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再次火了!这位故宫博物院老院长到底做了什么?
郑欣淼
2019 年 5 月 9 日
神木三记
我第一次知道陕西神木,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遥远的陕北长城沿途,“神木”两个字,想必有一段故事,勾起了我许多的猜测和想象。
神木是陕西省最大的县级行政区,面积7600多平方公里,而关中很多县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神木因发现世界七大煤田之一而出名。当时,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到神木视察。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第一次认识了神木。
如今,神木已由县升格为市。2018年春天,陕北天气晴朗,我有幸来到许久不见的神木,考察神木文化建设。神木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综合经济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由大柳塔矿和火鸡兔矿组成的大柳塔矿,生产能力达2170万吨,是神东千万吨矿的实践者和先行者,开创了中国煤炭工业的新时代。神木还拥有一系列全国先进模范荣誉和称号。神木的文物古迹也十分引人注目,为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多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我也为神木在文物保护、文旅融合、城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而深受启发,用三首短诗来分享我的感受。
世茂
诗中说:
此事一出,全世界都震惊了,我是来看望郑春明的。
皇城法规历史悠久,城市文化底蕴深厚。
当然,天府之物精美绝伦,瑶台更是璀璨如玉。
经过四千多年的山丘风雨,秃尾河终于有了声响。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对世茂充满了向往。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邵静是石峁遗址的现场发掘者,他以亲身经历和前期勘探研究成果,满怀激情,利用大量幻灯片图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专业的考古知识,带领大家揭开石峁遗址的神秘面纱。
邵京2012年来到石峁,他按照省文物局的安排,到石峁进行系统调查。2011年之前,石峁虽然已被各级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没有开展有效的调查。邵京是幸运的,也是认真的,他专门对城墙进行了勘测、测绘,确认石峁有城,且为三重结构的石头城。为了了解城址的构造和主要内容,特别是石墙的年代、筑城方式,邵京决定对石峁遗址进行试发掘。发掘地点确定在整个石峁城址的东侧,后来被考古队命名为石峁。峁遗址外城东门,是整个城址的制高点。今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邵京与队友组成的石峁考古队正式启动考古发掘。2012年至2013年的发掘中惊喜连连,不仅发现了传说中的玉器,还在坍塌的城墙内发现了大量壁画和六个用于祭祀的头骨坑,以及房址、灰堆等遗迹。还发现整个东门有一系列城防设施,包括石墙、墩台、角台、马面、瓮城、门学等,呈现出完整的城防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结构清晰的城防体系。城门遗迹设计巧妙,保存完好,装饰华丽,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建造技术先进,被誉为“中华第一门”。
石峁遗址的发现,是震惊中外的“惊天动地的发现”。邵京介绍,石峁遗址的考古发掘还在继续,成果丰硕,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也越来越多。2013年,石峁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为“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和国家文物局评选为“2012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并被评为“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学术共鸣。2016年5月,石峁遗址荣获中国考古学最高奖项——田野考古奖一等奖。2017年1月,石峁遗址再次荣获“2016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称号。我还注意到,在我们此次行程结束后不久,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石峁遗址与良渚、陶寺、二里头等一起,成为“中华文明起源探索工程”的重要成果,成为中华5000年文明的重要证据,被纳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
