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天下//梁耀华:黄阁漫行

日期: 2024-06-14 09:07:35|浏览: 71|编号: 7401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行走天下//梁耀华:黄阁漫行

文本 | 梁耀华(广州南沙)

图 | 网络

黄阁徒步之旅

黄阁是宋代时期南沙水乡留下的一首诗,带着宋代特有的古朴、典雅、自然、灵动,在杂糅的意境中慢慢消逝,只剩下一丝宋韵藏于黄阁迷宫般的古巷和渐渐淡去的古祠堂之中。

走在东里、濂溪、大塘、大井四大村落最深的巷道里,在曲径通幽、宽窄巷子里,若弯下腰,便能在被时间打磨得如镜般闪亮的青石板的沟壑里,探寻那些让黄阁人引以为傲的传奇故事。

我一直对江南水乡的古巷有着莫名的向往与眷恋,喜欢走在青石板上,脚步声如歌的意境。因此探寻黄阁古韵的首选,便是那些直如弦、弯如弓的小巷。巷子还在,但路面大多已截然不同。估计村民为了省事,不愿意上山采石,就直接在石路上铺上水泥。踩在光滑的水泥上,再也体会不到原本向往的诗情画意,走着走着,心里竟有些失落与徘徊。

历经八百余年的风雨,除了青石街道还残留着痕迹,原本用石块砌成的青瓦石屋、石墙,大部分都已改造成砖瓦房。风风雨雨,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也少了一些原本的古朴典雅。几间青砖屋散落在屋间,斑驳的老墙、深蓝色的瓦片、墙角的青苔、木质的窗框,依然像一幅用简笔勾勒出来的中国水墨画,虽稍有破损,却依然在静默中保留着韵味。

古巷不再古,老屋不再老,八百多年的辉煌难道就这么消失了吗?

随着时光的流逝,那面期待已久的蚝壳墙,正如指路的白发老太太所说,已被时髦的房子所取代。不巧的是,带路的朋友将剩下的仅几米长的一段蚝壳墙带入了等候已久的相机镜头。不到四米长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参差不齐的蚝壳,灰色的蚝壳密密麻麻地贴在墙上,孤独而委屈地躺在那条一时之间无法记起名字的深巷里。墙虽然矮,但浓浓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残存的墙上的每一块蚝壳,都是一段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灰色的贝壳上每一处凹坑凸起,都刻满时光的印记,见证着蚝壳在黄阁这片土地上的兴盛与衰落。 在这一段残存的蚝壳壁上,抚摸着凹凸不平的贝壳,仿佛八百多年前的繁华烟雨,夕阳垂柳,鸡鸣犬吠,仍在坑坑洼洼中流淌。

原本那条曾经在时光长河中载着人畜的青石板路,本该被打磨得如铜镜般光滑,坑坑洼洼处满载着时光的记忆,却被现代人用厚厚的水泥铺砌,将沧桑掩埋在冰冷的水泥之下。走着走着,发现几户人家门前的地面上,遗留着一条条长长的石条,石条下铺着几块红砖,有的石条上有几个大小、间距相同的小孔,有的石条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分不清是门墩还是门槛。看着这些不知朝代修建又遗弃的石头,一种穿越时空、走近沧桑古时的感觉油然而生。走在光滑的水泥路上,心里涌起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惆怅,少了走在青石板上特有的清脆声响,少了独有的韵味。 几条狭窄昏暗的小巷尽头,发现了几段还保留着原貌的青石板路,虽然很短,但我终于看到了它的真面目。他们像老人一样蹲在略显昏暗的小巷里,奄奄一息。摩托车的声音打破了他们原本的宁静,也打破了小巷的静谧,他们茫然无措,任由摩托车呼啸而过。摩托车的声音渐渐远去,小巷又恢复了之前的宁静,但宁静中似乎多了一份犹豫和不知名的失落,摩托车的声音仿佛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

