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EE专题速递 | 高通量毫米波无线通信(2021,No. 4,洪伟教授)

日期: 2024-09-25 12:02:45|浏览: 17|编号: 9783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FITEE专题速递 | 高通量毫米波无线通信(2021,No. 4,洪伟教授)

【FITEE 2021年第4期出版《高吞吐量毫米波无线通信》特刊,由东南大学洪炜教授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岳光荣教授和东南大学王海明教授担任助理编辑,华中科技大学葛小虎教授等担任特邀编辑。特刊收录2篇综述、10篇研究论文和1篇通讯。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专题目录

社论:

概括:

2.

3.

研究: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沟通:

14.

【社论】

FITEE 高吞吐量毫米波无线通信特刊简介

洪伟1、岳光荣2、葛小虎‍3、王海明1

1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中国

2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中国

3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武汉,中国

摘要:现代信息社会中,移动通信是实现信息高效流动的基本手段,近年来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已投入规模商用,目前5G长期演进及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6G)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高吞吐量无线通信的核心资源是频谱,因此毫米波(-Wave, )频段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高吞吐量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需要对频谱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利用。毫米波无线通信的发展呈现以下三个重要趋势:

1、新的毫米波传播特性和信道模型正在应用于更多的用户场景。

2、采用先进技术的高吞吐量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出现。

3、采用新技术的新型宽带、低功耗、高性能毫米波器件正在开发中。

本期专刊涵盖了高吞吐量毫米波无线通信的热门研究方向,包括毫米波传播测量和信道建模、天线、放大器、基带信号处理、系统设计、OTA测量等。相关研究内容可以使对毫米波无线通信或相关领域感兴趣的人受益。

介绍:

引用格式:

洪伟,岳桂林,葛晓辉,等,2021. High-wave.Front Eng,22(4):437-440.

【概述】

光纤到户场景中的 Q 波段毫米波通信

何超1、任志雄1、王翔1、曾焱1、方健2、侯德斌3、蒯乐3、卢蓉3、杨世林3、陈哲3、陈继新3

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中国

2中国北京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3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中国

摘要:无论在室外长距离通信还是室内短距离通信中,毫米波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受限于高路径损耗和穿墙损耗,毫米波室内覆盖是重点和难点问题。近两年,随着第五代固定网络接入技术(Fifth Fixed,F5G)的兴起和光纤到房间(FTTR)技术的引入,无疑为解决毫米波室内覆盖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FTTR基于铺设在每个房间的光纤基础设施,为高吞吐量毫米波通信创造了大带宽的连接通道,让毫米波能够全面、高效地覆盖每个房间。同时,毫米波频段的高穿墙损耗为消除跨房间无线通信系统间的干扰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为高吞吐量零干扰家庭无线接入奠定了基础。

为推动毫米波技术的应用,中国无线电管理部门于2013年发布了用于室内无线接入的Q频段(42-48GHz)频谱,东南大学洪炜教授牵头制定了Q频段和IEEE 802.11aj通信标准,该标准基于单载波系统设计,降低了对射频器件的动态范围要求,降低了毫米波技术商用的门槛。本文首先回顾了近20年来的家庭接入技术,包括非对称双绞线、电力线、同轴线等及光纤接入技术,然后介绍了毫米波无线局域网技术,重点分析了Q波段毫米波通信物理层链路、Q波段毫米波射频芯片现状、毫米波天线设计,结合目前云端虚拟现实(cloud、cloud VR)等新应用的产品化节奏进行探讨,最后介绍了Q波段毫米波样机及测试结果。文章最后对新型FTTR架构下毫米波技术的挑战进行了展望,包括波束成形、漫游、高效射频天线设计、精简协议与系统集成、标准化和非通讯应用研究等都将成为家庭毫米波技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IEEE 802.11aj标准主要支持单载波(SC)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两种通信系统,通过引入单载波系统,降低信号的峰均比,从而降低射频器件的动态范围要求。通信模板最大支持64-QAM,在4个空间流的情况下可以支持14Gb/s的峰值速率。目前的毫米波功率放大器效率不高,为了进一步对抗路径损耗,需要高增益和高效率的CMOS PA、全集成天线设计和波束成形、跟踪等技术,需要持续考虑。

