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管理者需求!手把手教你搭建“多样性团队”
集体盲点 I
2001 年 8 月 9 日,33 岁的法裔摩洛哥人哈比卜·扎卡赖亚斯·穆萨维 (Habib ) 进入明尼苏达州伊根的泛美国际飞行学校学习。[1] 该学校提供全面的商用飞机驾驶培训,教学配备了高度逼真的模拟器。
起初,穆萨维看起来和其他学生一样——他似乎很富裕、友好、好奇,并且渴望学习如何驾驶大型喷气式飞机。然而,在课程开始两天后,他就引起了导师的怀疑,因为他支付学费的方式不同寻常:他大部分 8,300 美元的学费都是用 100 美元钞票支付的。[2] 更奇怪的是,他对驾驶舱门有着不同寻常的兴趣,并且不断询问纽约市及周边地区的飞行条件。
教职员工开始怀疑穆萨维,入学两天后,学校决定向明尼苏达州联邦调查局举报他。穆萨维被捕,联邦调查局对他进行了审讯,并申请搜查他的公寓,但最终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就在“9·11”袭击事件发生前几周,一名涉嫌非法移民的男子在袭击事件发生地的一所飞行学校就读。今天回顾这起事件,不难发现其中疑点颇多。
9·11事件发生后的数月中,美国针对情报机构的不作为展开了一系列调查。一个拥有数十万情报人员、数千亿美元预算的组织怎么可能没能破解这一阴谋?调查结果指出,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其中,美国中央情报局(以下简称“中情局”)无疑受到了最为严厉的批评,毕竟其主要工作就是协调各情报机构应对威胁,尤其是来自国外的威胁。据估计,“9·11事件”是在1998年末或1999年初策划的,各情报机构原本有29个月的时间来破案,但所有的机会都错过了。哥伦比亚大学萨尔兹曼战争与和平研究所所长理查德·贝茨将此次事件称为“美国第二次珍珠港事件”。著名情报专家米洛·琼斯和菲利普·西尔伯扎恩直言,这是“中情局历史上最大的失败”。
在众多事实和线索面前,专家们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共鸣。事实上,基地组织早在1993年就打破了自杀式爆炸的禁忌,而他们的每一次行动背后都有本·拉登的身影。
到事件发生时,使用飞机作为武器的想法已经存在了近十年。1994 年,一个阿尔及利亚团伙在阿尔及尔劫持了一架飞机,据说意图炸毁埃菲尔铁塔。[3] 同年晚些时候,作家汤姆·克兰西写了一本惊悚小说,讲述一架波音 747 飞机撞上南加州大学阿皮托大楼的故事。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1995 年,马尼拉警方详细阐述了一项自杀式袭击计划,其中包括撞毁一架飞机撞向中央情报局总部。
1997年,本·拉登的助手艾曼·扎瓦希里严格按照领导人的指示,策划了一次在埃及杀害游客的行动。
1998年8月7日,内罗毕和达累斯萨拉姆同时发生爆炸,造成224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
2001年6月,就在穆萨维进入航空学校学习的几周前,一位来自亚利桑那州的联邦调查局分析员肯尼斯·威廉姆斯给同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说:“我写这封信是为了提醒联邦调查局和纽约市政府,本·拉登可能会组织力量把学生送到民航大学和学院。”他建议联邦调查局总部登记全国所有的飞行学校,走访运营商,并列出所有申请培训签证的阿拉伯国家或地区学生名单。这个被称为“凤凰备忘录”的建议本应发挥很大作用,但当时并未被采纳。
面对如此多的证据,情报机构的无所作为遭到各方的严厉批评。参议院联合委员会得出结论:“根本问题是……我们的情报机构在2001年9月11日之前有线索,但未能将这些线索联系起来。”
中情局对此反驳说,这种评估方法虽然可以理解,但事后再谈破获恐怖分子阴谋当然容易得多。他们还举了心理学家巴鲁克·菲舍尔霍夫和露丝·贝思的研究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在尼克松总统历史性访华之前,这两位心理学家邀请各界人士对这次访问的结果进行评估:是否会导致中美永久建立外交关系?尼克松会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之旅吗?
