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期末复习资料】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

日期: 2024-04-07 14:07:05|浏览: 152|编号: 4409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医学生期末复习资料】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

1、肽键:一种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种氨基酸的α-氨基缩合并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化学键称为肽键。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主链构象,称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4、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各二级结构的空间位置以及与氨基酸侧链基团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即多肽链的整体构象。

5、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许多蛋白质分子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 这些多肽链通过二级键连接在一起。 蛋白质分子的这种结构形式称为蛋白质分子的四级结构。

6、蛋白质变构效应:当蛋白质(或亚基)因与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结构变化,导致蛋白质(或亚基)功能发生变化时,称为蛋白质变构效应。

7、分子疾病:遗传物质DNA突变导致某种蛋白质一级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分子疾病。

8、蛋白质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在一定的pH值时,蛋白质分子解离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倾向相等,成为两性离子。 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 )。

9、蛋白质变性:在一定的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严格空间结构被破坏但不包括肽键断裂,导致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丧失生物活性。活性,这称为蛋白质变性。

10、蛋白质组:蛋白质组是指细胞或生物体表达的所有蛋白质,即“基因组表达的蛋白质的完整集合”。

11、增色效应:增色效应是指变性DNA与天然DNA相比,其双螺旋被破坏,碱基充分暴露,因此紫外吸收增加。

12、减色效应:减色效应是指变性的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其紫外线吸收会减少。

13、分子杂交:两个不同来源但具有互补碱基关系的单链DNA分子,或单链DNA分子和RNA分子,在去除变性条件后,可以退火复性,形成双链DNA分子或DNA/DNA分子。 RNA形成异双链分子,这个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14.Tm:DNA熔解曲线的焦点,即DNA变性达到50%时的温度。

15、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单位,由DNA和五种组蛋白组成。

16.非mRNA小RNA:许多其他类型的小RNA存在于细胞的不同部位,统称为非mRNA小RNA(small non-RNAs,)。

17. RNA组学:它是对细胞类型、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类型细胞、同一细胞在不同时空状态下表达谱的变化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18、核酶:某些小RNA分子具有催化特定RNA降解的活性。 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小RNA也称为核酶()或催化剂RNA(RNA)。

19、同工酶:不同组织细胞中存在的一组能催化相同化学反应但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的酶,称为同工酶。 如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等。

20、酶的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某种化学键; 使其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 这种现象称为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

21、酶原和酶原的活化:酶原是酶的前体,是细胞最初合成和分泌的无活性蛋白质。 无活性的酶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活性酶。 这个过程称为酶原激活。

22、酶的竞争性抑制:某些与酶底物结构相似的物质可以与底物分子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酶与这种物质结合后,就不能再与底物结合。 这种效应称为酶的竞争性抑制。 抑制作用的大小与抑制剂和底物之间的相对浓度有关。

23、酶活性中心:酶活性中心是指酶分子表面具有特定空间构象、能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生成产物的区域。 它主要是由重要群体聚集而成。

24、酶的变构调节:当小分子变构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调节亚基结合时,会改变酶的空间构象,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这种现象称为变构调节。

25、酶的共价修饰与调节:酶蛋白肽链上的某些基团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发生化学反应,引起酶的活性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称为酶的共价修饰和调节。

26、酶: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也称生物催化剂

27、乳酸循环:肌糖原分解产生乳酸,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肝脏,通过糖异生转化为肝糖原或葡萄糖; 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后,被肌肉组织吸收,合成肌糖原。 该过程称为乳酸循环。

28、糖原合成:由单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

29.糖原分解:将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原分解。

30、糖异生: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31、肾糖阈:尿中出现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32、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 其正常水平为3.9~6.1mol/L。

33、糖酵解: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34、糖的有氧氧化: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完全氧化分解为CO2和H2O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35、丙酮酸羧化分支:在糖异生过程中,为了绕过糖酵解途径中丙酮酸激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丙酮酸需要经过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酶作用生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丙酮酸羧化分支。

36.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以葡萄糖6-磷酸开始,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催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生成5-磷酸核糖和NADPH。