Cloud VR应用对网络质量要求更高,2019年VR分级标准中,旗舰级VR要求端到端带宽达到3Gb/s以上、时延小于5ms,为保证Cloud VR业务体验,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专门针对Cloud VR提出了切片架构,成为家庭毫米波通信的重要工具,当前光接入网正在从GPON大规模向10G-PON迁移,为高带宽毫米波接入奠定了回传网基础。

Q波段毫米波原型机工作在540 MHz和1080 MHz带宽时,可实现发射和接收环路信噪比分别达到25 dB和20 dB,在16-QAM@1080 MHz调制模板下可实现单流2 Gb/s带宽的通信速率,而工作在64-QAM时,最终可通过4×4 MIMO支持10 Gb/s以上的速率。

介绍:

毫米波原型机环回测试结果()

引用格式:

何超、任、翔、曾彦、方建、侯德斌、乐快、卢荣、杨、陈喆、陈吉新,2021。光纤到户的家庭浪潮。的,22(4):441-456。

【概述】

毫米波系统中综合通信与定位技术

杨杰1、徐静1、李晓1、金石1、高波2,3

1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中国

2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深圳

3移动网络与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中国

摘要:随着第五代(5G)移动通信系统的商业化,人们对5G和6G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显然朝着更加智能和软件可重构的方向发展,能够提供连接一切以及感知、控制和优化无线环境的能力。因此,利用毫米波的高度定向传输特性进行通信和定位集成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本文阐述了毫米波系统中共享相同硬件架构和算法体系的集成通信和定位技术;天线阵列和模型驱动神经网络的通信定位集成技术;并为定位辅助毫米微波通信提供全面指导。

一体化通信定位技术通过共享无线通信基础设施和时频空资源,在硬件架构和算法系统层面实现了先进通信与定位技术的高度集成,通过高速、高速率的通信定位协同,通信定位联合设计打破了传统二者分工合作的模式,在一个系统中实现高吞吐量通信和高精度定位。通过信道估计得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SI)不仅是通信的基础,还蕴含了发射机、接收机及周围散射体的位移、运动等伴随信息,毫米波系统中的通信定位一体化以CSI或CSI相关参数为基础,更可靠的通信可以提供定位所需的更精确的测量,以迭代的方式实现通信与定位的互助与增强,此外更精确的位置估计降低了通信开销。

毫米波通信系统中的定位旨在根据基站或锚节点发送或接收的一组无线参考信号来估计用户设备或代理节点以及可能的散射体的位置、速度和方向。该过程重用了通信系统接收端已有的实时信道状态信息。

(1)基于超大天线阵列的定位

随着天线维度的增加,天线阵列辐射的近场区域距离也随之增大,因此用户和重要的散射体更有可能位于阵列的近场区域。标准响应模型允许使用新的参数来表征路径,即在平面波假设下,除了常规参数外,还可以使用源与参考点之间的距离来表征路径,因此近场效应有利于利用波前曲率联合估计源的距离和方向。该过程可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并可能消除参考锚点之间显式同步的需要。

(2)基于模型驱动神经网络的定位

为了克服基于纯数据或纯模型的定位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混合数据和模型的定位方法,即基于模型的神经网络定位。利用该技术可以设计具有理论定位基础的神经网络,可以解释和预测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结构,目前将神经网络与几何模型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很少,基​​于模型的神经网络方法显然保留了基于模型方法的优点(确定性和理论性),又克服了精确建模的困难,避免了对时间和计算资源的大量需求。基于模型的神经网络定位由测量模型、定位算法和神经网络三部分组成。

