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张茅探古》:因泉而名、因庙而兴的王家后乡老泉村

日期: 2024-08-30 21:03:43|浏览: 77|编号: 9188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古镇张茅探古》:因泉而名、因庙而兴的王家后乡老泉村

三门峡古村落

喧嚣过后,返璞归真,分享古村生活。

公共帐户

此公众号已被封禁

编者注:

张茅古镇历史悠久,王家后、下市两地都曾是张茅的一部分,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桥汉古道北桥路。《张茅教育印记》出版后,以陈宝玉、刘雷霆为首的张茅人,将继续把“张茅现象”发扬光大,积极筹备《探寻张茅古镇》一书,系统地“寻根问祖”,“搜罗原生态文物,延续中华文化之根”。“莫说春光无人赏,野花开蝴蝶自然来”,特发一二,就为了抛砖引玉,让张茅古镇的文化之光熠熠生辉吧!

老泉村一定很古老,老泉寺就在老泉村,老泉村里有一处泉眼叫老泉,这是我对老泉村的直观感受。

我对老泉寺的了解,还是来自于2015年编辑《古镇张茂》时,对《老泉村旧仙宫剧场》一文的体会。2017年4月29日,我去王家后路过老泉寺,走进老泉寺实地考察,当时门没开,就在寺外走了一圈,留下一些感想。

2024年7月6日,我和王家后乡老泉村关帝组的陈伟老师约好早上八点在老泉寺见面,一起去老泉村参观玉皇庙,我转进去调查了一会儿。刚出玉皇庙就接到陈伟老师的电话问我在哪儿。十分钟后,我到了见面地点老泉寺。按照他的安排,我先调查了老平顶山庙,然后考察了关帝村的古树、关帝庙,最后重点考察了老泉寺。

老泉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十五日立的“禁令碑”记载:“单县东有老泉山,山上有圣寺,久有不衰”。

老泉山脚下有两处泉眼,十分古老,名老泉。一处位于老泉寺北面十余米处,一股清泉从山涧顶部流入泉眼。另一处泉眼位于此泉眼北面稍低处,长约十米,十分幽暗,水草茂盛。

正是有了这两口清泉,老泉村千余人的生存才有了保障,老泉人才得以千百年来繁衍生息。

2. 老泉村历史

1. 简介

老泉村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西南部。全村有关地、杨树坡、郭(夹沟)前、郭(夹沟中)、郭(夹沟后)、东秦(嘉善)、西秦(嘉善)、三里岙、张家塔、东(陆家)村、西(陆家)村等11个村民组。

据1936年版《单县志》卷四《行政建制》(单县第五区张茂所辖村)载,第五区下设44个乡镇,共391个村,东秦家山、郭家沟、陆家庄属第四十堡,西秦家山、后郭家沟、三里岙属第四十一堡,李湾村、杨树坡村属第四十四堡,但未查到“老泉村”和“关帝村”的记载。

我打电话给关帝村年近九十的老干部张宝荣先生,他说,传言“关帝村”原来属于小里山村,“羊屯头”在张茂村,“后郭家沟”属于“羊屯头”。老泉村就是1954年成立的老泉大队,在这之前,没有老泉村这个名称。

王家侯乡设立较晚,1956年3月王家侯乡为赵沟乡,属张茅中心乡管辖,1958年1月划归张茅公社管理,1961年4月从张茅公社分出,成立王家侯公社。1965年3月并入张茅公社。1975年3月,由张茅公社设立王家侯公社。1984年1月,公社改制为乡。2005年11月底,原柴瓦乡并入王家侯乡,统称王家侯乡。

清光绪十年(1884年)在老泉寺竖立的《南三老泉社捐田牛马碑》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南三老泉社的管辖范围:“东社:寨子坡村、王家后村、西韩村、肖村、杨树坡村;西社:荔湾村;老泉:东秦家山、西秦家山、关帝村、胡里坝村;南社:前窑村、余家河”……早在明清时期,多数州县在区域划分上,实行“乡、社、村”制,即县下设乡,乡下有社,社带村。村庄社区祭祀活动,往往以一个或几个村落的寺庙或庙会为纽带,老泉也不例外。

解放后,老泉村历任支部书记有郭狗丹(下市人)、张铁闯、宁淑芳、张拴喜、宁天罡、宁铁忠、董十芳(今王家后乡东庄村人)、张杏芳等。 、何建霞(兼乡镇干部)、宁金刚、宁文喜、郭小强(现任)。

2. 姓氏

老泉村主要姓氏有宁、郭、张、陈、刘、马、赵等。

郭家沟居民主要为宁姓,宁姓是从宁家窝来。

关帝村原本只有石、张两户人家,石家来自黄河边的石家滩,现在那里已经没有了人家。关帝村现在有张、宁、陈、苏、赵等几个姓氏,其中宁姓来自三里洼,陈姓来自窑头村,苏姓来自张茅乡苏村。

