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扎波罗热战事读 “战斗” 绘画 | 左图右史
为防止迷路,可直接乘坐电梯
当灾难来临时,地球村的居民将无法安居,情况遥遥无期|来源:
介绍
今年2月以来,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备受世界关注。历史学者刘盾通过多幅有关俄罗斯和乌克兰不同时期“战斗”的画作,详细阐释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历史渊源。他们过去曾共同抗击外敌,希望双方尽快停止战争,恢复和平生活。
●●●
当前,俄乌冲突最新进展牵动人心,涉及核电安全的扎波罗热战争也引发世界关注和焦虑。扎波罗热位于乌克兰东南部第聂伯河下游黑土地带。这个词在俄语和乌克兰语中的意思是“急流旁边”。对于熟悉19世纪俄罗斯旅行画派的读者来说,这个地名应该不会陌生,但过去更多地被译为“扎波罗什”。
扎波罗热哥萨克
这是指列宾的《给扎波罗热哥萨克土耳其苏丹的回信》(1844-1930)。这幅画的想法源于 1878 年夏天,当时列宾在莫斯科郊外的马蒙托夫庄园做客。席间,有人提到不久前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发现的一份18世纪手稿。据说,原文是1676年,扎波罗日哥萨克首领写给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四世的一封信。信中充满了嘲讽、侮辱和各种下流的脏话,是对后者要求他们投降的最后通牒的回应。
当列宾听到这封信的内容时,第十次俄土战争刚刚结束,《圣斯特凡诺条约》的签订为沙俄帝国赢得了一些面子。在此之前二十年,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1853-1856)中战败。全国上下弥漫着仇恨土耳其及其盟友英法的沙文主义情绪。该材料的发现加剧了这种反土耳其情绪。
“哥萨克”一词(казанец)源自突厥语系哈萨克语,意为“自由的人民”。早期,他们主要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量俄罗斯逃亡奴隶的加入,使他们发展成为一个准军事团体。从历史上看,他们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准军事团体。他先后挑战波兰立陶宛王国、俄罗斯帝国和克里米亚汗国,以勇敢和叛逆着称。 1792年,俄罗斯帝国女王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将居住在黑海沿岸的扎波罗热人迁移到俄罗斯南部的库班草原,在那里他们与顿河哥萨克人一起,构成了抵御高加索部落的重要屏障。
列宾被扎波罗热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勇气深深感动,还在马蒙托夫庄园时就画了一幅素描。从1880年开始,他三次前往乌克兰扎波罗热人聚居区,研究他们的生活习俗、服饰和武器,寻找合适的模特,画了数百幅素描和人物素描。 1888年夏天,他再次前往库班地区,在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哥萨克物资。经过多次草稿和反复雕刻,他终于完成了这件艺术史上的杰作。
图1 列宾对扎波罗热哥萨克(1880-1891)土耳其苏丹的回信|现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
照片中,一群哥萨克领导人正在给土耳其苏丹回信。中间是他们的首领伊万·西尔科,一手插在臀部,一手拿着烟斗,脸上挂着轻蔑而狡猾的笑容。店员手里拿着一支羽毛笔。坐在前面,记录着他和领导人极力压制的所有脏话(这份文件和土耳其苏丹的信在网上不难找到,但这里就不引用了,因为文字不雅)。希尔科身后的那个缺牙哥萨克似乎刚刚说了一句恶毒的俏皮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旁边站着的红衣胖老头,表情格外的狂放不羁,而面前的光头首领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画中只有两个人没有微笑:一个坐在店员的左边,戴着一顶高加索羊绒帽,脸色阴沉;另一个坐在店员的左边,戴着一顶高加索羊绒帽,脸色阴沉;一个坐在店员的左边,戴着一顶高加索羊绒帽,脸色阴沉;一个坐在店员的左边,戴着一顶高加索羊绒帽,脸色阴沉。他的身后站着一名受伤的武士,一副生死相搏的凶猛神情。远处的地平线上,隐约可见人马的动静和升腾的炊烟。
画面色彩极其丰富,红、白、黑对比鲜明而又协调。人物的服装、发型、胡须、匕首、砍刀、茶具等都还原了扎波罗什哥萨克的风格。每次我看这幅画,除了视觉反馈之外,我似乎还能听到喧闹的声音——笑声、咒骂声、脏话和战马的嘶鸣,构成一首战场奏鸣曲;而且我还能闻到那股复杂的味道——壮汉身上的烟味、酒味、汗味和羊肉味混合在一起,让他头晕目眩。它确实是色彩、声音和味道的杰作。
图2 左:《扎波罗什》部分:领导和秘书 右:《扎波罗什》部分:笑老人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花费35000卢布购买了这幅画。它现在陈列在圣彼得堡国家博物馆。堪称俄罗斯的“国画”。在莫斯科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里,有几幅不同时期的草图和未完成的草稿。以下是未完成的草稿之一。
图3 列宾《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的回信》未完成的草稿(1880-1890)|现藏于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1889年以后,列宾又创作了新版本,个别人物的造型有所变化。据说,他在一位历史学家的帮助下,力求更加接近历史真实。它似乎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而且尺寸比圣彼得堡的要小。它最初属于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1932年根据苏联文化部的命令转移到乌克兰,现收藏于哈尔科夫艺术博物馆。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列宾出生于沙皇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哈尔科夫省。问题是,今天的乌克兰人是否也将其视为自己的“国画”?
