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凉山支教一年后,因论文致谢走红的苏正民有新的思考

日期: 2024-11-16 11:02:58|浏览: 13|编号: 11019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记录中国|凉山支教一年后,因论文致谢走红的苏正民有新的思考

【编者注】

只有大力发展调查研究之风,新闻才能写在祖国大地上。

2016年起,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实践,创立“记录中国”品牌。今年是“记录中国”的第八年,聚焦“中国式现代城市景观”。

近日,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组成的“记录中国”团队前往多个城市,就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文化旅游增长等多个话题进行深入调研。产业、城市IP打造、组建团队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真正实现了“在祖国大地上书写新闻”。

今天的报道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集中讲述了离开大凉山回乡任教的学生苏正民的感悟和观察。

曾以6000字作文致谢感动众多网友的凉山彝族青年苏正民完成了一年的教学工作,回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法学学位。

这位皮肤黝黑、身材矮小的彝族小伙子曾在网络疯传的论文致谢中表达了“带着知识回到大山,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愿望。本科毕业后,他成为学校研究生教学团队成员,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第二中学任教。

近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与苏正民进行了深入对话。这一年,苏正民所教的一个班级的物理平均分一年内提高了35.5分,最高分从52分提高到90分。

更重要的是,苏正民对于梁山子弟的教育和未来也有很多观察和思考。今年9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队伍招募会上,他分享了今年的工作和感悟,并提到扶贫解决的是物质贫困问题,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是物质贫困问题。 。精神和思想缺陷问题。在苏正民看来,就教育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岳西县二中任教时,苏正民在教室里和同学自拍。本文所有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艰难的童年

苏正民童年的家位于喜德县萨马拉达乡的一个小山村。在苏正民的印象中,他家几乎是那个小山村里最穷的一户人家。他的童年生活不仅十分艰苦,而且家里总是有做不完的农活。

原来的家是父亲把柴火劈成块做墙,屋顶上铺了一层荞麦草盖的小木屋。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对于房子漏水就整夜下雨的问题,苏正民比同龄人更有切身体会。

尽管生活困难,苏正民的父亲仍坚持送三个孩子上学。村里的人都认为苏正民的父亲是个怪人。他本可以早点让孩子们出去务农或者打工,赚很多钱,但他却花了很多钱送孩子们上学。但苏正民知道,不能读书是父亲一生的遗憾。

为了攒够三个孩子的学费和一家人的生活费,苏正民的父母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毅力。苏正民的父母每天早上5点30分就起床。父亲去砖厂烧砖,母亲做环卫工。工厂停工或者公司停产的时候,苏正民的父母就会打一些按日计酬的零工,比如去火车站清理铁轨旁的杂草和杂草丛生的树枝。与此同时,苏正民的父母还要打理家里近四亩的稻田。

“我父母还养猪、鸡、羊,种水稻、辣椒、玉米、豆类、荞麦……他们两个人都很勤劳、勤劳。”苏正民回忆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暑假我都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摘辣椒。花椒树上长满了锋利的刺。花椒采了一天,手就会被扎黑,要好几天才能恢复。选择了这个山顶之后,还有另一个山顶。苏正民虽然年轻,但每天总能像大人一样采摘五十、六十斤花椒。

母亲怀里抱着年幼的苏正民。

国庆节正是收割水稻的时节。短短的七天假期,苏正民要和父亲一起收割稻子、晒干、脱粒……然后把稻子一粒一粒地装袋。他记得有一次学校要求他下午回学校。没有时间、没有地方洗澡的苏正民,头上沾满了泥巴去学校,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苏正民变得敏感、自卑,甚至有些自我孤立。

曾经有一段时间,苏正民从来不敢在任何人面前提起自己父母的谋生之道。苏正民在论文致谢词中还记载,他在初一一年级时,因为自卑、敏感,第一次产生了逃学的念头。他的父亲以殴打回应了他退学的要求。也因为父亲的坚持,苏正民才得以继续读书。

然而,生活总是有许多磨难和考验。苏正民15岁时,38岁的父亲病倒了。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下了数十万美元的债务。懂事的苏正民和妹妹选择了退学,把读书的机会留给了妹妹。

短短一年时间,苏正民经历了两次“退学”。但与初一想逃学的时候不同,苏正民的第二次被动退学让苏正民感到:“人生没有希望了”。

出大凉山

父亲去世了,家里还背负着巨额债务。在苏正民一家最困难的时候,村里帮助苏正民一家申请低保,热心人士也想尽办法联系外地人帮助苏正民一家。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了解苏正民的情况后,帮助联系爱心人士,资助苏正民和妹妹每年2000元(大学毕业后每人每年3000元),让他们继续读书。

当时,苏正民无法想象,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女记者,竟然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后来他了解到,张君兰自1997年第一次到凉山采访以来,几十年来一直在帮助凉山贫困儿童。他感叹凉山孩子们学习环境的艰苦。据天津日报报道,张君兰通过社会各界帮助了凉山数以万计的贫困儿童和孤儿。

再次回到学校的苏正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学习越来越努力。

“我不是尖子生,进入大学倒计时没有任何技巧,全靠时间和精力。我自己买了复习材料,挤出晚上的休息时间来研究问题和背诵。”渐渐地,“我真的找到了学习的感觉。”苏正民说,“一开始很痛苦,但打好基础后,你就会体验到一些学习的乐趣,慢慢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就这样,张君兰联系的热心人士一直支持苏正民,直到他本科毕业。张君兰退休后,苏正民接过张君兰的“接力棒”,继续联系爱心人士支援梁山儿女。