麦氏宗祠的古老身影被两边高大的现代风格民居压缩,犹如一位低着头的老者。略带灰砖黑瓦的色调与两边气势宏伟的高大民居格格不入。两边伫立的石狮布满风霜的痕迹,却依然用牙齿和利爪主宰着这最后的庇护所。石狮下的石座四角雕有如盘枝般的竹节,中间则雕有飞天之韵的梅兰竹菊。两级台阶后,左右两侧立着两根灰色的大理石柱,形成门形,立在原有镂空雕花的砖墙上,既保留了古典气质又巧妙地加固了老墙,构思也颇为严谨,只是新旧色调之间少了些许和谐感。 麦氏宗祠五个金色大字笔触遒劲,大门两侧竖立的圆形石鼓无声地宣告着麦氏族人昔日位高权重的辉煌。门口的屋檐搭在四层圆木架上,形成一条有六根长木梁的长檐长廊,每层圆木与石柱、青砖墙之间的榫卯处也有精美的木雕。有一位道家风格、长须飘逸的老者站着眺望远方;有一位肥头短耳的老人悠闲地坐着;有六七个人一起干活的班子;有四五个身着长袍的官员站着说话的场景;旁边还有飞云;有三人一边打井水一边聊天的场景;有两位老人络腮胡子下棋的场景; 刻着九眼山三个字的匾额下站着数人,有的身穿战袍挥舞着巨大的铁锤,有的倚栏饮酒;还有男女劳作的画面……可惜距离地面太高,光线太暗,有些画面看不清楚,全赖手机强大的拍照功能,才能仔细看看。 青砖墙顶上有数幅彩色彩绘,有《千里江山图》、《五福临门图》、《青山绿水图》、《传经图》、《双塔图》、《立春图》、《夏日图》、《黑巾洒酒图》、杜牧草书《山游记》、李白草书《广陵别孟浩然图》、《双侣行》、《竹报平安》、《千秋论道》等,有花鸟、有山水,就连屋檐下的竖板上也刻满了人物、花卉,令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

跨过高高的木质门槛,便进入宽阔的院落,院内除了两堵高大的青砖墙之外空无一物。墙顶贴着黑瓦,黑瓦下是长长的彩画。仙桃、猛虎、仙鹤、牡丹、松树、富贵花等图案色彩斑斓,在墙上形成一条长长的画带,给古老而幽静的祠堂增添了几分热闹的仙境般的气氛。

天井有五级台阶,台阶旁的大理石栏杆上雕刻着流动的祥云、迎风摇曳的花草、仙鹤、牡丹和绚烂的菊花,营造出一派空灵仙境。栏杆两侧各有两只石狮,一雄一雌,遥相望望。

天井两边有长廊,廊道上的圆木节理上装饰有大量精美的雕刻,犹如精美的立体中国画。正殿金匾醒目,内设一张深色的八仙桌,进门处加立两根石柱。殿顶也有大量的木雕,多为动物、花草等,墙壁上的画作大多已剥落,无法辨认。外面的屋顶上有大量色彩鲜艳的人物、山水,从外到内、从下到上形成一个由雕塑、图画包围的图案,让人置身于奇妙而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之中。

走出祠堂,回头望去,屋顶上无数色彩斑斓的人物、山水雕塑,这一切是那么的繁华与自然,让人仿佛不经意间走回了那个处处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宋时代。

参观时正值修缮,周围空无一人,我得以一一仔细拍照,触摸触及到的一切,细细品味凹凸不平的表面,细细品味历经千年才得以保存下来的精美华丽艺术。也细细欣赏散落在这个格外静谧的空间里的石雕、木雕、砖雕等岭南传统艺术珍品。

祠堂门口有一条青石板路,再次走在祠堂青砖墙边的青石板路上,感觉时光就像一位慵懒的老人站在我的脚下,毫无妆饰的青砖墙触手可及,被千万年风霜浸湿的青石板触手可及,脚步声嗒嗒,就像老人拿着“大竹”抽水烟时发出的嗒嗒声。青石板路虽然有些短,有些遗憾,但总能让一颗寻觅已久的心在这片静谧中得到休憩。抚摸着祠堂外的青砖墙,几缕宁静顿时升起,带着些许忧郁。这座历经磨难的祠堂,是南沙区为数不多的经典岭南建筑之一。 每一扇老旧的窗框、每一块青砖、每一幅精美的壁画、每一块古朴的墙砖、剥落的油漆门板、模糊的石雕、黯淡的木雕,都蕴含着它的艺术精髓。在这个急功近利、贪婪充斥的社会,它是否还能在每天温暖的晨曦和慵懒的落日中,散发出它独有的多彩细腻的光彩和耀眼的古韵?

石板路外是一片小广场,挺拔古樟树下,一位老人正专心致志地下棋。广场边是莲溪村著名的荷塘。如今已是冬季,荷花凋零,花儿凋零,鸟儿也已不见踪影。广场上有女子在跳舞,这叫广场舞。人影散落,旗帜摇曳,唯有麦氏宗祠保持着冷漠与沉静。黄阁莲溪村,绿树成荫,一片宁静。

走进麦家祠旁边的另一座祠堂,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祠堂也是古色古香,门上金光灿灿的“瑞晖麦公祠”三个大字,门上悬挂着隶书金字匾额“南沙黄阁麒麟文化展览馆”。门上方墙上清秀的草书书法,主要是“故人别黄鹤楼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在碧空,只见长江流水天上。”“少时离家,老时归来。乡音未改,发丝已白。儿女相见不相识,笑问客来处。”等唐诗。书法字体清秀优美。匾额上方中央,有一幅“八仙过生日”壁画,画中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门口的石狮和墙上的石雕,一颦一笑,一颦一笑,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一颦一笑都栩栩如生。