图4 列宾从扎波罗什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的回信(1889-1896)|现藏于乌克兰哈尔科夫艺术博物馆
塔拉斯·布尔巴
列宾在创作那幅“中国画”时,深受出生于乌克兰的俄罗斯作家果戈理(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1809-1852)的影响,尤其是后者的中篇小说《塔拉斯·布尔巴》。小说描述了扎波罗斯科哥萨克反抗波兰贵族压迫的故事。它生动地描绘了哥萨克首领塔拉斯·布尔巴的勇敢、粗暴、强硬和残忍,也歌颂了扎波罗斯科哥萨克人的爱国情感。 。
故事梗概是:塔拉斯·布尔巴带着从基辅神学院回国的两个儿子参军。不甘被奴役的哥萨克人包围了波兰贵族占领的城堡,但次子安德烈却迷上了波兰总督的女儿。向敌人投降。当安德烈亲吻波兰女孩时,作者悲愤地写道:“然后哥萨克就被毁灭了!整个哥萨克骑士精神永远消失了。他再也看不到扎波罗什地区、他父亲的庄园和上帝的教堂了!乌克兰将永远看不到它最勇敢的儿子保卫自己的国家,老塔拉斯会从他的头上扯下一束白发,并咒骂他养育了这样一个儿子,“结局是愤怒的塔拉斯杀死了他。”与亲戚们并与长子奥斯塔普浴血奋战,直至壮烈牺牲。
在列宾的画作中,还有一个想象中的塔拉斯·布尔巴(Taras Bulba),一个赤裸上身、留着典型的扎波罗热头发的男人,躺在桌子的左侧,手里拿着卡片和一把拨弦乐器。然而,后来俄罗斯画家画的塔拉斯·布尔巴,更多的是列宾画作中红衣人形象的混合体。
图5 左:列宾的塔拉斯·布尔巴 右:无名“塔拉斯·布尔巴”
塔拉斯·布尔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一个品牌,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个老哥萨克的身影。巴甫洛维奇(Буб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Павлович,1908-1964)是苏联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他曾经画过一幅斯大林的肖像。 2009年的俄罗斯电影《Talas Bulba》中,化妆师使用了他(当然还有列宾)创作的角色作为演员的造型。
图6 巴甫洛维奇《塔拉斯·布尔巴和他的两个儿子》|创作年份及收藏地点不明
图7 左:电影海报 右:小说英文版封面
图8 “Taras Bulba”扑克牌
基辅罗斯的战士
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东欧平原上涌现了许多政治经济中心,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基辅大公政权。后来的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都是由以基辅为中心的罗斯共同邦联发展而来的。 。俄罗斯文学的史诗时代基本上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反映。
瓦斯涅佐夫(Ви́кт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нецович Васнецо́в,1848-1926)是旅行画派的另一位大师。他善于从俄罗斯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中挖掘素材,创作了许多古代斯拉夫武士形象。 “三勇士”就是其中之一。
画家将人物放置在山前的草地上,以白云、蓝天为背景,凸显武士雄伟的身躯。他们身上的铠甲泛着蓝光,随风摇曳的茅草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气氛。图中展示了三位古代俄罗斯传奇武士:中间的尼基丁(Добрыня Никитич)骑着一匹黑马,马背上插着长矛,手腕上握着锤子眺望远方;左边那个骑着一匹白马。这是穆罗梅茨(Илья Муромец),他的剑已出鞘,准备向敌人发起冲锋。右边是波波维奇(Алеша Попович)骑在一匹栗色马上,手持弓箭,警惕地看着前方。据说他们都有原型,是12世纪左右基辅大公的朝臣、僧侣和武士。
图9 瓦斯涅佐夫的《三勇士》(1898)|现藏于莫斯科特雷亚科夫画廊
瓦斯涅佐夫作品中的英雄主义通常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也可能是斯拉夫性格的真实写照。 《十字路口的武士》始建于1878年,据说灵感来自于民间传说《穆罗梅茨和强盗》。画中的骑士是“三勇士”之一的穆罗梅茨,骑马进入荒野。地上只剩下人和马的骸骨,周围一片寂静,除了几只乌鸦的叫声。武士面前有一块石碑,上面清晰可见的文字是:“如果你向前走,无论你是步行者、骑手还是飞鸟,你都会死。这里没有路可走。” ” ни проезжему, ни пролетному)”。事实上,画中根本就没有路,所以根本谈不上十字路口。瓦斯涅佐夫后来又画了几幅画,以下是最大的一幅。
图10 瓦斯涅佐夫《十字路口的战士》(1882)|现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
《激战之后》的灵感来源于史诗《伊戈尔远征》,描述了伊戈尔王子响应基辅大公的号召,率领南征讨伐土耳其人后的战场:血色的夕阳、蓝色的野花、低空草地上战斗的老鹰和兀鹫,阵亡的俄罗斯士兵和敌人的尸体,一支利箭仍然插在年轻士兵的心上,他和战友的灵魂已经融入了俄罗斯。土地。这一幕让人想起书中伊戈尔深爱的妻子在城墙上哭泣:“上帝啊,你为什么要把那炽热的光芒照射在我丈夫的士兵身上?为什么又在无水的草原上这样做?”因渴而弯弓,因悲而闭箭?”
