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沙坪坝区的重庆特钢厂,曾是国家重点特钢厂之一,一度被誉为西南百业之母。随着国家战略的转变,特钢厂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退出公众视野。但特钢厂的时代意义,在这片土地上依然保留了下来,它记录了重庆从民国到新中国的转变过程,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最现实的缩影,也是几代重庆人心中永恒的时代。上周日,位于原特钢厂旧址上的融创滨江一号邀请了50多位当地年轻艺术家,以多种艺术形式,重现百年特钢厂的记忆,赋予这片有故事的土地新的未来。
“如果重庆要建一个工业博物馆,
那么就必须给特种钢厂预留一个位置。”
8月27日,融创滨江一号、晓旭美学空间邀请青年艺术家举办“淬火重生——特钢1935艺术展”沙龙,来自重庆摄影、油画、雕塑、国画等各界新锐艺术家、绘画、版画等领域的50余位青年艺术家和特钢厂本土代表齐聚犀牛进口啤酒馆,通过照片、绘画、歌曲等形式重现特钢记忆,重温时代温暖。
重庆特殊钢厂在重庆乃至整个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37年,特殊钢厂生产出西南地区第一批电炉钢,1939年定名为国民政府军政部军械处第二十四兵工厂,为中国军队提供军用钢材,解决了中国生产钨却不能生产钨钢的难题。
1940年至1941年,日军对工厂进行猛烈轰炸。工人们在生产钢铁的同时,不断扩建厂房,年产量达4000余吨。厂内现保留有抗战时期的厂房和隧道各1座。
新中国成立后,特殊钢厂以生产特殊钢为主,从1979年至1985年,共开发新产品1491个,为发展国防尖端技术试制了洲际导弹、通讯卫星、核潜艇和航空航天工业用钢,许多成果荣获国家发明奖,也成功担负起“西南诸工业之母”的荣誉称号。
“我们城市要建工业博物馆,必须给重庆特殊钢厂留一个位置。”有关专家表示。
800多张特殊钢材照片
用艺术记录时代
“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这句标语,至今还贴在特钢厂的墙上,也是那个年代最珍贵的回忆之一。今天,这句标语不会随着特钢厂的落成而消失。从建设到扬尘,青年摄影师刘兴浩用相机将它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2013年,我偶然参观了特钢厂旧址,觉得这片区域很有意思,随着时间流逝,只剩下轮廓,看上去有点像希腊建筑,里面杂草丛生,很像吴哥窟。站在里面,很有现代感。”青年摄影师刘兴浩在沙龙里说。
从2013年至今,刘兴豪先后8次邀请朋友到特钢厂拍照,拍摄了800多张厂区照片,充分再现了特钢厂那个辉煌的年代。同时,刘兴豪还结合轻轨和特钢厂的厂房拍摄了这张照片,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更替,让新时代的产物和旧时代的辉煌在一张照片中一起展现。
融创滨江一号:在一片有故事的土地上
打造滨江人文湾区生活典范
2015年,这块充满历史故事的地块经过激烈的竞标,被融创拿下。融创一位负责人曾说,“拿到这块地的时候,我们很开心,但也很担心。怎么才能把特钢文化保留下来。怎么才能唤起这里人的记忆。怎么才能对得起这里的文化底蕴,把传统文化扎根在心里?”
因此,融创滨江一号从拿地到推出,用了14个月的时间。项目负责人说,我们希望用一个故事去理解这座城市对这片土地的想法。慢稳能深度理解和剖析项目背后的故事,并将大量工业元素和特种钢铁符号融入到项目规划中。
为重拾人文记忆,延续土地辉煌,融创滨江一号将原有见证特钢发展历史的树木移植;打造以“特钢记忆”为主题的观景平台和以“高山流水”为主题的艺术景观;将原生态山体改造成集运动健身、漫步休闲、艺术沙龙为一体的亲水生活空间;并在售楼中心设立“淬火重生——特钢1935”主题艺术展。通过人文与艺术元素的融合,希望为业主带来集娱乐消费、艺术体验、运动休闲、尊重生活于一体的时尚、轻奢、艺术的滨江人文生活方式。
为匹配沙坪坝区浓郁的书香气息,融创滨江一号引入沙坪坝小学(沙滨学校)和重庆市第七中学(沙滨学校)两所市级重点学校,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一号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在学校中体现传统文化,让孩子从小受到传统与艺术的熏陶。”商业方面,将打造集“滨江”与“艺术”为一体、功能多元的we-park艺术公园商业区,引入休闲高端餐饮,打造“滨江购物”的时尚生活体验。
正如重庆晓旭美学空间总监赵小平所言,“重庆这座巴渝老城需要传承历史文化,而像特钢厂这样富有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的地方在重庆并不多见。融创滨江一号非常重视人文历史遗迹,愿意为重庆保留和传承特钢文化,记录重庆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这让我感触很深。”
约300平米艺术展厅9月将在滨江一号亮相
据了解,融创滨江1号销售中心将于9月正式开放,将运用“高山流水”主题艺术品、特钢记忆江景台、禅意庭院+集装箱茶室等元素,打造重庆最具人文气息、艺术气息浓厚、会讲故事能力强的高端滨江生活体验区。
融创滨江一号还将与晓旭美学空间紧密合作,在项目内打造300余平米的艺术展厅,邀请青年艺术家联盟艺术家定期举办艺术文化沙龙,并在“淬火与重生——特钢1935艺术展”中还原特钢文化,传承时代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