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中过敏原成分研究概况

日期: 2024-04-08 03:02:36|浏览: 233|编号: 4428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化妆品中过敏原成分研究概况

韩维娜1,2、赵梅2、侯晓宇1、曹进2、徐明迪2

(1.中国药科大学;2.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化妆品的种类很多,比如护肤品、护发品、彩妆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消费品。 然而,在给消费者带来清洁、美丽产品的同时,也可能对个人造成皮肤刺激、过敏。 化妆品使用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此外,含有功能性天然成分的化妆品也引起了消费者和化妆品研发部门的关注,品类也越来越多。 更安全、更有效的化妆品成分是未来化妆品发展的主要趋势。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与化妆品接触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 是化妆品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和继发性皮肤病的主要类型。 根据发病机制和诱因的不同,可分为由过敏原诱发的免疫反应引起的两类。 由刺激性物质引起的化妆品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又称过敏性接触性皮炎,CACD)和化妆品刺激性接触性皮炎(CICD)。 随着化妆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妆品消费量激增,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CACD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据相关数据显示,至少有1%~3%的女性曾对化妆品过敏,出现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CD)。 这种情况很常见,大约五分之一的人会发生这种情况,60%的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是由过敏反应引起的。 CACD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人员也在婴幼儿护理产品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查。 但由于CACD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异性,且大多数患者不知道自己的过敏原,更换产品后过敏反应可能会自行消失,导致过敏性皮炎的治疗率较低,相对容易治愈。使用化妆品时不可忽视。 ,但反应程度较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更严重,且常复发。 因此,查找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识别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CACD反应发生的有效方法。

国内外化妆品过敏原相关法律法规

1.1 国外法规相关信息

欧盟法规ECNo.1223/2009对化妆品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化妆品监管的主要依据由之前的指令升级为法规。 该规定规定,当留存型化妆品中26种香料过敏原物质含量≥0.001%、冲洗型化妆品中≥0.01%时,必须在化妆品标签上标注。 还规定了化妆品中可使用的防腐剂清单,规定化妆品中甲醛浓度超过0.05%的,必须在化妆品标签上标注“含有甲醛”的警示标签。 该法规还对化妆品常用的其他原料提出了要求,并列出了化妆品中禁用和限用物质。 同时,法规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市场反馈不断修订。 2017 年 1 月,欧盟禁止在免洗产品中使用甲基异噻唑啉酮 (MIT),以保护消费者权益。

美国化妆品行业主要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监管。 根据 FDA 的《公平包装和标签法案》,在零售层面向消费者出售的化妆品必须做出成分声明。 然而,某些成分通常简单地列为“香料”或“香水”,而没有具体说明具体成分。 当您对化妆品中的某种成分有疑问时,可以咨询化妆品生产商,以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个别防腐剂的使用需要经过专家委员会的安全评估。

美国和英国的监管机构要求向消费者销售的化妆品必须提供成分声明。 参考斑贴试验数据和研究文献,欧洲和美国的立法限制或禁止使用特定过敏原。 然而,在引入新的化妆品成分以及由此产生的 ACD 临床评估后,皮肤科医生做出了回应,将这种新兴的接触性过敏原添加到北美接触性皮炎小组 (NACDG) 和相关合规指令中。 (例如:欧洲共同体化妆品指令的标准化和专门的斑贴测试系列)这通常需要一些时间。 相关过敏原的展示和控制通常滞后于化妆品的监管。

1.2 国内法律法规

我国化妆品监管主要参考《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其中列出了化妆品中禁用和限制使用的成分。 对于欧盟指出的26种香料过敏原,除了苯甲醇也可用作防腐剂,限量为1%外,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其他致敏香料的安全限量,也没有强制要求化妆品标签上应注明明确的成分。 只需要“香水”标签。 对于化妆品中的防腐剂过敏原,该规范也对大部分防腐剂规定了明确的禁用限量。 例如,说明书明确规定化妆品中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和5-溴-5-硝基-1,3-二恶烷限量0.1%,甲醛及甲醛释放剂限制为0.1%。 甲(趾)硬化产品中防腐剂最高允许浓度为5%(以甲醛计算)。 当浓度超过0.05%时,必须标注含有甲醛。 对于所有其他类型含有甲醛或能释放甲醛物质的化妆品,当成品中甲醛浓度超过0.05%(以游离甲醛计算)时,产品标签上必须标注“含甲醛”,并禁止使用在喷雾产品等待。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018年,我国新实施的国家标准GB/-2017《日用香精》明确了应用日用香精的11类产品(日化产品、含护理品的化妆品)。 法规规定了11类芳香产品中的99种限制使用香料及其最高限量,并列出了禁用香料。