毫米波频段的电磁特性决定了毫米波通信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因此位置信息(包括速度)与毫米波通信的各方面相关,如自由空间路径损耗、多普勒频移、信道质量、波束方向等,以及阻塞和干扰程度。传统的毫米波通信完全基于估计的CSI,因此需要非常频繁的波束训练和信道估计过程来克服毫米波信号所经历的大路径损耗和高阻塞概率。在高精度位置信息的推动下,传统的基于CSI的通信方法可以转变为基于CSI和位置的混合方法。

目前的毫米波通信系统主要针对无线通信而非定位应用而设计,因此通过一体化毫米波通信与定位系统实现高吞吐量通信和高精度定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包括硬件非理想特性、通信与定位层的交互设计、跨设备信息的融合等。

关键词:毫米波;通信定位一体化;定位辅助通信;超大规模天线阵列;可重构智能表面;人工智能;神经网络

介绍:

位置信息辅助的毫米波通信

引用格式:

杨杰,徐静,李晓,史进,高波,2021。和-。的,22(4):457-470。

【研究】

密集城市地区的毫米波传播测量和集群信道建模

张培泽1,2、王海明1,2、洪伟1,2

1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中国

2中国南京紫金山实验室

摘要:随着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和2019年世界无线电大会(WRC-19)将24.25–27.5、37–43.5、66–71 GHz频段正式分配给国际移动通信系统,毫米波通信系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在全球进行大规模商用部署。毫米波具有路径损耗大、难以穿透等不利的传播特性,极大地限制了其覆盖范围,密集城区将是未来毫米波系统商用部署的区域和发挥大容量优势的主要应用场景。本文基于实测信道数据,探究典型密集城区场景及毫米波频段信道的多径聚类特性,为未来毫米波系统的传输设计和覆盖优化提供研究依据和实验基础。

毫米波信道测量系统采用高性能矢量信号源和矢量信号分析仪,构建可重构射频前端的双向信道测量系统。发射端采用宽波束喇叭天线实现扇区覆盖,其位置与现有4G基站的部署位置一致;接收端通过不断旋转高增益喇叭天线获取接收信号的角度信息。系统可灵活支持多频段、多场景的信道测量,实现空时频多维信道特性的获取。在密集城区环境和28、39 GHz两个典型5G毫米波确认频段开展了大量信道测量,建立了信道测量数据库。考虑到毫米波信道的稀疏特性,提出了改进的两步多径聚类算法,提升了聚类性能,在提高聚类精度的同时有效减少了算法迭代次数。基于实际测量和聚类结果,可以进一步分析环境因素对信道特性的影响,并根据结果在人口密集城区的视距(LoS)和非视距(NLoS)场景下建立完整的多径聚类统计信道模型。

信道聚类统计建模结果表明,密集城区通常存在5~8个多径散射簇,具体簇数量与环境密切相关;多径主要由建筑物、屋顶外表面的一次反射和二次反射引起,并且由于存在丰富的多径,在适当的系统配置下,通过抬高发射天线,毫米波系统在NLoS场景下的覆盖可以达到200米以上;与全向信道相比,簇内时延和水平角度扩展远小于全向信道,且均随着工作频率的增加而呈减小趋势,当接收机或用户处于同一水平维度时,全向和簇内接收角度扩展近似,且不随频率发生明显变化。对不同信道统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文统计结果表明簇内时延与三维角度扩展之间的相关性较弱。

综上所述,基于大量的信道实测数据和信道聚类结果,揭示了环境散射体与多径散射簇之间的映射关系,给出了反射、绕射等传播机制对信道参数的影响,并在典型频段构建了信道聚类模型,发展了适用于密集城区的三维信道统计模型,建模结果有效弥补了3GPP、ITU等模型因数据缺失而产生的不足。最后结合测量和建模结果对毫米波无线通信的物理层设计进行了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毫米波通信;聚类;衍射;多径信道;传播测量

