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安钟楼

日期: 2024-07-15 04:03:21|浏览: 88|编号: 8094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西安钟楼

攀登西安钟楼

我们在西安北站下车后,坐地铁到了钟楼站,出了地铁站,就进入了钟楼广场。

钟楼下面的广场太大,出口太多,很容易晕。不过好在西安的街道整齐方正,钟楼又高大,只要能看到钟楼,就不会迷路。

西安钟楼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钟楼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建于今西大街迎祥寺,与鼓楼相对。后经迁建重建,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现址落成。因楼内悬挂大钟,用于报警报时而得名。

钟楼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据了解,钟楼融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精髓。

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静静地坐落在西安市中心,位于西安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四条大街将钟楼与城墙的四个门连接起来。作为地标建筑之一,它不仅见证了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近千年的沧桑,也是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景点之一。

一楼四扇门之一

钟楼建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为砖木结构,建筑为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总高36米,面积约1370平方米。

该建筑由基座、楼体、屋顶三部分组成。

据了解,砖石结构的立方体基座,高8.6米,边长35.5米。

钟楼是中国所有古钟楼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为楼阁式建筑,重檐三滴水、四角尖顶,顶部覆绿色琉璃瓦,包以金铂,有格纹彩绘藻井。

钟楼基座呈方形,四面中间各有一拱形门,门高、宽6米,漆成红色,通向四条大街。

基座为两层木结构建筑,四面为空心筒形回廊,重檐叠檐,高约27米,为梁架结构,梁柱节点为宋、元风格。

该建筑分上下两层,由台阶上到基座上的平台,可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均有门,四周有平台。

该建筑梁枋椽鎏金雕花画椽,用料考究,工艺精细。一层大厅东南角木梯通二楼,二楼四面均有木格窗门,与外廊相通。顶部为6米高的鎏金屋顶,四扇红漆门上饰有64处精雕细琢的图案。

整个建筑高大厚重、金碧辉煌、气势十足。

钟楼基座高大的墙体、方形雄伟的建筑,散发着庄严美丽的气息,四角尖顶与明城墙交相辉映,融合了古代建筑的多元文化,形成和谐优美的建筑群,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从钟楼二楼俯瞰四面

在钟楼二楼的外廊下,可见到钟楼。

四面皆可欣赏全景。

据说钟楼最初是为了报时、报警而建的,是古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现在,钟楼内的展览馆展出了与钟楼历史和西安文化相关的文物和图片。

钟楼一、二层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古代的钟鼓、兵器、碑刻等。最引人注目的是悬挂在一楼外的一口大铜钟。这是唐中宗(李显)孝和下令铸造的,悬挂在景龙寺(位于唐长安城崇仁坊西南角,在今西安下马岭一带,为一座三层观景钟楼)。因该铜钟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故得名“景云钟”。

景云钟因迁址而数次易名,钟初名“景隆寺钟”,开元年间,景隆寺改为迎祥寺,因此这口铜钟又称“迎祥寺钟”、“景云铜钟”。

据了解,景云钟通高247厘米,周长486厘米,直径165厘米,重约6吨。钟身用铜锡合金分五段铸造,共计26模。钟形上尖下扩,六角弧口。钟身上有32块钟乳石,四周铸有花纹。自上而下共分3层,每层又分为6格,格上有藤蔓纹,共计18格,每格间铸有祥云纹。方格顶角为浅浮雕花纹,格上分别铸有飞天、翱翔仙鹤、行走狮子、翱翔龙、朱雀、凤凰、浮云、夔牛等图案,每角各铸有4朵祥云。 钟顶铸一尊蜷曲的神兽——蒲牢。钟身正面有一行镌刻铭文,共292字,分为18行,每行17字,14格。字体有篆、隶、楷。铭文为唐睿宗李旦所书,记述了景云钟的由来、制作目的、制作过程等,并歌颂此钟,宣扬道教思想。此铭文是流传至今的少数几篇李旦珍贵手迹之一。

景云钟铭拓本

《景云钟铭》原文摘录如下,供中国古文学爱好者欣赏:

原来一气凝真,弃紫虚而构极。三清隐秘,掌控青天而拜因。大道无为,救物归善借,妙门有教诲,除过在稀音。景龙寺是中宗小和皇帝所建。增城写精髓,朗园画图。但名在乾林,韵止于钟鼓。情系八行,思念九玄,命延鼓,铸此吾社。学于禹决之德法,得金匡之大计。广召鲸匠,遣鸭匠远方。夜夕聚宝,离合收宝。警示风雨之日,黄昏黎明之兆。 飞廉扇炭,平邑筑炉。飞鹤展姿,蹲熊发发。犄角不摇,贵气逼人。但愿清晨灵音散去,入鹅凤宫。夜晚仙韵升起,流进鹊宫。聋哑人听闻可痊愈,迷途人听闻可永远开悟。鸿钧体书,宝字镌刻。碑文上写道:紫宫御历,清源树因缘。倾泻岩中宝物,竭尽府中珍宝,杜奎调应,张永贵铺陈。形制包罗九乳,礼制超万钩。上承七庙,下延赵民。 风厉韵急,霜重声新。从今以后,千年铭记春。高悬玉都荐福,伴铜史记岁月。

景云二年辛亥(太岁)晋九月十五日(癸酉(晋年)丁亥(晋年))铸。

景云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一口皇帝御赐铭文、监铸的铜钟,其造型庄重坚实,雕刻精细,纹饰典雅,线条流畅,声音洪亮优美,堪称中国古代铸造工艺的杰作。

自明初修建西安钟楼以来,景云钟便一直悬挂于其上。

景云钟复制品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妥善保存这一国宝,景云钟被移至陕西省博物馆(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为满足民众观赏需要,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文物管理局仿制了景云钟,悬挂于钟楼基座西北角,至今。

复制的景云钟形制与原件相似,通高245厘米,外径165厘米,重6.5吨,纹饰、铭文与原件极为相似,音质洪亮有力,可与原件媲美。

进入钟楼二层大厅,可见西墙上有三块碑文:

第一块是清乾隆五年重修钟楼后,陕西巡抚张开所书的《重修西安钟楼》碑,文字详细记载了钟楼的历史。

二是明代陕西巡抚龚茂贤在钟楼东迁后所写的《钟楼东迁歌》碑。

碑文记载了这座庞大建筑的整体搬迁过程,这​​是作者在罢官进京时登上钟楼所写的,歌词对钟楼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赞美。

第三块是1954年12月西安市人民政府立的“重建西安钟楼(二)”碑。碑文写道:

钟楼始建于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原位于城内西大街广济街口,1582年(明万历十年)迁至现址,1740年(清乾隆五年)重修。基座面积1377.64平方米,座高8.6米,从地面到顶部总高36米。重檐斗拱,重角叠砌,是西安具有民族风格的伟大建筑之一。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屡遭破坏。解放后,为保存我国劳动人民的建筑艺术传统,本政府责成建筑局重建。1953年7月动工,更换材料,重新粉刷装饰。 1954年6月30日竣工,并刻有石碑以示纪念。

西安市人民政府

成立于1954年12月

三篇碑文分别对钟楼的历史价值、它所代表的浓郁的君主制社会政治色彩以及钟楼的修缮情况进行了记载和评价。

如今,钟楼二楼大厅已成为崭新的展厅,南北两侧的门敞开着,大家可以看到《钟楼东迁歌》碑的复制品和拓片,另两块碑的拓片,以及一些在钟楼600年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文物史料。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宏伟的钟楼在绚丽灯光的映衬下,成为一道色彩斑斓的风景线。

沿着古老的木楼梯登上钟楼,每一步都仿佛是历史的记忆。

站在钟楼上,可以看到从钟楼延伸出来的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周边最繁华的商业区以及不远处的鼓楼。

西安开元商城位于西安繁华商业区钟楼东南角,北临有“西安南京路”之称的东大街,西临古城迎宾门和金融业重镇南大街,商业主入口与举世闻名的古建筑钟楼相邻,相得益彰。

参观钟楼时,还可以欣赏到编钟表演(每天6场)和古玩表演(每天6场)。

钟楼与鼓楼之间是钟鼓楼广场,广场上有音乐喷泉。

登塔观景,向南望去,南山的影子若隐若现,山势平缓,绿树成荫,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雄伟与静谧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俯瞰西安城的繁华景象,感受钟楼的庄严、雄伟、典雅之美,体会历史的重量。

1949年后,钟楼经过多次修葺。

为了满足广大民众进一步了解西安钟楼的愿望,1953年建立了西安钟鼓楼博物馆。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原为西安钟鼓楼展览馆,1957年成立西安钟鼓楼保管处,主要负责西安钟鼓楼的日常维护、修缮、警卫和游客接待等工作。

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景云钟被印在我国邮票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钟”。

2008年,因业务扩展,增设了“西安钟鼓楼”标识,加强了收藏、陈列展览和社会宣传的功能。

(由于《景云钟铭》拓片有些地方比较模糊,字迹难以辨别,加上本人水平有限,有些字体提取可能存在错误,敬请关注并提出宝贵建议!)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