东秦家山群中,几乎所有人都姓宁,来自宁家窝,只有一户人家姓张。

西秦家山群中有两大家族,一个是郭家,一个是陈家,陈家来自窑头村。

东陆家庄组和西陆家庄组以张姓为主,宁姓的并不多。

张家几乎全姓张,还有一户郭姓,来自杨树坡村。

杨树坡村郭氏家族从黄帝村郭氏第二支中分离出来,于1880年前后来到杨树坡谋生。当时这里还没有正式的村落,只有大地主张茂家族的祖先张绍谦的吊脚楼村。从此,他们建房、立村、经商。如今杨树坡村郭氏族人已由解放初的50余人发展到如今的200余人。

三里岙一伙人都是宁姓,来自宁家窝。

3. 老泉村的寺庙

1. 老泉寺

1.老泉寺简介

老泉寺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原张茂区)东北部王家侯乡老泉村,距陕州区政府39公里,距张茂乡政府7公里。

老泉庙位于老泉村中心,在村民称为“瓜坡岭”的山角,坐北朝南,庙台上有四座主窑庙,前原有祭祀殿宇,戏楼清净阁西侧有朝洞窟,东西两侧各有五间对称的两层厢房。

沿几级两米多高的台阶走下戏台,可走到两侧厢房的底层。

戏台南侧有坐北朝南的古戏楼,称歌舞楼,共两层。戏楼两侧各有两道门,供化妆间等辅助用房使用,是老泉寺的正门,现已坍塌,不复存在。

312省道旁老泉寺北墙上有“老泉寺”的介绍:“老泉山九仙宫及供养殿、歌舞楼、净心阁修建”。山虽不高,但仙人有。该寺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十月,清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竣工,清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月重修。

现今老泉寺的四座主窑,自东至西分别供奉关帝、龙王、观世音菩萨、马王,西侧朝东的窑洞供奉祖先,四角还供奉着其他神祇。

老泉观初建时,供奉王母、龙王、马王、牛王、山神、土地神、青苗、祖师、关帝,其中以九仙为最尊贵。”九仙宫故名。

老泉寺最出名的就是歌舞楼,或者说是戏楼。1988年版的《单县戏曲志》记载了“老泉村九仙宫戏楼”,2016年崔九龄的《古镇张茂》也重印了它。今天的实地考证,让我有了更真实的感受。

“厅内有歌舞演出,有歌舞楼。”戏楼坐北朝南,为单檐硬顶砖木结构。戏台面宽7.4米,进深6.4米,高1.7米,台口至檐口高3.3米。戏台用木板搭成,将台基与舞台隔成两层,上层为演出区,下层中间有门,两边建有窗户,为演员的起居室。

戏台入口上方檐下有木雕凤凰牡丹连环纹,宽0.33米,与戏台等宽,两侧为三幅对称砖雕牡丹纹。

亭子东西两侧有化妆室,面阔2.08米,进深5.3米,也分两层。

九仙宫戏楼的独特之处,是建筑正面两侧各有五间对称的两层观景房,房间也为单檐硬顶砖木结构,五间房总长15.4米,下层通高2.35米,上层至檐口通高1.6米,进深5.2米。

东望厢房北山墙上有砖雕人物、花卉、鸟兽等图案,长1.85米,宽1.2米,1988年记载为泥土覆盖,现显示为砖封。这里原本是一扇门。在老泉学校任教多年的郭妙堂,让年逾七旬的妻子陈米拉,将庙宇与东望厢房北侧之间、紧邻312省道的墙上的小门打开。

剧场两侧的化妆室已经倒塌,这里原来的两扇门已经无法通行,东北门如今已经成为寺庙的唯一入口。

据关帝组村民陈吉塔介绍,庙台上的四孔主窑原来有回廊,墙上有椽子插入的痕迹,这个回廊应是祭祀殿。

戏楼对面有一座高步阁,名清净阁,现已毁坏,后来被用作教室。

据在老泉村当了30年干部的78岁陈奎先生介绍,这里每年有四次庙会,分别是正月二十三、三月十五、六月十八、九月二十。老泉庙会期间,香火旺盛,热闹如集市,民间还常常唱戏祭神,旱天祈雨。

每逢庙会,妇女、儿童在楼上观戏,达官贵人到清净阁观戏,村民男丁则聚集在院内观戏,两侧观戏楼的下层,为商人的仓库。

这里演出最多的剧种是蒲剧、眉湖剧,著名蒲剧演员王存才表演的《挂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见单县与晋南蒲剧的交流早已融为一体。

