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翱:南京石头城遗址1998~1999年勘探试掘简报

日期: 2024-06-02 17:04:26|浏览: 95|编号: 7121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贺云翱:南京石头城遗址1998~1999年勘探试掘简报

读一本书,散步,见一些人

享受阅读,您的户外书房

快乐阅读

介绍:

1998年7月至1999年2月,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清凉山地区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勘探,对石头城遗址进行了探索。

本文约8561字

阅读时间:约22分钟

1998~1999年南京石头城遗址勘探试掘简报

何云傲邵蕾

六朝石头城范围及遥感卫星图片

在南京城西秦淮河东岸清凉门一带,有一座低山丘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石头山”,现名清凉山(图1)。石头山曾因诸葛亮评金陵山水“钟山龙盘,石虎卧”1而名声大噪。南唐时,杨武在此建兴教寺,改名为清凉寺,这座山便逐渐被称为清凉山2,一直沿用至今。古石头山最高处海拔不过六十余米,但因唐代以前河水已逼近山脚3,其南面为秦淮河入海口4,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据史料记载,南京最早的行政建置——楚国“金陵镇”就设在这里。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在金陵旧城遗址上修筑“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5,从此揭开了南京建都历史的第一页。此后,整个六朝时期,石头城因其战略地位而受到王朝的特别重视,皇帝常常派亲信大臣率军镇守6。六朝都城的许多大事、重要战争、重要人物都与石头城息息相关,因此后世有许多有关石头城的诗文咏唱。以往,虽然研究者认为清凉门北至“鬼面城”一带的明城墙就是古“石头城”所在地,但城址的具体位置和范围以及属于六朝时期的遗迹,一直不甚清楚。 因此,近年来有专家认为,六朝石头城并不在今清凉山一带,而是在其以北的四望山或草场门一带。7为此,1998年7月至1999年2月,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清凉山地区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和勘探,对石头城遗址进行了探索。笔者主持了这次考古工作。现将考古成果简报如下。

图1 石头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1. 城墙勘测

清凉山地区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现已人口稠密,而丘陵地带由于地势较高,交通不便,仍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状态。据史料记载,石头城便修建在丘陵的高地上。我们的调查工作主要针对丘陵地带进行调查。丘陵地带目前主要分布在虎踞路东西两侧。东侧多在“清凉山公园”(图2)及山体范围之内;西侧多在“南京国防公园”及芦柴厂、红土山地区。调查发现,清凉山基岩上部有明显的隆起。土墙沿山脊连续,其中北墙、东墙北段、西墙北段保存较为完好。

图2 石头城遗址调查点分布图

除北墙被虎踞路挖穿的一段(约80米长)外,“国防公园”内保存的一段东西长约370米(图3),清凉山公园内保存的一段东西长约550米,中段利用自然山体(图4);东墙被广州路截断,其中北段保存较好,南北长约200米(位于清凉山公园内);西墙北段残存长约430米(位于国防公园内,清凉门以南)。城墙在地表上呈土墙状,顶部一般宽10至15米,高2至4米,部分超过10米。其高、宽一般由原山体地形决定。夯土墙高处低,低处高。 城墙利用山体的部分,宽度大于夯筑部分。

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土墙延伸过程中,在直线上每个拐角处或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段土墙凸出墙体,凸出部分一般长约50至80米,宽约20至30米。我们怀疑这一现象可能与城墙上的马面遗迹有关(图2)。在土墙遗迹的上部或斜坡上以及向南延伸的土墙东西两侧,共计十余处发现了几何砖、绳砖、条瓦、粗绳纹筒瓦、平板瓦等。

调查中,我们重点调查了清凉山公园清凉寺一带的东、西、北三面。南侧山体略低,犹如一座小城堡,东侧土墙长约145米,西侧土墙长约210米,北侧土墙长约140米。1998年10月13日至15日,江苏省地震局研究员张志天为我们进行了公园山脊土墙的精密磁测。调查结果表明,“山上黄土堆积的土脊(土丘)可能是人工形成的”,部分区域“有人类建筑”8。

图3 TG1东墙剖面图

2. 钻井和沟槽开挖

1998年12月12日至20日,我们主要在清凉山公园的土墙上进行钻探。勘探孔主要分布在北面和东面的土墙上,勘探孔间距为1米,共计做了55个勘探孔(编号~55)。结果表明,55个勘探孔中,29个孔在距地表约2.2米处发现砖或砖瓦遗迹;12个孔在扰动层之下(一般在0.2米左右)发现纯黄土堆,少数孔有人工夯击遗迹(如46号孔土样中发现的圆形夯击痕迹);14个孔上部为纯人工黄土堆积,下部为基岩。从土墙内所含砖瓦遗迹判断,当地的土墙至少修筑过两次。

