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日期: 2024-07-15 12:10:39|浏览: 137|编号: 8103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宁德时代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CATL(大陆电子)董事会2023年度经营回顾如下:

1、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公司行业分类

公司主营业务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电池回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公司属于大类“C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小类“C3841锂离子电池制造业”中的“C制造业”。

(二)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各国不断更加重视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据净零倡议组织Net Zero统计,已有150多个国家宣布了碳中和目标。目前,全球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交通运输等领域。电力行业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提高风电、光伏等绿色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交通运输行业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出行工具的电动化率。电化学储能装置是绿色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推动各领域碳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清洁能源的生产、转化、储存和使用相关产业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

2023年,近200个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阿联酋共识”,这是近30年来各国首次就推动能源体系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达成一致,并明确将“公平、有序、公正”作为能源体系转型的核心原则,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下一步行动指明了方向。

1.动力电池行业

随着新能源汽车车型产品力的不断提升、充换电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步提升,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带动动力电池行业规模快速扩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31.6%,同比增长5.9个百分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3年欧洲31国新能源乘用车注册量将达300.9万辆,同比增长16.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23.4%,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 根据美国汽车创新联盟的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美国新能源轻型汽车销量将达到103.8万辆,同比增长59%,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9.3%,同比增长2.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带动了动力电池市场的增长。根据SNE统计,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使用量将达到705.5GWh,同比增长38.6%,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使用量将达到386.1GWh,同比增长34.9%。

2. 储能行业

近年来,我国储能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开展共享储能示范项目的省份不断增多;美国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部署步伐加快,随着电价波动,储能经济性不断提升;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储能扶持政策,助推市场快速增长。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算力需求快速增长,电力和储能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2023年,受风电、光伏装机增长、碳酸锂价格下降等因素推动,储能经济性提升,储能需求将持续提升。根据SNE统计,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53%。

3.电池材料及回收行业

随着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市场的不断增长,电池材料需求也相应增加,据SMM统计,2023年全球三元电池及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量为216.8万吨,同比增长21.2%。

电池回收对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产业链闭环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电池拆解回收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回收渠道的逐步拓宽,电池回收市场发展迅猛。据EV Tank统计,作为全球主要电池回收市场,2023年我国回收产能将达到248.4万吨,同比增长158.7%。

(三)公司行业地位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企业,根据SNE统计,公司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场份额为36.8%,较去年提升0.6个百分点,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公司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场份额为40%,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

(四)主要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关于“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1. 主营业务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推动固定化石能源和移动化石能源替代,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推动市场应用集成创新。公司在电池材料、电池系统、电池回收等产业链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和前瞻研发布局,致力于通过材料及材料体系创新、体系结构创新、绿色极限制造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二)主要产品及用途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池系统和相关电池材料。

1.电池系统

(1)动力电池系统

公司动力电池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池箱及电池包,可提供凝聚态电池、三元高镍电池、三元高压中镍电池、M3P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覆盖不同能量密度区间的多种化学体系产品系列,满足快充、长寿命、长续航、高安全、宽温度适应等多种功能需求。公司根据应用领域及客户要求,通过定制或联合研发等方式设计个性化的产品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对产品性能的不同要求。

在乘用车应用领域,公司产品可应用于BEV、PHEV、HEV等不同细分市场,广泛应用于私家车、营运车等领域;在商业应用领域,公司产品可应用于道路客运、城市配送、重载运输、道路清扫等乘用车及商用车,叉车、装载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领域,邮轮、拖轮、货船等电动船舶,以及电动商用飞机领域。此外,公司产品还可应用于无人机、吸尘器、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泛机器人等领域,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高安全性等特点。

(2)储能电池系统

公司提供电池单体、电池柜、储能集装箱、交流侧系统等储能产品解决方案,公司产品主要针对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户侧。

电芯产品方面,公司基于多样化应用场景和全产品周期的经济性,开发了多款发电侧、输配电侧储能专用电芯以及适用于用户侧的系列电芯,具有超长寿命、高安全、宽温度适应性等特点。

