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美 | 古代木雕艺术精品“三教堂”

日期: 2024-06-14 09:09:13|浏览: 75|编号: 7402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故乡美 | 古代木雕艺术精品“三教堂”

南岭镇直教村有一座明清时期著名的古庙,因供奉“儒、释、道”三教,故被称为“三教堂”。

“三堂”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清康熙四十八年、乾隆十九年两次扩建,清道光年间重修。数百年来,“三堂”以木雕工艺精湛、极为繁复而著称,被古建筑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木雕艺术的精品。

亭脊之上,赫然出现一栋两层小楼。

“三堂”门楼十分精美,匾额“香雾云雾”上方雕有四条木龙,双目圆睁,仿佛在云端翱翔。木雕有四五层之多,最上面的托架为蝙蝠形托架,翼间有精心雕刻的柱头,形似蝙蝠齐飞。“福”与“福”同音,寓意“三堂”能给乡亲们带来“福气”。托架下方雕有许多人物,有的跳舞,有的嬉戏,与门楣两侧的孩童一起,构成了众多组门楼木雕中最生动的画面。其中两个孩童十分引人注目:一个是小男孩,双腿交叉,神情若有所思;另一个是小女孩,扎着小辫子,双手托腮,盘坐在地上,仿佛在看戏。门楼对面是一面大影壁。 影壁砖雕工艺十分精湛,其上镶嵌的二龙戏珠、人物故事等釉饰为明代阳城厚泽窑乔氏所制。

龙头上托着一颗滚动的佛珠。

俗话说,天下寺庙皆开南门,而“三教”寺庙门却开在东边,这与“天下寺庙皆开南门”的常识相悖。寺庙门为何开在东边呢?

民间有几种说法:一是当初建庙时,选址在东边不远处的一个小山丘上。当时材料备好,选了个吉日,便动工兴建。不料一夜之间,山丘上长出了十八棵松树,需要五个人才能合抱一棵大树。人们以为这是天意,把十八棵大树看作十八罗汉的化身。于是把庙宇向西移,门向东开,这样开门便可看到佛像。二是门向东开,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寓意每日太阳升起,香火旺盛,人畜平安。三是原庙门朝南,后来由村里一个富户刘家投资一斗金子改建。因直教村,祖上经商,仅在安徽亳州,就有刘氏店铺一条街。 刘家致富后,便在村南山脚下建房。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已建有18座民居大院,院门朝北,形制整齐,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刘家信奉风水,认为庙门与山门相对不利。当时大庙已历经百年风雨摧残,椽断、墙体坍塌、屋顶塌陷。刘家便捐献一斗金修葺庙宇,重修庙门,留下了刘家“斗金换庙门”的著名故事。

“三堂”坐北朝南,为四合院式建筑,共有房屋68间,中轴线南侧为舞楼,北侧为亭阁、三圣祠,两侧为厢房、观景楼、配殿,每侧有配殿6间。

木雕“三教堂”

大殿塑像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两边为太上老君和孔子。“三教合一”是把佛教、道教、儒教三个不同的教派合为一体,有人戏称是“联办”,有人说是“统一战线”,很有意思,也很有哲理。“三教合一”代表的是一种哲学理论,是儒、释、道几个世纪以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结果。儒、释、道三教是共同支撑中国文化精神基本框架的三根支柱,是由北宋哲学家周敦颐、邵雍创立的。

屋檐飞扬,铜铃鸣叫茅草屋顶

“三堂”主殿前有一座拜殿,拜殿斗拱、横梁上的木雕是迄今为止金城发现的最大木雕。两端各有一匹奔腾的骏马,四根石柱顶端镂空雕有多种花卉、飞禽走兽,一派锦绣天下。横梁上枝蔓缠绕,百花盛开。花丛中有许多鸟儿飞翔或鸣唱,呼朋唤友,满是春意。主柱两侧,一面是簇簇鲜花,另一面是奔跑的幼狮,充满情趣。拜殿上方有七个木伞形藻井,中间三个绘有八卦图,竖柱柱头为镂空龙纹,另四个柱头为仙桃造型。 巧妙的是,每个柱头都有尾部从上部穿过,头部伸出屋檐外,头部饰龙头,尾部饰龙尾,头部靠檐口支撑,尾部靠屋面支撑,以墙面为支点。处处渗透着美学、力学、结构原理。

纵观整个“三堂”,各种浮雕、浅雕、镂空雕、透雕等工艺精湛,巧夺天工,整个木结构运用了力学与美学的和谐结合,把木雕工艺推向了艺术的巅峰,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那些生动的雕刻也包含着美丽的民间谚语

关于作者

赵元龙,中学语文退休教师,1950年出生,晋城市泽州县南岭镇大井村人。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