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丨2024年全球形势呈现出七大新特征

日期: 2024-11-10 16:03:58|浏览: 61|编号: 10883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智库报告丨2024年全球形势呈现出七大新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报告课题组

01

2023年全球形势与世界格局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范围和强度加大,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日益严峻。

(一)全球经济增长分化加剧,通胀明显缓和,但仍隐忧

具体来说,全球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全球经济持续下滑,主要经济体增长分化加剧。

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4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1%,比2023年10月的预测值上升0.1个百分点,下降0.1个百分点。比 2022 年提高 0.4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分化日益加剧,呈现出双速增长格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1月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为4.1%,与2022年持平。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为1.6%,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2022年,新兴市场、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将在2023年进一步拉大至2.5个百分点,这种经济增长差距预计将进一步扩大。未来会继续维护。据IMF预计,未来5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将在4%左右,比发达经济体增速至少高出2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的分化还体现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以及发达经济体两大群体内部。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来看,亚洲和欧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3年经济增速较2022年加快,但拉美和加勒比、中东和中亚、撒哈拉以南地区非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从经济增速对比来看,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3年经济增速预计将达到5.4%,而中东中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仅为2.0 %。从主要发展中经济体来看,预计中国和印度2023年经济增速分别为5.2%和6.7%,沙特和南非经济增速分别为-1.1%和0.6%。从发达经济体来看,美国和日本经济表现较为强劲,2023年经济增速分别为2.5%和1.9%。欧洲经济整体表现低迷。预计202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0.5%,其中德国经济预计萎缩0.3%,意大利经济仅增长0.7%。英国经济增长前景也黯淡,预计2023年增长仅为0.5%。

二是全球贸易投资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影响日益明显。

尽管疫情对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影响和干扰有所减弱,但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受高通胀、高利率、美元升值、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国际贸易增长放缓。 2023年10月,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同比增长0.8%,明显低于4月份预测的1.7%。 2023年12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全球贸易最新动态》指出,预计2023年全球贸易总额将萎缩约1.5万亿美元,至不足31万亿美元,较2023年下降4.5%。 2022年。其中,货物贸易预计下降7.5%,服务贸易虽然预计增长7%,但增速相比也有所下降2022年,全球投资增长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2023年7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受俄乌冲突、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公共债务飙升等因素影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2022年将比2021年下降12%至1.3万亿美元。其中,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下降37%,至37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增长4%,至9160亿美元。

全球贸易和投资越来越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指出,过去五年,地缘政治风险加大,资本和货物自由流动面临的威胁加剧。地缘政治加剧了集团之间的贸易裂痕。地缘政治还造成全球供应链碎片化,从而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据世贸组织统计,2023年上半年,作为全球供应链活动指标的中间产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为48.5%,比前三年平均水平下降2.5个百分点。从联合国投票结果来看,美国与政治观点相同国家之间的零部件贸易比例在2020年下降至73%,但此后这一数字在2022年上升至74%,2020年上升至77%。 2023年,世贸组织警告称,全球供应链碎片化迹象开始出现,并将继续对全球贸易构成威胁。

三是全球通胀​​明显缓解,但压力和挑战依然存在。

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全球通胀严峻形势明显缓解。根据2020年10月预计,全球通胀率将从2022年的8.7%下降至2023年的6.9%。其中,发达经济体通胀率预计将从2022年的7.3%下降至2023年的4.6%,而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预计将从2022年的7.3%下降至2023年的4.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预计将从 9.8% 下降至 8.5%。预计全球约四分之三经济体总体年平均通胀率将下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是推动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11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164.45,较2022年同期下降14.4%,较2022年8月高点下降32.0%。其中,燃料价格同比下降26.1% -年。然而,全球通胀仍存在一些隐忧。首先,2023年通胀仍将高于疫情前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大多数经济体的通胀要到2025年才能恢复到目标水平。第二是核心通胀下降速度较慢。 IMF预测2023年全球核心通胀率为6.3%,仅比2022年下降0.1个百分点。从平均通胀率来看,2023年全球一半以上经济体的核心通胀率不会下降,显示2023年核心通胀率不会下降。通胀率仍保持相对弹性。

