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镍镀液中各成分及操作条件对镀层性能影响
关于近期环球电镀网关于镀镍工艺所遇到的问题的咨询,希望下面文章的分析与讲解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疑惑。
①主盐硫酸镍(NiS04·7H20)是镀镍溶液的主盐,浓度范围一般为100~350g/L。也可采用硫酸镍铵[NiS04·(NH4)2S04·6H20]作主盐,产生镍离子,但硫酸镍铵镍含量低(15%),溶解度小,不能得到高浓度溶液。因此该溶液不能用于大电流密度电镀,所以很少采用。但当电镀液中含有铵离子时,所得镍层较硬,因此有时也采用复盐硫酸镍铵电解液,以产生硬度更高的镍层。
②活化剂由于镍阳极容易钝化,因此必须在镀镍液中加入阳极活化剂,以保证镍阳极的正常溶解。最常用的阳极活化剂是氯化物,如氯化镍、氯化钾、氯化钠和氯化铵等。这些氯化物中,Cl-通过镍阳极上的特性吸附,除去氧、羟基离子等能钝化镍阳极表面的杂质,从而保证镍阳极的正常溶解。同时活化剂能提高镀液的导电性和阴极的分散能力。考虑到价格和供应情况,通常采用氯化钠作为阳极活化剂,用量一般为7-15g/L。如果氯化钠含量过高,阳极溶解迅速,甚至直接使镍金属颗粒从阳极上脱离,沉积在槽底,或者吸附在阴极上,造成镀层堆镍。 同时由于镀液中钠离子浓度增加,镀层变脆,光泽度下降;氯化钠含量过低,阳极钝化,导致镀层质量差。氯化镍无需加入其它金属离子,就能同时提供镍离子和氯离子,因此可以代替NaCl和部分主盐NiS04·7H20,起阳极活化剂的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活化剂。在含有镍铵复盐的电解槽中,可用氯化铵作活化剂。
③导电盐:单从导电性来看,硫酸钾、硫酸铵较好,硫酸镁稍差。但硫酸钾与硫酸铵一样,能与硫酸镍形成复盐(NiS04·K2SO4·6H2O),这种复盐溶解度小,易结晶,因此生产中多采用硫酸钠、硫酸镁作导电盐。
加入硫酸钠(·10H20)和硫酸镁(MgS04·7H20)可提高镀液的导电性和分散性,降低施镀温度。硫酸镁还可使镀镍层洁白、柔软(不能消除其它因素引起的镍层暗沉问题)。·10H20的用量一般为80-100g/L,MgS04·7H20的用量一般为20-40g/L。
④缓冲剂:由于镍电镀液中阴极与阳极的电流效率是不相等的,为了防止生产中镀液酸度的急剧变化,常加入硼酸作缓冲剂,控制pH=5-6。硼酸浓度一般控制在40-50g/L,在光亮镀镍中稍高一些。但硼酸含量过高,在镀液温度较低时(硼酸在室温下的溶解度只有40g/L),就会有晶体析出。硼酸在起缓冲作用的同时,还能提高镀镍层与基体金属的结合强度,改善阴极极化和镀液的导电性,提高炭化电流密度。
⑤ 防针孔剂 镀镍过程中,由于阴极表面析出的氢气滞留在电极表面,因此,极易在镀层中形成肉眼可见的微小针孔和麻点(严格地说,针孔是深入基体内部的肉眼可见的微小孔洞;麻点是未深入基体内部的肉眼可见的微小孔洞)。为了减少针孔的形成,需要在镀液中加入防针孔剂。普通镀镍可采用双氧水、过硼酸钠等氧化剂作为防针孔剂,减少或消除阴极上析出的氢气量,从而消除针孔。双氧水的分解产物是水和氧,不产生副产物,在各工厂应用十分广泛,一般每班使用量为0.1~0.2ml/L(30%双氧水)。
⑥润湿剂在镀镍溶液中,常采用阴离子型有机表面活性剂,以降低电极与镀液之间的界面张力,使形成的氢不易滞留在电极表面,防止产生针孔和点蚀。生产中常用的润湿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等,用量约为0.025-0.10g/L。用量过低,效果不显著;用量过高,泡沫多,不易清洗。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缺点是容易起泡,因此在有空气搅拌时,可选用2-乙基己基硫酸钠或辛基硫酸钠等低泡表面活性剂。