在校期间,苏正民也一直热心公益活动。他在报纸的致谢中写道:2019年,他启动了凉山阿依(儿童)助学计划,号召学生“每天省一元钱,每月少喝两杯奶茶”,并用每月捐款资助凉山阿依(儿童)学生。帮助凉山困难学子。几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180名师生加入其中,资助了凉山65名贫困学生。

去岳西二中任教,是苏正民离开大凉山上大学后真正的回报。这也是他报答梁山、体验梁山、了解梁山的一次深入实践。

支教的种子已经种下

苏正民对支持老师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还回忆,因为上小学时家乡的条件太艰苦,当地很多老师都选择了离开。最终是志愿者老师们教会了他们。

在苏正民的印象中,辅导老师都非常有耐心。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李的数学老师。 “因为我们基础很差,语文学得很慢,有一道数学题,李老师教了五六遍,我们还是没听懂。如果是今天的我,我可能会老师生气了,却说:换个方法,再按照老师说的做一下吧?

如今,苏正民也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教师,站在了岳西县二中的讲台上。他心里暗暗定下了一个目标:在班上当一名严格的老师;课后与孩子们像朋友一样相处。课堂上,他严格要求孩子们遵守教学秩序;课堂之外,他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困难。

第一次站上讲台时,苏正民还很紧张。虽然他做了很多准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他没有预料到的困难。苏正民先是给学生讲道德、讲法治,后来又教了两三个月的物理课。让苏正民没想到的是,道德法治课的成绩提升起来,比物理还要困难。

比如,苏正民所教的班级,最初物理最高分是52分,但最终物理最高分提升到了90分,全班物理平均分提高了30多分。

物理课结束后,苏正民为同学们解答了密度单位换算的问题。

但道德法治课的成绩却很难提高。苏正民在讲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于学生来说就很难理解。再比如,学生知道华为手机很好很贵,但对中美贸易摩擦等相关时事知识却一无所知。

这些孩子都是“Z世代”。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有更多的机会访问互联网。但由于他们年龄较小,大多是留守儿童,自控能力较差,因此被困在“信息茧”中。花更多时间观看自己喜欢观看的比赛直播。

课堂上讲授了很多学生听不懂的时事知识。苏正民也着急。他告诉学生:“因为大山的阻隔,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在外面发生了很重要的事情,五六天后才知道,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但现在手机网络都通了。”这么发达,你可以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样获得同样的信息。”

因此,苏正民要求学生们每周都去了解一下家乡、四川凉山、中国以及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每周分组向老师汇报。

但事实上,效果并不是很好。更多的同学关心的是游戏主播出了什么事情,哪个游戏出新皮肤了……偶尔有同学会提到一条国际新闻,苏正民就会安心一些。

走上讲台的一年来,苏正民看到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现在,学生们可以用普通话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教师交流,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加入凉山的教育事业。然而,还有七年级的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认识汉字;也有一些优秀的老师不敢去教这样的课,因为他们担心学生的基础不好,担心最终会影响自己的考核成绩……在苏正民看来,这些或许是这些方面需要今后不断探索和完善。

下课后,学生们围着苏正民提问。

学生们写给苏正民的感谢信和贺卡。

学生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教书一年,苏正民有很多思考和遗憾。

相处久了,学生们知道苏正民对他们是真心好,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苏正民的关心。 “到了我的班级,班上的一些同学来到办公室,把我的水杯、扩音器、教材、书包带到教室。有时他们会帮我带回办公室,或者帮我拿东西。”把黑板擦干净。”苏正民说,遗憾的是,他没有想到去鼓励这些娇弱的学生。

此前,苏正民大多根据成绩排名来发放奖品,或者奖励成绩进步较大的学生。苏正民反思,这其实有点片面。也有一些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不错,但之前的奖励和鼓励制度并没有覆盖到这些学生。

“我意识到这一点有点晚了,但我意识到鼓励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苏正民表示,如果时间较长,比如又一年,可以用积分兑换礼物,尽可能鼓励。更多的学生。

同学们在苏正民的镜头下认真听讲。

苏正民还精心策划了一场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道德法律课,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现状、工作以及父母对自己的爱。

在详细了解了同学的家庭情况后,苏正民特意提前联系了学生家长,让他们为在越西读书的孩子录制了一段短片。那天,苏正民在课堂上播放了他提前准备好的短视频。班上很多留守儿童看到视频中父母的祝福和嘱咐后都泪流满面。

相处的时间越长,我们就越感动。除了教授知识,苏正民还努力帮助学生联系公益组织,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2023年5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教学团教师在武汉长江大桥上与越西县二中赴武汉学习的学生合影留念。

今年五一假期,苏正民和支援老师带着越西县二中的学生来武汉学习。苏正民后来写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未离开过大凉山,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期待。在武汉,孩子们参观了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感受了课本中黄鹤楼、长江大桥的澎湃力量,聆听了曾侯乙无与伦比的编钟之声,埋下了一颗种子在他们心中。学习结束后,马卡布吉说:“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6月,苏正民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帮助下,设立研究生教学团体专项基金。目前,该基金有10万元奖学金用于支持凉山州孩子们到武汉读书。

今年,有媒体联系苏正民开展慈善合作,组织活动实现微愿望。孩子们纷纷写下自己的小愿望:“我想要一个足球”“我想要一个铅笔盒”……让苏正民没想到的是,很多孩子都写下了:“我想要一张纸和一支铅笔”案件”。阿苏先生的照片。”

转眼一年的教学时间就过去了。苏正民还那么坚定当初回凉山工作的信念吗?苏正民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坚决,更加坚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