因此,通胀仍将是大多数国家面临的挑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在实施通胀目标的经济体中,89%的经济体到2024年通胀率将继续高于目标水平。

四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加息即将结束,但货币政策依然从紧。

2022年开始,为了抑制高通胀,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也开启了加息周期。全球多数央行史无前例地进入同步加息浪潮。进入2023年,随着通胀压力缓解、经济复苏动能减弱,多数央行加息步伐明显放缓,本轮加息周期即将结束。 2023年开始,美国加息步伐将明显放缓。 2023年6月,美联储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不变。这是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以来加息10次后首次暂停加息。7月,美联储宣布再次加息25个基点,这也是2023年最后一次加息。此后一直维持这一利率区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2023年12月利率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的联邦基金利率“可能接近本次紧缩周期的峰值”。自2022年7月启动加息进程以来,截至2023年9月,欧洲央行已连续加息10次,累计加息450个基点。其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贷款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分别上调至4.5%。 、4.75%和4.0%,欧元区利率已上调至欧元问世以来的最高水平。欧洲央行认为,基准利率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维持这一利率将有助于通胀率回到目标区间。因此,在随后的2023年利率会议上,欧洲央行决定暂停加息,维持利率不变。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没有重大意外发生,欧洲央行的加息周期很可能已经结束。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也暂停加息,有的甚至开始降息刺激经济。

但当前全球利率高水平将持续一段时间,并可能加剧金融风险。 2023年上半年,美国银行业爆发危机,引发全球银行业恐慌。这是美联储持续加息造成的。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央行长期维持高利率,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银行业压力,影响银行利润和放贷意愿,严重影响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高利率还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压力。世界银行发布的《2023年国际债务报告》称,由于全球利率飙升,2022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偿还政府和政府担保债务的支出达到创纪录的443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在2023年和2024年的国债偿还成本将增加10%,而低收入国家的增幅将接近40%。 2023年以来,一些外债占比较高、经济基本面较差、金融体系脆弱的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较高的债务违约风险,部分国家甚至出现债务危机。

(二)大国博弈持续高水平,国际体系加速重组。

2023年,大国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竞争激烈程度依然较高,持续推动整个国际体系加速分化重组。百年变迁的惊涛骇浪之势仍在积聚。

首先,美国沉迷于与中国的竞争,战略调整无法保证长期战略稳定。

美国将对华安全围堵和经济打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后,转而寻求稳定中美关系的所谓“底线”,试图达到“封锁”中国而不触发中美关系的目的。冲突。这就决定了美国对华竞争明显放缓只是战略调整。两国关系基础依然高度脆弱,大国对抗的阴云依然笼罩在亚太地区。尤其是在经济领域,迫于美国及其盟友的压力,拜登政府接受了欧盟提出的“去风险”理念,公开表示不会追求与中国“脱钩”,并多次表示其内外政策并非旨在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目的,甚至欢迎经济繁荣的中国。然而,美国在否认“脱钩”的同时,仍然鼓励盟友和其他伙伴将中国视为威胁源,仍然主张将中国排除在关键产业和技术设施供应链之外,断绝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新兴技术领域。在七国集团(G7)广岛峰会上,美国推动将针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内容纳入联合公报,“排除风险”开始成为整个西方集团的对华经济政策。美欧贸易技术委员会和“印太经济框架”两大排华机制也在美国推动下不断启动新的谈判。在旧金山各国元首会晤之前,拜登政府还大幅收紧了对中国的半导体出口管制。

其次,俄乌冲突旷日持久,巴以冲突爆发加剧了全球和平赤字。

美俄在乌克兰战场的大国博弈仍在继续。乌军大规模反扑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并没有改变战局整体僵持的局面。俄乌影响持续,巴以冲突又突然爆发。巴以冲突风险持续外溢蔓延,对全球安全构成重大风险。

三是发展中国家团结意识增强,“南半球”成为国际舞台新焦点。

为了加强对中俄等国的安全遏制、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这让长期以来的“全球南方”概念受到大国前所未有的重视。专注于。

