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炭步大涡讴村村民为何不姓欧?“启二公”留下来的旧谱可否找到答案?

日期: 2024-09-02 14:04:09|浏览: 73|编号: 9253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古村】炭步大涡讴村村民为何不姓欧?“启二公”留下来的旧谱可否找到答案?

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时事时事,尽在《花都人物》

智氏宗祠位于炭步镇大窝村自然村欧村。欧村依山而建,位于铜鼓岭西南,村西一公里处为芦苞溪,与三水区范湖镇一溪之隔,是花都西南边境村落之一。

欧村,原有欧姓人在此开村居住,故名欧村。据康熙《滑县志》记载,县境西部有一“欧村”。后来欧族人逐渐迁走,支族人迁入,不断繁衍生息,现改称欧村。居住于此的村民以支姓为主,人口700余人,分为三个经济社团。欧村、太平村、大窝村均归大窝村委会管辖。

村庄建设故事

相传欧村是由一位欧姓男子所建立,定居后子孙繁多,人口近万人,远远超过周边村落,是当时最大的村落之一。村落建筑规模庞大,从现村落所在地向东南一直延伸到现罗村,占地面积很大。村落道路众多,水路为西边的芦苞溪,交通四通八达。

传说在欧氏开寨之前,这里曾是一个拥有万口人的村落,但被朝廷给毁掉了。据说村里有一群“坏小子”,仗着族人众多,作案手段十分猖獗,经常在村子附近的要道上抢劫百姓。有一次,一批上交朝廷的贡品,在经过附近的芦苞河时,就被这些坏小子抢走了。这件事惊动了朝廷,朝廷下令严惩这个村子。大批朝廷官员和士兵赶到,一夜之间,这个村子被夷为平地。村民们不是死亡就是逃亡,这个拥有万口人的村子成了一片废墟。

智家先祖从三水土塘村出发,赶着鸭子,到处寻找合适的居住地,沿途养鸭卖鸭为生,走走停停。路过欧村,觉得这里风景秀丽宜人,便在附近的松岗落脚,在山上搭起草屋居住,在鱼塘边养鸭,过着悠闲的生活,温饱问题不大。转眼间过了一段时间,有一次,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大雨,引发了一场水灾,洪水漫到了草屋门口。智家曾祖父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搬到欧家原来居住的地方,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据村民智长业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在村里挖建房地基时,多次发现一些碎石块和瓦片,猜测是曾在此居住的欧家使用过的。近年来,在欧村与罗村交界处,发现一些盖房时用过的碎石块和瓦片,以及一些不完整的生活用具,可能就是欧家使用过的。

关于欧家的建村,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欧家原本居住在现在的顺德,后来一路迁到了现在的欧村,在那里搭了一间茅草屋居住。欧家定居几年后,欧村的智家祖先从三水土塘下村来到这里,以放鸭为生,在离欧家家几百米远的地方定居下来。由于两家人的房子相距不到半里,所以来往很密切。欧家觉得智家为人正直友善,就邀请智家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在自家旁边盖了一间房子,两家人成了邻居。

几十年后,两姓的后代依然通婚,但欧姓的人口远少于智姓,于是欧姓决定迁回顺德,智姓日渐繁盛,子孙也越来越多。迁回顺德的欧姓依然与智姓来往密切。清光绪年间,智姓后代修建了智氏宗祠,并请顺德的欧姓为宗祠题字。

上村上家的由来

村民对欧村智氏祖先建村的过程感到困惑,族谱会给出答案吗?据了解,记录欧村智氏起源的族谱一直由村里长辈保管。文革后,只剩下唯一的一份旧族谱,被称为“齐二公”。齐二公名叫智齐,是家中的老二,所以村里人都叫他“齐二公”。他出生于清末,毕业于广东陆军学院。建国后,在中山大学任教。1976年回到村里,去世前把族谱交给族人智赞会保管。2018年,智赞会把族谱交给智齐康。几经周折,旧族谱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可惜旧族谱因虫害而残缺,只有正面部分较为完整,记载智氏迁居欧村过程的部分已缺失。

根据大村支其康提供的《支氏源流》及访谈材料,支氏发源于河南信阳县,该县是黄河流域古代中原重镇。唐末,支元珍南迁,为两广支氏始祖。支氏为早期广东七大姓氏之一(南宋大批中原人迁徙至南雄珠玑巷之前)。支氏发展数千年,子孙繁衍生息,遍布两广四十多个县区,部分支系迁徙定居江西、安徽、四川等省,其主要集中聚居地已由中原地区转移到岭南地区。

智氏家族是岭南人,智氏公认的祖先是智元振。欧村智姓,由智元振传至二十世祖智文华。智文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土塘下村(今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养鸭,迁居罗村堡东竹岗清湖村(今欧村境内),生有四子,分别为从禹、从胜、从银、从居。智文华传给玄孙智云高、智云翰,因北江泛滥,二人迁居欧村。兄弟二人在此定居后,成家立业。智云高娶任氏,生下三子,分别取月溪、月东、月武。支云翰嫁给谭氏,生下两个儿子,分别叫月胡和月洲。其中支月熙,嫁给王氏,迁居谭埠镇袁爪,成为该村的开村始祖。支月栋,又名东胡,为纪念他,在欧村下社修建了东胡楼。欧村支氏现分为支月栋、支月胡、支月洲三个支系。三位年轻祖父的后代历经沧桑,在这里繁衍生息。