系统集成方面,在发电及输配电应用领域,公司结合智能液冷温控、高组CTP、无热扩散等技术,推出高充放电效率、长寿命、高集成、高安全的户外水冷柜以及适用于全天候场景的储能容器EnerC、EnerC Plus、EnerD;公司推出零辅助源光储直流耦合解决方案,改善电站输出特性、电能质量、电能时移效率。在用户侧应用领域,公司可提供高安全性、耐低温、长周期、易安装的家庭储能解决方案,适用于从低压、中压到高压平台的全方位应用场景。

2. 电池材料及回收

公司电池材料产品主要包括锂盐、前驱体及正极材料等。公司还通过回收利用对废旧电池中的镍、钴、锰、锂、磷、铁等金属材料及其他物质进行加工、提纯、合成,生产出锂电池生产所需的三元前驱体、磷铁前驱体、碳酸锂等材料,并对收集的铜、铝等金属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实现电池生产所需关键金属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

此外,为进一步保障电池生产所需的上游关键资源和材料的供应,公司通过自建、参股、合资等多种方式参与锂、镍、钴、磷等电池矿产资源及相关产品的投资、建设和经营。

(三)商业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通过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电池材料的销售获取利润。在研发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形成了以自主研发为主、对外合作为辅的研发模式,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紧紧围绕材料与材料体系、体系结构、绿色极端制造等开展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在采购方面,公司通过严格的评估考核程序筛选合格供应商,并通过技术许可、长期协议、合资等方式与供应商紧密合作,确保原材料和设备的技术先进性、产品的可靠性和成本竞争力。在生产销售方面,公司综合考虑市场情况和客户需求安排生产。 此外,公司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为客户提供“EVOGO换电服务”、“齐吉换电服务”、“电动智慧无人矿山”、“光储充巡智能充电站”、“智慧港口”等新能源应用解决方案及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四)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1. 行业持续快速增长

动力电池方面,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带动了动力电池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根据SNE统计,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406.1万辆,同比增长33.4%,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将达到705.5GWh,同比增长38.6%。

储能电池方面,在各国政策的支持下,随着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要求提升、储能技术进步、系统成本下降等因素,储能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据SNE统计,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同比增长53%。

电池材料方面,其市场规模随着动力、储能电池需求的增长而快速扩大。以正极材料为例,据SMM统计,2023年全球电池三元及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总产量为216.8万吨,同比增长21.2%。

2、公司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

公司秉承技术领先、优质服务、卓越运营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基于强大的创新基因、深刻的行业洞察、高效的运营管理,报告期内公司在技术研发、极致制造、供应链管理、客户合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行业领先。公司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实现业务稳健增长,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3.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先进的研发体系

公司研发范围涵盖材料研发、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检测分析、智能制造、先进装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回收利用等多个领域。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升级研发平台。公司基于对电化学和材料科学的深刻理解,以强大的计算能力、先进的算法、海量数据()为基础,采用多物理场、多尺度、多参数过程建模与仿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研发手段提高研发效率,开展材料及材料体系创新、体系结构创新、绿色极端制造创新等,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公司拥有国家电化学储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锂离子电池企业重点实验室、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的检测验证中心、21C创新实验室、未来能源(上海)研究院、厦门研究院、江苏研究院等一批特色研发机构,并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与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等多家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深度合作,开展联合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员20,60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6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913人。 公司拥有国内专利8137件、海外专利1850件,正在申请的国内外专利共计19500件。

2.引领极端制造

公司致力于打造绿色高效的极致制造体系,从产品品质、生产效率、安全保障等方面持续提升电池制造能力,并运用高级分析、数字孪生仿真、5G+、3D打印、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推进设计、工艺、检测智能化,持续提质增效。报告期内,公司新一代超级拉丝开始全面应用;溧阳工厂被评为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灯塔工厂”,目前全球锂电池行业仅有的三家“灯塔工厂”均出自公司。公司荣获ROI-EFESO颁发的“工业4.0中国奖”和“工业4.0全球奖”。

3. 供应链系统具有弹性

公司积极打造高效敏捷、技术创新、持续降低成本、绿色低碳的韧性供应链。公司通过技术许可、长期协议、合资等方式,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材料及设备等上游重要环节的优质供应商开展深度合作,在确保重要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安全、成本可控的同时,携手供应商推进新技术研发,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可持续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同时,公司进一步完善锂、镍、钴、磷等优质电池矿产资源布局,其中印尼镍铁项目、江西宜春项目、湖北姜家墩项目均已投产。