尽管西方国家加大了拉拢发展中国家的力度,但收效有限。与美国的期望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明显增强,更加注重通过集体行动维护权益、扩大影响。在南非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决定吸收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成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以下简称“金砖机制”)正式成员。扩容后,金砖机制的代表性和整体能力较之前显着提升。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也正在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正式接纳伊朗为成员国,并批准白俄罗斯加入上合组织谅解备忘录。在上合组织果阿外长会上,科威特、马尔代夫、缅甸、阿联酋、巴林也获得了对话伙伴地位。金砖国家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更加团结,也体现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孤立中俄的抵制。

(三)传统安全问题普遍恶化,非传统安全挑战不断涌现。

大国竞争和地区冲突持续蔓延,加剧了本已严重的全球和平与安全赤字,加剧了传统安全问题,导致更多脆弱国家遭受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此外,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加深。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日益频繁,酷暑、严寒、干旱、洪涝交替发生,对全球粮食和供应链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带来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确保人工智能应用不危害人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关切。

首先,地缘安全对抗不断升温。

和平安全形势恶化,导致大国将更多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国家间对抗,减少有利于安全和发展的全球公共产品供给。这导致更多脆弱国家遭受军事冲突和政治不稳定的打击。 。但与此同时,中东地区在经历了长期的对峙之后,也出现了一些缓和的积极迹象。传统安全问题全面恶化,不仅大量消耗宝贵资源,也严重削弱国家间互信,导致全球治理进程举步维艰,非传统安全问题挑战日益凸显。

二是冲突动荡扰乱脆弱国家,中东敌对战事出现缓和迹象。

大国博弈的持续和加剧,不仅扰乱了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减少了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也使发展中国家更加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充分关注和帮助。这些国家旧的冲突尚未解决,新的冲突时有发生。

随着相当一部分脆弱国家面临更加严峻的安全挑战,一些长期遭受内部冲突和外部对抗的国家开始调整政策,迎来安全形势初步缓和。在中方的大力斡旋下,沙特与伊朗恢复了外交关系。沙特与伊朗和解标志着中东地区激烈政治军事对抗的结束,引发一系列积极连锁反应,掀起中东“和解浪潮”。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显着,传统安全问题恶化,应对难度加大。

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发展将使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2015-2023年也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九年。与1850年至1900年的前工业化时期相比,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43℃。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巴黎协定》规定的1.5℃上限之内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和艰巨。

世界陆地和海洋的持续变暖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极端气候事件。北美、南美、南欧和北非都经历了持续的极端高温。亚马逊雨林遭遇百年罕见的干旱。加拿大的山火季节已持续五个多月。一个世纪以来最致命的山火灾难发生在美国夏威夷毛伊岛。极端高温的另一面,世界各地也频频出现持续暴雨和洪涝灾害。

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引发一系列次生非传统安全问题。干旱、洪水、飓风、山火等导致许多国家粮食大幅减产,使全球5680万人处于严重粮食不安全状态。极端天气事件对道路、港口和机场造成的更频繁的干扰也进一步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极端气候和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也使能源结构转型变得更加困难。与化石能源相比,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更依赖于良好的天气条件,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将使后者更加不稳定。即使相对稳定的核发电也会因干旱导致冷却水供应不足而受到严重影响。意大利的水电和法国的核电都受到了欧洲极端高温和干旱的打击。

与此同时,传统安全问题恶化,处理非传统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欧盟国家更加积极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目标。然而,俄乌冲突的爆发严重影响了俄罗斯与欧盟国家的关系。能源领域“去俄罗斯化”成为后者的主导政策,导致能源特别是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不断上涨的价格加上援助乌克兰的经济负担,迫使欧盟国家推迟此前设定的碳中和目标,甚至重启部分燃煤发电。 2023年冬季,德国政府继续重启煤电紧急措施,并较2022年增加褐煤发电量。

