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华塔——修定寺之惊世塔色

日期: 2024-06-24 03:12:27|浏览: 75|编号: 7594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中国第一华塔——修定寺之惊世塔色

王双柱 摄

令人惊叹的塔颜色

赵忠祥

我出生在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小山村。村里群山环抱,溪水常年流淌。西北有主峰清凉山,海拔609米。左有青龙山,右有宝山,北有白象山,南有青石山,五座山峰环绕着村子,如围城般保护着村子。村里有300户人家,人口约1200人。村西200米处,矗立着一座令世人惊叹的20米高的国家级保护塔。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村民们叫它“红塔”。专家说,无论从建造年代、建筑风格、精美图案、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堪称中国第一,所以专家称此塔为“中华第一塔”。这座塔是谁在这里建造的,何时建造的,为何而建? 塔上72种精美的砖雕到底想向世人传达什么?

我十一岁上小学的时候,村里搬来了很多北京来的画家,有的还到我们教室里来,在黑板上给我们画“日本鬼子”,我们很佩服。我问了父母,才知道从漳州引水到我们县鞍山的跃进渠,就从村西的群山中穿过。跃进渠被称为第二条“人造银河”,它的修建引起了北京高层领导的重视,派中央美术学院的王式廓教授带队来我们村视察。

王教授发现这座当时还蒙着白灰的古塔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实地考察了塔身形制、零散的砖雕,并看望了村里的老人。虽然当时他无法看到塔身表面的浮雕图案,但根据初步考察,他认定这座塔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研究价值。他还建议当地文物部门妥善保护,同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 河南省文物厅闻讯后,根据王式适教授提供的情况,参考1961年原河南省文物工作组拍摄的照片,派专人会同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安阳县文物部门于1973年秋、1978年冬,在当地群众的积极协助下,经过两次深入调查,终于摸清了这座震惊中外的古塔的真面目。在仔细地除去白灰泥后,塔外壁各种精美的雕砖才得以重见天日。这座精美的古塔为何被白灰泥覆盖呢?

经过反复追问,这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才给出解释: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住在寺里,照看寺里。清末时,这座塔屡遭帝国主义者和古董商的盗窃和破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塔上每一块完整的雕砖,都可以卖给古董商,换取二十支手枪。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地百姓集资,用白灰泥把塔四壁的雕砖全部覆盖。日军入侵时,曾派人来此勘察,想把塔整体运回国内,看到一座白泥塔,认为毫无价值,便作罢。因此,这座塔的原貌长期以来鲜为人知。1982年2月15日,国家公布该塔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这座塔才逐渐被各方专家所熟知。

1. 建筑形式

修定寺塔为砖雕单层方形塔,因塔身漆成红色,俗称“红塔”。塔身方形,原塔高约20米。塔身下有砖雕台基,外嵌浮雕砖,为束腰须弥座。塔身图案随塔身不同而变化,有天王、大力士、音乐、飞天仙人、滚龙、飞雁、帷幔、花卉、仿木建筑结构的斗拱等30余种图案。

须弥座之上为塔身,高9.3米,边宽各8.3米,南侧有拱形门。塔身四壁用各种形状的模压雕花砖砌成,共计雕砖3775块。四壁雕砖以菱形为主,每块菱形长对角线68厘米,短对角线47厘米。塔身四角削成角柱,每根角柱用16块莲池形雕砖连接,每根柱面均雕有精美的小圆花。柱身下方为石雕莲花柱座,石柱座下为方形座,上置莲花,莲花下径50厘米,上径37厘米,高25厘米。 东北角柱座上雕双尖莲瓣,下有忍者草纹,露莲瓣十二对。其余三座柱座亦同,但莲瓣较大,每座露莲瓣四对。

柱座以砖雕,每节长44厘米,角柱两侧用龙雕砖紧贴框柱,每砖长43厘米,全柱16节,龙砖框与柱座上雕的龙纹饰相连。圆花砖顶端压有外圆内方的砖雕龙头,仿佛两条龙从塔底钻出,沿塔柱盘绕至柱顶。

塔檐砖雕飞龙舞动、力士健行、仙桃重重叠叠等图案。

《2》建筑结构

1、雕花砖背面烧有背榫,嵌入时将榫头楔入墙体,或在背榫上叠放素砖。

2、根据雕花砖的不同厚度,将墙面内砖凿出不同的凹槽,在凹槽内镶嵌长边砖,这样才能将装饰雕花砖夹得牢固。

3、采用榫卯连接雕花砖的方法。

4、用大铁钉、铁片拉。

从以上方法判断,该塔应是一次建成的。由于古代建筑大师的精心设计,虽然四壁由许多不同类型的浮雕砖切割而成,但它们却浑然一体,显得非常和谐统一。这是关于古代用砖切割方法的非常重要的信息。

《三》装饰雕花砖

北、东、西三面三臂从檐口到墙体最下层均镶嵌十三层浮雕砖,最上层镶嵌二十一块壮士、童子、兽面等长方形砖,第二、三、四、五层浮雕砖以十三只抱环兽、十三朵莲花为主体,配以丝带、流苏、铃铛等内容,组成优美的帐头图案。第六层浮雕砖如同帐头下垂的流苏,从第七层开始,用六只抱环兽系上六条菱形图案丝带,俗称中国结,整面墙组成一个大帐身。如此多精美的菱形图案,向世人传递着什么寓意呢?