支氏宗祠现状

清光绪八年(1882年),智氏族人落户欧村上社,筹建智氏宗祠。该堂历年未重修,瓦片已长满杂草,整体结构基本完好,保存完好。堂面朝东、三厢两进。建筑面积255平方米,面临风水塘,视野开阔。主体建筑为青砖砌墙、花岗岩石脚、带锅耳的封火墙、灰塑博古脊、灰筒瓦。从外观望去整座堂,古老的青砖外墙和保存完好的各类木雕、砖雕、灰塑脊,无不展现出清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前廊梁枋饰以花果纹、卷草纹木雕,卷草纹木雕保存完好;檐部饰以花草纹木雕,保存完好。正门嵌有花岗岩门夹,石门背面镌刻“智氏宗祠”四字。前廊二间厢房饰有虾梁、石狮、异形斗拱、拱券,青石门头雕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后殿面阔三间,前有两道廊子,左侧廊子用砖砌成墙体,天井用花岗岩石板铺成,杂草丛生。前门左侧及左侧廊子用青砖砌成。殿内瓦片漏水,梁架龟裂,墙面用石灰水涂抹,斑驳的墙壁上依稀可见壁画。地面红砖已全部损毁。2010年4月被公布为广州市花都区登记文物单位。

智氏宗祠是智氏家族共有的建筑物,曾是村民聚会议事、学生读书的地方。建国前,这里曾办过一所私塾,任教的是三水的范先生,欧村适龄儿童都到此读书,当时约有20名学生,学费以粮食为主。

建国前,智氏族人在祠堂有举行灯会、祭祖、舞狮表演等习俗活动。每逢春节,村里的年轻人便在祠堂舞狮、拜祖,祈求祖先保佑。白云区高增的罗洪师傅应邀到村里传授武术,在祠堂里教年轻人武术,以洪拳为主,还传授舞狮动作。如今,祠堂是村民祭祖、办红白喜事、休息娱乐的公共场所。

勤劳的智氏村民

和炭步镇大部分村庄一样,欧村村民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作物。除种植红薯、土豆、蔬菜等作物外,每户还种植少量的荸荠(荸荠),收获后直接食用或煮熟当蔬菜食用。过去,每户饲养一两头猪,几只鸡鸭。大部分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靠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民国时期,有少数村民脱离农业生产队,离开村子到别处寻求发展。其中,支赞秋到广西玉林拜师学艺,从当学徒开始,跟师傅学做镜画,后来自己做起了镜画生意。后来,他的儿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炭步镇开了“秋记”玻璃镜画店,一直营业到现在。

民国时期,餐饮业成为欧村的特色产业之一。欧村除农业生产外,还有几户人家做起了餐饮,开起了茶馆、茶室,生意红火,生意兴隆。如支赞秋的父亲在离村两公里的大窝围开了一家茶馆。支裕宁、支志宁兄弟俩则合作,在三水范湖镇共同经营“关南”茶馆。

支普宁在三水独树岗开了一家长真茶馆,面积有一百多平方米。他们开的茶馆以早茶、早餐为主,售卖各种糕点、点心,不提供餐食。包子有叉烧包、生肉包、莲子包等,糕点有芋圆饼、菱角饼等,还有干粿条、蒸排骨、蒸排骨等必不可少的早餐。顾客多为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中老年男性,女性顾客极少。

因此,茶馆生意不受农忙、农闲影响,不分淡旺季。欧村的酒楼、茶馆经营者有着丰富的餐饮经验,对自身饮食也有一定的要求,逐渐形成了如今欧村人的生活饮食习俗。家常菜都是由妇女做,逢年过节办宴席,男人必须下厨。宴席上有白切鸡、卤鸭、卤鹅、粉丝虾、芋头肉、笋干虾仁等必备菜肴。

20世纪50年代初,欧村村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把开发矿产资源作为经济支柱之一。欧村后山蕴藏着相当数量的煤炭,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少量开采。1958年,欧村组织人力开采后山的煤炭,开设了欧​​村煤场。欧村后山上的红黑色泥浆被当地人称为火山灰土,这种土经直接窑冶炼后,成为制造水泥的熟料。20世纪70年代至1985年,欧村山脚下有多座直接窑,每天都有火山灰土熟料产出。1998年4月,煤矿和粘土场因安全问题关闭。

智氏家族人才辈出

支有秋,又号新有、建泉,1927年组织募捐修建龙珠桥。广州沦陷后,他任广州红十字会会长。

支伯根是广东粤剧学校文革后首届毕业生之一,2018年12月13日,他带队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国家皇冠棕榈剧院演出。

1962年出生的支伯通,天生残疾但从未放弃,多次被区、市残联评为先进个人,担任广州市残疾人协会副主席。1973年出生的支其康,现任佛山市敏捷时代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三水范湖开发区招商服务中心总经理,积极支持和关心支氏宗亲事务发展,同时还是广州市红拳协会会员、花都区武术协会会员,曾带队参加2017年全国传统武术比赛、2019年第八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等赛事。

支俊林被团广州市委评为“广州最美村官”、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花都区评为“2014年度感动花都十大好人”。

支少伟出生于1970年,在部队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后进入公安部队参与抢险救援,再次荣立三等功,2010年担任区政府公务员时荣立三等功。

2009年,欧村村民及族亲集资重建东湖直公庙,并修建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东湖楼一座,作为村民的娱乐场所。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