在整体调查和局部钻探的基础上,我们于1998年12月19日至1999年1月10日在清凉山公园东部外凸土墙开挖沟槽(推测该处为北墙与东墙交界处的马面遗迹)。沟槽呈南北走向,跨越土墙,长15米,宽1米,深4.1米。具体发掘情况如下:

1. 地层(图3)

第一层:表土层,颜色为黄褐色,含有植物根系及少量碎砖碎瓦。厚度约0.05~0.2米,顶部较薄,坡面较厚。顶部土质较硬,坡面土质较软。此层为现代扰动沉积物。

第二层:浅黄色砂质土层,位于壕沟南北两端,呈斜坡状堆积,厚约0~1.0m,土质较松软,质地纯净。但在该层的南部发现了一座破败的墓葬()。

第三层:夹有大量砖瓦的黄土,土质较为致密,此层分a、b两层,厚约0.5至2.3米。第三a层,夹有大量砖瓦的黄土,砖瓦相对较多,有少量的瓷片,距地表约1.5米处发现人工夯击的痕迹;第三b层,夹有大量砖瓦的黄土,此层主要分布在墙体中部,最厚处约2米,包裹体特征与第三a层相似,此层出土了少量的铁镞或铜镞,并出土了砖块遗迹。

第四层为黄土层,质地纯净坚硬,人工堆砌少量砖块,因壕沟宽度较窄,不便向下挖掘,经钻孔后,此层深度超过2米。

2. 出土文物

(1)墓葬():位于壕沟南部,开凿第二层之下,突破第三层。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式墓,方位约140度。由于无法扩建墓室,墓道宽仅约1.2米,墓坑深约0.3米。墓葬早年毁坏严重,出土时仅发现少量烂棺及石灰。随葬品有青花瓷盒盖一件(有“江南官贴五两”铭文)和绿釉陶破罐一件(无法修复)。器物具有南唐末年至北宋初年时期的特征。

(2)夯土面:在距地表约1.5米、2米深处发现局部夯土面,夯土面与上下土层分界明显,并留有一层黄黑灰色物质,夯土孔略呈圆形,直径约5~6厘米,深2~4厘米。

(3)砖砌建筑遗迹:位于壕沟北部3a层之下,距地表约2.7米,砖砌建筑遗迹保存完好,残存两层砖砌,南北长约1.5米。北侧为平整的单砖砌筑,南侧则有较多乱砖,似为建筑倒塌废弃后的堆积。因遗迹继续延伸至壕沟两侧土层内,东西宽度不详,整体结构亦不甚明了。所用砖块一般长0.45米、宽0.25米、厚0.06米,砖肋多为素面,平整表面印有绳纹。

(4)土墙:由于壕沟直接开挖在土墙上,解剖证明这堵土墙是人工堆砌而成,部分地方有夯实痕迹。其断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其修建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土墙上有一座砖瓦建筑,使用过程中在建筑内留有大量箭头。建筑被毁后,土墙再次修建,少量早期的碎砖碎瓦混杂在修建所用的土壤中。

图4 TG1层出土砖标本拓片③

3.出土文物

(1)砖瓦

主要出土于壕沟第三层,根据砖瓦尺寸、纹饰等采集部分标本,其中砖标本22件,瓦标本16件,具体情况如下:

1)砖

砖多残破,多为青灰色或褐灰色,以素砖为主,有的砖上印有粗绳纹。砖的端面及棱纹上常饰双圈纹、水波纹、重菱纹、重三角纹、重半圆纹等,厚一般为4~6.5厘米;少数砖在棱纹上饰有莲花纹、网纹等,厚一般为3.6~4.1厘米(图4)。

2)瓦茨

全部为残片(编号G1③:1~7),分为筒瓦、平瓦和少量瓦三类,为泥质,多呈灰色、黄灰色或黄红色。筒瓦、平瓦多饰竖凸纹、横凸菱形纹、V字纹、十字纹等,瓦内面一般为麻面纹。瓦片厚度多在0.9~1.5厘米之间,筒瓦口沿长3~4厘米(图5)。

图5 TG1层③出土的管瓦标本(残片)

