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整版点赞的能人坊有什么特别之处?
3月13日,重庆日报刊登整版文章
从“无人管理破产”到“人人管理转型”
——沙坪坝区探索解决涉及大型国有企业的区域社会治理问题
探索沙坪坝区基层治理密码
一起来看吧
研究核心》》
大型国企破产、3万名员工失业、各种矛盾层出不穷……这一系列棘手问题谁来处理、谁来管、怎么管?怎样管?
历经15年,这里探索形成了一种名为“特钢人才车间”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成功转型的秘诀是什么?
示例阅读》》
东临嘉陵江,西临歌乐山,南至磁器口,北至双北大街,是沙坪坝区十井坡街道所在地。
这片7.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记载了重庆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辉煌与没落,也书写了石井坡从“破产无人管束”到“转型众人当家”的华丽转身的变革篇章。
如今,石景坡的老街小巷依然保留,但墙壁上的涂鸦却带有现代艺术感,融沧桑与现代于一体。
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是特钢“本地人”,他们坐在院落里的黄杨树下,晒着太阳,讨论着社区近来的变化,发表着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心情舒畅、闲适。
居民们纷纷表示,在石景坡,乐于听从劝诫已经成为一种旋律,社区参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呼百应已经成为现实。
可谁曾想,这样的场景,放在以前,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石井坡街道光荣坡社区“特种钢能手”邓志军在街道接待室为居民磨刀。
问题””
企业破产矛盾爆发,“能人”带头挑起重担
01
“我们失去了工作,我们该怎么生活?”
“没有人照顾我们,生活太艰难了!”
“没人管。你看那堆垃圾,已经在那里很久了。谁来清理它?”
…
2005年秋天,数十名居民聚集在石景坡街道办事处门前,向街道社区干部投诉。
类似的集体抱怨和咆哮在当年发生过多次。
原来,石井坡街道7个社区大部分属于重庆特钢厂家属区。2005年,被誉为“西南工业之母”的重庆特钢厂宣告破产,3万余名“特钢工人”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失业对于很多职工来说,短时间内难以接受。
“环境脏、人心乱、秩序混乱,问题越积越多。”回忆起当时的复杂局面,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季刚说,企业破产导致“特钢工人”整体心态迷失,上访、打架、堵路等事件层出不穷,各种积累下来的矛盾“一触即发”。
改变是如何开始的?
02
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的一位女党员迈出了第一步,她就是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春敏,她后来成为了党的十九大代表。
当时,团结坝社区有一个8米深的垃圾坑,里面堆满了垃圾,居民路过时只能捂着鼻子快速奔跑。
“我们都是‘特钢工’,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大家都很热爱自己的家乡!”杨春敏率先行动起来,她忍着难闻的气味,进入坑内,一铲一铲地把坑里的垃圾小心翼翼地装进筐里,然后叫同事们把筐子拉上来带走。
起初,居民们以为社区工作人员只是在做秀,但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垃圾坑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杨春敏的举动,让特钢职工心里暖意融融,在她的带动下,石井坡街道7个社区党员纷纷行动起来。
随后,越来越多“热心”居民和拥有特殊技能的“特钢人”加入进来,社区内“能人”自治、互助的局面逐渐形成。
石井坡街道中央湾社区“特钢达人”为社区居民调解遮阳篷拆除安装问题。
解决问题》》
群众办事,形成共治共享合力
10多年过去了,经过不断探索总结,石井坡街道如今已经探索形成了“特钢人才工坊”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所谓“特钢人才工作坊”,其实是石井坡街道推进“特钢人才”基层自治的统称,街道组织引导各社区根据自身特色社会结构,建设“特钢人才鸿雁”,建成特钢人才大讲堂、特钢人才表扬榜、特钢人才救助角、特钢人才分享站、特钢人才调解员、特钢人才论坛、特钢人才八大“社区服务中心”,把曾经创造特钢辉煌的“企业人才”改造成参与社会治理的“社区人才”。
前不久,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特钢人才座谈会”正在举办“华龙里门边坡治理居民听证会”,居民代表们围坐在一起,探讨边坡治理方案的可行性。
原来,华农里入口处有一个由独块砖砌成的三角形斜坡,在去年夏天的一场大雨中倒塌,虽然经过整治,但斜坡的安全隐患和美观问题并不能根本解决。
“我们的意见是,这次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墙不仅要坚固,还要绿色、美观。”举手发言的人是68岁的彭荣富,他是土生土长的“特钢人”,如今是“特钢人才库”的一员。
“我主要负责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然后汇报给社区,督促解决,发挥好上下级沟通桥梁的作用。”彭荣富说,这次边坡治理,他多次到现场,把收集到的居民意见带到了听证会现场。
经过集思广益,治理方案顺利通过,将重新浇筑混凝土,栽种绿植,让小巷更加美丽。
通过“特钢人才座谈会”,石井坡凝聚了居民的集体力量,让每一位居民都成为社区的“主人”,参与社区建设。
变态
实现互助互助,每个社区都有“能人”
物业管理服务缺失是老旧开放式小区的普遍问题,对此,石井坡街道充分发挥了“特钢人才”作用。