老泉庙在历史上一直是交通要道,曾连通古崤韩道和黄河水道,繁华一时,无论是王家侯、昭里河、东庄、燕山、庙前、朝阳等乡亲经过杨树坡、张家格达、好韩坡进入张茅古镇,还是宁家窝、双头、后村等地乡亲经过樱桃山、东秦家山、西鲁家庄进入张茅,老泉庙都是不可逾越的中转站。

2008年,穿过王家侯乡的314省道贯通,修建了横跨老泉庙沟的桥梁,老泉庙至今仍是王家侯、老泉等北山区村民前往张茂镇及三门峡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2. 老泉寺古碑

老泉寺现存古代碑刻四处,其中:

(1)现存最古老的碑文为“增建九仙宫、献殿、歌舞楼、清净阁”,位于原清净阁(后改建为学校教室),碑高约2米,宽0.75米,厚0.15米。

据碑文记载,歌舞楼、清净阁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十月,竣工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由慈善家刘士元、宁振东二人发起,共筹得白银一千余两。其中,捐银四百余两的恩人有十人,捐银最多者六十两。捐银者有德圣号、泰祥号、庆圣号、万圣号、文圣号、长泰号、和号、恒圣号等。

1988年版的单县戏曲志推测,戏楼(歌舞楼)似乎是明代建筑,个人认为根据《老泉山上九仙宫及供奉殿、歌舞楼、清净阁修建记》记载,应为清代建筑,距今百米之遥,距今已有两百年历史。

东侧观礼厢房旁立有一块巨大的功德碑,碑上铭文不甚清楚,碑立时间尚不明确,可能与老泉山上的“修建九仙宫及供养殿、歌舞楼、清净阁”同时立起,碑高2米,宽1.5米,厚0.75米,厚0.3米。

碑文中提到的数百名捐资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山西省南部的稷山等县。

位于台下墙壁左侧,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十五日所立的“禁令碑”,碑宽1.2米,高0.8米,嵌于墙内,厚0.12米左右。

碑上规定了“赌徒”、“小偷”、“庙会贼”等的处罚标准。

寺院北侧主窑东部一、二洞之间,有光绪十年(1884年)所立“竹南老泉三会捐田牛马”碑。

碑高约2米,宽约0.7米,厚约0.2米,其中一面的字迹最为清晰完整,全文如下:

竹南老泉三社捐献土地、牛马碑文

東方社會:

寨子坡村捐赠硬币55440枚

王家后村捐赠77829枚硬币

西韩村、肖村捐赠币41119枚

杨树坡村捐赠硬币56104枚

西方社会:

荔湾村捐赠70540枚硬币

老喷泉:

东秦嘉善捐赠 45,618 枚金币

西秦家山捐赠30373枚金币

关帝村捐赠56104枚硬币

狐狸村捐赠了13,328枚硬币

南方社团:

前窑村捐赠31744枚硬币

捐赠了 9,468 枚硬币

捐赠了 40,731 枚硬币

张家塔捐赠了13999枚金币

东路家庄捐赠58188枚金币

西路家庄捐赠15097枚硬币

三大社会效益:

刘长发、王长春、郭长治、郭观树、郭长友、马振江、宁发源、宁法荣、郭志宇、史发昌、张丰昌、宁发长、宁发荣、马小康、张从金、张怀丽、宁发义捐款五百枚

侯汉友捐献银币五枚

木工:刘廷平、王恒达

瓦工:王庆林、刘世军

石匠:吴吉富、宁可发、苏志新

画师:李文英

清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月初一,

此碑文对于研究老泉村的地名、姓氏、经济、文化和历史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另一侧碑文散落,依稀可见“三会总施主……”,其余几乎已看不见,不过立碑日期却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有意思的是,两边碑文的时间相差10年,或许是为了充分利用此功德碑,节省一些成本。

3. 二龙山寺

因老泉山脚下有两处泉眼,乡民便将老泉山称为二龙山,后人又将老泉寺称为二龙山寺。据2016年9月20日立的二龙山寺碑记载:“二龙山寺为华夏第二大山,华夏第二大山为二龙山寺。”龙山寺位于陕州区与湖滨区交界的白山北侧,与北山寺隔谷相望。春秋两季,雾气弥漫,犹如置身仙境。寺院位于十里沟之巅,泉水潺潺,景色幽静,飞檐翘角。阙瓦与丛林怪石相映成​​趣,更显寺院幽静。东峰上几块形似大象膜拜的巨石,更增添了寺院的神奇魅力。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农历六月十八,龙王生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大典。