出土仅一件瓦当,残缺不全(编号④:78),为一件带有人面纹的瓦当。瓦当直径约14.5厘米,沿口宽1.2~1.5厘米,高1厘米。质地棕红色,残存人面纹的面颊、嘴部及胡须。面颊鼓起呈椭圆形,嘴部平长,外凸,嘴部上方及下方饰有胡须。沿口内圈周围有不清晰的三角锯齿纹。瓦当背面可见修复凹纹螺旋纹(图6)。

此外,在土墙内不同位置(主要在南京国防公园和南京四中校园东侧)还采集到了砖瓦。砖瓦的纹理与勘探槽出土的砖瓦相同。砖瓦表面饰有菱形重叠纹、水波纹、三角组合重叠纹等,平瓦或筒瓦表面饰有粗绳纹、断续绳纹等。其中有一块砖上印有“东隅”二字。

(2)箭头

全部出土于壕沟第三层,共计77枚(编号④:1—77)。其中两枚为青铜材质(④:1、24),其余为铁制镞。铁镞出土时,多已锈蚀严重。根据形状不同,分为A、B两型,A型为三棱镞,B型为四棱镞。B型镞之间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又分为四个亚型,分述如下。

图6:人面瓦片残片(TG1④:78)

A型2件。铜镞1件、铁镞1件,镞前段呈三角形。④:2件,镞长3厘米,柄部断裂,柄部直径约0.3厘米(图七:1)。

B型病例75例,分为4个亚型。

巴式器共计68件,呈标准的四棱形,按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其中镞长6厘米以上的为大镞,镞长5厘米以下的为小镞,镞长5—6厘米的为中镞。经统计,大镞有42件,中镞有7件,小镞有19件,可见以大、中型镞为主。

图7 TG1出土的箭头

1. A型(TG1④:2例)2. 3 Ba型(TG1④:16例、72例)4. Ba型(TG1④:23例)5. Bc型(TG1④:6例)6. 7 Bd型(TG1④:24例、68例)

此式镞长,镞前后界即中线约在正中。④:16,保存较好,大镞,镞长6.5,中线断面边长2.2,柄长8.5厘米。类似例有④:3、8、17、24、26、41、56、70、72等(图七:2、3)。④:5,小镞,镞长5.3,中线断面边长1.5厘米。类似例有④:33等。

1 Bb型,特大四面矛头。④:23,形似矛头,箭头长8.5,余长3.5,断面直径1.8厘米,形粗,重0.51千克(图七:4)。

Bc型2件,体扁四棱形。 ④:6、73,箭头横断面略扁方形,箭头余长4.3,中脊横断面长1.2厘米,宽0.8厘米。(图七:5)

Bd型4枚,短头四棱形。特点是箭头中脊偏向前端,使箭头前短后长。④:24,青铜,长3.8厘米,其中中脊前长0.7厘米,后长3.1厘米(图七:6);④:68,铁,长5.7厘米,其中中脊前长1.7厘米,后长4厘米(图七:7)。

(3)陶瓷

1)“江南官膏五两”款瓷盒盖。M1:1,略残,胎体灰白,平面圆形,中部凸起,施灰白釉,釉大部分脱落。盒面口径7.8厘米,高1.3厘米。盒盖上印楷书款,竖行3行,每行2字,书“江南官膏五两”(图8)。此器应为南唐遗物9。

图8:青花瓷“江南官膏五两”盒盖(M1:1)

2)绿釉陶罐。M1:2,残破严重,无法复原,但器形尚可辨。红陶质,断口,斜直壁,平底内凹,外施绿釉。底径约6厘米。

3)瓷器残片三件。均出土于沟底第三层。一件为碗或罐沿,胎灰白,圆唇,施褐釉,口厚0.4厘米,胎厚0.6厘米。另两件为罐腹残片,胎灰黑釉,胎厚约0.6厘米,应为德清窑制品。

4)铜质五铢钱一枚。锈渣,出土于坑道第三层。币体较薄,有内外圈。正面有一“铢”字。“铢”字笔画较粗,横竖宽度大致相同。其上口与孔齐平,下口超出孔。“进”字头呈正三角形,四竖点中上两点为点状,下两点为短竖状。“铢”字上下不等长,下部长于上部,上下角均呈圆弧形。