介绍:

典型的密集城市场景中的两种主要传播机制:反射和衍射

引用格式:

张佩泽,王建军,洪伟,2021.密集城市中无线电和基波的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22(4):471-487。

【研究】

28GHz城市微蜂窝场景上下行信道空间特性

江涛、张建华、唐攀、田雷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国

摘要:本文对28 GHz城市微蜂窝(UMi)场景下上行和下行的水平到达角(AoA)进行了实验研究。目前频段的角度测量大多是在下行链路进行,然后利用信道互易性推断上行情况。虽然上行和下行的信道相关系数可以高达0.8,但并不代表它们完全相同,只有测量真实的上行链路才能准确描述其信道,这是本文的目的。在模拟上行和下行时,在基站和用户终端分别放置配备可旋转喇叭天线的接收机。为了提高角度分辨率,采用空间替代广义期望最大SAGE算法提取多径分量(MPC),然后采用空间瓣法对功率角谱中的MPC进行聚类。通过将MPC与环境中的物体进行匹配,发现直达传播和一阶反射传播分别为;通过将测量结果与标准信道模型进行比较,可以验证AoA的簇中心角在上行和下行链路中都服从高斯分布;最后,对AoA和簇内多径功率建立二维高斯模型,以反映它们的相关性。

关键词:信道测量;毫米波;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水平到达角

介绍:

簇内多径角度和功率分布

引用格式:

蒋涛, 张攀, 唐磊, 2021. 28GHz城市微带线与地层特征研究. 地球科学与工程, 22(4):488-502。

【研究】

车地通信中定向毫米波传播的实证研究

刘熙臣、杨林、于代忠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成都,

摘要:随着高速移动通信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高速车载通信系统有着迫切的需求,毫米波频段以其更宽的带宽、丰富的频率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毫米波通信系统的设计高度依赖于各种环境下无线信道的特性;因此需要对不同场景下的毫米波信道进行研究,现有关于长距离传输下毫米波通信信道特性的研究相对稀少,本文基于信道测量数据,研究了1900米长传输距离下41 GHz毫米波车地通信的信道特性,为今后长距离传输的车地毫米波系统设计提供研究基础。

41 GHz毫米波通信信道收发机数字基带由一个模数转换器、一个数模转换器、两片FPGA和一个芯片组成,芯片用于在接收机射频前端记录RSSI值。采用高增益10°半功率波束宽度(HPBW)定向喇叭天线。利用天线高增益,毫米波探测器可以在长距离传播造成信号高衰减后探测到毫米波信号。采用基于Golay互补序列对的时域信道测量方法完成场景中的车地信道脉冲响应(CIR)测量。

测量地点为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大道,接收天线安装在路边,发射天线固定在车顶,天线高度距地面2米。测量过程中,车辆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匀速向接收天线方向行驶,周围无其他移动车辆或散射体,无明显遮挡,发射机和接收机始终处于视距(LoS)状态。

结合实测数据,分析可知该场景可以建模为一个考虑地面粗糙度的双路径模型,从发射机到接收机共有两条路径,包括一条直达路径和一条反射路径。然而考虑光滑路面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并不相符。对于表面粗糙的介质,部分电磁能量会因粗糙表面的散射而损失。为了得到更好的结果,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引入反射系数。从结果可以看出,引入表面粗糙度之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深度衰落明显减小,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

测量的RMS延迟范围为2~35 ns,平均值为6.99 ns。可以发现,测量的RMS延迟扩展数据与对数正态分布Nlog(1.78,0.582)相当相似。除了分析RMS延迟扩展的总体分布情况外,还需要讨论RMS延迟扩展与发射机-接收机距离的关系,研究RMS延迟依赖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将发射机-接收机路径上的原始数据分成若干个单元,使得每个单元中的CIR可以认为是稳定的。随着距离的增加,RMS延迟扩展减小,这是因为窄波束天线过滤了大量的散射体,导致直达路径衰减得比散射路径慢得多。