“四”的形象分析

据史料记载,此塔为供奉未来佛弥勒而建的宝帐,因此塔上的砖雕取材于北齐时期佛教关于弥勒信仰的经文。塔壁上主题图案为佛教法器“七政宝”,在菱形壁内呈横向排列,轮宝居中,左右两侧为臣宝、玉女宝、白象宝、青马宝、摩尼宝、将军宝,多用于帝王崇佛的宗教环境中,象征四方合一。在“七政宝”之后排列的是天王、龙、狮、降蛇武士。整面壁以横向图案为基调,自上而下重复六层,每面壁上穿插六位手持金环和悬挂银铃带的武士,并附有四根雕龙角柱,构成了繁缛、密集、精巧、奇妙的整体壁面形象。 牌坊正中为店首,口托龛梁。两侧各有一对朝向正中的侧龙头。龙头下方刻画一对裸体抱蛇神像,分明是佛教的守护者。门柱上端东西两侧分别镶嵌着一条青龙和一只白虎,龙虎翻腾、腾云驾雾。龙虎上方和平行处分别镶嵌着一尊四壁武士像。武士全身赤裸,头发束起,第一右手执棍,第二左手执金刚杵,第二右手高举。西侧武士第一左手下垂,第一右手残缺,第二左手执宝珠,第二右手执三叉戟。此武士为护法神。

五座寺庙的由来

修顶寺塔矗立在寺内。20世纪70年代,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当时的生产队清理了塔周围的建筑废墟。我作为清凉山大队第六生产队队员,参加了清理工作。

寺内散落着许多石碑、碧玺、浮雕砖、彩瓦。塔东50米处,有一座残存的石塔,上面有白色石雕浮雕图案,高约三米,六角形,直径约六米。我所在的六队负责清理塔东北方约600平方米的区域,其他几个生产队负责清理塔周围的其他区域。我们用独轮车将倒塌的建筑墙体推开,将墙体基础挖出地面以下约50厘米,并用土填平。清理过程中,挖出了煤池、灶台、巨槽等。记得当时大人说,这一部分可能是厨房,再往南一点可能是大厅。现场的老人说,塔的正面是天王殿、钟楼、鼓楼,塔的背面是大佛殿、二佛殿、铁瓦殿。 塔西北有方丈室等。

20世纪70年代塔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后,修定寺迎来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但由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缺乏和文化知识的局限,我们村里很少有人关注它。直到21世纪初,我才看到曹勋教授的一篇文章,其中我抄录了一段话如下:如上文所述,现存修定寺浮雕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该塔的造型、做工极其精美,风格独特,具有早期西域刺史宝章的风格,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已考证为北齐、隋、唐以来,我国仅存的双塔格局塔,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最有价值的双塔实例。 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想应该把修定寺塔、修定寺双塔和整个修定寺遗址都清理一遍、发掘一遍、研究一遍。如果修定寺遗址彻底暴露出来,足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可惜不知道为什么,文物界、建筑史界、古建界,竟然没有一个明白这一点的人。可惜,河南人民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极其珍贵的国宝。

这段话出自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北京大学八十岁老教授之口,他是中国建筑考古学的先驱,阐述了塔的文化价值,对河南安阳人民寄予希望。我虽然没有文化底蕴,但我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也有责任整理、发掘、宣传这里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2017年,我和村委会、村委会开始申报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经国家六部委批准,我的村子正式公布为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

据史料记载,修定寺始建于北魏,由僧人孟和尚所建,原为茅草屋。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下令立寺,寺院四面环山、谷地,形似城池,名天成寺。东魏兴和三年(541年),中书省将军、尚书高成请和尚法尚来邺,任昭宣主僧,隐居大定国寺,为道教领袖,高成不喜欢,便离开隐居生活,请求移居此寺,程氏将原名改为城山寺。北齐文宣帝高洋即位时,更加崇奉此寺。 天宝元年(550年)八月,巡视此山,见两河在寺前汇合,便改寺为合水寺。赐方圆十里,禁止百姓砍柴、打猎、狩猎,仍赐武士守卫,营建营寨。法尚用所余之物扩建寺院,建此塔。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27年),灭齐废佛,将寺院拆毁。谢使者深重三宝,不忍全部毁坏,便焚毁栏杆、台阶,斩断仙人手掌,使塔仅存。隋文帝即位,弘扬佛法,开皇三年(583年)赦寺修葺,皈依居士,寺院改名为修定寺。 土地分给百姓,寺院得以恢复。唐武德七年(624年),寺院再次被废,贞观十四年(640年)又恢复。唐会昌五年(845年),佛教废去,寺院再次被毁,但塔尚存。后周显德二年(858年),寺院关闭,塔未毁。宋金以后,历代均加以维护修葺,存续至今。明代朱元璋孙朱高燧封安阳为赵建王,修葺寺院,定为赵府香堂,盛况空前,参加者数万人。

以上几点是我查阅资料后对修顶寺做出的总体介绍,相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修顶寺塔一定能大放异彩,造福当地百姓,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有力的贡献。

王双柱 摄

关于作者:

赵忠祥,男,1962年7月出生,清凉山村党支部书记,清凉山修顶寺塔保护者、文化传承人。

【花雨森林】微信公众平台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