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本色 侠义情怀——走进旧广武城

日期: 2024-06-01 11:11:13|浏览: 85|编号: 7091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英雄本色 侠义情怀——走进旧广武城

山阴县古城堡系列Ⅵ

更美好的明天

——走进老广武城

山阴县有两座广武城,犹如孪生兄弟,手拉手,聚集在县城西南40公里的雁门关外的勾渚山脚下的广武镇。两城地处关中,南连长城,敌楼相望,烽火相望,可攻可守,是古代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的边防要塞,也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战争的重要据点,更是各民族碰撞融合的重要通道。

新旧广武堡毗邻明山阴长城,历来与战争联系在一起。《两镇三关志》记载:“广武在朔州、马邑大河交汇之处,为新岱诸郡要塞。敌若从大同左右卫入,必先攻之。”

旧广武城

光武八卦

在进入旧广武城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广武”以及宋辽边界

“广武”一词含义多样,从字面意思上讲,“广”是“大”、“辽阔”的意思,“武”是“武力”、“武力”、“停止战争”的意思。武力停止战争、渴望和平是“广武”的本义。“广武”一词豪迈、侠义。就地名而言,北京、四川、甘肃、陕西、河南等地均使用“广武”一词。就山西而言,以狗渚山南北一带的“广武”最为流行。

据乾隆《直隶代州志》载,广武是府西十五里外的一座旧城。前汉置广武县,属太原府管辖。后汉、晋、北魏时属雁门府管辖。隋开皇十八年,改县名为雁门府。

《隋书·雁门县志》载旧雁门县“后周置司州,开皇五年改代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废总管府,置雁门,置雁门县”。

《国地志》载:“广武故城在雁门县苟渚山南四十五里。”

据《通典》载,广武故城位于雁门县西南。

《明一统志》载,广武故城“在代州西十五里”。

《图经》载,广武故城“在沟渚行口之南,汉为娄井之地,后魏移于上关城”。

上图为沟渚山广武,也就是现在的代县广武古城。

关于陕北旧广武城的建立时间,众说纷纭。但基本观点是,它是“辽、金”时期建立的。至于它是否在辽、金之前就存在,这里就不考证了。“辽、金”这个提法其实很模糊,一个城市的建立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朝代,这是笼统的说法。既然是出自“辽”,何必提“金”?既然是出自“金”,何必说“辽”?基于这种“混杂”论,我想很可能是因为“辽、金”是同一时期,但为何不提宋朝呢?而有人甚至很肯定地说:“据史书记载”,或者“据辽史记载”,大概都没有具体的提法。查辽史,也绝对没有关于旧广武城的字眼。 旧光武城始建于辽代,无史书佐证。至于“金光武城说”,《晋地理志》有据可查,《晋地理志》云:“金贞祐三年(1215年)七月,分朔州光武,归代州管辖。”这只能说明贞祐三年,光武城的辖区由朔州划归代州,并非金朝所设。

对于上述混淆,史学家和地方学者均有说法:金光武郡于贞祐三年归代州管辖,证实了“金光武城”的由来;又有说法称辽光武城源于辽代旧光武城的土层裸露。两种说法结合,才有了辽金旧光武城之说。此说究竟有多少理由能经得起历史的拷问?我们拭目以待“权威”意见的出现吧!

马邑县志地理地图上的旧广武驿

最近读到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伟撰写的《中国政区通史·辽金卷》一书,偶然看到“金光武县”设立之说,不妨“拿来”一读,或许能帮助我们了解老光武城的往事。

余伟教授的观点是,光武县于贞祐二年(1124年)置,贞祐三年(1125年)割归代州,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南65里的南榆林乡旧光武。同时他又认为:“没有光武置县的记载,应是因为它置县较晚,近金末。按西京路辖区划分,贞祐二年,大同怀仁县升为云州,洪州阳门镇升为阳门县,朔州马邑县升为固州,颍州山阴县升为中州,浑源县升为浑源州。光武置县也在这一年。” 同时,他引用了《史记》卷四十四《山西六》“大同府·广武城”的记载​​:“广武城,据《史记》载:在(马邑)县南八十里,约与代州接壤,今广武驿以之得名。”他还说:“《史记》云:县城东南五十里的雁门关有广武驿。”这就是今朔州市东南的旧广武。

