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这儿有只“蟑螂”修理工

日期: 2024-06-05 22:06:04|浏览: 65|编号: 7198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请注意:这儿有只“蟑螂修理

司机都知道,路上车抛锚是一件非常让人沮丧的事,前无村庄,后无店铺,无法移动,也没有东西吃,只能在路边焦急地等待。几个小时后,救援车出现的那一刻,犹如天降救星,让人感动。

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只记得那天灿烂的夕阳和明亮的月光……它们都很棒。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经验丰富的司机最终会形成一套扎实的维修技能,就像长期的疾病会造就一个好医生一样。

但这点辛苦,在未来未必有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越来越精密,机械、电子部件越来越多。另外,未来很可能还会出现无人驾驶汽车,配备各种传感器、激光雷达、识别装置……面对这些各种高科技装置,经验丰富的司机可能除了换轮胎外,也无能为力。

几乎不可能防止汽车抛锚。但如果出了问题,就必须送到修理厂,而经验丰富的司机对此无能为力,这似乎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你能想到任何解决办法吗?

别担心,你可能需要一个“蟑螂”修理工。

把“蟑螂”放进发动机

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蟑螂”跟修汽车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是用来修理飞机的。

英国著名航空发动机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与哈佛大学、诺丁汉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公布了一项微型机器人研发成果,为了彻底改变发动机的维护和维修方式,他们正在开发一种可以爬进飞机发动机内部然后进行操作的“蟑螂”机器人。

这些“蟑螂”机器人身上都装有摄像头和3D扫描仪,进入发动机舱后,一览无余。在这些“蟑螂”机器人的帮助下,技术专家不用拆解发动机就能了解发动机内部的损伤情况。以前需要5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检查任务,未来可能只需要5分钟。

不过,由于尺寸以及进入发动机的路径等限制,研究人员还专门为其研制了蛇形机器人,目的是将这些执行任务的“蟑螂”机器人送至发动机中心。此外,这些体型仅为 10 毫米的蛇形机器人还能执行一些其他任务,比如修复受损的热障涂层等。

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这些“蟑螂”仍然太大,无法塞进发动机的某些部件里。因此,开发人员计划将它们缩小一点,最终可以缩到 15 毫米以内。这或许可以让蛇形机器人运输起来不那么累……

有了这种微型机器人,其在飞机发动机维修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例如,当发动机出现复杂情况时,发动机专家必须长途跋涉数千英里到达飞机所在地,既耗时又费钱。有了这种微型机器人,专家可以远程查看发动机数据,从而实现发动机的维护和维修。而且,一些简单的维护任务可以完全交给机器人来解决,技术人员只需泡一杯咖啡,悠闲地观看即可。

据研发人员介绍,目前“蟑螂”机器人的研制还只是初步原型,还需要在尺寸、功能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技术攻关,即便是一些简单的应用,也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如果全面投入使用,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蟑螂是什么?我们有毛毛虫。

事实上,“蟑螂”并非全球首个机器人修理工,作为“技术工人”重点培养对象,微型机器人早已踏上宽广的蓝领之路。

作为“修理工”,微型机器人最广为人知的应用应该是在医疗领域,比如利用纳米机器人进入血液清除病毒或吞噬癌细胞。但今天我们的重点不在这里,而是真正与钢铁和机械打交道的微型机器人。

此时,你我脑海中或许都会浮现出同样的画面:一个身穿蓝衣服的年轻人,脸上带着黑色的油迹,手里拿着扳手或钳子,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对你微笑……

当然,真正的微型机器人修理工并不是这样的。例如,以下是一些例子。

1、管道修复工。早在2011年,苏州大学5名学生就联合研发了一款微型管道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设计成毛毛虫的造型,全身布满毛茸茸的刺,其设计目的是深入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的管道内进行安全检查,避免发生核泄漏事故。该机器人直径只有20微米,所需的动力来自于爬行时其刺与管道壁的碰撞。