关于二龙山寺有两种传说。

传说一:老泉寺始建于唐代,盛于明清。

传说二:二龙山寺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相传九月,后周布政使赵匡胤率军经过单县王家侯老泉村,恰逢连夜雨,山洪暴发,人劳疲惫,马患重病。赵匡胤心急如焚,拜访当地高人,告知深山中的观音庙能普照人间,拜谒便能如愿以偿。赵匡胤在庙里留宿一夜,跪拜祈求神迹。观世音菩萨出现在他的梦中,让他到庙前的深泉水中沐浴。赵匡胤感恩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即位后重建了寺庙,并命名为二龙山寺。

2. 平顶山寺

平顶山庙位于王家后乡巴山南麓,老泉村郭家沟村东南,古(木心)树岭(又称禅树岭)上。为郭家沟宁氏于康熙年间所建,宁君照、刘成龙、何绍敏等塑像三尊,并改石为砖,以坚固。乾隆年间重修。道光年间,扩大重建规模,原址不改,对残缺部分稍加修缮,始建为寝宫,又新建与献殿相配的建筑。前开大门,后改设格子窗。道光四年(1824年)闰七月落成,碑文镌刻于石上。该县学生宋更新题写。领导:宁有富、宁杰、宁胜、宁建志、宁建发、李西岭。捐助人:宁希耀、宁建友、宁有志、宁建中、宁曦□、宁晓□、梁明杰。画主:段国富、宁希俭。

关帝村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王家后乡老泉村关帝村东,距老泉庙仅一里路。关帝村的由来,据说这里的田地都是老泉庙的庙产,村东头的关帝庙有待考证。

关帝村东头路边,有五棵200多年的桉树,全都长在岩石缝隙中,虽然是空心的,但依然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是村民纳凉避暑、休闲聊天的好去处。

关帝庙位于五棵枣树之间,四周环绕,始建年代不详,原庙宇为石腿、砖帽、平顶窑洞,后因年久失修,已坍塌。后村民陈伟等人捐资在原址重建庙宇,并于当年八月十日竣工。现庙内供奉关帝、龙王、观世音菩萨,每年农历七月十三为庙会日。

4. 老泉学校

新中国成立前后,老泉寺曾先后成为私立学校、联办学校、小学、中学、村委会,直到1998年,老泉学校和村委会才迁出寺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茅区划分为22个乡,各乡建立联办学校,校址设在乡政府驻地,赵沟乡老泉联办学校校址设在老泉寺,建有小学。

当时老泉学校是北山最大的学校,老泉村、王家后村、赵里河村、岩山村、东庄村、庙前村、朝阳村等村的学生均在这里上学。

老泉村青年学生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特别是郭(家沟)侯村涌现出不少大学生,有的家庭甚至全是大学生,因此老泉村一度被誉为“大学生村”,并培养了宁旭伟、张宝荣、张铁成等市、县级干部,以及宁天刚等优秀企业家和社会有用人才。

5. 英雄坡

老泉村张格大村至东鲁家庄村凉上村的一段便道,被称为英雄坡,过去这里也是王家侯、昭里河、燕山、东庄、庙前、朝阳等地人民进入张茅的必经之路。

关于好汉坡,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张茅乡南山有一个少年,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饭量大,对母亲十分孝顺,经常从张茅北山(今王家后乡)挑煤,路过老泉好汉坡,拿到张茅集市上卖,以养家糊口。

有一次,母亲等了儿子四天多(正常情况下一趟来回要两天),儿子还没回家,就蒸了一竹篮馒头,到北山上看个究竟。到了好汉坡下,碰见了儿子,儿子大概几天没吃饭了。吃过饭后,儿子身体强健了许多,便把煤放在一头,母亲坐在另一头,两人直奔好汉坡顶,好汉坡因此得名。

好汉坡遗址至今犹存,但已许久无人涉足。

6.老泉村经济

老泉以山、泉、庙而闻名,但这个村子却不那么出名。然而,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老泉村人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业,一度成为陕西名村,被县评为小康村。

老泉村现有户数367户,1241口人,总面积9000亩。土地面积3638亩,其中退耕还林1238亩,耕地2400亩。有基本农田保护区26处(206.4725公顷)。全村有党员39人,村委会干部5人,监事会干部3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全村有低保户39户,53人;五保户5户,5人;残疾人户58户,63人。,养殖。其中养猪户8户,养羊户5户,有蘑菇种植袋,有核桃树500亩。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

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以支部书记郭小强为组长的村委会和全体村民抓住机遇,共同努力。

关于作者

董振民,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乡人,三门峡市社会科学专家,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河南省瑶族及瑶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飘飘》执行主编、《张茅教育印记》执行主编。

陈伟,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侯乡(原张茂乡)人,陕州区政协委员、三门峡新联委员、陕州区新联副主席、陕州区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三门峡海味香文化传媒负责人,开办《樵罕春秋》,聚焦樵罕遗迹,探寻峡城故事,助推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

策划:尚博仁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