对于余教授所言“都城为山西朔州市东南六十五里南榆林乡旧广武”,应为山西朔州市东南六十五里张家庄乡(今广武镇)旧广武。

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从907年耶律阿保机称“契丹可汗”开始,到1125年被金朝所灭亡,共传9位皇帝,共持续了218年。

金朝由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建国于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被蒙古人灭亡,共历经10位皇帝,延续1190年。

宋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宋朝始于公元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在“陈桥之变”中夺取政权,终于公元1279年,南宋在“崖山海战”中灭亡。历史上,宋朝继“五代十国”之后,先于元朝,共有18个皇帝,共持续了319年。

辽宋两朝共治元年(960-1125),是两朝“纠葛”时期。这期间,出现了一个叫完颜阿骨打的北方女真人,他看不惯契丹人的“凶悍跋扈”和赵王室的“软弱无能”,仓促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立大金,定国号为“守国”。大金行动雷厉风行,先灭辽,后灭宋,搅乱了两个本来已经“一触即发”的敌对国家。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辽宋之争,是由石敬瑭妄想成为后金“子帝”而引发的。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退位,曾经盛极一时的唐帝国覆灭。朱温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后梁”建立之时,前唐各大藩属国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而来,中原王朝进入“五代”乱世。此时的契丹人还在“可汗”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直到公元916年,契丹人才在临晃定都,建立了自己的辽朝。

经过十余年的征战,辽国向东灭掉松花江流域的渤海国,向西扩张到阴山以西,北至黑龙江,南至长城,至公元926年,已成为当时最大、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十年后,即公元936年,后唐河东巡抚石敬瑭叛乱,欲自立为帝,向辽国求助,以塞南“燕云十六州”贿赂辽国。耶律德光欣然出兵助石敬瑭灭亡后唐,并拥立石敬瑭为中原皇帝,改国号为“后晋”。

石敬瑭割让“十六州”让中原彻底失去了北大门,辽国的领土逐渐深入内陆。这导致中原王朝与辽国之间围绕“燕云十六州”的争端久拖不决。首当其冲的是公元959年的北伐,周世宗柴荣收复“燕云十六州”,攻下郢州、漠州,收复盖金、瓦桥、高阳等关隘。其次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太祖年间,宋军三次进攻辽国,但均以失败告终。最终辽宋两朝在幽云十六州归属问题上纠缠不休。这种格局直到“澶渊之盟”才结束。

《澶渊条约》与瓦桥关事件

1004年,萧皇后与耶律隆绪再次南侵,兵至澶州,震惊整个宋朝。当时宰相王钦若提出迁都金陵,尚书寇准主张亲自率军,但真宗与大臣却想讲和。萧皇后想让宋朝“归还”周世宗柴荣收复的郢州、漠州和盖金、瓦桥、高阳关土地,遭到宋朝的拒绝。最终宋辽两国达成和约,条件是宋朝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丝绸二十万匹,两国维持边境线不变。这就是著名的“澶渊之盟”。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澶渊之盟》后,辽乘西夏元昊叛宋,宋朝顾虑重重,提出分取瓦桥关以南十县之地,宋朝再次拒绝,但达成和约,宋朝每年增加契丹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澶渊之盟和瓦桥关之变后,宋朝被迫每年向辽朝纳贡白银二十万两、丝绸三十万卷,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辽宋边界划分问题也成了常态问题。

西宁和约与宋辽边界划分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辽国越过两国边界拒马河,派使者到宋朝,要求重新划定边界。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辽国统治者耶律洪基要求宋朝拆除魏、郢、朔三州的城塞和驿站,以拒马河为边界。