3. 结论

1.土墙的性质

地面考古调查和地下勘探资料证实,清凉山公园、郭坊公园及山体山脊保存的土墙为人工修筑的城墙遗迹。清凉山基岩为紫红色硅质砾岩,具有明显的岩体特征,其上纯黄土构成的土墙质地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土墙依山脊而立,断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残存的北墙大致呈东西向,东、西墙大致呈南北向,显示出利用自然山体地形但又经过人工规划的痕迹。在钻探发掘过程中,发现土墙有人工夯筑和不同时期修建的遗迹,土墙沿线多处分布有砖瓦遗迹,这些都为确定土墙性质提供了直接证据。 至于土墙的边角,或者每隔一段距离凸出的部分,我们怀疑是专门为防御而修建的“马面”遗迹。

长城遗迹 Q1

2. 关于土垣时代

无论是地表收集的文物,还是钻壕出土的文物,都具有六朝时期的风格。如第三层壕沟出土的饰有莲花纹、网纹、忍冬纹、菱形纹的砖,南京南朝墓葬和丹阳齐代帝王墓葬中均有使用。10黑釉或褐釉瓷器在东晋、南朝时期较为常见。“五铢钱”具有东汉时期的特征,出土于南朝地层中,颇能说明问题。如《宋书·明帝纪》说,泰始二年(466年)三月,“壬子,停铸新钱,专行古钱”。 《隋书·食货志》也记载:“梁初,……民间以古钱币私通,有直白五铢、五铢、奴钱、太平百钱、定平百钱、五铢雉币、五铢对文等,重量不一。”这枚东汉五铢钱出土于南朝地层,或许就是上述史实的体现。总之,我们认为壕沟第三层是南朝时期的。

壕沟第四层砖块较第三层砖块略大,花纹丰富,纹饰清晰。砖瓦上的绳纹较第三层粗且深。以往在南京附近的东吴墓葬中也发现过类似砖块,近年来在镇江六朝铁瓮城遗址东吴第11层也发现类似砖块。据此,我们将壕沟第四层砖块的年代定为东吴至东晋时期。

调查中在10余处采集到的砖瓦也具有六朝时期的特征,如在壕沟第四层发现的水波纹砖、重叠菱形纹砖、粗绳纹瓦、凸线纹瓦等。在近期对南京中山12号六朝坛式建筑遗迹的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铭文“东禹”的砖瓦。此外,29个勘探孔出土的砖瓦标本质地与六朝时期出土和采集到的砖瓦质地基本相同。这些数据对于确定城墙的年代也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我们认为清凉山地区沿山脊尚存的人工土墙是六朝时期的城墙遗迹。

壕内第二层墓葬出土的铭文盒盖和绿釉陶罐具有北宋早期的特征,铭文“江南官膏五两”可能反映了南唐末年李渔被封为“江南王”后的一段历史13。壕西南三百多米处,恰好是阳武所建的“清凉寺”遗址,该寺兴盛于南唐,为南唐皇帝的避暑圣地14。这座北宋墓葬残破不堪,叠加在土墙上,有助于确定土墙年代的下限,即这座城墙在唐代以后就废弃了,成为一处墓葬遗址。

门道遗迹 MD1 东、西墙

3. 对城墙本质的认识

综合以上考古材料,我们认为清凉山地区现存的土城墙为六朝石城墙的遗存,始建于东吴,东晋以后重修,五代、北宋前后城墙已完全废弃。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根据现存城墙遗存推测了六朝石城的边界。北城墙除一段挖穿今虎踞南路外,其余部分尚大体完好;东城墙在清凉山公园内保存的一段较为完好,向南延伸的部分被今广州路截断。越过今广州路后从山线向南延伸,在今南京四中校园南端折向西;西城墙沿当时沿河岸高地设置,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 其北端为北墙西端西侧,山崖高耸,怪石嶙峋,俗称“鬼面城”。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鬼面城”一线保存着高大的明代城墙,因此人们容易认为此段明代城墙的基址是六朝石城西墙。而根据我们的考察,六朝石城西墙北段其实并不在明代城墙线上,而是沿着明代城墙东侧的山脊蜿蜒而上。

目前,尚无关于六朝石城西南角遗址的直接证据,但经调查发现,在芦柴厂与红土山交界处,在高耸的基岩上,曾修筑过一段明代城墙。红土山明代城墙呈东西向,与石城北墙相对应。假设此段城墙直接向东延伸,恰好与石城东墙南端相交,形成石城南墙。据此推测,可大致知道石城北墙长约1100米,东墙长约650米,西墙长约820米,南墙长约450米,周长3000余米(以直线测量,不包括城墙弯曲部分的长度)。 据南朝《地理志》记载,六朝石头城的周长为“七里百步”,约合今天的3194米。15从考古资料看,石头城的周长与史料记载的数字如此接近,这应该不是巧合。