⑦酸度(pH值)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镀镍液的pH值上升较慢,如果pH值波动较大或不断下降,说明镀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pH值较低时,阴极上会析出大量氢气,降低电流效率;pH值低于3时,氢气放出剧烈,电流效率甚至为0。但pH值超过6或接近中性时,会产生氢氧化镍析出,混入镍层中,造成镀层剥落、变脆,在深孔中不易沉积。
pH值变化时应及时调整。pH值偏高时,用3%硫酸溶液调整;pH值偏低时,加3%氢氧化钠调整。加氢氧化钠时易产生沉淀,应在不断搅拌下慢慢加入,最好用碳酸镍代替氢氧化钠。调整时,先做小槽试验,再调整大槽。若调整的pH值较小,如在0.2~0.4范围内,可采用通电处理,但时间较长。如需降低pH值,可用小阳极、大阴极;pH值升高时,应采用大阳极、小阴极。两种处理方法均采用低电压、小电流。
⑧搅拌搅拌可以提高电流密度,提高光亮度,减少毛刺,并使阴极表面氢更容易逸出,减少针孔和麻点。
搅拌方式有阴极移动、压缩空气搅拌、连续循环过滤搅拌或三者结合使用。阴极移动速度通常约为15~20次/min,行程约为100mm。随着过滤设备性能的提高,连续循环过滤搅拌方式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对于高质量的电镀,此种方式对保证镀液的洁净度、减少镀层缺陷起着重要作用。过滤器可以是滤芯,也可以是滤袋。过滤速度一般为2~8次/h,过滤精度为5~10μm。
⑨电流密度电镀电流密度与镀液温度、镍离子浓度、酸度及添加剂等有密切的关系。常规镀镍是在室温、稀溶液条件下进行的,其电流密度可采用0.5-1.5A/dm2;光亮快速镀镍是在加热、浓溶液条件下进行的,所用的电流密度为2-3A/dm2,甚至更高。
⑩温度:温度对镀层内应力影响很大,当温度由10℃升至35℃时,镍层内应力迅速减小,而由35℃升至60℃时,内应力减小较慢,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内应力几乎不变。加热还可以提高镀液中各组分的溶解度,因此可以使用浓镍镀液;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镀液的电导率增大,电流效率提高,但阴极与阳极的极化作用降低;温度升高使盐水分解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趋势增大,特别是铁杂质的水解,易形成针孔;镀液的分散性下降。目前生产中常规镀镍液温度控制在20~40℃之间; 光亮快速镀镍一般控制在40~60℃之间。
11、阳极常规镀镍多采用可溶性镍阳极。为保证阳极溶解均匀、无杂质、无残渣,对阳极材料的成分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常用的有电解镍、铸造镍、含硫镍等。含硫镍为活性镍阳极,在精炼过程中加入少量硫,即使在无氯镀液中,阳极效率也接近100%。在形状上,阳极材料有(200-250)mm×(200-250)mm×15mm镍板、≯6-12mm镍球、10-30mm纽扣状镍饼等。使用时,通常将镍球、镍饼等放在钛篮内,以保证足够大而稳定的电极表面积。为防止阳极泥进入镀液,钛篮要用双层聚丙烯材料编织的袋子包住。
使用时应注意:钛篮网孔尺寸一般为10mm×3mm,钛篮底部应高出槽底50~70mm,钛篮长度应略低于吊架长度,避免阴极边缘电力线过于集中造成镀镍层烧损;生产时应定期向钛篮中添加阳极料,防止“高架”;镍球装料密度一般为5.4~6.0kg/dm3,镍饼为4.6kg/dm3;阳极袋开口应高出液面30~40mm,内袋要紧,外袋要松。
全球电镀网为您提供免费服务:电镀人才推荐(一天内反馈给您)、电镀产品及加工搜索(为您筛选合适的)、帮助您沟通和解决技术和生产管理问题,扫描二维码,免费开始使用...
咨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