提出了一种更加通用的功率延迟分布(PDP)模型,称为两阶段指数模型,该模型将功率延迟分布曲线分为两个阶段,两阶段指数模型涵盖了单阶段指数模型的所有适用情况,并且能够解决噪声底问题。

关键词:毫米波;双径模型;均方根延迟扩展;功率延迟分布;CI-TRH路径损耗模型

介绍:

引用格式:

刘林,杨宇,2021. 波在道路中的传播与振动研究. 振动与振动工程学报,22(4):503-516。

【研究】

星地高速移动场景下OTFS性能研究

李天石1、何睿思1、艾波1、杨幂1、钟张1、张浩翔2

1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国

2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北京,中国

摘要: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第六代,6G)相较于第五代(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应用场景和传输性能方面需要满足更高的标准。为了应对卫星、无人机、高铁等高移动性,6G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满足高达1000公里/小时的超高速移动场景的通信需求。空地一体化通信系统和高速通信业务的发展对下一代卫星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波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OTFS调制技术利用时延多普勒域信道的慢变特性,将信息符号变换到时延多普勒域进行传输,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和频率分集。与OFDM技术相比,OTFS在高速移动场景下的传输性能明显提升,且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更低的峰值功率比(PAPR)调制更适合高移动性的星地通信场景。本文主要研究OTFS技术应用于星地通信的性能及信号检测算法,利用最新的3GPP 5G非地面网络信道模型(5G NTN),在典型场景下进行深入的仿真分析与验证,对系统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OTFS发射机首先在时延-多普勒域进行数据符号复用得到Xdd,然后对Xdd应用逆有限傅里叶变换(ISFFT),再进行海森堡变换得到OTFS系统发射机时延。在接收端进行上述变换(变换和有限辛傅里叶变换)的逆过程,得到OTFS系统的输出信号Ydd。OTFS系统的信道估计通常可以在时延-多普勒域中将导频信号插入到RF域,利用导频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用于信号检测的信道状态信息。OTFS系统的性能与所采用的信号检测方法密切相关,由于路径传播和多普勒效应,时延-多普勒域中的数据符号会受到相邻符号的干扰,OTFS系统的性能会因干扰而损失,线性均衡方法通常由于没有干扰消除能力而性能较差。采用最小均方误差连续干扰消除(MMSE-SD)算法进行信号检测。

利用3GPP TR 38.811中的星地移动信道模型,研究了OTFS调制技术在星地高速移动场景下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OTFS技术比OFDM技术具有更好的BER性能,尤其是在高移动速度下。在相同信噪比的场景下,OTFS调制的误码率几乎不受多普勒频移增加的影响。然而对于OFDM调制,误码率随着多普勒频移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对比了LoS和NLoS条件下四种不同场景(密集城区、城市、郊区、乡村)下OTFS和OFDM调制的误码率性能,结果表明:在LoS条件下,郊区场景下OTFS系统的误码率与密集城区、城区和乡村场景下OTFS系统性能差不多,而在NLoS条件下,场景对误码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密集的城市,城市,郊区和农村场景中比较了OTF和OFDM调制的位表现。

比较了MMSE-SD和MMSE检测算法在不同速度和载体频率的情况下,使用NTN-TDL-B通道模型并考虑密集的城市区域,该载体间距对应于2.2 GHz和20 GHz。 S和载波频率,当位误差率为10-4时,MMSE-SD算法与MMSE相当。

关键字:延迟域名域;

介绍:

在三个不同的终端移动速度下OTF和OFDM之间的BER性能比较

引用格式:

Li,Ruisi He,Bo Ai,Mi Yang,Zhong,Zhang,2021。Otfs在At-6-GHz的Ato-6-GHz和-12(4):517-526。

