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充电时的工作原理解析

日期: 2024-06-08 11:06:33|浏览: 76|编号: 7259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锂离子电池充电时的工作原理解析

锂离子电池充电的工作原理指的是它的充放电原理。电池充电时,在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向负极移动。作为负极的碳是层状结构,它上面有很多微孔,到达负极的锂离子会嵌入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就越高。同样的道理,在电池放电时(也就是使用电池的过程),嵌入负极碳层的锂离子会被释放出来,向正极移动,返回正极的锂离子越多,放电容量就越高。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池容量就是指放电容量。不难看出,在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都是处于从正极→负极→正极的运动状态。 如果把锂离子电池比喻成一把摇椅,摇椅的两端就是电池的两极,而锂离子就像优秀的运动员,在摇椅的两端来回奔跑。因此,专家们给锂离子电池起了另一个可爱的名字:摇椅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几年前出现的金属锂电池的替代品,其阳极采用可以吸收锂离子的碳电极。放电时,锂变成锂离子,脱离电池阳极,到达锂离子电池的阴极。锂离子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移动,电极本身没有变化。这是锂离子电池与金属锂离子电池的本质区别。锂离子电池的阳极是石墨晶体,阴极通常是二氧化锂。充电时,阴极中的锂原子被电离成锂离子和电子,锂离子向阳极移动,与电子合成锂原子。放电时,石墨晶体中的锂原子从阳极表面电离成锂离子和电子,在阴极合成锂原子。因此,在这种电池中,锂总是以锂离子的形式出现,而永远不会以金属锂的形式出现,所以这种电池被称为锂离子电池。

1.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AA型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特性曲线。单节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电压最好保持在4.1V+50mV,充电电流通常限制在1C(500ma)以下,否则会对锂离子电池造成永久性损坏。锂离子电池通常采用恒流/恒压充电方式,即先用1C恒流充电,电池电压继续上升,当升至4.1V时,充电器应立即切换到恒压方式(4.1V+50mV),充电电流逐渐减小,当电池充满电后,电流降至涓流充电电流。这样,大约两小时()即可将电池充满。锂离子电池的放电电流不宜超过3C(1.5A),单节电池电压不宜低于2.2V,否则会造成损坏。 当以0.2c放电电流将电池电压降至2.7v时,即可放出额定电池容量()。当以1c放电电流时,电池可放出90%的电池容量。另外,环境温度也会影响电池的放电容量,因此规定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的温度为-20℃~+60℃。锂离子电池的一个特点是比较容易显示剩余电量,因为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随时间下降较慢。锂离子电池的放电起始电压为4.1v(4.2v),放电终止电压为2.5v。

2. 锂离子电池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1.工作电压高;2.体积小、重量轻、能量高;3.寿命长;4.充电安全、快速;5.允许温度范围宽;6.放电电流小、无记忆效应、无环境污染。

缺点:1、不能与干电池互换;2、不能快速充电;3、内部阻抗较大;4、工作电压变化较大;5、放电率高,容量下降快,不能大电流放电。

3. 锂离子电池充电器

下面分析一款新型的锂离子电池充电器模块,采用恒流/恒压控制锂离子电池充电。恒流、恒压调节方便。溢流判断标准是当充电电流减小到最大电流(恒流)的15%时,终止充电。另外还有充电显示和溢流显示功能。模块工作电压为9V,内部结构。

该模块采用DIp封装,各个引脚功能如下:

GND(①、⑩引脚)分别为输入、输出电压地引脚。

bATT-(②脚)接电池负极,电流控制的反馈电阻接地。

LED(第6脚)为充电状态显示脚,高电平表示充电,低电平表示溢流,可提供或吸收3mA电流,可驱动LED。

bATT+(引脚⑦)连接到电池的正极。

CAp(⑧脚)接外部抗干扰电容负极,电容正极接脚(Vo),电容容量不小于0.22μF。当在⑧脚输入正脉冲时,可实现脉冲涓流充电方式。

RV(第9脚)为电压控制反馈输入脚,当电压控制平衡时,此脚至bATT-的电压为2.5V。

DRV(脚)为死区电压(0~3V)控制驱动OC输出脚,可吸收30mA电流,驱动pNP型功率晶体管,实现电压、电流的控制。

Vo(脚)为4V稳压输出脚(用于给锂离子电池充电),接外部抗干扰电容正极。

V+(引脚)模块电源正电压输入引脚,要求6V≤V+≤7V。

该电路模块专为3.6V锂离子电池充电而设计,也可用于三节镍镉或镍氢电池充电,其典型电路如图4所示。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