这幅画在1880年第八届巡回学校展上遭到一些批评,称画家热衷于美化尸体,但列宾却大力支持瓦斯涅佐夫,称“这是一幅非常美丽、新颖、富有诗意的作品”,体现了真正的俄罗斯风格的作品。精神”。
图11 瓦斯涅佐夫《激战之后》(1880)|现藏于莫斯科特雷亚科夫画廊
1240年后基辅罗斯衰落,乌克兰先后被金帐汗国、立陶宛大公国、波兰统治,直到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Хмельницкий,1595-1657)领导起义,并于1997年与沙俄签订《佩格尔条约》。 1654年,《列亚斯拉夫协定》,乌克兰与俄罗斯正式合并。
图12《1649年赫梅利尼茨基率军进入基辅》(19世纪末)|现藏于基辅乌克兰国家美术馆
苏联时代
苏联成立后,乌克兰是俄罗斯以外最重要的共和国。内战和卫国战争期间的许多战争都发生在乌克兰。文学作品中,上世纪下半叶风靡中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本世纪初才传入中国的巴别尔和他的《骑兵军》,都有乌克兰语。他们之中的战士。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率领空军志愿旅赴华并壮烈牺牲的库里申科(1903-1939)也是乌克兰人。
图1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图解|作者复制的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闪电战,并于10月下旬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大部分地区。但在黑海舰队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遭遇顽强抵抗。从10月31日起,到次年7月4日,苏联海军和陆军官兵在这里已经停留了整整250天。战斗结束时,守卫要塞的少量苏军仍然拒绝投降。战争进展的心理意义远远超过了战术意义。人类战争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德军指挥官曼施坦因调动人类历史上最大口径火炮古斯塔夫列车炮,最终攻占了要塞。
图14 苏联油画《保卫塞瓦斯托波尔》|来源:
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塞瓦斯托波尔发生了激烈的争夺战。 1901年,俄罗斯沙皇向乌克兰出生的全景画家鲁伯(Францем АлексеевичРубо,1856-1928)订购了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的作品。鲁布带领一群德国画家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1854-1855》。它于1905年这场激战爆发50周年之际正式揭幕。卫国战争期间,塞瓦斯托波尔被围困时,苏联人拆除并移动了原画。不幸的是,搭载它的驱逐舰被德国轰炸机击沉。
二战结束后,从1946年开始,一群苏联画家用了8年的时间,根据剩余的材料修复了这幅全景图。它长115米,高14米。两层高的观景台位于城内。乌沙科夫广场和瓦斯托波尔公园之间。 2005年,为了纪念1855年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150周年,全景图的最佳部分被重新绘制并展出。这里不去理论重新绘制和展示这一战争场景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除了海陆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外,还有一位东正教主教。拿破仑战争(1812年)、俄土战争(1676-1917年)、苏波战争(1919-1921年)和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期间,东正教与统治当局密切合作并成为许多斯拉夫人的基础。精神上的支持。
图 15 鲁布《塞瓦斯托波尔之战 1854-1855》(2005 年)之后 |现藏于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在前苏联士兵元帅中,至少有11人具有乌克兰血统或出生于乌克兰。他们是伏罗希洛夫、铁莫申科、库里克、科涅夫、马林诺夫斯基和格列奇科。 、叶列缅科、莫斯卡连科、巴迪茨基、科舍沃伊、索科洛夫。其中,科涅夫是卫国战争中最杰出的元帅之一。他在卫国战争初期表现平平,但在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中的救援工作赢得了斯大林的青睐。 1945年大反攻期间,朱可夫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负责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与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一起,就像三把尖刀。它直接深入纳粹帝国的心脏地带,从东、北、南三面包围柏林。负责正面进攻的朱可夫遭遇强大抵抗,一度请求斯大林使用南线。后者不置可否,但科涅夫表示我自己的坦克已经足够了,不希望朱可夫抢先。 4月下旬,三军在柏林会师,科涅夫与朱可夫也产生了裂痕。斯大林不愿意看到朱可夫的优越感,而科涅夫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才敢得罪这位军功和地位都比自己高的前敌总司令。
图16 匿名“征服柏林”|来源:图行天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他们的北方邻国称为“战斗民族”。从历史、地理和血统的角度来看,今天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也可以共享这个称号。目前,两个“战斗民族”正在激烈战斗,但他们手中挥舞的却不再是哥萨克弯刀。当灾难来临时,地球村的居民无论走多远都不得安宁。在至暗时刻,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不宜排队、互相争斗、看热闹。唯一的办法就是劝和、消灭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