化妆品中的过敏原

2.1 过敏反应机制及皮肤表现

ACD是由外源物质触发并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 它是一种迟发型IV型超敏反应,分为诱导和刺激两个阶段。 在诱导阶段,皮肤第一次接触化妆品过敏原。 此时的过敏原就相当于半抗原。 经皮渗透后,它们与载体蛋白结合形成完整抗原并被朗格汉斯细胞(LC)捕获。 LC将半抗原-载体蛋白结合物与其表面的MHC II类抗原分子结合,携带抗原的LC离开表皮,通过淋巴回流流回局部淋巴结,将抗原呈递给CD4+ T细胞,并且 CD4+ T 细胞被激活。 CD4+ T 细胞的激活需要双重信号。 当LC表面的多肽MHCⅡ复合物与CD4+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结合时,释放第一个信号。 LC还表达ICAM-1、LFA-3、B7等粘附分子,分别与淋巴细胞膜上的配体LFA-1、CD2、CD28结合,成为完成致敏反应的第二信号。 在挑战阶段,皮肤再次暴露于化妆品过敏原,导致特异性致敏的CD4+T细胞(主要是Th1)从局部淋巴结转移到全身血液循环,然后转移到受影响的皮肤。 Th1细胞合成并释放IL-2、IL-4和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增殖,扩大免疫反应,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引起表皮海绵形成和皮炎。 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表皮细胞被破坏。

轻度化妆品过敏患者仅局部皮肤瘙痒,有少许红斑、丘疹和轻度肿胀,而重度患者不仅局部皮肤水肿明显,还伴有皮肤弥漫性红斑、大小不等的水疱、渗出、糜烂。 等,导致迟发性皮肤炎症反应的发生。

2.2 化妆品中常见过敏原

化妆品成分复杂,一般包括基料、香料、色素、防腐剂、动植物提取物等,其中可能含有多种针对某些人群的过敏原。 目前报道的引起 CACD 的最常见过敏原包括:香料、防腐剂、染料中的对苯二胺、表面活性剂等。

2.2.1 香料

香料是化妆品中常见的引起过敏的成分。 香水是 CACD 的常见原因,也是化妆品接触过敏的最常见原因。 据估计,CACD 患者中香料过敏的患病率为 6% 至 14%,普通人群中香料过敏的患病率为 1.7% 至 4.1%。 除了出现在香水等提供香味的产品中外,香料还广泛用于护肤品等产品中。 法国一项研究数据显示,48%的脱毛产品含有香料过敏原。 在含有香料过敏原的产品中,超过78.3%的产品含有至少两种香料过敏原。 香料也是护发产品中常见的过敏原之一。 国际上经常使用香料混合物 I (FMI) 和香料混合物 II (FMII) 来评估香料过敏。 FMI由α-戊基肉桂醛(肉桂​​醛)、肉桂醇、羟基香茅醛、丁子香酚、异丁子香酚、芳香叶醇和白藜芦醇提取物组成,FMⅡ包括羟基异己基3-环己烯基甲醛、柠檬醛、金合欢醇、己基肉桂醛、香豆素、香茅醇。 化妆品中最常见的香料过敏原是芳樟醇和柠檬烯,其次是香茅醇。

由于商业秘密等原因,目前大多数化妆品标签上的香料成分描述都简单地标注为“香料”,但产品中可能含有多种香料成分。 有些化妆品含有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精油,这也是天然香料。 例如茶树油、柠檬油、玫瑰油等都是众所周知的致敏精油。 这些提取物通常与芳香族混合物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对香料过敏的消费者也应避免购买含有精油的产品。 此外,化妆品中可能还存在隐藏香料,即除香料外还具有其他功能的芳香化合物,例如可用作防腐剂的苯甲醇。 许多化妆品标签上明确标明“不含香料”,但可能含有苯甲醇等物质,可能会导致患者对香料过敏。

2.2.2 防腐剂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防止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化妆品中通常会添加防腐剂。 大多数防腐剂会对人体皮肤造成刺激。 防腐剂在许多研究中已被确定为常见的化妆品过敏原,研究表明,在发制品过敏原中,防腐剂的阳性反应率最高。