石峁遗址被视为本世纪我国最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对于大家关心的年代问题,邵京表示,结合地层关系、出土遗物类型学特征等,确定石峁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200年至2007年左右,即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间,石峁遗址处于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关键阶段,它的发现对于进一步认识东亚及东北亚地区早期国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发掘,外城东门已露出完整的城防体系,布局合理,气势宏伟。一道“之”字形门道将内外城墙连接起来,门道两侧各有四块相对的门垫(士兵站岗的位置)。“之”字形门内有两座高大的墩台。离城门不远的地方还有角台、马面等城防设施。据专家介绍,我国现存最早的马面是甘肃夏河县汉代边城八角城,就发现于此。石峁遗址的马面比八角城早2000多年。在门道两侧的城墙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城墙在修建过程中,为了防止不慎坍塌,曾横向插砌过,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技术的一大创新。一般认为横向木墙加固只在汉代使用,但现在看来,早在4000多年前,石峁城就已广泛使用。在城墙外侧,还设有零散的水处理设施,以排出雨水,保护墙基不受雨水侵蚀。除主体结构外,在外城东门遗址还发现两幅装饰壁画,说明石峁古人不仅满足了实用的需求,对建筑外观的美感也有一定的追求。在墙体与石块的缝隙中发现了许多玉片。为什么呢?有人分析,自古以来,东亚就有玉石可以“通神、避邪、御敌”的观念,或许石峁人相信,城墙内埋藏的玉器可以使城池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石峁城门如此宏伟,其其他建筑自然也不容小觑。
城池面积400余万平方米,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道石墙组成,基本完好,可以封闭。城内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艺作坊等,城外还有哨兵式建筑,可以透视。石峁遗址的宫殿区为“皇城台”,“皇城台”是当地群众用阶梯式护坡石从台下到台上修建的围墙台地名。至今“皇城台”尚未完全发掘,但在石峁遗址调查过程中,我们对其有所了解,它上小下大,呈“金字塔”结构,城墙保存完好,共有九层,长70余米。台顶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是一处面积较大的宫殿建筑群。发现大型夯土基座和直径1.5米的柱基。发现重要遗物和器物,包括“池园”和石雕。随着未来考古发掘,“皇城台”的面貌将日渐清晰。我们充满期待。
最后我们参观了文物观摩室,当然这只是出土文物的一部分,这里有骨器,令人惊奇的骨针细如牙签,大小粗细均匀,色泽黄色,带有针孔,出土的有上万件。还有陶器,石刻,贝类,当然还有玉器,石峁以玉器闻名,1929年,德裔美籍汉学家萨尔莫尼在北京从榆林府农民手中购得42件玉器。研究人员推测这些玉器来源于石峁遗址,粗略估计石峁出土玉器约有3000到4000件,主要埋藏在大量的土坑墓、祭坛或祭祀坑、城墙和夯土层中。玉器种类繁多,多数为与祭祀、崇拜有关的礼器,少数为可能兼具佩带功能的工具和装饰玉器。礼器主要有玉戟、斧、矛、玉片、玉璧等,工具主要有刀、镰、斧、铲、锛等,装饰玉器主要有玉戟、玉片、玉簪等,也有少量人物、动物等。玉雕以片状为主,动物形玉雕多为古朴生动,有玉蚕、玉蝗等。可见石峁出土的玉器不仅数量多、种类多、造型精美,而且图案、构图、解剖、磨制工艺、钻削、抛光等都已取得相当的造诣。
1975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戴迎新先生到石峁调查,收集到126件玉器,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其中以玉面人头最为著名。料青色,高4.5厘米,宽4.1厘米,厚0.4厘米。人头侧面轮廓,头上梳椭圆形发髻,用剪影手法雕刻,双面平雕;面形圆润,鹰勾高鼻,半张嘴,面颊鼓起。用阴线雕出橄榄形大眼。头后有突出的弧形耳。面颊上钻有圆孔。颈部细长。形象古朴生动,神态憨态,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唯一一件刻有人形的玉器。
玉器是我国特有的物质文化形式,玉和玉器的概念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中国玉文化绵延八千年,龙山时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初始阶段,玉器作为文明最重要的因素,不仅代表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也体现了当时礼仪、礼制和王权的结合,也是当时文明体系的核心。龙山玉器的使用所体现出来的等级制度、宗教等礼制因素,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首先这些文化体系直接成为夏文化的重要元素,为夏商文明奠定了基础。石峁玉器是龙山文化晚期至夏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遗物,是石峁文化性质和发展的重要物证,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也有重要意义。
陕北辽阔土地上,没有玉器产出,石峁遗址却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这些玉器从何而来?近年来,有专家提出,在丝绸之路之前,应该存在一条“玉之路”。石峁玉器发现的材质多种多样,有墨玉、玉髓、黑曜石、石英岩、大理石、蛇纹石、碧玉和酸性硅酸盐等,其中有一部分是透闪石类软岩。玉器,材料来源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的玉器产区,也有很多来源不明的玉器。石峁玉器不仅来源多样,而且在形制、做工等方面还兼收并蓄了其他文物。因此有人提出,石峁可能是“玉石之路”的真正源头(见杨锐《石峁国:令人震惊的故事》),这是大胆的推测。我想这可能就像《黄帝遗址:关于石峁古城的推论,石峁古城就是黄帝之城》一文的观点一样,一定会引起学界的争论。争论是好事,在争论中探索、研究是好事。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还原石峁的本来面貌。
走进拥有四千年历史的石峁王国,一睹古城的雄伟与典雅,犹如走进史前文明的黄金时代,我们分明是在与遥远的祖先对话,是在与一个神秘而又智慧的古文明相遇,让所有人震撼与惊叹,一种虔诚的崇敬之情与探究过去的欲望油然而生。
杨氏家族
诗中说:
边境竖起烽火旗,吹响胡家羌笛,热情高涨。
久识杨家将,今临州古战场游玩。
在我国,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清代宫廷中也有演出。乾隆年间,王廷章等人奉旨编撰了240部戏曲《招带小哨》。在清代宫廷中,此剧为“说王”剧目之一。故宫博物院现存有清同治、光绪年间抄录的招带小哨戏本40卷。