37、作用:通过糖的有氧氧化来抑制糖酵解,称为巴斯德效应。

38、糖原引物:带有α-1,4-葡聚糖的糖原引物蛋白,在糖原合成过程中,利用其寡糖链作为葡萄糖单元的受体,称为糖原引物。

39、糖异生三碳途径:摄入的葡萄糖有相当一部分首先分解为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物,然后代谢为糖。

40、底物循环:不同的酶催化两种反应物的相互转化。 糖异生的调节主要依赖于底物的回收。

41、糖酵解途径: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途径。

42. 糖原: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

43. 三羧酸循环:以草酰乙酸和乙酰辅酶A缩合开始,生成具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经过一系列的脱氢、脱羧等反应,最终得到草酰乙酸的再生,如此循环往复。 ,连续循环的反应过程称为三羧酸循环。

44、高血糖:空腹血糖水平高于7.2~7.6mmol/L(130~140mg/dl)称为高血糖。

45、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是指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一类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46、脂肪动员:脂肪动员是指脂肪细胞中储存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渐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供其他组织使用的过程。

47.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是指脂肪细胞中存在的甘油三酯脂肪酶。 它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 因受多种激素调节而得名。

48、载脂蛋白:载脂蛋白是指血浆脂蛋白的蛋白质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运输脂质和稳定脂蛋白的结构。

49、酮体: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分解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

50、酮血症:当肝脏内酮体的产生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时,可导致血液中酮体浓度升高,称为酮血症。

51、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在脂肪酰基β-碳上进行时,经过脱氢、加水、脱氢、硫解的过程,生成1分子乙酰辅酶A并且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 脂肪酰辅酶A。

52.血浆脂蛋白:血浆脂蛋白是由脂质和载脂蛋白组成的水溶性复合物。 它们是血脂存在和运输的形式。

53、生物氧化: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为CO2和H2O并逐渐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54、呼吸链抑制剂:阻断呼吸链中某些电子传递,使物质氧化过程中的磷酸化无法进行。

55、细胞色素C氧化酶:细胞色素a和a3紧密结合,用普通方法很难将它们分离,因此细胞色素a和a3的复合物称为细胞色素aa3或细胞色素氧化酶。 它是一种电子传递体的复合体,可以与O2反应并直接将电子传递给O2。

56. 呼吸链: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酶,进行生物氧化。 它们按一定顺序排列在内膜上,与细胞吸收氧气的呼吸过程有关,故称为呼吸链。

57、氧化磷酸化:代谢物通过呼吸链去除氢的氧化过程中,氧化与磷酸化的耦合称为氧化磷酸化。

58、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分子内的原子重新排列,集中能量生成高能键,然后将高能磷酸键转移到ADP生成ATP的过程。

59.P/O比:P/O比是指每摩尔原子氧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

60、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生物氧化过程中,只有氧化释放能量,而不产生ATP,称为氧化磷酸化解偶联。

61、氢传输体和电子传输体:在呼吸链中传递氢的物质称为氢传输体,传递电子的物质称为电子传输体。 氢供体通常也传输电子。

6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是将细胞质中的NADH转移到线粒体中的一种方式。 由于该系统中有苹果酸和天冬氨酸,所以称为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63、腐败:在消化过程中,有一小部分蛋白质没有被消化,有一小部分消化产物没有被吸收。 这两部分被肠道细菌分解的现象称为腐败。

64、联合脱氨:将转氨酶催化的转氨作用与L-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谷氨酸氧化脱氨结合起来,称为联合脱氨。

65、氧化脱氨基:α-氨基酸在酶的催化下脱氨基为相应的α-酮酸的过程。 氧化脱氨实际上包括两个步骤:氧化和脱氨。

66、转氨作用:α-氨基酸的α-氨基在转氨酶的催化下脱氨生成相应的α-酮酸的过程。

67. 糖生成氨基酸:降解产生作为糖异生前体的分子的氨基酸,例如丙酮酸或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