此外,我们认为,位于石头城圈东北部但相对独立、现存于清凉山公园内的小型城堡式遗迹,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石头东城”(或“石头小城”、“石头仓库城”)16的遗迹。石头城及其周围还留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及门楼,以及如涵楼、听石亭、石头津等建筑17。同时,史料显示,从东汉末年到唐代,石头城曾多次重建18。这些都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工作予以证实。

石头城是南京作为中国重要都城的起点,对研究六朝都城史和南京城市建设史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六朝石头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虽然刚刚起步,但所获得的资料对确认城墙位置、推断城墙边界、了解城墙的修筑方法、所用建筑材料的时代特征等提供了直接的帮助。此次出土的花纹砖、瓦当、筒瓦、人面纹瓦当、镞瓦等是南京六朝都城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第一批与城市建设直接相关的资料,对研究六朝都城的物质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当然,由于本次考古工作主要以地面调查、局部钻探和沟槽发掘为主,所获得资料有限,得出的结论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工作予以证实。

笔记:

1.金朝的Zhang Bo:“ Wu地理”记录说:“刘曾经派遣了Liang到北京。当他看到的山丘时,他叹了口气,说:'就像一条龙一样,就像是一只狗屎,就像一个老虎一样,这是一本居住在的住所1. Tang 的Xu Song:“ Shilu”第2卷,引用了“ Wu Lu”:“ Liu Bei曾经将Zhuge Liang送往北京(注意:指的是,现在是),当他看到的山丘时。'”

2. Song Ma and Zhou : " Zen " in 46 of " " : "It is in City, one mile away from the city." "Xu Wen built it as in the -Wu , and it to City in the early of the Tang ." Song Puji: " Zen " in 8 of " " that " State Lord ..." Book , 1989. , it is still worth when " " was " ". that since the of in the Five , the has been named after the . 但是,作者反复咨询了历史书籍,并从唱歌王朝“王朝纪录”中,元日王朝“吉恩·吉恩()” ''''''清朝的吕扬佐(Lü)汇集了:“江宁县记录”,在“汤齐·桑吉安格县记录”的第3卷中,列出了山山和 。没有解释山的重命名。 这本书认为,“lü(Yan Zhao)的“编年史”将和分为两座山,可能会遵循Ming的“ (fu)”的错误。尚不清楚''是一个古老的名字,是一个古老的名字……可能是明朝出现的通用名称,并成为清朝的习俗。

3.在六王朝的王朝中,唐朝的扬河毗邻唐朝,这条河逐渐向西移动,而沙丘市下面的地区逐渐成为平坦的田野,不再是旧的外观。

4. Chen Gu :“地理”记录了“ Huai河起源于Danhu和Gusu的边界的山,向西北流动,经过和县,绕过首都,然后流入的河流中,汇集了约300英里。”

5.在三个王国的记录中,吴王的传记,第二部分的传记”,在公元16年(公元211年),奎恩将其首都搬到了莫林。 Shan of the and Song : of that "Stone City was made of earth in the Wu , and were added in Yixi. Stone (city) was built with as the city and as the pond. It was and solid, with a . , Zhuge Liang said, ' is like a , and is like a tiger . It is a good place.'" See Wang Mo of the Qing : of Books of the Han and Tang , Book , 1961. In , 1 of that "Yue China and with Qi and Chu for power. It was by King Wei of Chu, and its land to Chu. , it was named after the and was . of Chu is now City." 还记录在Jian'an的16年中,“ Quan开始将他的首都从转移到。在17年,他在Chu的中建造了一个名为的城市,并将其更改为的第二卷。他建议皇帝(Note)皇帝(Note:to Sun Quan)在那里生活。

6.宋朝:张·邓尼(Zhang Dunyi),“六王朝的事件的汇编”,第2卷,吴的太阳沿沿Huai河建立了障碍,并在河岸上有争议的土地上建造了一个城市,名为。 U Jun,Liu Shao,Xiao ,Xiao Gang,Xiao Yi,Wang 和其他人曾在 City中连续驻扎。 Iang”,“陈书”,“南朝的历史”和其他书籍。

7.可以在吕月山,李·肖兴(Li )和Xu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and Press)的地名的起源的六王朝的石头城市的理论。城市”,南京出版社,1993年,第516-517页;另请参阅 Local 编辑委员会“ 机构编年史”,“ Stone City”, Press,1999年,第47页。