大家都知道这次访问卓有成效,但我们想关注的是受访者事后如何“记住”自己的预测。例如,许多之前持悲观态度的人现在表示,他们对这次访问一直持乐观态度。正如菲舍霍夫所说,“当受访者再次被问及结果时,他们一点也不惊讶……”他把这称为“内隐的自我判断”。[4]
回到 9/11 事件,也许事后看来阴谋显而易见,但事前真的那么明显吗?这不就是“隐性自证”的另一种形式吗?中情局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有罪吗?[5]
事实上,全球很多地方都有恐怖组织,监控设备时刻都在捕捉网络对话,但大多数只是日常聊天中的玩笑威胁。情报机构可以针对每一种可能性立案,但他们的资源又怎么够呢?到最后很可能是虚惊一场,很难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正如一位反恐官员所说,他们的工作就是被要求在一片红旗海洋中,对红旗进行分类。[6]
对于中情局及其辩护者来说,9·11袭击事件并非由于情报收集和分析不力,而是由于情况复杂。争论永无休止:一方坚持认为情报机构错过了极其明显的警告,而另一方则认为中情局已经尽了一切努力。毕竟,每个人都知道提前发现此类阴谋有多么困难。
但也有少数人认为双方的说法可能都有误。
二
自成立以来,中情局在招聘人员时力求选拔最优秀的人才。候选人情报分析员不仅要接受严格的背景调查、测谎、财务和信用检查,还要接受一系列心理和体检。因此,中情局雇用的人必须是优秀的。
“应聘者必须参加两项类似 SAT 的测试:一项测试智力,另一项测试心理状态,”一位中情局高级消息人士透露。“经过这一轮测试,任何成绩不佳的人都将被淘汰。我申请那年,录取率大约是 2 万分之一。中情局说他们一万分之一才能录取,这并不夸张。”[7]
不难发现,顶尖的候选人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他们都是白人、男性、盎格鲁-撒克逊人、美国新教徒。这其实是招聘中一种非常普遍的“同质化倾向”现象:人们总是倾向于雇佣那些看起来和想法都和自己一样的人。这很容易理解,人们总是希望身边的人在面对外界事物时,有和自己相似的观点、意见和信仰。总之,人是分群的。米洛·琼斯和菲利普·西尔伯赞在一份关于中情局的研究报告中写道:“在1947年至2001年间,中情局的身份文化首次表现出一种持续性的特征,即(相对于美国和世界而言)其人员在种族、性别和阶级方面高度同质化。”[8]以下是总督察对雇佣问题的一个重要发现:
1964 年,国家情报评估办公室(中央情报局的一个分支机构)没有黑人、犹太人或女性雇员,只有少数天主教徒。
据透露,1967 年,中情局约有 12,000 名非文职雇员,其中不到 20 人是非裔美国人。据前中情局案件官员和招聘人员称,该机构在 1960 年代至 1980 年代没有雇用非裔美国人、拉美裔或其他少数族裔……直到 1975 年,情报委员会还公开禁止雇用同性恋者。[9]
1979 年 6 月,中情局因未提拔一名女性员工而被起诉。一年后,双方达成庭外和解。不久之后,该机构再次被一名拥有 24 年工作经验的员工起诉,同样是性别歧视。该案最终以 41 万美元的赔偿金和解。1982 年,中情局在类似原因的集体诉讼中又支付了 100 万美元。然而,中情局并没有因此大幅改变其人事政策。“什么都没有真正改变,”一位分析师说。[10]
一位内部人士这样描述他在 20 世纪 80 年代在中情局的经历:“中情局新招募的人员与招募他们的人非常相似——白人,大多数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中上阶层,文科院校毕业生……很少有非白人,很少有女性,很少有少数民族,很少有近期欧洲血统的人。换句话说,工作人员的多样性低于中情局的创始人。”[11]
1999 年,在一场题为“美国情报与冷战的结束”的会议上,35 位发言者中有 34 位是白人男性,唯一的例外是一位白人女性,她在晚宴上负责介绍发言者。[12] 在 300 名与会人员中,只有不到 5 人是非白人。
目前还没有关于决定任务优先级的中情局官员文化背景的公开数据,但米洛·琼斯和菲利普·西尔伯赞指出,“鉴于我们了解他们的同质性,很容易推断出他们中很少有人熟悉中东文化。”[13] 一名前中情局官员证实了这一说法。
冷战结束后,人员结构的多样性进一步受到挤压。普利策奖得主记者蒂姆·韦纳在其著作《灰烬的遗产》中援引中情局局长罗伯特·盖茨的话:“中情局越来越不愿意雇佣那些有点与众不同的人、怪人、穿西装打领带不好看的人、玩沙盒游戏不熟练的人。我们用来评估应聘者的各种测试,包括心理测试和其他测试,实际上排除了一些具有独特能力的人。”
