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下绿色逆向物流发展分析

日期: 2024-08-26 00:06:45|浏览: 75|编号: 9086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循环经济下绿色逆向物流发展分析

前言:想写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循环经济下绿色逆向物流发展分析的范文,希望能给您带来启发和借鉴,请您细细品读。

1 简介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依托,以“3R原则”为指导思想,在企业经营中降低环境成本,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经济模式。逆向物流是指将物流过程中已经失去明显使用价值但仍保留一定潜在使用价值的某些物品进行回收利用的物流活动,是指在逆向物流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利用物流资源的过程[1]。据中国邮政统计,2017年中国快递包裹量达400.6亿件,较2016年的313亿件同比增长28%[1]。截至2018年底,中国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如废气排放、交通拥堵、垃圾增多等,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国内外绿色逆向物流政策分析

美国于1965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理法》,1970年修改为《资源回收法》,1976年再次修改为《资源保护与回收法》,随后于1980年、1984年、1988年、1996年经过四次修订,将废弃物管理从简单的填埋清理转变为包括分类回收、减量化、再利用等在内的全面的逆向物流计划。[2]虽然逆向物流中废品回收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但由于前期投资成本高,很多企业不愿意投资逆向物流行业。日本于1970年通过《废弃物处理法》,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标准;1995年制定了《容器包装回收法》,规定容器包装的生产者必须对容器包装进行回收再利用; 1998年出台《家电回收法》,要求制造商建立家电回收体系,同时对废旧家电的回收做出了明确分工:废旧家电的重新商品化是制造商的责任,回收是零售商的责任,而废旧家电的回收处理费用需要由消费者承担,消费者如果随意丢弃废旧家电,将会被处以罚款。日本出台的系列规定,不仅明确了企业在废品回收方面的主体地位,建立了企业责任制,而且对消费者配合回收工作提出了要求,对绿色逆向物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德国于1972年首次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提出了废弃物排放的终端处理方法;1986年修订为《废弃物限制法》,提出了减少废弃物产生的方法;1991年通过的《包装条例》规定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是生产者的义务; 1992年通过的《报废汽车限制条例》规定,回收利用报废汽车是汽车制造商的义务;1996年通过的《包装废弃物处理法》规定了部分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率;同年10月还通过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处理法》,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所有资源的使用。

德国通过这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基本建立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绿色逆向物流体系,有效促进了废弃物循环利用。[2]英国1991年的《受控废弃物管理条例》、1994年的《废弃物许可管理条例》和《废弃物管理条例》以及1998年的《废弃物减量法》等,改变了传统将废弃物直接送往填埋场的做法,开始着力管理废弃物的绿色逆向物流,强调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循环利用。英国对违反废弃物管理条例的处罚非常严厉,严重违法违规的相关责任人甚至可能被法院起诉,判处刑事处罚。英国还建立了废弃物逆向物流的“网络化”管理,公众和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和查询机制随时了解废弃物的逆向物流动态和市场需求,推动了废弃物绿色逆向物流的网络信息化管理。 1995年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并于2004年、2013年、2016年、2016年进行了四次修订,逐步完善固体废物回收处理体系。2006年出台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办法》旨在控制和减少废弃电子信息产品对环境的污染。2008年,国务院出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条例》,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逆向物流活动,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多渠道回收和集中处理体系,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逆向物流费用进行补贴;同年,《循环经济促进法》也出台,提出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实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2009年,为推动家电回收利用,国家出台了“以旧换新”政策,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提高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虽然“以旧换新”政策已经结束,但鼓励了不少企业效仿,苏宁、国美等电器企业均推出了“以旧换新”策略。2015年11月,我国财政部发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金补贴标准》,我国对废弃电子产品的处理开始规范化;2016年3月,财政部、环保部等部门修订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金补贴新规》,将废弃电子产品回收资金补贴范围扩大到14种电子产品,增加了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 [4]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工业和制造业绿色发展规划,要求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尽量少用或不用含有有毒物质的原材料,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2016年,国务院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实施方案》,将电器电子产品列为首批实施的行业,引导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利用。[3]这一系列规划的提出,推动了我国电子产品绿色逆向物流的发展。2017年11月,北京市发布《关于征集北京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试点项目的通知》,[3]要求生产企业或物流公司在配送家电时,必须将闲置的废旧家电、旧手机从市民家中收走,进行正规回收。

