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利:陕西考古成果成为让世界了解陕西的“金色名片”

日期: 2024-08-19 19:10:28|浏览: 82|编号: 8938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罗文利:陕西考古成果成为让世界了解陕西的“金色名片”

9月28日上午10点,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副局长周奎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钟建荣以“探索历史未知,揭示文明起源,谱写陕西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主题,就陕西考古有关情况回答了媒体提问。

罗文利:“十三五”陕西七项考古成果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称号

此次新闻发布会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室主任李辉主持。在媒体记者提问前,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礼首先介绍了陕西总体情况。

罗文利说,长期以来,陕西不断加大考古研究力度。仅“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就实施考古项目691个,出土文物3.7万余件(套);7项考古成果获“中国十大考古发现”、4项获“中国六大考古发现”、2项获“田野考古奖”,石峁遗址被评为近十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一些重大考古问题研究取得新进展。

吉尔吉斯斯坦佛教寺庙发掘全景

东亚现代人类起源研究取得重要证据。在对陕北黄河、陕南秦岭沿线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发掘了距今10万至1.5万年的南郑结格洞遗址,该遗址遗存十分丰富,十分罕见,为认识中国南北过渡时期秦岭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状况和东亚早期现代人类由当地古人群演化而来的理论提供了重要证据。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陕北地区发现了气势宏伟的宫殿式建筑、排列整齐的宗庙式遗址、规模宏大、等级分明的墓葬群。综合分析石峁、鲁山峁、寨山等地的重要考古资料,可以发现距今4300年前的龙山时代,陕北地区已出现国家,聚落差异大,人群分化明显,等级观念明显,呈现出中国国家起源的陕西模式与过程。

关中地区龙山文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央、省市考古单位和高校联合考古队通过对太平遗址的考古研究,发现了护城河、玉器、卜骨、叶状陶匾等高等级文物,其中的陶钟尤为罕见,仅在山西、河南等地个别都城遗址中发现。基本可以肯定太平遗址为大型客家文化二期护城河中心聚落,距今约4600-4000年,已进入夏代断代年代范围。

中原文明进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对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460余座墓葬的多学科研究,推测距今约5500至5000年前,已建立了以男性为传承象征的父系氏族社会;发现了关中地区乃至中国最早的人工水利体系,明确了杨官寨遗址的雏形,推动了西安城市演变和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发展的研究。

民族融合与长城文化研究再获新发现。少陵园十六国墓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葬,兼具中原汉文化传统特征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统一的历史演变。发现的彩绘土造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中国古代传统土木建筑原型最为接近的实例。清平堡遗址考古发掘,首次全面揭示长城营城隍庙“显应殿”遗址,已列入“考古中国”国家重大项目,也将助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石窟寺庙调查研究走在全国前列,陕西省率先摸清全省997处石窟寺庙资源,居全国第二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等12家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陕西省石窟寺庙保护研究中心,将合作开展石窟寺庙和石刻保护利用科技研究,努力提升全省石窟寺庙保护利用水平,服务国家总体文化战略。

配合建筑考古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我们全力配合高铁、地铁等建设项目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特别是通过西安咸阳机场扩建工程考古发掘项目,建立了这一区域完整的中国古墓葬序列,时间跨度超过2200年。

清平堡显英宫遗址出土泥塑

同时,罗文利进一步指出,陕西充分发挥精神符号引领作用,积极推动秦始皇陵内城墙保护展示、西安碑林博物馆修缮扩建等重大文化符号项目顺利实施;今天,秦始皇陵铜车马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多角度展示铜车马修复保护和考古研究最新成果,珍贵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全国首座考古类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竣工,布展工作有序推进,即将对公众开放。作为陕西考古成果助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将充分阐释和展现陕西考古的精彩魅力。

同时,为进一步用好考古研究成果,陕西依托考古成果建设了100余座博物馆、遗址公园。“十三五”期间,新建了铜川、渭南等文物博物馆和梁岱村等考古遗址博物馆。目前已获批4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8个,5段长城被列入国家级文化公园建设,创新建设首批25个“省级文化遗址公园”。陕西省每年举办各类展览400余场,接待观众近亿人次,开发推广文创产品上千种,不断发挥考古成果的公益服务功能,成为世界了解陕西乃至中国灿烂文明的“金名片”。

钟建荣:周原遗址考古发掘有三大重要成果

对于公众关注的周代考古新发现,钟建荣表示,近年来,周原遗址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集中在三个方面:

1.大型建筑基址。位于凤雏甲组建筑群东侧,为五座夯土基址环绕中心庭院构成的四合院式建筑群,面积约1400平方米,始建于西周早期,西周晚期废弃。单体建筑F6的建筑风格、朝向、年代与凤雏甲组建筑群、F3一致,推测三者应为周原遗址规模最大的西周早期建筑群。

2、周原水系。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初步认为周原遗址内存在自然与人工水系、水库与引水渠、主渠与支渠,共同构成了周原遗址的水网体系。发掘资料与研究表明,这些池、渠是西周时期周原聚落的供水、排水系统,背后应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该水网体系的发现与确认,填补了周代都城遗址供水(池园)系统的空白。

3、发现城墙遗迹线索。2015-2016年在凤雏建筑区北部确认了800米的北城墙。2020年在多处发现城墙遗迹。这为进一步探究周原城址布局提供了重要证据。

北宋孟氏墓出土文物

关于周代封建国家——陶渠,钟建荣认为,韩城陶渠遗址考古发掘于2020年5月启动。根据调查勘探,基本确定遗址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由大中型墓地、中小型墓地、高档建筑区、普通居住区等组成。遗址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壕沟,作为遗址的北界,西侧为墓葬区,有的为生葬合一或重叠。

目前已发掘两座“甲”字形墓(M16、M28)和两座中型竖坑墓(M20、M23)。墓葬均为东西向,“甲”字形墓道内均埋有完整的车马。出土一件刻有“京”字的铜矛。据文献记载,“京”为应姓,这对于判断陶渠墓地的年代、性质、民族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以陶渠遗址为中心,对峙水河两岸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发现多处西周时期的聚落遗址。其中,在距陶渠遗址约5公里处发现了一处同期墓地,墓地等级略低,为探讨周代封建聚落结构、研究西周时期这一地区聚落演变提供了基础资料。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