第四,新兴技术突破带来新的安全挑战,人工智能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当今世界越来越认识到,人类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夜,一批潜力巨大的颠覆性技术正在加速发展。美国科技公司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标志着智能技术革命的开始。 2023年,各个行业和组织正在快速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这反过来又有助于后者更快地加速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不仅能够带动新兴技术整体发展、社会生产力整体显着提升,也极大提振高新技术产业信心,有助于增强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新的安全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利用“深度伪造”()进行欺骗成为可能。它可以被犯罪分子用来实施经济诈骗,也可以被政治势力甚至国家用来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或者在战争中使用武器装备的自动化。生产、服务、公共管理等领域的智能数字基础设施可以显着赋能整个社会,但也意味着一旦受到攻击和破坏,将对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鉴于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道德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不仅会带来社会运行和管理的问题,还可能使当前的大国博弈更具破坏性,促使各国更多地以零和博弈的心态看待技术发展,导致全球经济加速衰退。技术和经济联系。改变。为化解和控制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各种风险,国际社会各层面的合作正在逐步展开。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将于2023年11月在英国举行,美国、中国、印度等国政府、产业、科技界代表将出席会议,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安全和治理等问题。人工智能。在国际组织和国家层面,有关人工智能的军控规则和伦理立法也已得到讨论和建立。在旧金山元首会议上,中美还承诺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合作。尽管如此,由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具有从根本上颠覆现有权力结构的巨大潜力,美国很难抑制在该领域追求绝对领先和相对收益的冲动,也不太可能出于风险控制。目的是对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施加强有力的限制。新兴技术突破带来的安全挑战将继续更加突出。

(四)“南半球”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共建“一带一路”开启下一个黄金十年

“南方国家”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成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力量。但西方大国对非西方大国的围堵打压不断加剧,美国不断推动和建立各种排他性的地区和双边机制,对全球治理进程造成干扰。共建“一带一路”10周年取得巨大成果,对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和完善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是“全球南方”全方位崛起,成为影响全球治理走向的重要变量。

“南方国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它不是一个国际组织或政治团体,也没有明确的成员资格。它是一个松散的发展中国家群体,包含着不同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团体。 “南方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综合实力增强,参与国际事务更加主动。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变革过程中,“南方国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球经济重心正加速从北半球转向“南半球”。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崛起正在逐渐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以现价美元计算,进入21世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仅占世界经济的20%左右。此后持续上升,2017年超过40%,IMF预测2028年将达到44%。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份额超过发达经济体200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6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比重将超过60%。作为“南方国家”的典型代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金砖国家进一步体现了这一趋势。据IMF统计,按现价美元计算,2000年金砖国家经济仅占世界经济的8.1%,而G7则占64.5%。然而,这种差距正在日益缩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到2028年,金砖四国的经济份额将超过七国集团近6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实力的崛起,“南半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协调机制的逐步完善,“全球南方”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2023年9月,“77国集团加中国”峰会在古巴哈瓦那举行。峰会通过《哈瓦那宣言》,呼吁全面改革国际金融结构,构建更加包容协调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随后,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全球南方”的关切成为关键议题。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忽视和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表示不满,共同呼吁实行真正惠及各国的多边主义。 2023年11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就巴以问题举行特别视频峰会。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峰会。这是新兴市场国家对巴以冲突的集体呼声和共同回应,凸显“全球“南方”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南方国家”也是全球气候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层论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发出共同声音,维护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共同的利益。

其次,美国与西方的排他性联盟正在加速崛起和蔓延,全球经济日益碎片化。

近年来,随着“南方国家”的崛起,西方大国不断加大对非西方大国的遏制和打压力度。大国关系的对抗性日益凸显,并渗透到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在一些大国主导下,一些地区和双边合作日益呈现排他性趋势。各种“小院高墙”和具有特定游戏对象的区域组织或集体不断涌现。

美国正在加紧打造“去中国”的供应链联盟。 2023年2月,由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组成的“芯片四方联盟”(Chip4)召开首次高官视频会议,聚焦“去中国”半导体供应链的韧性,寻求将中国大陆排除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联盟之外。 2023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14个参与国部长级会议在美国底特律举行。会议宣布IPEF供应链协议谈判实质性结束。 2023年11月,IPEF 14个国家签署《IPEF供应链弹性协议》,表示将强化全球供应链,促进适应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被拜登政府标榜为“全球第一个多边供应链协议”的灵活供应链协议,是亚太地区歧视性地区主义的具体体现。在美国的推动下,IPEF关于贸易、税收和反腐败三大支柱以及清洁能源、脱碳和基础设施的独家协议也在谈判中。 2023年5月,在日本广岛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也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增强经济韧性,要“去风险”,实现多元化。因此,将单独或集体采取措施投资自身的“经济活力”,减少对关键供应链的过度依赖。