以前看过有关杨家将的小说、戏剧、电影,这次来到神木才知道,大名鼎鼎的杨继业不仅祖籍在神木,而且他的祖先几代都在神木戍守边疆。
杨家将的故里,就是林州古城,也就是现在的店塔镇杨家城村,在神木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据史料记载,该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西以窟野河为界,北以曹地沟为界,东以桃毛梁为界,南至马岩沟,随山势呈不规则的条带状分布,南、西、北三面被河流和深沟环绕,尚存多处夯土城墙,长约2800米,城周长约5公里。城墙轮廓清晰,存有大量唐宋时期的砖、瓦、脊兽等建筑材料和大大小小的防御工事。五代至宋,林州刺史杨弘信与其长子杨崇勋、孙子杨广世代镇守林州;其次子杨业、孙子杨延昭均为宋代名将,北抗契丹,一统一方。出于对边防英雄的敬重,人们便将城改名为杨家城。
古林州城亦因神树而得名。据道光《神木县志》载:“县东北杨家城,即古林州城。相传城东南约四十步处有松树三株,大可两三人合抱,为唐代旧物,人称神树。”金代村因之得名,元代县因之得名,明代尚有遗迹。
林州古城古代军事要地,西保渔阳,东抵河朔,南保关中,北控河套,是宋朝抗击契丹、西夏的边塞。介绍中说,宋代名臣文彦博、范仲淹、司马光、韩琦等曾多次到此游历,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特别指出范仲淹的《渔樵秋思》即创作于此。将《秋思》改名为《林州秋诗》,引起了我的兴趣。“边塞秋景别,衡阳大雁无声无息地走……”范文程这首诗太有名了,与这首诗遥相呼应,以悲剧英雄主义,开创了边塞诗的先河,一般收录于宋诗大部分选集中。
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副使、兖州刺史,后又继续负责抗击西夏四年,在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首诗是范仲淹在西北军时所作,但如何能确定这首诗是在林州所作呢?后来看到《范仲淹的《红楼梦》》一文,作者认为这首诗作于庆历四年(1044年),当时范仲淹已经辞去陕西官职,在朝廷任职。诗中写于侍中奉命巡视西北时,在林州(时在河东)的红楼里。作者考证了林州城最高处确实有一座红楼,并根据诗中所描述的环境,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有关史籍记载和地方志中找到依据。例如诗中的“边塞”、“四面声声”、“长烟斜阳”、“孤城”、“羌笛”等,都表达了林州这个边陲重镇独特的环境和风光。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
林州古城虽然历经沧桑,遭受人为和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但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十分重要,作为唐宋边疆史的载体,对研究古代政治、军事、民族关系史极其重要。神木县十分重视林州古城的保护,1983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群众文物保护组。2003年9月,林州古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林州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个持续不断、脚踏实地的努力过程。
杨家将忠勇报国的精神,引得国人纷纷为其立碑立传,自然也有人争相打上“故乡”的烙印。但在神木人眼中,杨家将出身神木,这一点毋庸置疑。“出身河西”,这是欧阳修在杨岐墓志铭中写下的一句话。此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的《后周记》记载:“林家将传说中所体现的忠君爱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卫国家的象征。”杨家将活在神木人民的心中,杨家将文化隐秘、彰显在神木这片热土上。因此,神木并没有把精力放在为杨家家乡“打拼”,而是以高昂的热情、严谨的态度和显著的成果,对杨家历史文化进行了持续深入、科学的研究,这是令人感动的。
神木成立了杨家将文化研究会,这个协会为杨家将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感人的贡献,他们出版《杨家将文化》杂志,一年4期,截至2018年底,已出版44部;其组织编著的杨家将系列丛书和影视剧本也令人印象深刻。
2007年8月,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在神木召开,全国15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2011年8月,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与延安大学陕西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陕北历史文化与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论文68篇。有人总结说,这次会议让延安和榆林两地的专家齐聚一堂,树立了高校与地方研究机构合作的典范,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
近年来,神木突出打造杨家将文化品牌,围绕“千年城、永恒魂、永恒业”主题,着力打造杨家将城景观,打造神木文化强县、榆林文化城重要承载区。他们尤其注重文化创意,通过建设“杨家将广场”、开发推出杨家将文创产品、宣传推广杨家将武术、推出相关戏剧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杨家将文化注入活力。这些举措虽然多为探索性举措,但其精神和勇气令人感动。
在神木的所见所闻,让我深深地相信,在这样的努力下,杨家将的传说和故事,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遗产,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闪耀着光辉的理想主义光芒,一定能够流传于世,代代永世流传!