68 种生酮氨基酸:降解产生乙酰 CoA 或酮体的氨基酸。

69.鸟氨酸循环:又称尿素循环。 肝脏合成尿素的途径。 在这个循环中,鸟氨酸与NH3和CO2结合合成瓜氨酸,加入NH3生成精氨酸。 后者在精氨酸酶的催化​​下从水中分解出尿素和鸟氨酸,鸟氨酸可以反复循环利用。

70、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可分解为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化学基团,包括甲基、亚甲基、次甲基、甲酰基、亚氨基甲基等。

71、氮平衡:是测定摄入和排出的氮量的实验,间接反映体内蛋白质代谢情况。

72、营养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有8种。 这些体内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称为营养必需氨基酸。

73、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而导致苯丙酸蓄积所致的代谢性遗传病。 在缺乏丙酮酸羟化酶的情况下,苯丙氨酸只能通过转氨作用转化为苯丙酮酸,患者从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 苯丙酮酸的积累对神经有毒害作用,导致智力发育障碍。

74、同质性:是由于酪氨酸代谢缺乏同质性而引起的代谢遗传病。 该患者的尿液中含有尿黑酸,在碱性条件下接触氧气后,尿黑酸会氧化聚合成类似黑色素的物质,从​​而使尿液变黑。

75、限速酶:指整个代谢途径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 它不仅可以影响整个代谢途径的整体速度,还可以改变新陈代谢的方向。 它是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经常受到变构的影响。 调节或化学修饰。

76.变构酶:变构酶是指在代谢途径中受变构调节的酶。 酶分子含有与底物结合起催化作用的催化亚基和与变构效应子结合起调节作用的调节亚基。 根据。

77、变构调节:即变构调节。 某些物质能以非共价键的形式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特定部位结合,引起酶蛋白的分子构象发生变化,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78、蛋白激酶:某些酶分子上的某些基团在其他酶的催化下发生共价化学变化,导致酶活性的变化。

79、激素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特殊蛋白质分子,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配体,并将信息传递至细胞内信息转换系统,从而引发各种特定的生物效应。

80、膜受体激素:指蛋白质、肽、儿茶酚胺等水溶性激素。 由于它们无法穿透细胞质膜,因此这些激素需要与膜受体结合才能将信息传递到细胞内并产生各种生物过程。 影响。

81、转录: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或基因转录。

82、模板链:DNA双链中指导转录按照碱基配对规则生成RNA的单链称为模板链。

83、编码链:DNA双链中,与模板链相对应且不指导转录生成RNA的单链称为编码链。

84、不对称转录:DNA双链的一条链作为模板指导转录,而另一条链不转录,且模板链并不总是在同一条链上。 这种类型的转录称为不对称转录。

85、启动子:位于结构基因上游、与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启动转录有关的DNA序列称为启动子或启动子基因。

86.终止子:DNA模板上靠近转录终止位点的特殊序列。 该序列的转录产物可以触发转录的自动终止。 这种特殊的 DNA 序列称为终止子。

87.Р因子:Р因子是与RNA转录终止相关的蛋白质因子。 该因子可以协助RNA聚合酶识别新生RNA链上的终止信号并导致转录终止。

88.顺式作用元件:DNA分子具有多种能影响(调节)基因转录的成分,称为顺式作用元件。

89、反式作用因子: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并结合转录上游片段DNA的蛋白质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90. 转录因子:反式作用因子中,直接或间接与RNA聚合酶结合的因子称为转录因子。

91. 中值:中值是反式作用因子和 RNA 聚合酶之间的蛋白质复合物。 它与某些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并通过 TF II H. 变化促进 RNA 聚合酶羧基末端结构域的磷酸化。

92、断裂基因:断裂基因是指真核生物中由若干个编码区与非编码区隔开但连续嵌合而成的基因。

93. 异质核RNA:细胞核中断裂基因转录产生的初级mRNA称为异质核RNA。

94.内含子:在断裂的基因中,中断基因线性表达并在剪接过程中被去除的核酸序列称为内含子。

95. 外显子:出现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物上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序列称为外显子。

96、翻译:以mRNA为模板,氨酰-tRNA为直接原料供体,在多种蛋白因子和酶的参与下,将mRNA分子上的核苷酸序列在核糖体上依次表达为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蛋白质过程。