(四)全面深化客户合作

公司拥有最为广泛的客户群体覆盖面,除产品销售外,还通过参股、合资、技术许可等方式与客户开展全面合作,助力客户打造全球领先竞争力。动力电池方面,公司深化与宝马、大众、福特、本田、沃尔沃等海外汽车厂商的全球合作;持续加强与上汽、吉利、蔚来、理想、宇通、小米、北汽等国内汽车厂商的合作。储能电池方面,公司与、、、、、等海外新能源行业领先客户开展了深入的多区域、多领域的业务合作;与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广核集团(集团)、中国三峡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国内客户达成了新能源领域合作战略协议。

5.可持续发展得到认可

公司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按照世界一流标准提升ESG治理。报告期内,公司MSCI评级维持A级,标普ESG评分持续提升,晨星评估为低风险,均处于行业前列。此外,公司注重降低自身及整个价值链的碳排放,2023年公司发布零碳战略目标,即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致力于成为全球第一家实现零碳的领先电池公司。

四、主营业务分析

1 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09,170,449万元,同比增长22.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1,212,483万元,同比增长43.58%。报告期内,公司锂离子电池销量同比增长34.95%,其中动力电池系统销量同比增长32.56%;储能电池系统销量达69GWh,同比增长46.81%。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出新产品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费用达183.56亿元,同比增长18.35%。基于先进的研发方法论,依托公司在锂电池行业的丰富经验、技术积累和海量数据,通过智能化产品研发设计平台,持续推出高比能量、超快充、高安全、长寿命等新产品。动力电池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发布高比能量、高安全的凝聚态电池、超快充申星电池、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兼具三元和磷酸铁锂优势的M3P电池在奇瑞车型上量产,与理想合作峰值5C快充的麒麟电池量产。申星电池立足于缓解大众的能源补给焦虑。 目前可实现常温4C快充,广受客户青睐,艾薇塔、哪吒、奇瑞、北汽新能源、东风岚图、广汽等均已正式宣布搭载神星电池。储能电池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发布了兼具长寿命、高安全、高效率优势的零辅助源光储直流耦合解决方案,并在超级充电站等场景推出了公司升级产品Plus、EnerD等,较上一代产品实现了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等大幅提升。

(二)国内市场领先,海外市场持续拓展

动力电池领域,据SNE统计,报告期内,公司国内动力电池使用量171.9GWh,同比增长28.7%,市场占有率44.5%,连续七年排名第一,助力理想、中科智行、蔚来、文杰、宝马等客户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海外市场,公司获得宝马、大众、本田等多家海外主流车企新订单;与长城汽车签署战略谅解备忘录,在欧洲市场为其供应磷酸铁锂电池,助力欧洲电动化转型;与大众、沃尔沃等重卡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同时,受益于海外客户提前交付,公司海外出货量持续提升。 根据SNE统计,2023年公司海外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场份额为27.5%,较上年同期增加4.7个百分点。

在储能电池领域,公司入围国内多家央企储能系统设备框架采购,并与中车株洲、中国电建()、晶澳太阳能()、正泰集团等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储能应用,推动产业创新;在海外市场,助力全球最大单体光伏储能项目实现并网,规模达1.8GWh;向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交付全球最大储能项目群,规模达6.4GWh;向西澳电力公司交付澳大利亚最大独立储能项目,规模达3.8GWh。根据SNE统计,2023年公司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场份额为40%,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

(三)引领ESG评级,启动零碳战略

公司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报告期内,公司正式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并承诺支持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四大领域的十项原则。公司持续优化ESG治理,MSCI评级维持A级,SP ESG评分持续提升,被评定为低风险,表现位居行业前列。同时,公司发布“零碳战略”目标,致力于成为全球首个零碳电池领导者,即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拥有4家零碳工厂和3家灯塔工厂。公司持续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进绿色极致制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能耗。

