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品进出口】《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生效后出口企业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日期: 2024-08-31 14:06:14|浏览: 29|编号: 9206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危险品进出口】《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生效后出口企业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联系巨航,点击直达巨航名片

欧盟电池及废旧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欧盟新电池法规)于8月17日正式生效。新法规针对电池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制造加工到再利用、回收处置的全生命周期体系管理要求,对电池产品性能、市场准入条件、运营商责任、信息公开、废弃物回收处置、市场监管、尽职调查和绿色公共采购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今后,所有出口到欧洲的电池产品都必须符合相关法规要求,通过CE认证后才能进入欧盟市场。

新规将电池产品分为五大类,分别为:便携式电池(见图1)、启动/照明/点火电池(SLI电池,见图2)、轻型运输电池(LMT电池,见图3)、工业电池(见图4)和电动汽车电池(EV电池,见图5),针对不同类别产品的要求有所不同,且针对每项要求规定了不同的过渡期。

图 1. 便携式电池

图 2. SLI 电池

图 3. LMT 电池

图4.工业电池

图 5. 电动汽车电池

新规明确了生产者、代理商、经销商等不同环节经营者需要承担的义务,尤其强调了生产者的义务,主要包括强制信息披露义务、强制产品召回义务等。

一、强制性信息披露义务

新规要求制造商公开其产品的基本性能参数和基本信息,同时要求公开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健康状况参数、关键物质含量、能量密度、预期循环寿命等信息。

除了通过传统的标签、标识等方式公开产品信息外,还引入了“电子护照”的概念,要求生产企业给每一只电动汽车电池、容量大于2kWh的工业电池、轻型运输车电池贴上一本“电子护照”,其中包括产品的基本性能指标、化学成分、循环寿命、健康状态参数、拆解信息、废旧电池防治管理信息、安全措施、回收信息、碳足迹、采购信息、欧盟符合性声明等一系列内容。

规定将“电子护照”的接入对象分为利益相关方、认证机构、监管部门、全体接入对象四类,并要求对不同类别的接入对象公开不同等级的信息。

二、强制产品召回义务

新规要求制造商对废旧电池的收集、运输及后续处理负主要责任,并对不同类型和材质的电池回收处理提出了详细要求。

1. 不同类型废旧电池的回收要求

1.针对便携式电池,法规要求制造商或制造商责任组织建立独立的废旧电池回收系统,进行免费、单独收集,并设定回收率要求:

(a)到 2023 年 12 月 31 日达到 45%;

(b)到 2027 年 12 月 31 日达到 63%;

(c)到 2030 年 12 月 31 日达到 73%。

2.针对轻型运输车辆电池(LMT电池),法规要求制造商或制造商责任组织建立独立的废旧电池回收系统,进行免费、单独收集,并设定回收率要求:

(a)2028 年 12 月 31 日前达到 51%;

(b)到 2031 年 12 月 31 日达到 61%;

3.针对启动/照明/点火电池(SLI电池)、电动车电池及工业用电池,法规要求制造商或制造商责任机构必须免费回收,并承担回收体系建设成本及包括拆卸、回收等所有相关费用。

(二)电化学体系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率要求

新规要求,按平均重量计算,不同电化学体系废旧电池需达到以下回收效率目标:

1.2025年12月31日前,铅酸电池废旧率不低于75%、锂电池废旧率不低于65%、镍镉电池废旧率不低于80%、其他废旧电池废旧率不低于50%。

2、2030年12月31日前,铅酸电池率不低于80%,锂电池率不低于70%。

(三)废旧电池不同物质回收利用率要求

新法规要求废旧电池中所含的部分物质需达到以下回收效率目标:

1.2027年12月31日前,钴回收率不低于90%,铜回收率不低于90%,铅回收率不低于90%,锂回收率不低于50%,镍回收率不低于50%,2027年12月31日前,钴回收率不低于90%,铜回收率不低于90%,铅回收率不低于90%,锂回收率不低于50%,镍回收率不低于90%。

2、2031年12月31日前,钴回收率不低于95%,铜回收率不低于95%,铅回收率不低于95%,锂回收率不低于80%,镍回收率不低于95%,2031年12月31日前,钴回收率不低于95%,铜回收率不低于95%,铅回收率不低于95%,锂回收率不低于80%,镍回收率不低于95%。

此外,新规还针对电动汽车电池、可充电工业电池和轻型运输车辆电池制定了碳足迹要求,要求制造商从上游原材料开采到电池制造、运输、回收再利用等各个环节披露碳足迹排放数据。今后只有符合碳足迹限值要求的电池产品才能进入欧盟市场。

欧盟《新电池法》的实施,使我国出口电池企业及相关产业链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将倒逼相关产业向高效、低耗、环保、低碳方向创新生产技术,完善产品回收体系,长远带动国内产业链绿色转型,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相关行业主体应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回收利用、供应链管理等各方面提早布局、采取措施,制定应对预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