魏、郢、朔三国的分水岭,大致在今衡山一线,这一线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水系错综复杂。郢、朔两国的勾渚山一带,更是“山曲水流”,不见分水岭的痕迹。

熙宁八年(1075年)三月,辽使萧熙再次来称河东黄围山,要求划定新边界。宋朝与韩振、萧熙商议,并派沈括查阅疆土档案。以前的边界以古长城(北齐)为界,距黄围山三十余里。经过六次谈判,边界纠纷终于按神宗的意愿得到解决。七月,神宗下诏:“国与契丹和睦多年,不愿以边界琐事损害大局。既已约定在和睦时期修复路面旧址,就不要按照和睦的约定行事,更不要管有没有执照。”

至此,宋辽以黄围山北麓(今山西原平县冈阳镇西南)为界,宋将黄河以东七百里地割让给辽,基本上将这一带古长城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辽,辽的版图实际上已向古长城以南移动了三十余里。

宋辽边界划分得十分准确,先利用分水岭,后挖界壕,筑界墙,树立界桩,彻底划清了辽代北与宋河东之间狭窄而不连续的缓冲区(禁耕区)。

广武旧地所有权

宋辽划定边界后,旧广武地区完全纳入辽版图,横跨西陉(百草口)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夯土判断,如果当时有广武城,那应该是黄土夯土堡。

金代置广武县,先属朔州。贞祐二年(1215年)置广武县。三年(1215年)划入代州,治所在山西山阴县南七十里处旧广武村。此时旧广武城仍为夯土城垣,至蒙(元)中统年间(1260-1264年)始废。

《光绪代州志》记载:“金代广武县旧城在州西北六十里,今称旧广武。”《晋史地理志》载代州广武县原属朔州。《一统志》载金代广武旧城在冈县南四十里。《通志》载今广武旧台为魏迁县治,有误。《详沿志》载州内有广武城三座,一为州西古城,汉代旧县也;一为广武旧台,金代旧县也;一为广武营,今称新广武,为明代所建雁门防哨。冈县南部唐代林世景年间亦称广武,与今广武县同名,但位置不同。北魏北豫州广武县,东燕州东峡州广武县。”

九边图书馆广武车站及旧广武车站

明初,在东兴关建雁门关,洪武七年(1375年)设广武营(光武驿),十二年(1379年)建雁门卫所,万历三年(1575年)建广武营,当地百姓称其为新广武,旧广武城建于辽金时期,新旧之别不言而喻。

旧广武城(广武旧站)位于雁门关西行口,南距百草口约4公里,北距汉墓不足1公里,与“二关、四关、十八关”共同构成明代雁门关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洪武七年(1374年)覆砖,正德年间称“旧广武站要塞城”,清雍正年间修葺。

旧广武城主体建筑为辽代,外观为明清遗迹。平面呈长方形,以石条为基座,南北长508米,东西长340米,周长1696米,高7.35米。东南墙底宽6.56米、顶宽4.46米,西北墙底宽9.6米、顶宽7.5米。顶上有矮墙,高2米,长6米,底宽0.5米,顶宽0.4米。矮墙上有城垛、瞭望孔、射击孔。整座城墙共有马面21座(含城门),紧贴墙身,大小不一,威风凛凛,稳重无比。城内有驹台。

旧广武城有东门、西门、南门三座城门,西门最大,东门次之,南门最小,均为砖砌拱顶。西门外已无遗迹。原有马王庙。城门北约60米处,城墙上有一棵百年大榆树,枝条伸出城墙,苍劲苍翠,远看犹如一匹骏马冲天。东门上方有一块“匾额”,已风化剥落,字迹模糊,无法辨认。城门外北侧残存一段土墙,原有关帝庙。城墙外原有护城河,曾修建过吊桥。从现存遗迹看,自南向北的武城河水环绕护城河底。 南门外还留有一段土墙,原有火神庙。北墙正中为两层楼高的玄天殿(真武庙),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现已坍塌,遗址尚存。内供真武大帝坐像,两侧为文官武将立像。原有石碑两方(其中一方为雍正十年所立),现已佚失。左右建有钟楼、鼓楼。进庙需登58级台阶,台阶右下方有一棵高约18米的古榆树。