化妆品中常用的防腐剂有甲醛及其脱模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异噻唑啉酮类等。由于甲醛具有高致敏性,大多数化妆品中已停止使用。 甲醛释放剂(FRP)可缓慢释放低浓度甲醛,替代大多数化妆品中直接使用甲醛,降低化妆品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FRP包括季铵盐-15、咪唑烷基脲、双咪唑烷基脲、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和1,3-二羟甲基-5,5-二甲基。对甲醛过敏的人也可能对任何类型的玻璃钢。 近年来,甲醛引起的CACD发病率有所下降,但由甲醛和甲醛释放剂引起的CACD事件仍然很常见。 非甲醛释放型防腐剂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酯、甲基异噻唑啉酮(MIT)、氯甲基异噻唑啉酮(CMIT)、甲基二溴戊二腈、苯氧乙醇、碘代丙炔基氨基甲酸酯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过敏。 我国对上海地区CACD患者的斑贴试验结果显示,MIT和CMIT是CACD的主要阳性过敏原,其中MIT过敏发生率为4.5%,CMIT过敏发生率为4.1%。 欧洲 CACD 患者对 MIT 的敏感率为 6%。

2.2.3 其他

氧化性永久性染发剂对苯二胺(PPD)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占护发产品引起的CACD的35.8%。 PPD 引起的过敏通常发生在发际线交汇处的面部,也会影响眼睑和颈部。 对欧洲 12 个国家 46 个部门的数据分析显示,PPD 斑贴试验阳性率总体下降,从 2004 年的 4.1% 下降到 2013-2014 年的 3.2%。 尽管PPD衍生物的出现减少了PPD的使用,但它仍然是许多国家CACD的重要原因。 清洁剂、肥皂和洗发水产品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剂,如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 (CAPB)、油酰胺丙基二甲胺 (OAPD) 和 3-二甲基氨基丙胺,也会引起过敏反应。 许多职业 CACD 可归因于表面活性剂。 NACDG 2000年至2014年的数据显示,表面活性剂引起的过敏反应数量仅次于防腐剂[38]。 睫毛膏、眼影中的镍、钴、铬等重金属会引起眼睛过敏,患病率为30%~77%。 指甲油中含有的甲苯磺酰胺、甲基丙烯酸酯等成分也会引起过敏。

与单一过敏原相比,过敏原组合致敏可诱导增强的反应,并且过敏原混合物可能具有相加或协同效应。 例如,与 MIT 阳性患者相关的最常见的共同因素是 CMIT (54.5%),而 50.5% 的 CMIT 过敏患者的共同因素是 MIT。

2.3 CACD诊断

化妆品过敏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化妆品过敏的发生,包括化妆品的成分、成分的浓度和纯度、使用条件和地点、接触时间和使用频率等。临床上,当患者怀疑是化妆品过敏时,对某种化妆品过敏,将过敏原或可疑产品涂在受试者的背部或前臂并进行24h和48h封闭斑贴试验是诊断CACD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相关标准中,还采用人体皮肤斑贴试验来检测化妆品对人体皮肤潜在的不良反应。 近年来斑贴测试不断改进,欧洲接触性皮炎协会(ESCD)更新并改进了更好的斑贴测试程序。

过敏原毒理学测试

3.1 传统动物实验

豚鼠部分闭塞皮肤试验()和豚鼠最大值试验()是国际上公认的评价化学物质是否致敏的经典方法:通过评价豚鼠反复接触化妆品及其原料后的皮肤反应,测试物质被判定对哺乳动物有害。 是否会引起皮肤过敏以及过敏的程度。 我国2015年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也将其列为评定皮肤过敏的试验方法,以评价受试物的致敏能力和强度。

3.2 体外替代方案

由于动物试验中“4R”原则的推广,为了保护动物福利,促进了更灵敏、更高效的过敏原预测和危害评估方法的发展。 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关于蛋白质共价结合引起的皮肤致敏的不良结果途径(AOP)的相关文件以及基于AOP原理开发的替代测试[45](AOP是指化学物质在生物组织中的存在,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的序列链事件,建立从最初反应到有害影响终止的完整毒性预测和危害评估策略)。 致敏 AOP 包括四个关键事件:亲电物质与皮肤蛋白亲核中心的共价结合; 角质形成细胞的激活; 树突状细胞的激活; 和 T 细胞增殖的激活。

