动等,包括治理不善、人口歧视、人权问题等),此外,冲突矿产的种类也趋于相应扩大。 未来冲突矿物种类除了3TG及其产品(如矿石、精矿、金属、衍生物及副产品)外,可能还会扩大到钨、锡、钽、金、钴、铜、铝、铅、锌、镍、钼、稀土、锂、云母、重晶石等金属。

随着监管范围不断扩大,冲突矿产合规正成为ESG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冲突矿产监管主要针对进口量超过一定门槛的欧盟矿产或金属进口商。欧盟各国已经开始加强和完善监管所需的法律基础,如法国于2017年颁布《企业警戒义务法》,荷兰于2019年通过《童工尽职调查法》,德国于2021年通过《供应链法》,即尽职调查法。以德国为例,其《供应链法》于2023年1月1日生效。冲突矿产的可追溯性要求对矿产从矿山源头到出口地的整个交易链进行物理跟踪,涉及矿产开采、加工、销售、转化等每一个环节。目前,监管部门相对倾向于并鼓励企业通过建立供应链追溯系统和IT技术来支持供应链尽职调查的认证和记录。

本文由吉利数科与金杜律师事务所跨境监管团队合作撰写,旨在梳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现状及面临的跨境监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合规建议。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针对新能源汽车进入美国、俄罗斯、韩国、泰国等不同国家市场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章节逐步进行深入探讨,探索新能源车企出海合规难题的解决方案。敬请期待!

向下滑动阅读

脚注:

[1]

[2]

[3]

[4]平行出口是一种扁平化的贸易模式和简单化的贸易行为,即国内汽车生产商或供应商(贸易商)不通过官方渠道或授权经销商,而是直接将产品出口到目标国市场。

[5]

[6] 即 2023 年 7 月 12 日关于禁止污染和废物的指令 (EU) 2023/1542。

[7] BEV( )是纯电动汽车,也称为EV,没有汽车发动机。它们也可以分为HEV(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8]信息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9] 即 2016 年 6 月 8 日起生效的 2016/1037 号法令。

[10] 该信息来源是 2024 年 3 月 5 日欧盟指令 (EU) 2024/785。

[11] 也就是说,对于与联盟而言。

[12] 该消息来自欧洲议会官网《欧盟关于对华禁令的协议》已于近日达成。

[13] 该法第 77 条第 1 款规定:“本法规生效后 42 个月内,每个投放市场或投入使用的 LMT 电池、功率大于 2 kWh 的工业电池和电动汽车电池都必须具有电子记录 (即“电池护照”)。”

[14] 摘自欧洲议会官网,法案:欧洲议会议员通过法律。

作者

郭欢

伙伴

跨境监管团队

业务领域:企业合规、以出口管制、经济制裁为中心的跨境监管、海关、外汇等。

郭律师多次参与企业合规相关的立法指导工作,精通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立及合规、内控、风控“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合规管理体系认证、合规检查与调查、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合规问题应急处理,以及各类专项合规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出口管制与经济制裁领域,多次协助大型高科技企业建设出口管制合规内控体系(ECP),并从出口管制与经济制裁的角度协助企业推动企业开展交易前可行性分析与专项尽职调查,建立风险甄别机制,设计并执行相关合规流程,制定业务合规指引。 在海关及外汇管理领域,近年来专注于进出口合规体系建立、海关稽查及海关行政处罚案件以及经常项目下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资本项目下投资、跨境资金流动等外汇管理事务的处理,具有出色的跨境合规领域综合法律服务能力。

陈启超

贸易和出口管制高级顾问

跨境监管团队

业务领域:出口管制和经济制裁

陈启超律师近十年专注于出口管制法规研究及出口合规内控体系(ECP)的建立与实施,为中国、美国、日本等知名企业提供出口管制相关咨询服务,协助企业进行出口物项归类、许可证申请、内部合规体系建设、出口管制培训及审计等工作,在出口管制及经济制裁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董猛

资深律师

跨境监管团队

刘淑倩

首席律师

跨境监管团队

王丹

律师

跨境监管团队

陈琳

律师助理

跨境监管团队

转载声明: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精彩文章吧,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或者下方评论区留言获取授权。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