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手,赋能,底层逻辑,互联网人这是和黑话杠上了?

日期: 2024-11-18 12:03:30|浏览: 13|编号: 11069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抓手,赋能,底层逻辑,互联网人这是和黑话杠上了?

前几天,字节跳动召开年会,张一鸣像往常一样上台,向全体员工发表讲话。

这其中的信息量太大了,以至于各家媒体将他的讲话分成了几则新闻稿。

比如“张一鸣说他讨厌当工人”、“张一鸣说他不应该随便All-In”等等。

张一鸣的讲话为我们媒体行业贡献了太多的素材,是不可或缺的。

不过,张一鸣的演讲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念的一段“网络俚语”。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推荐技术、跨终端联动、自研多产品提供的信息分发能力,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打造内容生态闭环。 ,从而赋能客户和用户创造价值。未来,我们将横向增加不同场景的价值,延伸服务链路,同时深度满足用户需求,利用人类年龄的天然潜力,深度渗透多个年龄段的用户……”

他说,这段话摘自公司文件,只是为了讽刺现在的这些人不善于说话,对于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要用极其复杂的描述。

互联网行业的朋友看到​​上面这段话可能会立刻高兴起来。估计很多人都受到了这种“网络俚语”的广泛毒害。

甚至有人根据这些话写了一个“网络俚语生成器”。

说实话,这个生成器确实很好用。它输出的都是废话和俚语。感觉甚至可以直接写成周报。

这类俚语的特点是你不能正常说出来,必须使用大量高颜值的网络词汇来表达你的意思。

就拿张一鸣的一段话来说吧。如果我把上面这段话翻译成白话,你会发现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

信息发布=在本平台发布视频、图片、文章。

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视频、图片、文章一起发布。

内容生态闭环=一旦这个平台发布完成,那么这个平台就会自动复制并分发。

赋能客户=帮助用户赚钱

增加不同横向场景的价值=开发多个平台

延伸服务链接=帮助客户获得更多的广告类型

这句俚语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真的有意义吗?只是简单的事情可以变得复杂,只是为了让你写的东西变得扑朔迷离,似是而非,显得高高在上。

不过,这里要指出的是,“黑字”并不是行业内的缩写和缩写,比如DAU(日活跃用户)、SKU(库存保持单位)、ARPU(平均用户付费率),这些都不能作为衡量标准。被认为是黑词,它们只是缩写。 。

这里的俚语是指字典中没有的词、杜撰词或者与本义无关的词。

例如,“赋权”是与“操”同一级别的通用词。

当你帮助客户赚钱时,你就是在为用户赋能;当你与一家公司合作时,你就是在为公司赋能;当您使用食品配送平台雇用送货员来处理订单时,您正在帮助赋予送货员权力;你买了苹果,是为了赋权卖苹果的商贩。

反正一旦你不知道这个项目有什么用,你就可以投入赋能。

据说,这个“网络俚语”源自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巨头,拥有非常“互联网”的文化体系。

例如,阿里巴巴曾经有周报和月报。在这些“报纸”中,“网络”俚语是重灾区。如果你不是阿里巴巴的资深人士,你可能无法理解。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如果你直接用通俗的语言写在周报中,你的工作能力可能无法体现出来。毕竟,如果你只是写“我今天写了两行代码”,老板肯定会认为你是在捞钱。

但如果你在日报上写,“用组合拳帮助赋能用户,打通生态闭环,帮助客户延伸服务环节,强化用户感知,打破边界,打造生态运营”。

你看,这已经高多了。

网络俚语就像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知道,这东西没有任何意义。说的人都知道,听的人也都知道,但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就不得不这样说。

据说,曾经在阿里巴巴的周报上,有人甚至能写出数万字的“网络俚语”文章,而且写得越多,显得越努力。

后来周报被取消了,一些人甚至感到不安。 。 。不要以为没有周报就是一件好事。没有每周报告,你怎么能告诉老板你做了什么? 。 。

按理说,阿里巴巴的领导难道不明白,这种周报全是无稽之谈,除了看起来很高调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他们当然明白,但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来说,他们需要维护的是统一的文化,也就是所谓的“阿里巴巴味”,而文化的塑造是从语言的塑造开始的。

当整个公司的人都说着系统创造的同一种语言时,在老板眼里,公司的文化就形成了。

阿里巴巴文化布道者王建和(这个职位到底是什么?)在《阿里巴巴的基本行动》一书中写道:“管理者思想队伍建设的核心意义是让团队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符号和精神。”共同的想法。”

当然,这里的通用语可能只是他的一个比喻,并不一定意味着所有阿里巴巴人都必须说网络俚语。 。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有点可怕了。 。 。

不过,“网络俚语”还有另一个功能,那就是可以形成小圈子。

想想看,当你告诉朋友一段只有你自己懂的“密码”时,你会不会有一种“这是你自己的”的感觉。

网络俚语围成一圈高墙。只有掌握了里面的语言,你才能进入这个圈子,才能被认为是自己的一员。

而如果你不这样说话,你就会被认为是“不是我们圈子里的人”。

理清了这个逻辑之后,再看张一鸣讲话中批评的内容,你会有一个新层次的感受。

早期的互联网俚语是由 BAT 塑造的。他们想出了一套语言模板,让他们看起来很优越。而因为大而有实力,小公司也跟着邯郸的脚步,这样说话。

但字节跳动、快手、哔哩哔哩、美团等新兴互联网公司出现后,逐渐对BAT构成了威胁。

他们也需要自己的话语体系,而不是学习那些老牌互联网公司的话语体​​系。

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也需要一个内部的沟通话语系统来进行“身份识别”,而不是原来的一套东西。

往小了说,这是企业文化;往小了说,这是企业文化。从更大的层面来说,是企业价值观的塑造。

你看,张一鸣之前的内部信不是也说过“大局观,小自我”之类的话吗?不是也讲“字节风格,延迟满足”吗?

什么是字节范?自我(Ego),最初由弗洛伊德使用的心理学术语,指人的“自我”,用来调整“超我”和“本我”。这东西怎么能撕下来?

一个“字节粉”需要一篇长文来解释,过滤掉属于“字节粉”的人。

嗯。 。 。为什么我感觉Byte也有自己的“俚语”系统呢?

大公司内部的员工自然会维护自己的话语体系,但私下抱怨这些事情是没有意义的。

“互联网新贵”的员工一边嘲笑大公司的“网络俚语”,一边谈论自己公司的“俚语”。

美与美共享,天地合一。

不过,如果你用黑话讲得太多,别忘了如何用白话说话。

别回家和你爸爸说脏话。如果是这样的话,场景可能是:

“爸爸,你能帮我赋能吗?让我们对接我的需求,帮我强化感知,让我抢占流量风口,布局线上,打通底层逻辑,实现生态闭环。”

“说人话。”

“哦,爸爸,你能给我一些钱,帮我在淘宝上买双鞋吗?”

图文信息:知乎、阿格图、张一鸣在字节跳动年会上读一篇报告,讽刺“网络俚语”,你懂吗?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人,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俚语困境 张一鸣最新内部信:字节跳动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误解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