【研究】

OAM-GSM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的建模和性能分析

Zhang Qi, Xiong , Li Qiang, Han Tao, Zhong Yi

中国武汉惠宗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信息与传播学院

摘要:随着5G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移动设备涌入网络,产生巨大的数据交互需求,这对未来的网络开发构成了严重的挑战。毫米沟通系统。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ES逐渐增加,OAM技术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受OAM状态编码和解码信号的想法的启发,本文与传统的通用空间调制(GSM)系统相比,设计了OAM-GSM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OAM-GSM Wave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带来重大的性能改进,并可以作为未来的移动网络进行候选解决方案。

OAM-GSM系统使用一个均匀的线性阵列(ULA),该阵列由MOAM在传输端传输天线元素它在源的二进制位中可以映射到不同的OAM状态,因此,通过选择和传输不同的OAM波来实现信息传输,此外,在OAM-GSM系统中,信息源的二进制位中的某些位用于天线选择,并且有些位用于星座符号选择。

在本文中,分离检测方法用于检测传统的调制符号,激活的天线矩阵和OAM状态时,判断OAM电磁波的OAM状态时,可以使用相位梯度方法来确定在接收到ORES 中的 norme the om am-sm-sm-sm-sm-sm-sm-sm-sm-sm-sm-sm-sm-sm-sm-sm sy。系统。

数值结果表明,与传统的GSM通信系统相比,尽管OAM-GSM毫米波系统具有更复杂的收发器机制,但其通道的容量和最大能量效率分别增加了80%和54%,通过采用拟议的通道预言算法,该算法是无效的,该系统在91.5%中均降低了oam-gsm-gsm毫米系统。良好的性能,可以用作未来的移动网络。

关键词:轨道动量;

介绍:

引用格式:

,Xiong,Qiang Li,Tao Han,Yi Zhong,2021。

【研究】

用于性能的空中测试的空间褪色通道繁殖技术:概念和实验验证

Fan Wei1, Lassi 2, Pekka KY?STI2,3

1安坦纳繁殖和毫米波系统实验室,丹麦9220阿尔堡大学电子系统系

, 90014 Oulu,

3中心,无线通信,奥卢大学,奥卢大学,芬兰90014

摘要:毫米波()带有大量可用的频谱资源,因此,通信被视为第五代(5G)蜂窝系统的关键启用技术。有吸引力的(OTA)辐射测试方法是对实验室条件的虚拟现场测试,模拟了现实的传播条件。 PAC),包括这两种解决方案的原理,它们对 NR的适用性及其主要挑战。最后,在28 GHz频带中显示了两个测试溶液。

关键字:空间界面测试;

介绍:

用于 MIMO设备的空中测试的多探针肛门室(MPAC)系统的示意图

引用格式:

Wei Fan,Lassiä,östi,2021年。

【研究】

高通量毫米波超大尺度的分阶段阵列通信系统中的光束倾斜效应

Wang , Liu , Wang Jun, Yue

国家主要的传播反干扰技术实验室,中国电子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成都,中国,

摘要:毫米波带的巨大沟通为超高速通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毫米波带的路径损失会严重限制系统的传输距离,以使用大规模的天线进行束缚纸讨论了大规模的分阶段宽带宽带倾斜对毫米波单载波频域的影响,此外,基于恒定的包膜零自相关序列设计了一个修改的模拟束形方案,该方案可以有效地补偿由光束倾斜效应引起的性能损失。

考虑到毫米的波动系统,发射器部署了一个大规模的分阶段阵列,而接收器部署单个天线来接收空间无线通道。 s窄带(天线元素之间的基带信号延迟)仅通过空间角度来确定该方法中每个相位变速器的相位移位物的相位延迟,而在the noss ways中,该方法被称为标准的 Beam 。忽略阵列矢量将由空间角度和频率确定。如果仍然使用上述标准模拟波束形成方法,则由于相位变速器的相位移位值与频率无关,因此它将在不同方向的不同频率点处导致空间束,这一现象被称为大规模分配阵列中的宽带束倾斜效应。

