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越来越人在用智能APP健身,它真的可以代替教练吗?

日期: 2024-04-06 05:09:49|浏览: 105|编号: 4303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现越来越人在用智能APP健身,它真的可以代替教练吗?

据最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健身运动APP的行业渗透率为9.5%,用户规模达到1.04亿。

云计算、GPS定位、实时记录……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成为人们健身时不可或缺的伴侣,而操作简单、功能齐全的APP更受欢迎,无须额外添加设备,只须在手机上下载一个软件即可全面帮助健身者记录和了解自己的健身状况,甚至还有信息发布、社交等功能。

运动医学专家、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原所长李国平说:“随着整个社会中人们健身需求的急速扩大,越来越多人需要专业的健身服务和指导,相对传统的健身房来说,APP成本更低,也更高效、便捷,必然会成为未来健身新的趋势和风向。”

健身APP,年轻人创业之路

下午两点,许霖脱下被汗水湿透的T恤,光着膀子露出他健美运动员一般的身材,肌肉遒结、血管怒张、皮肤油亮、汗水肆意横流,就着这个状态,他拿出手机,摆了几个健身造型,让旁边的朋友帮忙拍照,然后在微信朋友圈和他自己的健身APP上各发了一组照片。发完动态,这才洗澡、换衣服、准备上班。

许霖是一位美术插画师,每隔一天要去单位上半天班,其余时间里,他则是一位健身教练,经营着自己的一个健身APP,有一群相对固定的客户。

“我练健身快10年了吧,以前就是自己玩儿,大概两年多前,朋友劝我,不如自己做个APP,交一些同样爱好的朋友,刚开始纯粹就是好玩,多数时间发一些健身时候的照片,偶尔也发点儿健身的文章,没想到慢慢做起来了,收入反而比上班赚的还多。”许霖说。

和过去只有计步、测心率等简单功能的APP不同,在今天,健身APP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类型,有微信计步等健身工具性的APP,有悦跑圈等带有社交功能的APP,也有资讯发布型的APP,还有完全服务于出行旅游的APP。许霖的APP更接近第三种。

调查显示,25岁及以下用户在健身运动APP中的占比达到45.4%,26-35岁用户的占比为40%,36岁及以上用户占比为14.6%。其中大部分人,手机上至少有一款健身类APP,少部分有两款乃至更多。这些APP功能五花八门,指导、记录、提醒、社交等,尤其是社交,在APP上晒自己的健身成果,依然是时尚生活方式之一。

用APP把健身教练请到身边

据美国运动医学协会发布的《全球健身趋势调查》显示,在未来20个最具发展潜力前景的健身趋势中,可穿戴健身设备排在第3位。

在我国,体育健身的智能化同样方兴未艾,国家体育总局数据表明,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走势。预计2020年,中国的体育人口有望达到4.35亿人。

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庞大的需求,李国平说:“为什么健身APP那么受欢迎?就是因为重视健身的人多了,但真正懂得健身的人不多。以往人们要想获得专业的指导,最简单的办法是去健身房办个卡,请一位教练为自己定制具有针对性的健身方案。但这样做成本很高,直到今天为止,能常去健身房的人,依旧是少数。APP则改变了这种局面,它门槛非常低,有个手机、有流量就可以了。它能记录你的健身状况,还可以上传到云数据库,获得专业的分析,甚至还可以在录入个人情况的基础上,获得比较专业的健身指导。所以在未来,它必然是健身的大趋势。”

和健身房不同,APP健身更加碎片化,晨起、睡前,甚至办公室小憩,都能随时随地做几个健身的小动作。李国平说:“APP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软件,能够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环境给用户提供不同的健身方案。使得健身不再局限于环境,随时随地都可以,这是健身APP的长处,所以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

行业自身“亚健康”怎么治

健身APP前景看好,拥有巨大市场潜力,但在现实发展中,仍存诸多制约因素。

初学者对健身APP不具备辨别能力,他们喜欢一款APP的原因大多是这款APP界面好看、操作简单或其他无关健身的因素。

“真正专业的健身APP,根本不卖座,所以也没人愿意投入,大家都是抄来抄去。”已换过6款健身APP的陈先生抱怨说,虽然产品出自不同公司,可健身信息完全一样。以食物热量表为例,大家的数字完全一样。陈先生说:“以苹果为例,不同品种的苹果热量怎么可能一样?可没有一款健身APP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见没人用心。”

绝大多数健身APP开发简单,多是“一个点子”加上“简单技术”,再加上“超级推广”的产物,所以产品同质化严重。

以2015年上线的Keep为例,据称拥有超过6000万的用户,而火辣健身也拥有超过4000万的用户。可稍经对比即可发现,这两款健身APP几乎是“双胞胎”,界面、板块、信息等方面都极为相似。