一位前行动官员说,中情局的文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然保持着“白人至上”的风格:9·11事件发生前的几个月,《国际情报与反情报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从一开始,情报界的工作人员就是白人男性、新教徒精英,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属于建制派,还因为这些精英视自己为美国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捍卫者,并拥有确保其实施的权力。”
一些政府官员意识到中情局的同质化问题,并提出异议。他们担心中情局的人员构成不能代表其试图保护的社会群体,并认为如果纳入更多女性和少数族裔,将有更多人愿意站出来提供情报。他们希望拥有一支更具包容性的团队。
然而,中情局内部人士似乎始终坚守着一条金科玉律:选拔人员从来都是能力优先,任何对这一优先性的弱化都会威胁国家安全。就像你选拔短距离接力赛的队员时,要选跑得最快的,哪怕是肤色相同、性别相同,那又怎么样?如果你采用的选拔标准不是基于速度,而是其他方面,就会破坏团队的整体表现。在国家安全面前,中情局绝不会允许政治正确凌驾于安全之上。
必须在卓越和多样性之间取得平衡的理念由来已久。在美国,这是安东尼·斯卡利亚大法官向最高法院提出的一个主要论点的基础。斯卡利亚大法官认为,要么直接承认对多样性的偏好是“完全误导”。一群工人、学生或其他人在精英统治的幌子下自然地发展出一定的多样性是一回事;但故意将多样性置于精英统治之上则是违背了初衷。
如果你参加接力赛,那么这样做就意味着输掉比赛。如果你创办一家公司,情况就更糟了,因为这会危及公司的生存。想象一下,一家破产的公司如何养活自己的员工,无论员工队伍是多元化的还是同质化的。在国家安全方面,它把本应受到保护的公民置于危险之中。在这一点上,所谓的道德行动方针是什么?正如一位前中情局分析师告诉我的那样,“我们坚持不能妥协,‘扩大人员构成’的说法无论会导致什么结果都是不可接受的。如果它导致组织竞争力下降,那就更荒谬了。这不是固执,这是爱国主义。”
到 2016 年,安全专家们的基调仍未改变。在《国家评论》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前中央情报局分析师弗雷德里克·弗莱 ( Frye)(特朗普上任后成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猛烈抨击了增加中央情报局内部多样性的努力:“保卫国家免受威胁需要真正的精英人员,他们可以在充满挑战的安全和法律环境中开展情报行动并进行分析……中央情报局肩负着重大责任,不能受到社会工程学精神的影响。”
对反间谍活动的恐惧也是中情局不愿招募少数族裔的一个较少被提及的因素。改善中情局人员组成的呼吁往往被驳回,认为会损害卓越性。中情局需要顶尖人才!国家安全不容小觑,多样性永远不应优先于能力!正如一位观察家所说,“政治正确性永远不应优先于国家安全。”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实际上是错误和危险的。
三
本书所讨论的多样性是指如何将具有不同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以产生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奇怪的目标。我们当然希望能够正确、准确地思考,但我们并不追求独一无二。个人意见的差异只有在你坚持真理而大多数人都错了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如果其他人是对的,那么一个人所谓的“独特想法”只会让他误入歧途。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同意这个逻辑。
上面提到了斯卡利亚大法官的一个常识性观点:从多元化角度招聘员工,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工作绩效。招聘人员的标准应该是智力、知识或效率。如果他们不符合这些条件,你为什么要招聘这个人,仅仅因为他与众不同?
