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催化“远程氧化加成”实现碳氧键选择性断裂和环氧树脂降解

日期: 2024-08-19 23:11:34|浏览: 99|编号: 8942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镍催化“远程氧化加成”实现碳氧键选择性断裂和环氧树脂降解

JACS:镍催化远程氧化加成用于选择性碳氧键断裂和环氧树脂降解

碳氧醚键(COC)广泛存在于各种塑料的分子结构中,比如一种重要的材料双酚A环氧树脂。双酚A环氧树脂通常由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BADGE)和各种固化剂,如胺、羧酸酐和苯酚低聚物等合成(图1a)。通过选择性断裂sp3碳氧键,可以从双酚A环氧树脂中回收重要化工原料双酚A。到目前为止,利用镍、铁和铑等过渡金属催化断裂sp2碳氧键的方法已经得到大量发展。相比之下,选择性断裂sp3碳氧键的报道却寥寥无几,且均需要借助贵金属催化剂(Ir、Ru)(图1b)。例如,等(2017)报道了sp3碳氧键的选择性断裂。 2023 年首次报道了均相钌催化双酚 A 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选择性降解,并成功从材料中回收双酚 A (,2023,617,730−737)。

基于镍在催化断裂碳氧键方面的独特催化活性,以及​​其廉价、储量丰富的优势,日本东京大学Kyoko研究组近期通过镍催化的“远程协同氧化加成”策略实现了sp3碳氧键的选择性断裂,并成功应用于双酚A环氧树脂的降解,最终选择性回收双酚A(图1c)。该成果近期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博士生廖雨萌为第一作者。

图 1

作者首先合成了化合物1,并以此作为胺固化环氧树脂的模型底物,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考察了不同的镍前驱体、配体​​和气体气氛后,发现该反应不需要额外的氢源,最佳反应条件为:在氮气气氛下,使用10 mol% Ni(cod)(dcype)催化剂在200度反应24小时,最终得到了目标产物2,产率为90%(条目13,图2)。

图 2

随后,作者通过一系列对照实验探究了反应机理:首先,在标准条件下,芳基甲基醚3无法断裂碳氧键(图3a);其次,在氮气氛围中,化合物6能够顺利发生反应,高产率地得到相应的苯酚2和酮7。这一结果说明这是一个转移氢解反应,底物中的羟基及其α位氢作为反应的氢源(图3b)。最后,将化合物6的羟基甲基化(化合物8,图3c)或在其α位引入甲基(化合物9,图3d)使得反应无法进行。这些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假设。

图 3

DFT计算表明可能的反应过程为:零价镍首先与底物羟基的OH键(Int-1)发生氧化加成,而后通过β-氢消除反应释放出一分子氢,与苯环配位得到中间体Int-4。接着,通过配位氧化加成,Int-4碳氧键断裂生成烯醇苯镍中间体Int-5a,Int-5a进一步异构化得到更为稳定的中间体(Int-5c,图4a)。随后,另一分子底物参与配位,将烯醇阴离子质子化得到酮镍中间体Int-7。酮解离后,中间体Int-8在氢分子的协助下质子化得到最终产物苯酚(图4b)。

图 4

此外,作者将Ni(SIPr)(C6H6)配合物与化合物11进行等量混合,结果表明反应快速生成化合物12,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认其结构为η3-烯醇苯氧基镍(图5)。可以看出,配合物12与DFT计算中碳氧键断裂后的稳定中间体Int-5c具有相似的结构,且在室温下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生成12的反应,这与DFT计算中Int-4到TS-2仅有13.2kcal/mol能垒的结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DFT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图 5

因此作者针对该反应中镍催化的“远程氧化加成”提出了一种碳氧键断裂机理,即镍并不直接与氧化加成过程中断裂的碳氧键原子相连。作者还对“直接氧化加成”过程进行了DFT计算(图6),结果表明,相较于“远程氧化加成”中的13.2 kcal/mol能垒,“直接氧化加成”需要更高的能量(26.0 kcal/mol)。

图 6

基于最佳反应条件和可能的反应机理,作者以4,4′-双(二苯基膦)环己胺和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为原料,合成了胺固化的双酚A环氧树脂(图7a),并将其投入反应中,发现在氢气氛围中,以10 mol% Ni(cod)(dcype)为催化剂,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中反应36小时,可以成功回收双酚A,分离产率为66%(图7b)。

图 7

总结

东京大学Kyoko课题组报道了一种镍催化sp3碳氧键选择性氢解反应。该方法利用廉价的镍催化剂将β-羟烷基芳醚选择性地转化为相应的酚和酮。机理探索实验和DFT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为转移氢解反应,其中关键的碳氧键断裂步骤是通过镍催化的“远程氧化加成”过程实现的。最后,作者还将该方法应用于胺固化双酚A环氧树脂的降解,成功回收了双酚A。该报道不仅为镍催化断裂碳氧键贡献了新的机理,也为塑料降解和化学回收提供了新思路。

- C(sp3)−O 通过 a 和其到 A 基环氧树脂

Liao, Kohei* 和 Kyoko *

J. Am. Chem. Soc.,2023,DOI:10.1021/jacs。

研究组主页: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