以计步器为例,在网上搜索会发现,相关APP基本都叫“计步器”。

“我试过好几种,可总是不太准。刚开始我以为是手机不敏感,可后来换了新手机,照样不行。我用过这么多健身APP软件,就没有一个能计准的,不同产品只在计错多少的数字上有差异。”陈先生说。

健身APP“懂市场,但不懂健身”引起许多健身者不满,一篇网文称:“它迎合了初学者不想练得很专业,只是业余动一下有锻炼的效果就可以的理想化误区。”这些健身APP所提供的视频、方案并非教学,只是生搬硬套的演示,对普通人的健身并无指导意义。

健身行业面临重重困难

在中国体育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十年是健身的十年”的说法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健身器材生产企业、健身房等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调查显示,60%的健身房存在不同程度亏损的问题。

2017年,仅京沪两城“跑路”的健身房就多达80余家。网友调侃说:“看见有健身房路边开始低价拉用户了,这家离‘跑路’也就不远了。”

一般认为,一家传统健身俱乐部的活跃用户在30%左右,健身房的最终利润主要来自剩下70%的使用频次不高的用户。“健身这个行业看着很热,但真正进来就知道了,很多事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健身房教练说。

李国平说:“全民健身是未来方向,但怎样把它从规划、概念变成切实的行动,不可能只靠公共服务,市场的作用不可忽视。健身APP是智能化时代的产物,它的流行是好事,但不可操之过急、急功近利,这个市场还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想要走到最后,不只是现在抢占市场份额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做好服务,建立起自己的信誉。”

健身APP应突出专业性

专业性,是健身APP立足和发展的根本,但也恰恰是目前大多数产品所缺乏的。李国平说:“各种APP上,健身的信息非常多,但同时也非常混乱,真假难辨,今天说这么好,明天说那样好,往往让人无所适从,这就是专业性缺乏的原因。很多从业者本身并非专业人才,自然人云亦云,结果鱼龙混杂。”

怎样才能让健身信息更加专业、更加可靠?李国平认为应重点抓好三点:

首先,经营者要有专业意识,健身服务本身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非专业人士很容易出现错误。

其次,专业机构、专业的研究者、从业者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目前,各种健身APP上的健身信息,大部分都是经营者提供,东拼西凑,完全不符合科学原理,容易产生误导。

其三,应该有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比如对从业者专业性的要求,错误信息的纠正、对发布谣言者的惩罚等,如果有一套更完善的机制,相信那些无学历、无资历、无专业背景的“三无人员”招摇撞骗的现象,必会得到遏制。

完善管理机制之外,李国平认为,也应该有纠错机制,“应该有畅通的举报、讨论渠道,一旦发现虚假的信息,可以及时反映,并获得正确的知识。此外,还有一些知识、方法,并非普遍适用的,有人这么锻炼有效果,有人没有,这就需要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健身是个性化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且自己愿意去做的,才是有效的”。

改变心态是关键

健身APP的经营者需要转变观念,用户同样也需要。

“咕咚一下,8.85公里”“悦跑越快,9.80KM”“李林占领了封面,今日步数88800步”……这是朋友圈常见的景象,“晒健身”已经成了不少网友每日“功课”。为了成绩好看,作弊方式层出不穷:有人把计步器绑在狗腿上、招财猫臂上,乃至汽车雨刷器上,甚至还有人专门做刷健身数据的生意……

那些在朋友圈晒虚假数据的人,被称为“朋友圈健身者”。李国平说:“运动和社交联系在一起,本来是一个互相敦促的作用,但变成炫耀,追求名次,就失去了初衷。其实,每个人都不一样,男女老少不同,健身时间长短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健身的方式都不一样,完全没必要在同一个尺度下去比较。运动是愉快的事,它不是竞技运动,不是比赛,不要去频繁地挑战极限,更没必要做假数据去炫耀。”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尊重科学,才能发挥健身的效果。李国平说:“健身的目的是为了健康和快乐,是少得病甚至不得病,所以,首先不要把自己练受伤了,科学健身,把运动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其实这并不难,很多人担心运动损伤,一般情况下,运动损伤并不会轻易发生,除非是完全不讲规则地去练,或者随意去做极端动作。比如明明身体很虚弱,非要去跑马拉松,肯定是不行的。其次,健身需要长时间坚持,没必要弄虚作假,身体不会骗人,健身是假的,健康就是假的。”

文/迟乾 唐山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