我将解释为什么这两种直觉观点都是错误的——至少在最紧迫和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上是错误的。如果你试图解决的问题很严重,比如气候变化、消除贫困、治愈疾病或设计新产品,你需要与思维方式不同的人合作,而不仅仅是那些思维正确的人。这需要退后一步,学会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绩效。
这样一来,我们传统的“如何成功”思维方式就显得有些讽刺了。如果你看看科学或通俗文学,就会发现它们都聚焦于个体,基本上都是在讨论我们如何才能提高自己或同事的知识或见解。一些伟大的畅销书:如安德斯·埃里克森和罗伯特·普尔的《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加里·克莱因的《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也从不同角度关注如何逐步提高个人能力。
还有其他一些优秀的书籍也遵循了这种思路,但方式略有不同。其理念是,即使我们发展了一些专业知识,我们也容易受到偏见和怪癖的影响,从而降低我们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例如,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和理查德·泰勒的《错误的行为》都是关于通过理解和防范这些偏见来提高绩效的。
但过于关注个体,也会导致忽视整体视角。我可以用研究蚁群的例子来说明两者的区别。一个没有经验的昆虫学家很可能会通过观察个体蚂蚁来了解整个蚁群的情况。毕竟,作为个体的小蚂蚁也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比如收集树叶、成队行进等。它们是忙碌的生物,令人着迷。
然而,这位昆虫学家可以花一年甚至一生研究每只小蚂蚁,却仍然对蚁群一无所知。为什么?因为蚂蚁真正的吸引力不在于部分(即个体),而在于它们组成一个整体。了解蚁群的唯一方法不是放大个体,而是缩小。只需改变一步,你就会看到整个蚁群是一个连贯的有机体,甚至可以解决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建造一个复杂的家或寻找食物。蚁群是一个应急响应系统,它的整体大于其各部分的总和。
这本书会告诉你,人类群体中并不缺乏类似的有趣现象。今天,几乎所有最具挑战性的工作都是由团队完成的,原因很简单:问题太复杂,一个人无法承担。在几乎所有学术领域,单一作者撰写的论文数量都在逐年减少。在科学和工程领域,90% 的论文是由团队撰写的。在医学研究中,合作论文与单一作者论文的比例约为 3:1。
我们在商业领域也看到了同样的趋势。凯洛格管理学院心理学家布莱恩·乌茨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了自1975年以来美国颁发的200多万项专利。他们发现,在36个类别中,大多数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无一例外。金融市场也是如此。25年前,绝大多数股票基金由个人管理,但现在大多由团队管理。布莱恩·乌茨总结道:“人类创造力最显著的趋势是从个人转向团队,越来越多的人以团队而非单打独斗的形式共同创造。”
这就是为什么整体视角很重要。我们应该停止从个人角度看待绩效,而应该从群体角度看待绩效。当你有这种更全面的视角时,你会发现我们所谓的“集体智慧”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体的多样性。
当然,多样性有很多种。例如,性别、种族、年龄和宗教的差异有时被归类为人口多样性(或身份多样性)。本书不是关于人口多样性,而是关于认知多样性,即观点、见解、经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些概念之间经常(但并非总是)重叠,具有不同背景和经验的人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我们稍后将更详细地分析这种关系。
几百年前,认知多样性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我们面临的问题往往是线性的、单一的。一个能够准确预测月球位置的物理学家不需要不同的意见来帮助他完成工作,因为他已经非常专业,任何其他意见都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常常认为改变思维方式可能会导致分心,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并非如此。持有不同意见的群体具有巨大的优势,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优势。
在这本书中,一门新科学的轮廓将浮现出来,而这门科学将带你去往一些不同寻常的目的地:珠穆朗玛峰的死亡地带、我们人类诞生的撒哈拉以南非洲、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空军的基地、研究饮食与健康的实验室……你会看到一些成功的故事,剥开它们的层层细节,探究成功背后隐藏的逻辑。当然,你也会看到失败的案例。很多时候,只有看清问题所在,才能得到最生动的参考指导,找到正确的出路。