97.顺反子:指编码多肽的遗传单位。

98.开放阅读框:从mRNA 5'端的实际密码子AUG到3'端的终止密码子的核苷酸序列。 每个三联体密码连续排列,编码一条蛋白质多肽链,称为开放阅读框。

99、遗传密码:mRNA分子中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一组,形成三联体,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的过程。

100、核糖体循环:指活化的氨基酸被tRNA携带至核糖体,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的过程。

101. 多核糖体:一条 mRNA 模板链可连接 10 至 100 个核糖体。 这些核糖体依次与起始密码子结合,沿5'-3'方向读取密码,同时合成肽链。 这种由一种mRNA与多种核糖体形成的聚合物称为多聚核糖体。

102.分子伴侣:分子伴侣是细胞中的一类保守蛋白质,可以识别肽链的非自然构象,并促进各个功能域和整体蛋白质的正确折叠。

103、信号序列:所有靶向蛋白的结构中都存在分选信号,主要是特定的N端氨基酸序列,它可以引导蛋白转移到细胞合适的靶位点。 这种类型的序列称为信号序列。

104.抗生素:抗生素是由某些真菌、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产生的一类具有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其他微生物能力的药物。

105干扰素:干扰素是真核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分泌的一类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蛋白质,可以抑制病毒的繁殖。

106、微量元素:是指人体内每人每日需要量低于100毫克的元素,主要有铁、碘、铜、锌、硒等。

107. 基因表达:是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108、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根据功能要求,特定基因的表达严格按照特定的时间顺序发生。 这就是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也称为阶段特异性。

109、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在个体生长的整个过程中,某种基因产物依次出现在个体的不同组织空间中。 这就是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也称为细胞特异性或组织特异性。

110.操纵子:通常由两个以上的编码序列、启动子序列、操作序列和其他调控序列在基因组中串联簇组成,形成转录单位。

111、顺式作用元件:指DNA分子中具有转录调节功能的特定DNA序列。

112、反式作用因子:简称反式因子,又称转录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因子,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细胞核内的顺式作用元件,从而反式激活另一个基因的转录。

113.增强子:是决定转录起始点(1~30kb)、决定基因的时间和空间特异性表达、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 它的运作方式通常与方向和距离无关。

114.单顺反子:编码基因转录产生mRNA分子,mRNA分子被翻译产生多肽链。

115. RNA组学:研究细胞中所有小RNA分子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116、同源重组:同源序列之间发生的重组称为同源重组,又称基本重组。 它是DNA重组的最基本方法,涉及两个DNA分子的同源序列之间通过链断裂和重新连接来交换单链或双链片段。

117. 接合: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 DNA 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胞(细菌)称为接合。

118、转化:通过自动获取或人工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称为转化。

119.转导:当病毒从受感染的供体细胞中释放出来并重新感染另一个供体细胞时,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之间发生的DNA转移和基因重组就是转导。

120. 位点特异性重组:是在整合酶的催化下,在两个 DNA 序列的特定位点之间发生的整合。

12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它是一种核酸内切酶,可识别DNA的特定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

122. 转座元件:一种可移动的遗传成分,是指可以在一个DNA分子内或两个DNA分子之间移动的DNA片段。

123、第二信使: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物质如Ca2+、DAG、IP3、Cer、cAMP、cGMP、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通常称为第二信使。

124.第三信使:负责在细胞核内外传递信息的物质,又称DNA结合蛋白。 它是一类核蛋白,可以与靶基因的特定序列结合并调节基因转录。

125. 受体: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生物活性分子的成分。 它能准确地将识别和接收到的信号放大并传输到细胞内部,从而引起特殊的生物效应。 蛋白质,通常是糖脂。

126.支架蛋白:支架蛋白一般是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可以同时结合位于同一信号转导途径的多个转导分子。

127.衔接蛋白:支架蛋白一般是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可以同时结合位于同一信号转导途径的多个转导分子。

128.PKA:和蛋白激酶A,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类。 它是由四个实体组成的变构酶(C2R2),其中C为催化亚基,R为调节亚基(各有2个cAMP结合位点),两个调节亚基与4个cAMP分子结合后脱落,从而激活 PKA。