北城墙玄天宫重建

东城门外关帝庙修复

南城门外火神庙重建

西城门外马王庙修复

旧广武城内是否曾有瓮城,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从东南二门外残存的夯土墙来看,该城没有瓮城的可能性较大。一是残存的夯土墙为寺庙墙体,而寺庙多为清代或清末所建;二是夯土层与原有明代砖砌城墙有明显分离,无衔接痕迹,不符合瓮城建筑规范;三是残存的夯土层松散,且很薄。

古广武城堡历经辽、金、元三代重建,明、清两代多次加固修葺,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堡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说宣大西三镇》中的广武城、旧广武城

光武古村

旧广务村位于山阴县西南部,与代县、原平县、朔城区接壤,屹立于衡山支脉勾渚山北麓雁门关脚下,四周环绕明长城。东邻二广高速、208国道、新广务城;南靠二广高速明长城、雁门关、雁门关隧道;西连六郎城、神武郡城、阴关城遗址;北靠汉墓及汉墓博物馆。旧广务村与雁门关、明长城紧密相连,是关内扼守勾渚的要塞,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广武古村主要建筑位于广武古城内,为标准的城中村,以东西城门为东西轴线,以南城门、玄天庙(真武庙)为南北轴线,分为4街8巷。东西街起止处,离城门不远,有武庙一座。南北街自南向北依次为三官庙(距南城门约40米,建于一块巨石上)、观音庙、五道庙、大戏楼、风伞楼、街牌坊(高6米,宽5米)。街牌坊左右分列公庙(神盆庙)和土地庙,庙内各有两块石碑,记载着建城、修城、建庙、修庙的情况,以及捐资的功德。村西南有一所小学。 此地原为寺庙集中区,俗称南寺,占地面积6536平方米。南北两侧有戏台,戏台两侧有钟鼓楼。北为佛殿,佛殿南为罗汉洞。洞前莲花台上供奉释迦牟尼如来佛像,两侧供奉四大菩萨和十八罗汉。壁上绘有佛教故事,栩栩如生,清雅壮观。罗汉洞南面为元阳古柏。据考证,古柏为宋神宗元丰年间所植,距今约900多年。相传文殊菩萨为山东曲阜孔府移栽而来,东一为雄,西一为雌,相距4米,高约18米。 雄珠枝上寄生着一株枸杞,一对病态的“狮子”与古柏融为一体,将苍翠的古柏点缀得更加壮丽。再往南,有文殊寺、阎罗庙、孤魂庙、龙王庙。旧广武村南有“营盘”、“园林”,北有“仓库”,东南有“兵器库”,东北有烽火台、水库。这些历史地名蕴含着许多神秘的军事话题,至今仍在使用。村里的一些老式民居、店铺、商业更是色彩斑斓,风姿绰约,令人叹为观止。

广武边疆文化旅游区

2008年,广武边塞文化旅游区奠基,市、县政府将边塞文化、古军事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民族融合文化融入广武故城、汉墓群旅游区,与相邻的雁门关、崇福寺、应县木塔、云冈石窟等形成配套旅游景点,并建成汉墓博物馆、广武广场等旅游景区。

光武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阴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广武古土上,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发生过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涌现出一批悲壮动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传说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展现出人们独特的文化记忆。

光武传说是山阴县周边民间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是对真实故事的演绎,后经当地一些文人整理,成为历史文化瑰宝。

这些传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历史、大人物、大事件。故事引人入胜,情节传奇,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研究晋西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重要史料。主要有:刘邦护送刘敬出广武、杨业四出雁门关、刘郎点三军、光武帝续修长城、程步直率军北上、马厩改成城、章宗巧筑三门城、李广屈辱而死葬汉墓、卫青在广武打败匈奴等。

摄影/王茂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