据AOP称,已经开发出过敏原毒理学测试的体外替代方法,例如直接肽反应,通过液相色谱在分子水平上测量受试化合物对半胱氨酸和赖氨酸肽的消耗来确定化合物的过敏性。等级。 实验(DPRA)和氨基酸衍生反应(ADRA)方法,将亲核氨基酸衍生化并检测衍生物与测试产物之间的反应; 基于动物体的细胞水平,从致敏物质引起的受试品暴露部位引流的淋巴结,表示内淋巴细胞增殖的小鼠区域淋巴结测定(LLNA),包括LLNA:ATP测定(LLNA:LLNA:ATP测定) DA) 和 LLNA: 溴脱氧尿嘧啶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LLNA:BrdU-ELISA)。 目前,单一的体外替代方法还不能完全替代动物试验,只能作为筛选试验。 测试敏化的多种组合策略可以提高准确性。

3.3 计算机预测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预测化学物质的致敏性,给化妆品研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拥有广阔的应用市场。 根据定量构效关系(QSAR)原理,结合计算机技术,快速筛查大量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之间的关系,快速筛查大量的皮肤致敏情况。的化学物质。 .2、、、、等是常用的计算机预测模型。

过敏原理化检测

化妆品过敏的问题很复杂。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烯烃、醇、醛、酮、酯等物质。 它们的化学性质和极性有很大不同。 相关的检测方法也多种多样,但都具有明显的优点。 缺点。 发展灵敏、高效、简便易行的检测技术对于化妆品的研发和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化妆品中过敏原常用的理化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法(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质谱法等。 。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化妆品中常见过敏原的一些理化检测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近年来国内外化妆品中常见过敏原的理化检测方法

由于香料过敏原含有大量挥发性成分,因此 GC-MS 被认为是分析香水或香料混合物等挥发性化学物质的首选技术。 目前,香味过敏原的研究最常用的是GC-MS和HPLC方法。 其中,GC-MS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种过敏原,HPLC方法可以有效分析复杂基质中香料中的非挥发性成分,并确定除其他非挥发性成分外潜在的致敏香料。 化妆品中防腐剂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如GC、HPLC、GC-MS等,其中HLPC技术结合紫外等检测器已广泛应用于防腐剂检测。

由于化妆品中成分复杂、基质效应强,简单高效的前处理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减少了操作误差,而且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和脱水是实验室常用的化妆品前处理方法。 一些研究人员还利用提取技术来达到样品提取和纯化的目的。 本文还总结了表1所示的预处理方法。

发展趋势

近年来,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化妆品成分受到广泛关注。 一些天然植物含有抗过敏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如仙人掌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等。食品与化妆品的融合发展潜力巨大。 从食品源成分开发化妆品原料也成为近年来化妆品研发的趋势。 开发更安全的新原料是未来化妆品研发的重要方向。

在开发安全有效的化妆品原料的同时,应加强消费者对化妆品中过敏原的了解,结合技术发展拓宽消费者获取化妆品中过敏原信息的渠道,为消费者避免接触过敏原提供有效途径。 丹麦消费者委员会2015年开发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有关化妆品中过敏、致癌等有问题成分或疑似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的信息。 ,NH等人。 使用此应用程序评估 5588 种化妆品中的香水接触过敏原。 2016年,美国接触性皮炎协会还开发了一款免费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预计可以让患者在购买化妆品时更好地利用其斑贴测试数据,帮助患者避免过敏原,并协助患者发现产品的市场潜力和临床需求。不含引起过敏反应的成分将推动此类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进一步开发和使用。

关于化妆品中过敏原的使用和监管的建议

开发更安全、无刺激性的原料,添加天然抗过敏成分,可以减少化妆品不良事件的发生。 同时,化妆品标签上明确标明致敏成分,可以帮助消费者提前避免过敏反应,最大限度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综上,提出以下建议:

1)化妆品行业应根据现有临床斑贴试验数据和市场反馈,及时监测和管理相关致敏物质,更新常见风险物质清单,快速响应市场趋势;

2)规范化妆品标签管理,将产品中可能引起过敏的成分在标签上更加明显(参考食品包装标签上致敏成分的描述)以标明过敏风险,而不是简单概括为“味道”、“香味”等,供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参考;

3)研发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创新,鼓励研发人员研发更加安全、有效、温和、健康的化妆品原料,逐步替代化妆品中易诱发过敏反应的成分,从而提高普遍适用性的化妆品。 ;

4)相关业务部门在开发化妆品时,应注意优化化妆品的产品配方,减少过敏原之间的协同作用和交叉反应(如MIT和CMIT等);

5)提高消费者对自身过敏原的认识,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 皮肤容易过敏的消费者,可以在使用前将产品涂抹在手腕或耳后,观察几天,如果没有出现过敏情况,再使用。 同时,要注意使用质量有保证的产品。 当出现化妆品过敏反应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斑贴试验,找出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诱发过敏。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文源巷34号

电话:-

电子邮件: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