美国还与其盟国联手建立了关键矿产的专属俱乐部。 2023年3月,美国和欧盟宣布就关键矿产供应链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将为欧洲提供电动汽车电池关键矿物的优惠待遇,以防止双方恶性竞争,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同月,美国和日本还就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的关键矿物签署了类似的贸易协定,该协定将不对锂、钴、锰、镍和石墨等具有战略意义的矿物征收出口关税,并使日本能够享受美国提供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而其他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仍受到限制。 2023年10月,在七国集团贸易部长会议上,七国集团与印度、澳大利亚、智利、印度尼西亚、肯尼亚等资源丰富国家的代表举行会议,讨论建立关键矿产的弹性供应链。

此外,美国还积极建立地区排他性多边机制。 2023年9月,新德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美国、印度、沙特和欧洲国家领导人签署谅解备忘录,宣布共同建设“印度-中东欧经济走廊” (IMEC)。 IMEC由连接印度和阿拉伯湾的东部走廊和连接阿拉伯湾和欧洲的北部走廊组成。美国不是这条走廊的经过地区。其努力的目的是把IMEC打造成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媲美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性项目迫使中东国家和印度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不过,IMEC目前仍处于规划层面,其具体实施仍面临多重挑战。

但排他性联盟的兴起无疑会给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带来负面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指出,与伙伴国家加强联系、与非伙伴国家渐行渐远的趋势可能再次引发地区歧视。此外,歧视性区域主义还可用于实现非贸易目标,例如提高劳工和环境标准、采用国内而非全球标准,或出于国家安全原因重新调整供应链。地缘经济碎片化正在成为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是共建“一带一路”10周年取得巨大成就,未来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丰硕成果,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了共建国家政策沟通。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及国际和地区组织签署107份标准化合作文件。与4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文件,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与近90个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100多个农渔业合作文件,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口岸”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中老铁路、雅万高速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铁路、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已建成投入运营。运营。截至2023年9月底,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累计开行列车超过7.8万列,运输货物超过740万标箱。中欧货物运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16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8%。中欧班列已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贸易线路和建设“一带一路”的大动脉。 “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为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注入动力。 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贸易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双向直接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400亿美元。新签合同项目累计额达到2万亿美元。

中国与共建国金融合作机制日益完善,金融融资日益多元化,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中国已与20个共建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在17个共建国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有效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投融资渠道和平台不断拓展。其中,丝路基金成立以来累计签约项目75个,承诺投资金额超过220亿美元。投资覆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近70个重点国家和地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批准227个投资项目。累计投入436亿美元,为共同建设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投融资支持。

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来华参加会议,共同踏上共建“一带一路”黄金十年的新征程,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提供了基础。更强大的动力。

02

2024年主要风险

根据当前全球形势的特点和变化,2024年值得关注的全球主要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经济或将大幅下滑

尽管全球通胀问题,特别是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通胀问题目前正在阶段性缓解,但其货币当局却面临着一套只顾一己之私的目标。为了控制本轮一度高达9.1%的通胀,美联储将政策利率上调至历史平均水平以上,联邦基金利率高达5.25%-5.5%。尽管紧缩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3年10月美国CPI已降至3.2%,但距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仍相去甚远。即使暂停加息,通胀不反弹,如此高水平的利率所带来的紧缩效应也会逐渐释放和蔓延。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持续的高利率环境将恶化居民和企业的融资状况,增加政府债务负担,从而挑战整个金融体系的承受力和稳定性。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看似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运用空间,但这个空间实际上时刻受到通胀反弹压力的制约。 2024年美联储与欧洲央行之间的困境,本身就可能蕴藏着巨大的政策风险。对于许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面临的金融状况更加严峻,这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和企业违约。

此外,世界贸易正在经历保护主义的强烈侵蚀,资源民族主义依然盛行,基于经济逻辑的全球分工开始被歧视性的区域主义或排他性的集团经济所取代。大国博弈进一步转向损人不利己的局面。和游戏。