3 我国绿色逆向物流发展现状

2009年,物流业被列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2017年11月,中国物流学会召开绿色逆向物流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大会。大会指出,在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的发展中,消费者“无理由退换货”的需求,迫使企业重视逆向物流;在我国,很多企业的逆向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20%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企业4%的平均水平。高昂的成本制约了我国绿色逆向物流的发展。[4]以电子垃圾为例,经过2008年至2017年近10年的发展,我国家电产品保有量已达70亿台,且仍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 [4]2016年,我国电子垃圾总量达72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来源国。2008年,国家出台家电下乡政策,大量家电进入农村家庭。但一般家电的使用寿命为10至15年,2018年起,大量家电退役,电子垃圾总量还会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尚未建立规范的绿色逆向物流体系和废旧家电回收体系,很多废弃电子产品处理不当,有的直接翻新出售,有的焚烧,有的填埋。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手机原材料中的砷、镉、铅等,对环境甚至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控制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法律的建立,以及我国于2018年1月1日发布的禁止进口24种洋垃圾的法令,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

4 我国手机行业绿色逆向物流态度问卷分析

2016年我国电子垃圾总量达72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来源国,电子产品绿色逆向物流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手机行业发展迅速,截止2017年10月,我国手机用户近14.03亿,近99%的中国人拥有手机,手机用户的增加导致废弃手机数量的增加。[5]因此,本文以增长最快的电子产品手机为例,探究手机行业的绿色逆向物流,进一步探讨我国的绿色逆向物流问题。为调查中国消费者对手机绿色逆向物流的态度,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主要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18~21岁的大学生。调查时间为2018年1-2月,共发放、收回问卷197份,有效问卷率为100%。本次问卷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我国大学生手机使用及回收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年轻人每隔2至3年更换一次手机。可以看出,大多数用户手中的手机使用年限为2至3年,也就是说废弃手机的生成周期为2至3年;超过50%的受访者更换过4部以上的手机,说明单个消费者的废弃手机数量较大。消费者更换手机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手机损坏或者性能不佳;至于人们处理废弃手机的方式,92.78%的受访者选择闲置,只有3.09%的人选择放到回收站进行回收。

这反映出大部分废弃手机还在消费者手中,这些旧手机很难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56.7%的受访者表示对手机回收了解甚少,37.11%的受访者对手机回收一无所知。23.7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将手机送到回收站回收,34.0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将手机送到回收站回收但需要支付一定的回收费用,42.07%的受访者不愿意将手机送到回收站回收。主要原因是担心手机信息泄露、手机被无良商贩翻新转卖、回收站不正规等。回收价格低也是部分受访者不愿意回收手机的原因。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消费者权益,导致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将手机放到回收站进行回收。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隐私权,整治无良商贩、翻新手机充斥市场的现象。同时,36.16%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自己居住地附近是否有手机回收站,39.1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居住地附近没有手机回收站。正规手机回收站数量少、宣传力度不够也是旧手机回收的障碍。75.26%的受访者表示手机回收是必要的,大多数消费者支持手机回收,说明手机回收只要正确、合理地进行,是能够得到消费者支持的。

5 我国手机绿色逆向物流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和资料查找,本文认为我国绿色逆向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5.1管理秩序比较混乱,操作流程复杂。目前,我国市场上手机品牌、型号繁多,导致旧手机版本不同,零件新旧程度不同,回收的时间、地点也难以估计,回收过程中的资金、人员配置难以控制。回收分类工作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使手机逆向物流工作难度加大,规模成本大大增加。目前尚无相关健全的监管体系,手机逆向物流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同时,假冒手机的泛滥,进一步加剧了手机逆向物流的难度。5.2不确定因素较多。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网上购物。很多商家采用“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合同退换货运费”等促销策略吸引消费者到店试用产品,但有些企业利用过度美化的图片、文字和广告诱导消费者盲目购买。当消费者发现所购买的手机与自己的预期有些出入时,就可能出现手机回收逆向物流。而客户退回的手机种类、时间、地点等无法确定和控制,另外,由于产品质量、数量、包装等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退换货逆向物流也具有不确定性。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手机逆向物流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因为逆向物流系统中的仓储成本、运输成本、再加工成本会根据退回手机的情况而有所不同,这使得手机绿色逆向物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6] 5.3 消费者的主动性不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消费者手中的旧手机大部分都会闲置,也有少部分手机会被放到回收站进行回收,大部分消费者都支持手机回收,但仅仅停留在意识上,很少采取实际行动。