走进殿堂,期盼已久的麒麟映入眼帘。左右两边的梁柱上,分别有大同、大井、濂溪、东里四大寨的麒麟,有的青面黑眼,有的黑眼红面,有的金面金眼,有的白面绿眼,与院中矗立的铜雕麒麟供奉吉祥,足踏祥云,翅须生须,张口写有“吉祥如意”四个字,鼻高目圆,身披鳞片,相映成趣。麒麟下方是详细的文字介绍,讲的是黄阁麒麟的由来、发展和现状。看完介绍,才知道黄阁麒麟舞的起源是“古”,相传麒麟穿越百越,来到古海村,古海村是黄阁镇的古名。 他发现此地祥云祥气环绕,便降落在了麒麟山上,山上树木参天,鲜花绚丽,百鸟鸣唱,山间芳草茂盛,远处碧波荡漾,他心旷神怡,不料,这座神山竟然化作了麒麟。这个美丽的传说竟然引出了南粤著名的麒麟舞。

体型巨大、色彩斑斓的麒麟,与庭院中矗立的那只十分相似:龙头、狮身、鹿角、羊蹄、牛尾,身长五米的麒麟身上钉着各色鳞片,绣着波浪纹,头上长着两只短角,身后还有一条两米长的尾巴。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馆内共有66只麒麟,或威风凛凛地矗立于庭院之中,或巧妙隐匿于建筑、服饰、瓷器之中,大的达两米,小的则细如巴掌。“中国麒麟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麒麟舞培训基地”等匾额,彰显着黄阁麒麟在中国麒麟界的显赫地位。

工作人员兴致勃勃地用手机播放几段长视频,时不时介绍一下。在广东音乐《胜利号令》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高亢唢呐声中,一名舞者高举一只麒麟头,另一人身着麒麟服装弯腰在他身后,踩着音乐和鼓声的节奏翩翩起舞。麒麟有的憨厚,有的活泼,有的粗犷,有的威风凛凛,表演着出洞、绕头、弄尾、寻青、探青、踢青、吃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园、归洞等精彩动作。表演者凭借着极深厚的武术功底,时而将几只麒麟分开、组合,起伏跌宕,交错穿插,灵动刺激,让人时而心旷神怡,时而激动不已。

据工作人员介绍,黄阁四个村都设有麒麟舞训练场,学习者有成年人、小学生,还有一支专门的女子麒麟队。如东里村组织了一支全部由妇女组成的麒麟队,打破了只传男不传女的习俗。甚至有的家庭也加入到麒麟队中,分别在男队和女队学习麒麟舞。学习麒麟舞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包括教练和学员,他们白天都要工作或上学,晚上就练习。先练武术,马步扎实了再学莫家拳,循序渐进。武术要经过师傅考核才能学麒麟舞,考核不合格的,怕是就没有跳麒麟舞的机会了。

新一代黄阁人创造性地运用现代舞剧,不断丰富伴奏乐器种类,配备经验丰富的擅长乐器的师傅,表演方式灵活多样,不再局限于传统节日期间的表演,如村村交流演出、外出演出(如参加花都区十岭盘古王民俗文化节开幕式)、开幕式等,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欣赏、喜欢麒麟舞。于是,麒麟舞带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崭新的面貌,在锣鼓声中走出了黄阁镇。

黄阁,一块民风淳朴、性格浓郁的土地,伴随着黄阁人独特的方言,那些记载着黄阁人历史与辉煌的各类祠堂、门楼、牌坊、花岗岩巷道、古树、蚝壳墙,有的渐渐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风化成模糊的记忆,有的蜷缩在现代建筑之间的狭小空间里,苦苦挣扎求存。而散布​​在东里、大同、大井等村落的青山、清澈的古井、色彩斑斓的麒麟、雄姿英发的舞狮、古老的武术、山坑古井、洪圣古庙、古朴的各姓氏祠堂,在麒麟、狮子矫健的身影中,在悠长的岁月中沉淀成一幅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太平盛世的生动画卷。

2019年1月28日深夜修改

关于作者:

梁耀华,祖籍顺德陈村,籍贯番禺鱼窝头。广州市南沙区作家协会会员、南沙区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闲暇时,喜欢写诗、写散文,其诗文散文散见于各类刊物及网络上。

“南粤作家”征文通知:

中国广州

《南粤作家》微杂志平台致力于打造面向全球华人的国内高端原创文学平台,同时兼顾纸质出版,微杂志刊载的作品均为年度精选,欢迎来稿。

投稿要求:

1、原创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不超过5000字(连载小说除外)。

2、原创现代诗1-6首,150行以内;古诗10首以内,注明韵脚;散文诗3章以内,最多不超过6章。

3、投稿请附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及个人照片一张,邮件主题请注明“南粤作家投稿+姓名+作品名称”,如不希望修改请注明。

投稿邮箱:

(1)

(2)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