8.张; 1998年12月22日,南京文化遗物研究所,“对 Park的审判的一些初步观点”。

9.有关记录的第12卷:在的第4年(917),北方宋代法院要求南部唐的王国“将唐的名字”更改为“ 王国的印章”。五叶奶油”,表明当时的唐人已经被称为“江南王国”。

10.参见南京博物馆等:墓砖的垃圾从墓前记录在“简短的报告”,关于江苏南京的菲格山的六王朝墓地的挖掘”在“ 中的Liang 的坟墓”中,文化遗迹记录在文化遗物中;

11.李·威兰(Li ):“清理南部南部郊区的六个王朝”,考古学,1963年,南京博物馆的简短报告;江城古城考古研究所。

12.当我负责的中山六王朝的遗迹的考古工作时,我发现了砖块,上面印有两个字符“东乇”的铭文。

13.“歌曲王朝的历史”,第478卷,贵族家庭的传记:南方唐的家族: “在的第四年...在冬季和10月……中央秘书处的大型指挥官和汉·康山国王(King Han )被派去致敬,声称自己是江南的统治者,并要求从授予的帝国法令中删除该名称。”

14.歌曲王朝:玛格祖和周的:王时期的江康记录,第46卷,《祖先崇拜》,《寺庙》,“ Zen 位于中...南唐王朝的人类时期...据说这座寺庙曾经是李家族的夏季宫殿。”

15.明格扬乌(Ming gu Yanwu):“ dushi jiyao”:“ :山被七个Li和一百个步骤包围,北部的河流和南部的河口。它距离是九个li,距离,山上有七个li和一百个山丘一百个步骤,根据吴东部的统治者,每个统治者今天大约是24.2厘米,“七个LI和一百个步骤”是今天的3194.2米,以获取有关古代统治者的信息。

16.三个王国记录的第48卷,“三个继承者的传记”,指出:在Yong'an的第6年的第4个月的夏天,在第4个月的第25天,一场大火在的小城市爆发,燃烧着180英尺的纪念日。高大的建筑建于东城,在东城()...“ Zizhi 的第125卷”,“ Song ji Vii”,指出,在(450)的27年,Shao王子去Shao命令海军,Xu 和的州长Xu ,,,,守护了Shite ...”。 陈的书·皇帝高祖的纪事也称其为“东北小城市”,现在发现的小城堡般的废墟位于大城市的东北部,小城市也被称为“ ”。

17.“ dushi jiyao”引用了“ ”: City”在南方有两个大门,一个在东部的大门,一个是西门的西门。西北大门是西北的,或者称为“西门”(Chen Shu,Chens Shu,Cheng 的传记,Zizhi ,第166卷,“ Liang ji 22”),或“西南门”(Nanqi) U South Road和 Road在 City中部互相交叉。 根据清朝的北省首都的地图,从地形的角度来看,这两条道路已经在清朝的角度来看。在 4中学的西侧(在本文中猜测 City的南墙)是六王朝的地层,从北到南的3至4米长,宽度约为0.8米。 人类面对面的瓷砖和其他六王朝的遗物与地球墙相同(请参见Wang 的文章“ Sun Wu of City”,其中包括“ Wuyue ”的书籍,内部由 在1995年的遗址中发表。 。 根据历史记录,南大门(Chen Shu,Gaozu Benji)有一座塔,还有“ Tower”( Shilu,第16卷),“进入Han Tower”(在“ East City”, Shilu, Shilu,第10卷,第10卷),“ ”(曾经用作临时的堂堂式) En Shu,Hou Andu的传记)和“ Wing Hall”(Nanqi Shu, Zhi)。东方,萨多是西方”。 参见清朝的Wang Mo,“ Han and Tang Book ”,中国书公司,1961年。

18. Song Ma 和Zhou :“ 记录”第17卷“ ”条目记录了 City已被重建了很多次:1。在Han 的Jian'an 16年中Yixi,居民被派往建造城市。3。在的第一年扬州大司令部后来搬到了景色,这座城市被遗弃了。 6.在唐朝的吴时期,Xu 派出了木头,在唐朝的登国皇帝统治时3,000名士兵用它作为叛乱的基础,请参见《宋和元本地纪事》系列的第2卷,该书于1990年出版。

本文最初包含在2012年的第二期《东南文化》中,并于1999年12月由Shao Lei同志撰写。

亲爱的朋友:由于微信公共帐户平台再次修订,因此在没有星级标签的情况下,不再向用户显示订阅号。

可以阅读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