从通信的角度来看,发射器相位的网络和空间无线通道被视为空间多径的等效通道,将每个天线通道视为信号路径,并且等效通道由多个相同的路径组成。增加,等效通道的频率响应逐渐增加。

从本质上讲,上述空间多径和等效通道的响应等效于模拟天线空间样品的离散傅立叶变换。

此外,频率选择性可以在传输系统中导致代码。

总而言之,在毫米波通信系统中使用大型相位控制阵列可以增加本文传记之间的通信距离。

关键字:大规模控制阵列;

介绍:

毫米波Los-Miso系统误位速率(调制方法QPSK;天线的数量为256;载波频率为60GHz;信号相对带宽为4 GHz;接收器的空间角度为30°))

报价格式:

Wang,Liu,Jun Wang,Yue,2021。高 - 束 - 22(4):560-570。

【研究】

天线选择天线的大型MIMO毫米波系统的性能分析和功率优化

Zhou Tao, Chen , Wang , Zhang Jiayi, Liu Li, Liang Yiqun

1北京北京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中国,中国,中国,中国,

2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铁路科学研究学院,中国,中国

3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实验室

4 Zijin Lab,中国南京,

摘要:大尺度的MIMO和毫米波是5G的两种关键技术,因为人们有大量的带宽资源。实际应用大型MIMO和毫米波的某些理论基础。

在多个社区中的大规模毫米毫米波系统中,接收端的终端是由毫米波频带造成的混合波束,以克服毫米波频带的路径损失问题。用户提供服务。基本站配备了NRF根射频链和 ADC体系结构。

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在本文中获得了研究系统的上升速度,以固定的价值(2)使用全部的ADC替代了杂种精度ADC体系结构的数量,并且在基本站点结束时,该数字是无限的。天线末端天线的用户向基站天线的逆成本和基本站的天线数量是无限的,并且用户的访问率倾向于固定值,此外,除了获得最大的系统启动的用户,可获得的封闭式表达的结论可增强用户的用户。

对计算的速度速率的闭合表达进行了仿真。

关键字:毫米级输出型杂交型;

介绍:

报价格式:

Tao zhou, Chen, Cheng-Xiang Wang, jiaoi zhang, liu liu, yiqun liang, 2021. And power of mixed-adc multi-wave mimo with. Of &, 22 (4): 571-585.

【研究】

CCMOS基于电感和变压器交叉引导的改进技术,3.2 dB的噪声系数和9.8-30.1 GHz的CCMOS低噪声放大器

Chen 1, Zhu 1, Wu Liang 2, Che 1, Xue Quan 1

1中国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的主要实验室和中国广州台湾广东省的主要实验室,

2香港中国大学(深圳)技术学院,中国,中国,中国,中国,中国

摘要: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到来,预计全球范围内的大型商业部署将是一个较低的噪声放大器的首个活动模块。 3 GHz适用于5G毫米接收系统。

使用网格放大器(M1)和CO -放大器(M2)水平形成一个完整的低噪声放大器,因此,简单的第一级放大器是不够的,因此CO -SORCE级别的水平与第二级别的增益相同。在晶体管下,跨晶体管的进步是跨晶体管的提升(GM),跨跨性别(GM)是由杂物提出的又一次的噪音。 First, add the grid LG by the gate LG at the first level ( grid class), so that the of LG and the M1 in the high - place, the of M1. level), by TR1, the -phase of the gate and of M2 at the same time, the of M2 . after in the stage. It can be seen that when the is 0, the cross - is the . .

