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站淘回的残件碎片,劫后重生成为首博的镇馆之宝...

日期: 2024-09-05 17:06:14|浏览: 66|编号: 9328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废品站淘回的残件碎片,劫后重生成为首博的镇馆之宝...

艺术品全产业链交易平台

在首都博物馆“燕国青铜艺术”展厅里,一尊板圭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静静地等待着人们前来参观、欣赏。每当有导游带团前来参观,总会在此驻足,讲解这尊板圭的来历和它命运多舛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班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其腹底铭文多达198个字,记载了贵族“班”跟随大贵族“毛公”东征的事实,这一史料和优美的文字,具有很高的价值。

央视《国家宝藏档案》:班桂

宏伟的皇宫

此器通高22.5厘米,口径25.7厘米,圆腹,四只半圆形兽头耳,与四只内卷象鼻形足相连,通体饰以精美的兽面纹。最为珍稀的是器内有铭文198个,从铭文可知,其主人是3000多年前周穆王时期的一位贵族,铭文记载了他被周穆王加冕为帝,以及他的父亲帮助周穆王平定东方叛乱的功绩。铭文最后一句是“子孙万代永珍”,让他们的子孙后代铭记祖先的这段光辉历史。

簋原本是商周时期贵族盛装食物的器皿,后来演变成重要的青铜礼器。贵族在重大庆典时,都会铸造鼎、簋等礼器来纪念。我国历来讲究礼仪,大型祭祀、宴饮时,皇帝都会宰杀猪牛,用九鼎八簋盛装主菜主食,以祭祀祖先、鬼神。可以说,班簋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贵族的血统。

据记载,板圭出土于北宋,曾收藏于各朝宫殿之中,至乾隆时期已是皇宫中的“珍品”,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

碎块堆

可惜,班簋在清宫的贵族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宫中的珍宝成了侵略者的战利品。班簋很可能在此时被带出宫外,随后在北京被出售或遗弃。此后的七十年里,班簋一直“隐匿”在北京的“世界”中。或许它的主人也知道这是宫中的珍宝,而“秘而不宣”。直到“十年浩劫”,班簋的命运才再次出现重大转折。

“十年灾荒”期间,红卫兵四处“破四旧”,许多古代书画被焚毁,瓷器被砸碎,青铜器、古籍被送往废品收购站、造纸厂、炼铜厂等地。为了抢救和保护古代文物,北京文物工作者组成的“文物清理精选队”每天都在废料堆里“寻宝”、“捡宝”。据1981年统计,1971年至1981年间,从废品收购站捡回的珍贵青铜文物有59件,其中就包括这件半圭。据说,半圭被整形毁坏成大小不一的几块碎片,送往废品收购站和炼铜厂,等待熔化。

1972年夏日的一天,文物清理甄别队师徒胡昱衡和华一武来到北京有色金属供应站,从金属废料中挑选文物。胡师傅年事已高,便让华一武在废铜堆里翻找、挖找。快到中午时分,华一武突然看到一块沾满泥土和铁锈的青铜残片,连忙拿出来让胡师傅“看看”。经过仔细检查,凭借多年的经验,胡师傅初步判断,它们应该是古代重要的青铜器。

师徒二人细心地又发现了一些类似的残片,立即包好带回了清理甄选队的办公室。当时,我国另一位著名的青铜鉴定师程长信也在这个团队里。经过程先生的认真鉴定和研究,初步判定这是西周时期的带铭文的青铜器。随后,程长信和胡昱衡又回到废品收购站,在废品堆里“筛”了一番,又发现了几块残片。经过仔细的比对和铭文的鉴定,他们最终确定这件宝贝就是来自清宫的“半簋”。

还原真身,重现国宝风采

为了恢复板簋的神韵,它再次被带进宫中。1973年夏天,板簋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厂长蔡瑞芬把任务交给了经验丰富的赵振茂先生。赵先生通过开模、复模、修补、对接模样、焊接、钢錾、做旧等多道工序对板簋进行了修复。

郭沫若得知班桂重见天日,激动不已,写下了《班桂的重生》一文。如今,班桂已成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

点击下面阅读另一篇文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