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隐形乱象不容忽视

日期: 2024-07-06 15:04:59|浏览: 62|编号: 7890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政府采购隐形乱象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政府采购规模由2003年的1659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3.1万亿元,对预防腐败、减少浪费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已形成以中国政府采购网为基础的集中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基本实现了政府采购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公开,有效提高了财政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成绩固然值得肯定,但一些地区的不足也不容忽视。根据财政部委托江西财经大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采购信息公开情况进行的2018年政府采购信息公开评估结果显示,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购信息公开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项目的采购合同没有及时公开,社会公众无法全程跟踪、对比和监督。

过去几年,政府采购过程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寻租、地方保护主义上。回顾媒体曝光的“天价采购”丑闻,突出的表现就是“花人参的价钱买萝卜”,比如某地方政府采购几千元的U盘、几万元的路由器、几十万元的复印机等。如今,依托中国政府采购网的公开透明,这种显性的“天价采购”乱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货物和服务采购中“价格高、质量差、效率低”等隐性乱象仍然广泛存在,不仅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还可能损害政府公信力。

我们先来看政府采购乱象中暗藏的“高价”。一些单位“只买贵的,不选对的”,花了不少钱,却不一定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因为对于电子设备来说,不同型号的性能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采购时,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事先征求用户采购意见,而不能一味追求高价。

再看政府采购乱象中暗藏的“质量低劣”。政府采购的产品非常“不好用”,甚至有人调侃说“还不如把钱给个人,让他们自己去采购”。产生此类抱怨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没有与其他供应商进行比较,采购流程千篇一律、过于粗放,没有考虑到部门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我曾听一位在新闻机构工作的朋友抱怨,他所在的机构在为记者配备笔记本电脑时,忽略了不同类型记者的需求差异。文字、摄影、新媒体记者基本都配备同样的电脑。结果,同样的配置,文字记者可以顺利启动文字处理系统,图片编辑却摸不着头脑,到了视频编辑,更是根本启动不了。其实,在强调媒体融合的今天,文字记者经常要处理图片,甚至视频,用老眼光、老标准配置的设备,怎么可能满足现代的需求呢?

另一个让用户更加困扰的政府采购隐性乱象是“效率低下”。从上报需求到实施采购,流程过于冗长,有时采购需求虽然上报了,但却被忽视,等到一年后才发现需求并未获批;还有的情况是,虽然有采购结果,但和当初批准的需求完全不一样。政府采购的物品坏了,修起来显然比换新的更不划算,但还是要修,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如今电子设备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有些设备从上报需求到采购完成,等到真正发放到个人手中,就已经被市场淘汰。

隐形政府采购乱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恐怕与政府采购队伍素质亟待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采购包括工程、货物、服务三个方面,涉及面广,采购政策变化快,采购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熟悉经济、法律法规,了解商品的参数、技术、性能等。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几个会做Excel表格的办公室人员就能搞定的。在这一领域,我国政府采购专业人才队伍缺口很大,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政府采购工作的需要。

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财政部2017年开展的评估,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购信息公开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个别项目采购合同没有及时公开,社会公众无法全程跟踪、比对、监督。地区间采购项目信息公开文本不统一,要素不一致,给供应商特别是中小企业跨地区查询信息、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带来不便。在实际采购工作中,一些地区仍然有过多的自由裁量权,一些地区政府采购监督职能与执行职能没有分离,把“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结合起来,自我监督,监督职能成了一句空话,给违法违规操作留下了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实际需要,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采购办法和政策,但这些规定局限性较大,标准不统一,容易造成市场和采购管理混乱。

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案》。会议指出,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加快形成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只有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才能改善政府采购长期存在的“价格高、质量差、效率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邱小乐)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