TSMC 65纳米CMOS工艺流程处理的宽带毫米波低噪声放大器由ZVA67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噪声系数进行处理。

测试结果表明,低噪声放大器的最大增益为10.9 dB,从9.8 GHz到30.1 GHz的3 dB带宽,最高为20.3 GHz,而输入匹配也匹配。

关键字:CMOS;

介绍:

毫米波低噪声放大器的原理图

报价格式:

Chen,Zhu,Che,Quan Xue,2021。A9.8-30。毫无疑问,使用3.2-使用 - 和 - 22(4):586-598。

【研究】

高增益,宽频带毫米波双偏置Fabry-Pero天线

朱金,黄亨

香港大学香港大学国家主要实验室,中国香港,

摘要:毫米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度,2019年世界广播大会(WRC-19)正式使用频率,例如37-43.5 GHz,47.2-48.2 GHz和66-71 GHz,而66-71 GHz将对国际移动通信(IMT)进行大规模驱动文章提出了使用宽带双边反馈来源,具有相似的椭圆形抛物线面的反射地板,以及单层单层的单层圈的设计,使用了两层式的构造,宽阔的寄生虫面构成了两杆式的perto -forto-forto-forli-peri-perri, -Wave天线应用以及未来的通信系统和通信解决方案。

所提出的天线结构由宽带双极反馈供应,准促谁核表面反射表面,部分散热器的反射表面是馈线,其散热器是电磁型的电源polet firef frol frol frol in brote nim brote nim brote nim brote nim brote to 。 ES达到天线的高增益特性。

为了验证上述设计方法和概念,设计和制造和测量的天线是14%。

关键字:-pero天线;

介绍:

毫米波低噪声放大器的原理图

报价格式:

Guo,hang Wong,2021年。原始的Fabry-pérot,Y&,22(4):599-608。

【沟通】

面向5G N260应用的低成本基板集成空气腔波指导高阶后腔间隙天线阵列

Qi 1,2,3, Li 1,2,3, Zhu Hua 1,2,3

1北京邮政与电信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北京,中国,中国,中国,

2智能监测北京关键实验室,北京,中国,中国,中国,中国,

3 无线通信教育的主要实验室,北京,中国,中国,

摘要:毫米表天线设计在频带底物中,宽带,低成本等。由于其较低的辐射损失和容易的整合,因此广泛使用了毫无用处。天线性能,它实现了毫米波天线的低成本制造,并为低成本毫米波天线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

天线由5层FR-4 PCB板组成。截面在内壁上进行铜覆盖。结果8dB带宽的比较结果可以覆盖N260的37-40 GHz频率范围。

介绍:

模拟和测试图表:(a)37 GHz,E表面(C)39 GHz,E表面;

报价格式:

Qi,Li,Hua Zhu,2021。使用空的5G N260频段的低成本高阶模式阵列阵列,22(4):609-614。

轮廓

Hong Wei ( -in -chief of the issue), a 's in the of in 1982, and a 's in in 1985 and 1988, . Since 2003, he has been the of the . 2 . In 2014-2016, IEEE MTT-S ADCOM are a of the . -S Award, IEEE 802.11AJ Award, etc. have the of China and group . He is the of the China 's , of the , and IEEE MTTS/ APS/ EMCS . of , wave and , , , and radio .

Yue 教授(总编辑),自年以来,他在电子科学技术大学工作。

华盛顿大学科学技术中心主任及澳大利亚科学技术中心主任GE 教授。

Wang 教授(助理编辑)是电子信息工程的博士学位,1999年,2002年和2009年,东南大学的电磁领域和微波技术和信息系统。

特刊编辑委员会的其他成员

(姓氏的命令)

AI BO教授,北京大学

日本东北大学陈·昆教授,日本工程学院的外国院士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 - 高级工程教授Chen

皇家工程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Lu 教授

中国电子技术小组陆军研究员,中国工程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北京航空和宇航员北京大学苏邦教授

英国肯特大学的王江教授,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Wu Ke教授,院士

北京邮政与电信大学的张江教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