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橡树林
◎作者:蔡明泽,广州市荔湾区真光中学附属河东小学四年级学生
◎指导老师:田宇欣
我爷爷家在粤西一个偏远的山区,这里曾是湛江农垦局化州橡胶研究所下属的一个生产队。周围都是连绵起伏的山丘,大部分山丘都被修整成了一圈圈的阶梯,从山脚蜿蜒到山顶。那一圈圈阶梯上就种着橡胶树。我去爷爷家的时候,多是秋天或者冬天,橡胶林要么叶子枯萎了,要么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凌乱的树枝,总是一副凄凉枯萎的样子,让人很不爽。
我又来到爷爷家,闲着没事,翻箱倒柜,找出几张红色的会员卡和一张红色的“功绩奖状”,上面写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荣立三等功。”看上去有些破旧,功绩奖状上的名字我也没认出来。
我拿着红本子问爷爷。他叹了口气说:“那是你大叔。”原来我有个大叔啊?大叔有什么成就啊?我不解地问。爷爷停下手中的织架,目光变得深邃悠长……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对中国一直依赖进口的橡胶实行封锁禁运。新中国刚刚成立,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的橡胶正处于断供状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批国营农场相继成立,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橡胶开垦计划也拉开帷幕。我的曾祖父、祖父、叔祖父都是第一批被派到这座山上开荒种橡胶的人。
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满眼都是荒山野岭,人们住在用芦苇和泥土搭成的简易茅屋里。但我的曾祖父和祖父满怀热情,带领着从其他农场调来的工人和当地政府支援的农民工,不分昼夜地干活,用锄头把杂乱的荒山修成阶梯状的小山丘,挥舞着砍刀把一人高的灌木砍倒埋进土里当绿肥,把一车车粪肥和黄豆粉扛上山浸泡在土里,栽种了一棵又一棵的橡树。山谷里回荡着呐喊声、欢呼声和拖拉机的轰鸣声。
但在当时生产、技术极其落后的年代,再加上病虫害、台风、寒潮的侵袭,种下的橡胶树并没有想象中生长得那么顺利。我的曾祖父和祖父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跑上山,发现问题、记录数据,再来回步行到5公里外的育种站找技术人员商量解决办法,改良橡胶种子,然后重新种植。
橡树种好后,需要三年才能开始割胶。割胶时,我们凌晨两三点钟就得起床,空着肚子戴着头灯上山,争取六七点割完,回家喝点粥,再上山采胶运下山。不割胶时,我们还要扛牛粪、牛粪上山,砍树埋绿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下乡的知青们来了又去,奉献了无数的青春岁月。垦荒农场的人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橡胶林,宿舍也渐渐改善起来,住上了灰瓦白墙的小平房。他们甚至在山脚下开垦了几十亩水田来种植水稻,但每天还是吃不饱。看到农友们饿着肚子,每天还要辛苦劳作,我爷爷和舅舅只好去找些树皮和野菜煮熟尝尝,没事之后就拿到食堂拌米饭给大家煮粥。有一次,他们尝了一种有毒的芋头,结果吃了上吐下泻,甚至还便血。我爷爷是队里的赤脚医生,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舅舅永远地离开我们。这点三等功绩,换来的是他的性命,甚至来不及和心爱的姑娘结婚。
我捧着这本小小的、薄薄的、却又沉甸甸的红宝书,听着爷爷讲故事,感受到了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激情和热忱,深深体会到老一辈人通过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为新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奋斗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说:“爷爷,您能把这本红宝书送给我吗?我要把它当成传家宝,把您为祖国奋斗奉献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当然可以。”爷爷摸了摸我的头,眼睛笑成了月牙。
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橡胶林依然静静地矗立着,像一排排士兵整齐地站在山上,静静地望着山脚下的稻田,默默地守护着这片曾经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