另一方面,科技的快速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诸多突破,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空间,也给经济稳定注入了许多不确定性。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能源转型正面临脱碳成本高昂的强劲阻力。围绕“碳关税”的争议仍在持续,以至于极端气候成为2024年扰乱全球供应链的罪魁祸首之一。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冲突长期或持续存在。甚至升级,从而削弱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加大政府协调经济政策的难度。上述因素交织演变,不排除全球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的可能性。

(二)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安全和供应链稳定

全球平均气温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随之而来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繁且呈上升趋势。 2023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将“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事件”列为未来两年全球面临的第二大风险,并明确列出减缓气候变化的失败成为未来十年的主要风险。年度最大风险。

气候变化还将带来一系列溢出风险,对粮食安全和供应链弹性带来挑战。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减产,粮食安全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 《中国气象报》综合外媒数据报道指出,受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阿根廷2023年玉米产量将比2022年减少25%左右,突尼斯小麦收成将减少60%预计西​​班牙小麦产量将比五年平均水平下降 38%。 %,受极端天气影响,2023年全球稻米产量将创20年来新低。极端气候成为新常态,自然灾害频发,供应链受阻甚至断裂的可能性再次加大,全球粮食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将受到冲击。

“集体行动问题”制约大国合作,自然气候与政治气候的叠加效应将深刻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实际进程。随着气候变化风险加剧,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有所放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2023年适应差距报告》显示,“世界适应气候变化的进展非但没有加速,反而停滞不前”。该机构的《2023年产量缺口报告》指出,与减少化石燃料产量的承诺相反,国家政策将在2030年将化石燃料产量翻一番。此外,气候变化的现实和长期风险,加上政策波动和各国应对过程的反复,可能会阻碍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进程的有序推进。

(三)全球债务危机风险加剧

全球债务重回杠杆率上升的轨道。 2021年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历史性的去杠杆进程。全球杠杆率(全球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自2021年一季度开始快速下降,到2023年一季度已降至比2021年历史峰值低近30个百分点。本轮去杠杆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通胀高于预期,减轻了债务人实际需要承担的偿债压力;二是经济复苏比较强劲,意味着各部门的还款能力有所提高;第三,高通胀压力下全球利率上升抑制了新债扩张。

2024年全球杠杆将再次开始增长,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通胀变化趋于下行,通胀超预期对减债的贡献正在下降。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减弱,不利于各经济体主动化解债务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4年全球GDP增速为2.9%,比2023年的预测低0.1个百分点。受气候、地缘政治冲突等不利因素影响,2024年经济风险总体趋于下行。第三,随着美联储退出加息以及全球融资成本下降,新债发行将恢复。据美联储预测,2024年联邦基准利率将降至5.1%,较2023年下降0.5个百分点。利率下降将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有助于新增债务回收,进而会导致杠杆率上升。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新的杠杆周期,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加。杠杆的高位或快速上升将造成金融脆弱性,使经济更容易受到未来严重经济衰退或资产价格大幅调整的影响。由于经济下行期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市场预期较为悲观,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偿债压力增长速度快于偿债能力,债务危机风险加大。

(四)网络安全形势日趋复杂

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新兴技术可能会带来潜在风险。全球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 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发展。网络惠及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红利得到充分释放。然而,这也伴随着网络安全环境的复杂化,新技术带来的各种网络安全风险不断暴露。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使“量身定制”的“网络钓鱼”成为可能,其破坏性极强,难以打击。敏感基础设施受到网络攻击威胁,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物联网技术打通了物理世界和网络空间,使得物理世界的能源、交通、金融、医疗、教育等重要基础设施可能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曾经只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攻击可能会造成真实的物理伤害。 。英国政府近日发布的《2023年国家风险登记报告》列出了该国面临的9大领域89项风险。其中,网络领域仅次于恐怖主义,在89种风险中排名第二。

此外,2024年世界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美国大选的负面溢出效应、巴以冲突扩大和俄乌冲突迟缓升级、全球暴力恐怖袭击死灰复燃、周边地缘政治冲突等。中国,以及全球重大传染病的重新出现。这种可能性不容忽视。

03

2024年的大趋势

在全球风云变幻的大趋势下,世界面临新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因素。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原有的全球趋势不断演变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全球治理体系离散化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大国博弈尖锐复杂,局部冲突动荡频发,各种新老全球性问题持续恶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风险挑战,开展有效的全球治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然而,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呈现碎片化趋势。全球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系统性失灵频发,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积累。