读完本书,你会对成功的过程有全新的视角,这不仅对企业和政府意义深远,对我们个人也大有裨益。能够有效驾驭认知多样性的力量,不仅是关键的竞争优势,更是创新和增长的必然选择。你甚至会自信地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但首先,让我们看一组思想实验,以了解认知多样性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然后,我们将回顾 9/11 事件,探讨现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情报失误之一。通常,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言自明。
四
2001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两位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 )和正田隆彦( )选择了两组实验对象:一组是日本人,另一组是美国人。他们观看了同一组水下场景的视频。当被要求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景象时,美国人大多谈论的是鱼,他们似乎特别擅长记住事物的细节。“我看到三条大鱼向左边游来,它们的肚子是白色的,还有粉红色的圆点。”日本人则更多地谈论水下环境,而没有提到其中的具体事物。“我看到了一条像小溪一样的东西。水是绿色的。底部有岩石、贝壳和植物……哦,还有三条鱼向左边游来。”[14]
两组人所描述的不同场景恰恰证实了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美国人更加注重个人主义,注重具体的事物;日本人更加注重相互依存,重视整体环境。
在实验的下一阶段,受试者被展示视频中新的水下场景,其中一些是他们以前见过的,一些是他们以前没有见过的。当原来的物体被放置在新的水下场景中时,日本人很难辨认它们,可能是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但美国人的表现却相反,完全无视周围环境的变化。
这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结果。几十年来,心理学的一个核心信条就是,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基本相似,真理具有普遍性。尼斯贝特曾说:“我一直相信,人类思维的本质是相似的……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潜在认知过程。无论是毛利牧民、狩猎采集者,还是互联网企业家,他们都使用相同的思维工具进行感知、记忆和因果分析等活动。”
但水下实验表明,即便是我们与世界最直接的互动——仅仅是观察世界的行为——也会因文化的不同而有系统性地不同。尼斯贝特的论文已被引用数千次,并催生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项目。退一步来说,我们可以说美国人和日本人使用不同的参照系。当然,即使是在同一个文化群体中,也肯定存在个体差异,但平均而言,美国人的参照系往往更加个性化,而日本人的参照系则更加依赖环境。每个参照系都有自己的信息焦点,挑选出它认为是水下场景的重要特征。而且每个参照系也都有盲点;它看不到整个画面。
现在,假设你可以将两者合并成一个团队,看看会发生什么。我们知道,当他们分开时,他们各自只看到了图片的一部分,错过了一些特征。但当他们结合在一起时,他们可以总结他们所看到的内容。通过结合两个局部参考框架,一幅完整的画面出现了。现在,我们对水下场景的真实样子有了更完整的了解。
这次实验也是第一次试图推翻前面提到的直观“常识”。你会记得斯卡利亚大法官说过,一个组织要么直接承认自己更看重多样性,要么“彻底欺骗人们”,这意味着多样性和卓越之间必须有一个权衡。当然,对于一些线性任务,比如接力赛,这个逻辑确实有道理。
然而,水下场景实验反映出,上述逻辑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并不成立。如果两个人的观点不完整,那么将他们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形成更加多元、全面的洞察,而不是相反。可以说,即使两个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或者都忽略了一些东西,他们错在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上,这意味着如果将它们结合起来,画面可能会更加丰富、更加准确。
让我们尝试解决一个问题——我称之为“洞察力之谜”。这将使您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上面提到的逻辑。问题如下:
假设你是一名医生,正在治疗一名胃部恶性肿瘤患者。目前无法进行手术,但如果无法切除肿瘤,患者就会死亡。有一种激光束,如果强度足够高,可以摧毁肿瘤。不幸的是,在这种强度下,光束在到达肿瘤之前必须穿过的健康组织也会被摧毁。然而,在较低的强度下,虽然光束不会伤害组织,但对肿瘤不会产生任何实际作用。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用辐射摧毁肿瘤而不伤害健康组织呢?[15]
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这很正常。超过 75% 的人认为这是一个死路,患者肯定无药可救了。但现在,请阅读这个看似无关的故事:
一座城镇的中心矗立着一座堡垒,四周是农场和村庄,有几条乡间小路通向堡垒。一支叛军发誓要攻占这座堡垒,但得知通往堡垒的每条道路上都埋有地雷。地雷的埋设方式使得一小队人可以安全通过,但一旦人数众多就会引爆。于是将军将军队分成几小队,让每队人都等候在各条道路的交叉口。一切准备就绪后,将军发出信号,各队人沿着不同的道路有序前进,最后所有部队同时到达堡垒。就这样,将军的攻占计划成功了。[16]
现在我们再来看医生的问题,你想到了解决办法吗?调查显示,超过70%的人在看过攻克堡垒的故事后,找到了救治病人的方法——在病人周围设置多支射线枪,每支枪发射10%的射线,这样既能摧毁肿瘤,又不损伤健康组织。有趣的是,听完攻克堡垒的例子,人们就能联想到以前想不到的解决办法。
当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案例,但它表明,增加不同的视角有助于解决难题。例如,在这个案例中,有军事背景的人可以帮助肿瘤学家。这样的案例并不关乎谁对谁错,而是要证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激发新的见解、新的类比和以前难以想到的解决方案。
此外,这个案例也从另一个角度颠覆了人们的一些固有认知。面对一个棘手的医疗问题时,人们通常会想到咨询更多的医生,毕竟医生拥有最丰富的医学知识。但如果这些专家拥有同质的学术背景和培训经历(也可以理解为相似的参考框架),他们很可能会有相同的盲点。很多时候,你其实需要借用局外人的眼睛,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
解决复杂问题通常需要多维度的视角,因此需要注入各种不同的观点。美国管理专家菲利普·泰特洛克说:“视角越多样化,人们能找到的解决方案范围就越广。”诀窍在于找到具有不同视角、能够有效解决手头问题的人。
在继续分析9/11事件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另一个研究领域——感知盲点,这也是本书的一个核心概念。感知盲点指的是一种被自己的观点蒙蔽的状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参照系来感知和理解世界,但我们却看不到自己的参照系本身。感知盲点的存在表明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我们可以从异见人士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盲目的盲点是作家戴维·福斯特·华莱士(David )在2005年的演讲。帮助它。
华莱士的观点是,我们的思维模式通常会形成某种惯性,因此我们几乎没有注意到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实际上是在生活的大多数领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看待问题,并且可以互相启发。
记者雷恩·埃德多(RenéeEddo-Lodge)列举了许多感知盲点的例子,其中一个发生在她身上。
在我的工作日上下班时,我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东西:我每天进行的大多数公共交通工具都没有可用的平台,没有坡道,对于有班轮的人来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问题。这么多普通公民[17]
这种经验使她对她不知道的世界有了新的观点,她不知道她在她面前开放了一个新的窗口,使她能够发现一个盲点,并意识到她的观点必须有更多的效果,但我希望所有的成本都可以理解,但我没有这样的效果言语,我们必须看到整个图片,然后才能理解这一点。
即使您想离开自己的参考资料,也很难使用“婚礼礼物清单”,以便在婚礼之前说明原因。
在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弗朗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弗兰斯(Frank Flynn)进行了实验,这是一个更受欢迎的礼物。
实验结果非常有说服力。
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发现,在送礼物时发生了同样的情况:礼物赠送者喜欢选择一些他们感到独特的礼物,而收集礼物的夫妻则偏爱婚礼上的事物。
这是因为盲点的存在。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人口的多样性(人类,性别,年龄,阶级等的差异)会增加该群体的智慧。
当然,同一人的经验有不同的经验,这在国家内部有差异,但这不会改变所提到的观点是一些不完整或完全错误的判断。