黄河大峡谷
诗中说:
乡村生活雄心勃勃,逆水行舟总是很累。
门前有百年红枣树,梦里有千尺黄河波涛。
人间浮云变幻古今,明月贴近浪漫诗意。
九卷名山壮文,岁月磨尽人发。
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到黄河边访李涛同志故里》。这里简单解释一下。李涛同志曾任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榆林市诗词学会会长,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他是神木人,这次有他陪我去黄河大峡谷游玩,我才得以游览。
黄河观光路是陕西省沿黄河西岸修建的一条南北向公路,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南至渭南市华山脚,全长828.5公里,沿途串联华山、壶口山等景区,有瀑布、恰川湿地、司马迁庙、党家寨、韩城古城、黄河蛇国家地质公园、乾坤湾、闯王寨、吴堡古城等50余处名胜古迹。神木境内黄河公路全长86公里,北起马镇格福村,南至万镇界牌村,神木精心打造黄河经济带,把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与公路建设结合起来。陕北是革命老区,有些地方还比较贫困。高速公路的通车,将给当地商贸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促进,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自然也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没想到我来到的这一路段,正是神木黄河公路和黄河大峡谷风光带的核心区域。站在山顶,秦晋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大峡谷将黄河、黄土高原、风蚀岩画、河滩、农田、枣林等自然资源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自然画卷。同时,黄河在这里孕育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如独特的窑洞、古老的宗教寺庙、浓郁的民俗风情等。
我们沿着黄河行走,看到了令人称奇的水蚀浮雕、圆雕、摩崖石刻,这是大自然侵蚀的神奇造物。沿着沟坡,是一排排窑洞,一边是宁静的村落,一边是汹涌澎湃的黄河。李涛的家乡在湾镇西斗峪村,一排排新建的窑洞锁紧,排列整齐,李涛就出生在这里,在这里长大,离他家不远有一片百年红枣种植园,树下,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听到黄河的声音,今天听起来多么浪漫。但他说,他以前吃过很多苦,还曾在黄河岸边当过船夫,喊过黄河歌。我和他都是高三的学生,他一步一个脚印,从神木乡做起,在很多单位工作过,从小就喜欢诗歌。诗歌滋养了他的精神,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的努力是在退休后的困难和艰难的方向。回到我的这首诗时,这是他的启发。
在黄河大峡谷中,我也很幸运地看到了山木的大红色日期每年生产超过5000万公斤的红色日期,该镇约有一半的牛ube炉。丰富人民”。
Huahe Co.,Ltd.在村庄,现代企业出现在这座古老的峡谷中,这使我们感到惊讶和高兴。
, red dates are into , and wine- dates, but the is and , and dates are less and less . In 2009, Zhang Liang, a , could not bear the "low price of dates " and based on the " The of "Red Dates +" has taken a and a new of red date . In 2012, Zhang Liang named the first "Red Date " he "Man Qiao". In 2015, the first cup of Man Qiao was born. It was the title of " Top Ten ", a new era for . In 2018, "" its first brand and , and its to four .
在 Huahe Co.,Ltd.的接待大厅中,服务员带来了甜美而柔和的咖啡不仅振兴了 Red Date行业,而且还带来了当地的约会农民的好处。
祝福,祝福黄河大峡谷,并祝福这片土地的人们!
本文的作者是前文化部前副部长,宫殿博物馆的前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