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核心权威,作用下降,全球安全治理失序风险加大。联合国未能有效阻止多起地区冲突的爆发,未能及时有效应对控制局势,体现了其在制定多边决议、稳定地区安全局势、缓和地缘政治冲突等方面的无效和功能失调。尽管联合国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实质性改革仍面临诸多障碍。主要原因是全球治理成本高昂和霸权国家的非中立塑造。因此,有关国家对于如何分担治理成本、如何分享治理收益存在不同的认知。在全球安全治理失灵的背景下,霸权国家主导的具有明显对抗色彩的地区安排不仅没有对维护相关地区的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对抗情绪,给相关地区带来了问题。相关地区。不稳定因素。

大国博弈影响蔓延至全球治理领域,面临政治化、工具化风险。民粹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抬头,多边主义受挫,全球治理面临重大挑战。

(二)世界经济“再全球化”

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体系发生深刻调整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国博弈持续升级,日益走向负和博弈局面。损害自己的利益,就会消耗对手。国际经济规则日益成为一些大国面临的问题。压制竞争对手的武器;其次,大国经济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在现有国际体系中,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受到严格限制,这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规则体系变革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三是由于不同国家和社会群体未能公平享受经济全球化成果,一些周边国家和社会群体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日益盛行,掀起了“逆全球化”浪潮。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全球经济正在经历“再全球化”进程。所谓“再全球化”,是指由于大国博弈升级,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提供保障的全球规则面临改革重塑,全球资源面临重新配置。 ,全球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重组。

“再全球化”进程中,主要国家在全球贸易、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和博弈,会给各经济体产业链分工带来更多合作或摩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国之间博弈底线的反复考验也将成为“再全球化”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三)产业政策主流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20年COVID-19疫情爆发后,发达国家不断加强产业政策运用,全球范围内产业政策回潮已成趋势。美国国会相继通过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降低通货膨胀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等都包含了大量的产业政策内容。例如,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包括370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补贴,《芯片与科学法案》为国内芯片制造提供390亿美元的补贴、25%的制造设备投资税收抵免以及130亿美元的半导体研究。和劳动力培训补贴。这些法案出台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充分印证了产业政策正在卷土重来的事实。

但与传统产业政策不同的是,本轮产业政策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呈现出明显的国有化倾向。总体来看,发达国家主导的本轮产业政策回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动因:一是通过所谓“再工业化”创造就业、扩大中产阶级。二是强化产业竞争优势和技术领先。例如,为响应美国产业政策,欧盟拨款1600亿欧元支持数字创新、电池和气候投资。强化竞争优势是产业政策的经典目标,但美国本轮产业政策调整带有明显的武器化倾向,试图在削弱其他国家的同时提高自身竞争力,特别是直接针对中国、芯片、科技等新兴大国。 《法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三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产业链韧性。例如,美国、日本等国向国内企业提供补贴,鼓励其扩大国内投资,减少对国外的依赖。值得强调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严重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实施明显超出处理安全问题范围的政策。

可见,发达国家产业政策回潮的原因不仅是为了实现传统产业政策弥补市场失灵、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目标,还意味着在博弈背景下大国之争,国家优先、概括国家安全理念、产业链武器。以及其他明显的国有化趋势。

(四)美国对华战略的明确

当前,美国对华战略已经明晰。即美国将联合盟友和伙伴构建“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构筑“小院高墙”来规制中国,结合经济“去风险”进行选择性“脱钩”政策。 “为了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可以在和平条件下阻碍中国的经济技术进步,在冲突条件下获得对中国的单向压制。

总之,随着大国竞争的重要性超越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恐怖主义等共同威胁,大国合作的窗口也在不断缩小。

(五)全球经济发展低碳化

近年来,全球碳排放总量仍呈上升趋势,主要经济体致力于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全球经济发展脱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长期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持较高,并且显示出持续的上升趋势。洪水,干旱和热浪等极端天气经常发生,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并迫使经济发展。低碳化。其次,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世界各国正在探索技术创新,制度变化,工业转型和其他手段的使用石油并促进低碳全球经济发展。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将在2023年达到1.7万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40%。第三,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消耗结构,优化生产和物流联系,优化生产和物流联系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促进全球经济的低碳发展。在工业链的各个方面,省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促进都大大降低了碳排放水平。