129. Ras样GTP酶:Ras样GTP酶是一种低分子量G蛋白,在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开关作用。 Ras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低分子量G蛋白,因此这类蛋白被称为Ras超家族,它们都含有结构域,因此也被称为Ras-like 。

130.A/G比值:血清中白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 正常参考范围是1.5~2.5。

131、血浆功能酶:由肝脏合成并释放到血液中,在血浆中起催化作用,如LCAT、假胆碱酯酶、LPL和肾素等。还有一些以酶原的形式存在,如蛋白质水解酶酶、凝血酶和纤溶系统酶等。

132、急性期蛋白:炎症、创伤、感染、肿瘤等情况下血浆浓度发生变化,AAT、AAG、Hp、GER、C3、C4、CRP等浓度升高,为正相ARP,而Alb、 PA和转铁蛋白下降,表明ARP负相。

133.2,3BPG分支:红细胞糖酵解过程中出现的分支。 1,3-BPG的生成并不遵循生成3-磷酸甘油的一般途径,而是在二磷酸甘油变位酶的催化下生成。 2,3BPG,由于2,3BPG磷酸酶活性降低,2,3-BPG的生成大于其分解,导致红细胞中2,3-BPG增加。 该分支约占红细胞糖酵解的 15% 至 50%。

134、生物转化:非营养物质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和共轭反应进行生物转化,增加其极性或改变其活性,使之易于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135、非结合胆红素:正常情况下,肝脏具有摄取、结合、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功能,导致正常人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很少。 凡是能引起胆红素蓄积过多,或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发生障碍的因素,均可使血浆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并引起组织损伤。 呈黄色染色,这种体征称为黄疸。

136. 假神经递质:肠道分解芳香氨基酸产生的芳香胺,在严重的肝病中无法被清除。 它们可以替代大脑中的正常神经递质并引起神经活动障碍。 这些芳香胺称为假神经递质。

137、结合胆红素:肝细胞内有特异性受体,吸收胆红素能力较强。 在肝细胞中,胆红素与Y或Z蛋白组装并转运至内质网。 在转移酶的催化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化为高水溶性的酯化胆红素。

138、胆色素的肠肝循环:肠道内产生的氮约10%~20%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它的大部分以胆汁的原始形式再次排入肠子。 这个过程称为胆碱蛋白循环。

139.原发性胆汁酸:原发性胆汁酸是从肝细胞中的胆固醇转化的,包括游离和共轭形式。 7-α-羟化酶是胆汁酸合成中限速酶。

140.继发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初级胆汁酸会发生7位脱氢反应,以产生脱氧胆酸,岩性胆酸和游离二胆酸。 游离二级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合并,形成二次共轭胆汁酸,主要是脱氧胆酸结合。

141.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各种类型的胆汁酸从肠道中吸收,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 游离胆汁酸被转化为共轭胆汁酸,并与新合成的共轭胆汁酸一起排泄到肠道中。 ,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除岩性酸外,通过“肠肝循环”重复使用95%的胆汁酸。

142.阻塞性黄疸:也就是说,肝后肝。 由于各种原因,胆汁排泄通道被阻塞,这增加了胆汁和毛细血管的压力,并导致它们破裂,从而导致溶解的胆汁酸反流入血液中,从而导致血清胆红素的增加。 高的。

143.溶血性黄疸:肝前黄疸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中红细胞过多破坏引起的,这超过了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导致过度的血清无血清胆红素浓度。

144.肝细胞黄疸:肝黄疸,这是由肝细胞破坏以及其吸收,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的降低引起的。

145.明显的黄疸:血清胆红素增加,但不超过2mg/100ml,可以用肉眼看到巩膜,皮肤和粘膜的黄色染色。

146.隐藏的黄疸:当血清胆红素增加但不超过2mg/100ml时,骨硬化,皮肤和粘膜对肉眼看不到,这被称为隐藏的黄疸。

147。:维生素是一组低分子量的有机物质,是人体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但不能在体内合成或以很少的量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 它们可以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