“都半个月了,雨棚拆了新的还没装上,下雨天没法晾衣服,好烦啊!”近日,“特钢达人”为焦里居民余明珍解了围,她因自家雨棚被拆而苦恼不已,投诉屡屡发生。一旁的“调解员”赖荣一边听,一边做笔记,随后以自己家为例,向余明珍详细讲解,终于赢得了她的理解。
赖荣和余明珍都是特钢厂原职工,是多年的邻居。得知石井坡街道成立“特钢人才工坊”后,作为热心居民的赖荣第一时间报名,利用熟人熟地的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成为居民信赖的“中介员”。
人才辈出的石井坡,除了“调解高手”,还有“技术高手”。
2月22日下午,石井坡街道光荣坡社区服务站内传来阵阵“沙沙”的金属摩擦声,76岁的磨刀匠邓志军正在桌前操作工具,为居民磨菜刀。
邓先生是原特钢厂的一名高级工程师,“特钢人才工作室”成立后,他积极报名加入“特钢人才库”,并自购磨刀工具,义务为居民磨菜刀。
“磨一把菜刀,要粗磨、细磨、精磨……”作为一名前高级工程师,磨一把菜刀简直是浪费他的天赋。但他认为,为居民做出任何贡献,无论大小,都是值得的。
对于像邓先生这样的技术人才,街道为其安排定期的“人才”服务时间,而对于更多的社区服务,街道则通过“特钢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安排。
在石井坡,居民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报名,提供自己需要帮助的项目,比如更换家中插座、疏通下水道等原本属于物业管理的事项,工作人员会从“特钢人才库”中筛选合适的人才,免费上门为居民提供服务,实现居民之间的互帮互助。
“我们把有特殊技能或者热心社区管理的居民,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纳入‘特钢人才库’。”纪刚说,像赖荣、邓志军这样的“特钢人才”,都是通过8个大坊引进来的,大家发挥所长,参与社区治理,真正做到“社区事事有人做”。
据了解,“特钢人才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培养和发掘200余名“特钢人才”,引领和带动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社会基层治理,实现了区域社会事务从“企业有人管”到“破产没人管”再到“转型大家管”的华丽升级,为解决全市大型国企改制后社会事务转移难题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创造了“石井坡现象”。
代码解码》》
填补“四个空白”,实现“由乱到治”
特钢厂破产后,出现了管理不力、信心不足、参与度不足、资源不足四大问题。破解大型国企社会治理密码,石井坡街道通过15年的探索,向时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昔日的特钢行业人才摇身一变,成为新时期社区自治的主人,重建了居民的自信心,重构了社区的凝聚力。
那么,这些空白是如何有针对性地填补的?近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沙坪坝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
关于管理缺陷
自治共建补短板
特钢厂破产后,面对物业管理缺失、管理混乱的顽疾,老旧小区如何实现“没有物业管理,比物业管理更好”的目标?
答:石井坡街道坚持“物业管理思维”,成立了特钢人才服务中心、特钢人才共享站,搭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平台。
比如,居民可在网上“下单”,管家服务就送到家门口。依托石井坡志愿者队伍,成立“特钢人才服务俱乐部”,填补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空白。“管家项目库”和“优先保障库”由“特钢人才”提供免费医疗、家庭照护、居家养老、水电物业、家政服务等五大类50项免费或低价上门物业管理服务。街道社区发放志愿者补贴或登记志愿者积分,可兑换礼品或服务。
“特钢人才共享站”下设志愿者加油站、街区美化站、素养提升站,通过广泛开展“线上线下志愿帮扶”、“清洁美化四无巷”、“三治三社区共建”、“老街集市”等品牌活动,整合各方力量,调动志愿者力量,共同推进老街“重塑”工程,打造富有特钢文化底蕴的“最美街区”。
关于缺乏信心
“多车间”协作促进和谐
曾经高高在上的“特钢工人”面临下岗失业的打击,心态一度失衡、整体迷失,大量治安、社会、心理问题浮现,面对社会矛盾的爆发式增长,如何回应群众诉求,逐步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能量?
答:“疏导比堵截好。”石井坡街道设立特钢人才论坛、特钢人才救助角、特钢人才中介站、特钢人才点赞榜,通过“多镇协作”回应群众诉求。
比如“投诉箱”、慰问角、议事园地、民情分析会、舆情调研会等,其实就是为群众搭建一个诉求平台,打通言论渠道,畅通信息渠道,收集群众诉求,实现“点对点”沟通,不仅可以提供精准服务,而且可以及时化解民怨,消除矛盾隐患。
同时,在街道调解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了由社区调解委员会、网格调解组、邻里调解队组成的调解网络,调解网络积极遴选社区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好邻居,精通医疗、建筑、法律、环保等专业技能,从当地政府、社区组织、专业社工等各领域吸纳专业人员,建立“调解人才库”,探索形成了以社区调解员+“特钢人才”模式为主的“邻里调解和解”、“律师协助和解协助”、“社工参与促进和解”等模式,构建了化解矛盾纠纷“三和”联动协调机制,有效发现社区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此外,还开设了“特钢人才点赞榜”、“邻里好人榜”、“社会慈善榜”、“诚信商家榜”,通过点赞榜,改变了老旧小区长期存在的“闲散”现象,越来越多的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争当“特钢人才”,杜绝“闲逛、打麻将”等不良现象。
关于参与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