由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发达国家正在加快低碳经济的转型,并建立了全球竞争的新模式。截至2023年9月,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出了碳中立性承诺,覆盖了世界上8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人口和GDP。作为规则制定者,主要的发达经济体通过立法,工业政策和碳税等各种手段积极倡导经济低碳化。世界银行发布的“国家气候与发展报告”表明,实施低碳发展策略的国家的平均成本约为GDP的1.4%,低收入国家的成本超过了GDP的5%。尽管技术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将面临更多的测试和挑战,但越来越严重和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普遍挑战。世界各国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努力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唯一的办法。

(6)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多样化的特征。近年来,美元的统治地位下降了,新兴市场货币(例如RMB)的地位已大大提高,国际货币体系已变得多样化。就全球外汇储备而言,美元的份额从21世纪初的71%下降到2022年的58.4%。就汇率PEG而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2年,固定到美元的全球货币比例从23.0%下降到19.1%。就美国债务持有的结构而言,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比例从2008年的56.5%下降到2022年的31%。就跨境支付而言,美元跨境支付比例也下降了,基本上与欧元相同。

各种因素推动国际货币体系迈向多元化。一个是全球经济的多极化。一个国家货币的国际地位从根本上取决于其经济实力。中国的经济正在作为一种趋势上升,印度和东盟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仍然高于美国。美国的经济状况相对下降,其贸易份额,国际投资和融资份额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中的份额也有所下降。其次,美国金融工具的武器化大大增加了依赖美元的风险。美国经常对其他国家实施金融制裁。为了避免过度依赖美元的风险,各国被迫促进货币多元化。第三,美国政府债务的迅速增长大大削弱了美元的信誉。美国经常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和宽松政策,不断破坏政府债务上限,并大大降低了财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导致美国为世界提供安全资产的能力下降,甚至越来越成为全球金融风险的来源。

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首先,目前缺乏货币可以完全取代美元。美元的主导地位是基于美国强大的全国实力和成熟的金融体系。仍然缺乏能够为世界提供像美国这样的大规模安全资产和高质量风险资产的国家。其次,美元系统具有非常强大的网络效应。由于美元广泛用于全球贸易,金融,外汇储备等,因此继续使用美元可以带来诸如降低交易成本和避免风险之类的收益,因此存在路径依赖。最后,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多样化以扭转趋势的因素将需要时间。尽管美国的经济状况相对下降,但仍然非常重要。金融危机之后,它甚至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增加了。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样化演变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短期内更有可能表现出周期性的波动。

(7)全球生产和交换的数字化

全球信息和数字领域的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已经创造了新的行业,新格式和经济领域的新模式,从而促进了重塑全球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首先,作为新兴技术的代表,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大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其次,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信息交流和交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换链接,从而大大提高了经济运营的效率。最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对工业和供应链的稳定性的期望,这有利于建立更多有弹性的工业和供应链。因此,世界各地正在积极促进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将在生产,贸易和其他链接中更广泛地使用,数字技术也已成为大国之间游戏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促进了全球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即大规模扩展和深入应用的新阶段。 “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表明,美国,中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五个国家的总数字经济在2022年将增长7.6%,而2021年总计31万亿美元。数字经济占GDP的10%。该比例为58%,比2016年增加了约11个百分点。与2016年相比,美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增加了6.5万亿美元;与2016年相比,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加了41万亿美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14.2%,是五个国家数字经济的总体平均年平均复合增长率的1.6%。次。此外,全球人工智能市场收入将在2022年达到4500亿美元,同比增长17.3%。随着革命性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例如2023年的大语言模型,它将对工业转型和经济发展产生更大且深远的影响。影响。

此外,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国内政治激进化,人工智能的武器化以及核和太空威胁的实现也是2024年国际局势将面临的主要趋势。

研究团队负责人:张Yuyan(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院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任)

研究小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主任兼研究员,Xu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学与政治研究所),Xiao He(中国社会科学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教授)研究人员),小利山(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科学),Ren Lin(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副研究员)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