6对我国发展绿色逆向物流的建议

绿色逆向物流的管理涉及产品包装、运输、回收等多个方面,管理绿色逆向物流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而政府和企业是管理主体。逆向物流能否得到有效管理,政府是先行者,企业是主导者,同时也是受益者。绿色逆向物流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企业和社会都有重大影响。6.1政府。政府在绿色逆向物流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近20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绿色逆向物流发展的政策,但政府工作中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对于现有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金补贴标准》,政府应严格遵守并依法执行。应严格规范绿色逆向物流活动的每个环节,使社会物流活动符合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企业的废弃物回收处理设定量化要求;通过奖惩制度规范企业的行为,通过财政补贴、减税等措施鼓励企业发展绿色逆向物流;通过罚款、加税等措施对违反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进行处罚。其次,要制定明确的绿色逆向物流管理标准。政府需要制定一套明确的绿色逆向物流管理标准,合理安排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工与配合,对开展绿色逆向物流的企业给予指导和帮助。

加大绿色逆向物流管理标准的宣传力度,推动企业学习绿色逆向物流管理标准,规范绿色逆向物流工作。最后,要协助加强人才培养。政府可设立绿色逆向物流专题研究,学习先进的绿色逆向物流管理技术,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加强绿色逆向物流培训。6.2企业。企业应加强绿色逆向物流管理,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应从绿色逆向物流的发展中获益。首先,建议优化运输路线;其次,建议将第三方物流外包;最后,建议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近年来,苏宁易购、国美等电器零售商开始关注家电回收的逆向物流政策,积极响应国家家电下乡政策,让农村消费者享受13%的补贴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本文建议企业应尝试利用线上回收,互联网的发展给了回收加工企业直接接触消费者的机会。消费者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现在上门服务盛行,比如外卖送货上门、上门取货和快递等。网上也有不少手机回收的平台,比如“爱回收”、“极速回收”等。消费者可以在网站上回收手机、平板、笔记本等电子产品。回收流程也十分便捷,消费者只需要在网站上选择需要回收的产品类别和信息,就能立刻得到回收报价。如果消费者对价格满意,可以预约上门取货或到店回收,通过质检后,还能获得回收产品的奖励。

消费者足不出户便可完成整个回收过程。最后,电子产品废弃物应从源头上加以控制。企业应从产品设计阶段开始考虑原材料是否可以回收利用,摒弃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的“从摇篮到摇篮”模式[5],追求绿色创新设计,减少或杜绝使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原材料,使用易降解、可回收的替代原材料。6.3消费者。消费者应树立绿色逆向物流理念,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尽量消费包装简朴的产品,使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将旧电子产品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在家中回收或投放到回收站。

7 结论

中国政府和多数企业已逐步认识到绿色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在循环经济下,政府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绿色逆向物流的发展;企业积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推广绿色逆向物流;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也在逐步提高。我国逆向物流的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规范绿色逆向物流市场,对于环境生态、社会经济、企业发展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就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共建良好的绿色逆向物流环境。

参考:

[1]闫燕. 基于循环经济的手机逆向物流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5(3):54-56.

[2]达庆利,黄祖庆,张勤.逆向物流系统结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管理科学,2004(1):132-139.

[3]朱新艳, 高鹤云, 蔡珊.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废旧手机逆向物流模型研究[J]. 信息技术, 2019(4):19-22.

[4]杨鹏博,杨玲丽.跨境电商企业逆向物流浅析[J].合作经济与技术,2019(8):76-78。

[5]韩莉, 魏进, 王婉. 2004—2018年我国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研究文献统计分析[J]. 物流技术, 2019(4):57-59.

[6]张宝银,王波,吴宇.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政府激励与监管问题[J].中国管理科学,2006(1):136-141.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