后来这些学生觉得修复硬管还不够,就转而研究修复软管——血管机器人。我当时也在读大学,但具体在做什么呢?我记不清了……

2、飞艇修理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开发了一种微型机器人,主要用于修理飞艇。飞艇最重要的就是上面的“大气球”,因此气室能否保证严密密封非常重要。如果有泄漏,修理工要一点一点地找到泄漏点,然后进行修理。如果有多个泄漏点,他们还要继续检查,直到找到所有的泄漏点。

它生来就肩负着寻找漏洞的光荣使命,它的设计原理也很简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装有传感器,呆在气室内,另一部分则在气室外通过LED灯发光,而光源能透过气室捕捉到的地方,就是漏洞。

这听起来就像是手工补胎:把轮胎充饱气,然后把它一段一段地浸入一盆水中,冒出气泡的地方就是漏气的地方。

3. 工具制造者。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与其给人一个工具,不如给他一个工具模具。他可以制造任何他想要的东西。

斯坦福国际研究院致力于开发这样一种微型工厂平台,可以容纳数百或数千个微型机器人协同工作。研究人员的计划是针对不同用途构建定制平台,然后配备相当数量的标准化机器人,让它们按照指令制造工具。

比如你想做一个钩子,你只需要下达一个制作钩子的指令,机器人就会像接力赛一样一路小跑,把液态材料移动到指定位置,直到所有材料都能堆积成钩子大小,然后凝固。听起来很刺激,但 3D 打印机就能做到的事情,我为什么要你去做呢?

当然有用了,这个平台的机器人体积小,定位能达到200纳米的分辨率,孰优孰劣大概没什么争议。

想象一下,未来,无论是你的车坏了,还是家里的水管出了问题,你只要用上一个机器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即使你找不到合适的工具,你也可以建立这个微型工厂,机器人会为你制造一把方便又大小合适的扳手。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吗?

修理工面临失业吗?事实并非如此

显然,这些微型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一旦成熟,其影响将是多方面的。

比如对于车主来说,自动维修机器人会帮他们省下修车的钱,可以用来买更好的机油、贴隔热膜等等。毕竟随着人工和房租成本的上涨,需要更换的零件可能不贵,但人工成本就很难说了。在美国,如果你花 5000 美元买车,修车可能就得花 2000 美元。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美国家庭的车库里什么都有,随便敲敲就能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汽车厂商来说,他们可以将这些自动修复机器人设定为汽车的标配。除非需要大修,一般的问题都可以由这个工具包里的机器人来解决:要么机器人亲自出手,要么构建一个工具或部件。甚至可以直接在发动机等关键位置构建固定式微型机器人,专门用于监测运行和损坏情况,以便立即发出警告并进行相关处理。比如,劳斯莱斯在研发“蟑螂”和蛇形机器人的同时,也在研发可以永久安装在发动机内部的检测机器人。这样一来,驾驶员就可以自行解决汽车的轻微故障。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所有的工作都被“蟑螂”抢走了,修理工岂不是要失业了?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这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微型机器人用于发动机维修才刚刚开始,罗罗公司明确表示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实现初步应用,距离真正投入使用则更远。而且,这只是一个航空发动机。而即便最终研发出实用性极强的微型机器人,为了收回如此长时间的研发成本,也难免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维持高额收费。因此,短期内,修理工还不用担心被取代。

另一方面,微型机器人与修理工的关系,更多的是互补、互助的关系,而非“替代”的“你死我活”的关系。更准确的说,是机器人帮助修理工。无论是“蟑螂”还是毛毛虫,主要承担检查任务和少量的修复任务。当涉及到复杂的机械原理时,微型机器人本身由于尺寸限制,不具备“大变招”的条件,关键时刻还是要主人出手。

因此,有了这些微型机器人当“修理工”,真正的修理工不仅不会失业,还会因为机器人的使用而减轻工作量,从而可以专心干大活、赚大钱。而对于司机来说,看日落看月亮的辛苦体验或许会减少很多。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