(四)探索区域零碳生态建设

除动力及储能电池销售外,公司还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推动零碳生态圈建设。基于公司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产品和技术优势以及在价值链碳减排方面的丰富经验,报告期内,公司与北京、深圳、鄂尔多斯、肇庆、大同等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地方政府需求提供零碳城市建设方案及实施支持,共同推进新能源产品绿色智能制造、新能源投资开发、交通电气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1. 行业格局及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加剧,碳减排日益受到各国重视,交通运输和清洁电力能源的电动化正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同时工业等其他领域也逐步开启电动化进程,全球市场空间广阔,人工智能、数字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各领域的创新变革,智能化有望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对终端消费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加速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的替代。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对电力的需求巨大,将进一步带动清洁能源生产、转换、储存和使用的需求。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继续按照三大战略发展方向和四大创新体系指引,推动各项业务发展。

1、三大战略发展方向

公司有三大战略发展方向:一是以“电化学储能+可再生能源发电”为核心,替代固定化石能源,摆脱对火力发电的依赖;二是以“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为核心,替代移动化石能源,摆脱交通领域对石油的依赖;三是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推动市场应用集成创新,为各行各业提供可持续、普及、可靠的能源。

2.四大创新体系

根据三个主要战略发展方向的指导,该公司将继续促进四个主要的创新系统的构建:材料和材料系统,系统结构,绿色的极端制造和业务模型,研究和发展高能密度,高可靠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长期的寿命电池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与发展良好的公司的核心竞争,使公司的核心竞争与良好的制造和良好的企业相同。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股东价值回报机制。

在材料和材料系统的创新方面,该公司建立了一个高通量材料集成的计算平台,在原子能级别模拟和设计材料。

在系统结构创新方面,该公司不断升级其CTP技术,可以将电池电池直接整合到电池组中,从而消除了电池模块的组装过程,从而降低了电池的制造成本,并有效地改善了电动机的效果,并改善了电池的效果。 ICLE,并提高新能源车的性能。

在绿色的极端制造创新方面,该公司努力实现三个目标:首先,将电池电池的安全性从PPM(每百万)级别(每百万)水平降低到PPB(零件)水平,以确保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确保电池产品的可靠性

在业务模型创新方面,该公司将积极促进各个领域的零碳生态结构以及绿色和低碳转化。

(iii)商业计划

该公司将继续遵守“三个主要发展方向”和“四个主要创新”,并在数字化方面牢固地促进数字,全球和低碳操作,将在所有运营链接中实施数字化和智能从科学到产品和商品的转型和大规模的高质量生产; ,不断降低我们核心生产运营和相关价值链的碳排放强度,并探索区域零碳生态的构建,以促进该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可能的风险

1.宏观经济和市场波动风险

如果经济增长减慢并且市场需求在未来下降,它将影响整个新的能源,电力和能源储能电池行业的发展,并且将对公司的运营绩效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对策:该公司积极促进材料和材料系统,系统结构,绿色极端制造,业务模型等,并不断推出行业领域和市场竞争性的新技术和产品,以同时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新兴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单个产品和单一市场的需求波动的影响。

2.增加市场竞争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能源市场的迅速发展,国内和外国公司的电池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并且存在加强市场竞争的风险。

对策:公司将通过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应对市场竞争。此外,该公司将加强品牌推广和宣传,增强消费者对公司产品和品牌的认识,并增强产品的全面竞争力。

3.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风险

由于追求更高的性能电池技术,例如能源密度,安全性和快速充电,因此拥有世界著名的汽车制造商,电池公司,材料公司和研究机构,如果公司无法有效地预测并始终保持其行业领先的R&D能力,那么它的竞争力和利润可能会受到影响。

对策:基于其高级研发系统和强大的研发功能,该公司提供了连续的高强度研发投资,并且使用了良好的研发人才,它使用了一个良好的智能开发平台,可以有效地筛选潜在的材料系统,并有效地提高了电池设计,并始终提高了新产品和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产品的领导力。供应链系统实现公司的高质量开发。

4.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供应风险

公司的生产和运营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积极的电极材料,负电极材料,隔膜和电解质等。 ply然后倒下,导致成本波动很大。

对策:该公司继续改善供应链管理系统,及时跟踪重要原材料的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并优化采购成本。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