例如,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凯瑟琳( )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安排了多个小组的谋杀案。
两个团队的执行任务的过程大不相同
同质的团队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讨论非常愉快,因为他们彼此同意。
六
1996年8月23日,乌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在阿富汗托拉普拉()的一个洞穴中宣战。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后来发生的事件,当我们回头看他的战争宣言时,这无疑会感到惊悚片。
当时,中央爱情局的一部分人认为本·拉登(Ben Laden)看上去很原始,这不是像美国这样的技术巨头的威胁。
实际上,在西方人的眼中,本·本·拉登(Ben Bin Laden)穿着极其简单的衣服也非常原始,因为他代表了“先知”。
正如劳伦斯·维特( Witt)在普利策奖()的奖项中说的那样,本·本·拉登(Ben Bin Laden)仔细地计划了整个动作。
至于洞穴,它具有更深的象征意义。
因此,洞穴本身具有一个光环,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本·拉登(Bin Laden)传达的信息是有效的,但是只有那些具有内部观点的人才能被理解,许多人受到了强烈的感动。
危险信号已被喷涂,但是中央情报局的内部考虑是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米洛·琼斯(Milo Jones)和菲利普·西尔贝赞( )在文章“ 的建设”中写道:“经验丰富的情报工人由于文化差异而低估了他们的威胁。”
用傲慢,傲慢和虚拟力量包裹,向前狂风,
她慢慢开车去命运。
在亚丁,年轻人站起来,冲进了破坏战争。
最后,权力也将害怕驱逐舰。
对于中产阶级的分析师来说,这看起来很奇怪,甚至几乎幻想。
中央爱情局从未发现危险是迫在眉睫的。
2000年7月,穆罕默德·阿塔( Atta)和马尔文·谢希( )从欧洲抵达佛罗里达州,参加了 Air 学校,并开始培训。
谁能发动永远无法赢得的战争?
1998年,向总统提交的每日简报提到了劫持飞机的计划,但没有讨论自杀袭击的可能性。
到2001年夏天,攻击计划已经酿造,有19名劫机者到达了美国。
同时,中国爱情局的高级官员保罗·皮勒(Paul )(中年,毕业于常春藤联盟学校),一再低估了主要恐怖袭击的可能性。
事件发生后,中央爱情局辩称,尽管有些信息和备忘录或多或少暗示了潜在的危机,但是当时,它确实无法对此观点进行合理的分析。
米洛·琼斯(Milo Jones)和菲利普·西尔伯祖( )推测,本·拉登(Bin Laden)的“可能”已经知道,美国情报系统中有“黑洞”。
9月11日上午5点,穆罕默德ATA在波特兰机场的酒店起床。
几乎同时,在波士顿郊区帕克酒店的432室的有效且良好的Siri辞去了432室,然后去了洛根国际机场与穆罕默德·阿塔( Atta)会面。
安全官员没有劫机者停止,因为机场根本没有收到任何威胁警报。
前两架飞机在8:43凌晨8点起飞。
很快,它像子弹一样渗透到双子座塔的北部塔。
七
那些批评美国情报系统的人是正确的,并且可以避免批评家的“ 9月11日事件”,因为他们的组织作品也不够多样化。
由于多元化,这只是我们分析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盲点,但可以清楚地看出,即使我们对世界各地的其他方面危险,人事构成的同质性也很大程度上击败了世界上最高的削减智能机构。
中央情报局中有很多人在一个中间级家庭中出生。
对证词的最直接测试是中央爱情局。
中国情报局尚未实现自己的多元化目标。
她接着说:“如果您被仔细考虑包括不同的想法,彼此的观点以及不同的经验背景,那么您对世界的理解将更加全面和准确。”
也许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使中国局闻到了危险的信号并准备实施基础组织的渗透操作,他们也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智能专家米洛·琼斯(Milo Jones)指出,中央情报局的分析师很少能听,韩语,印度人,乌尔都语,波斯语或阿拉伯语,而讲这些语言的人则是该部门的三分之一 - 直到1988年,这是CIA的官方官员。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关于“ 9月11日事件”的电视剧也指出了另一个罪魁祸首:情报机构之间存在竞争性关系,这使他们能够与有效的信息进行交流,如果该人的五个人都可以意识到,那么该机构就会透露某些人的信息。美国。
[26]的原因不被忽略,但是“ 9月11日事件”的“ 9月11日事件”的根本原因也稳定下来,因为有能力在高效组织中处理不同的观点。
这也可能是中央爱情局的最大悲剧。
可以肯定的是,任何情报分析师都不应该是该事件变成组织的“替罪羊”。
中央爱情局的问题在于:个人感知已经到位,但集体失明。
①编辑注:1英寸等于约2.5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