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让家园更添绿意
“无废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7月24日召开的浙江全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了浙江全省“无废城市”建设重点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产生的固体废物总量日益增加,种类日趋复杂,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明确少产垃圾的导向,将使社会生产更加集约、生活更加绿色,同时也为高质量发展释放环境容量和空间资源。
更多力量
到2023年底,所有城市将实现“无垃圾”
今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到2023年底,全省所有地级市和一半县(市、区)建成“无废城市”,基本实现垃圾产生量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失,固体废物无倾倒、废水无直排、废气无异味。
浙江是全国首个以省政府名义部署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的省份,为何要加大自身力度?全省固体废物污染投诉占比逐年上升,多起固体废物违法越境倾倒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垃圾围城”“限塑禁塑”频频成为热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加强固体废物管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充分说明,固体废物整治这一短板刻不容缓、刻不容缓。
围绕全域零废弃目标,浙江省提出了从产生到处置、从技术到制度、从政府到市场的十项工作任务,并出台了配套的管理规程和指标体系。实施方案陆续出台,明确了目标任务、项目责任“四个清单”。比如,加快现有处置设施升级改造:到2020年,全省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30万吨/年;到2021年底,县(市)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能力缺口全部弥补;到2022年,形成技术先进、管理规范、产能富余、竞争充分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体系。
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说,去年4月,绍兴市作为全国首批“11+5”试点城市之一,牵头开展探索性试点,上虞区推行农药废弃包装“统一回收、集中处置”,实现回收率和处置率均达100%;永康市工业固废“源头精准分类、专业化二级分拣、智能高效运输、资源最大利用、集中统一处置”“五步走”工作模式,为浙江省全域建设“无废城市”提供了先行经验。
亮点
打赢“白色污染”攻坚战
从源头“瘦身”和“精细分选”是解决固体废物问题的根本途径,如果源头得不到控制,后续的收集、运输和处置将承受巨大压力,影响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转,而塑料废物处理则是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环境问题。这一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递业的快速发展更加凸显,由“限塑”到“禁塑”已成趋势,这是大势所趋。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有序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制品、快递塑料包装等,积极推广可回收、可降解塑料。浙江省也制定了实施办法,采取行动打赢“白色污染”攻坚战。
浙江省针对过度包装、塑料制品、一次性消费品等问题,强化制度刚性和监管执法力度,延长废弃物产生者责任链,进一步加强源头管控。“从源头上集约减量是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也是解决固体废物问题的根本途径。”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说。
经过多年努力,全省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经较高,但分类精准度还有待提高。一方面要让群众分类清晰、方便、自觉;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动分类向工业固废、建筑垃圾、农业垃圾、危废等领域延伸,对“无废城市”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尽你所能
固体废物变废为宝
如果说源头减量是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那么回收则是关键手段,只要回收得当,大部分固体废物都可以变废为宝,这也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
如何将废物变宝?浙江省对不同领域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比如,对于工业领域危险废物,要重点向小微企业和实验室倾斜,原则上今年年底前,每个县(市、区)要至少有一家统一的收运单位;对于医疗机构,要推广“小箱进大箱”模式,将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区域性医疗废物集中转运点,解决偏远地区、小型医疗场所医疗废物收集转运难的问题。
在兰溪市努布镇工业园区,固体废物处理及再生铜项目的作用逐渐显现,通过回收铜、镍等有价金属,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未来浙江省将进一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城市和基地建设,推动固废资源利用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努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装备精良、网络齐全的回收利用企业,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龙头,全面提升回收市场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同时注重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再生产品质量,着力破解固废处置难问题。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杭州学习平台、浙江日报
高新资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