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与橡树比赛 例说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流程

日期: 2024-04-09 16:03:25|浏览: 98|编号: 4491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芦苇与橡树比赛 例说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流程

【高考好运礼包】

2019年版《高考作文素材精髓与多向运用》再次爆红,与2019年高考作文多套题不谋而合。

1、2019年高考卷一的问题意识与本书中的“问题掘金”类似。 此外,“精准扶贫将进一步助力小康社会,科学创富也将支撑多彩梦想——从救命的“天运河”到致富的“金运河”,遵义大法运河贵州迎新机遇田间笑脸——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并辅以短视频《2019年高考作文十大预测:推动《愚公移山之精神》(2019年5月15日公众号推文),都是劳动领域最好的作文素材。

2、2019年高考第二卷中与“9”相关的历史灵感与本书中的五四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高度重合。 详细请看这个

3、2019年高考第三卷的师生关系,与书中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护花”不谋而合。 详情请见2019年6月9日推文。

4、2019年天津高考卷中的爱国情怀与本书中的许多文章如出一辙。 详情请参见2019年6月11日公众号推文。

5、2019年高考京卷作文题目《文明的韧性》与本书补充材料《中国硬核精神》高度契合。 详情请见本公众号2019年6月21日推文。

6、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共荣共生多元共存与本书的个性、共性、多元文明相一致。 请参阅2019年6月24日公众号

哪里能找到一本胜过万本书的书?行动比兴奋更糟糕。 购买图书请添加微信。

温馨提示:我是本书的主编。 从我这里购买可以保证正品。

我们先看一道材料成分题:

芦苇和橡树比赛,看谁更强。 高大的橡树看着那娇嫩的芦苇,心想自己一定会赢。 一阵大风吹过,芦苇随风弯下身子,被连根拔起,幸免于难。 橡树迎风挺立,竭力抵挡狂风。 结果,他被摔倒在地。

橡树为失败而难过,但当他看到身后的小屋因自己的保护而没有被强风摧毁时,他不禁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需要完全理解材料,但您可以选择一侧或角度来表达您的构图。 独立确定概念、风格和标题。 不得在不脱离材料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创作,不得抄袭、抄袭。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尴尬的材料,尴尬来自于复习题目的目的上的困境。 如果我们直接赞扬橡树的正直、正气,面对困难和挫折,有很大的勇气,号召人们学习橡树的顽强、坚强的斗志,似乎并不涉及小木屋,而注重结尾的爱的奉献的物质方向的意图不会包含在最后一段中。 存在的意义。 一旦到了小屋,第一段中芦苇和橡树的竞争就没有什么用了,因为它们比的是力量,而不是性格,也不是为了保护小屋。 所以,第二场橡树大赛,力法错误,失败了,但保护了小屋,也只能算是意外之收获。 突然,他发现自己把自己奉献给了小屋,把爱奉献给了小屋,于是他释然地笑了。 这只能是橡树失败的结果。 安慰一下自己,这不是第一段材料的范围。

如果这个问题令人尴尬,那是因为我没有完全理解材料。 如果你整体把握材料,你会发现这个问题不仅不尴尬,而且提问者的意图相当高明。

首先,芦苇和橡树之间的竞争仅仅提供了一个场景,一个橡树失败的场景。 可能是芦苇,也可能是草,也可能是其他东西,但不管是哪种东西,都是为了衬托橡树的失败。 更重要的是,如果去掉这份材料的最后两句,芦苇和橡树的关系就会被并置,但提议者故意添加了最后两句,“橡树为失败而悲伤,但在其背后看到了它由于自身的保护而变得更加强大。” 没有被大风摧毁的小屋不禁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整个素材叙事的中心都围绕着橡树,与芦苇无关。对素材的审视和构思变成了难度更大了,立意的境界也比以前广阔了很多,如果只从芦苇和橡树的“PK”(即第一段)来确定思路,重点关注两者之间的竞争,比如谈论从芦苇的角度讲弯曲的知识:以柔克刚,以柔克刚,以柔克刚,学会适应(讲为人处世之道);讲敢于挑战,永不低头,坚强正直,从橡树的角度走正路(讲对待困难的态度和精神,讲不向邪恶势力屈服)是一个旁白,这样的观点和意图还不足以体现“高考作文中要求的“对材料的全面理解”。 因为这个素材的中心意思不是比赛中谁胜谁负,而是先讲“PK”中“橡树”的损失——“输”,然后讲“橡树”的收获——“增益” ,所以素材是围绕橡树的“得与失”展开的。 这显然是一个辩证的主题,写作中必须突出思辨色彩。 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材料:失败与胜利、跌倒与站起来、得与失; “择一方面、一角度构图”绝非断章取义。 它以“对材料的全面理解”为基础,是对所有材料从不同角度的解读。

为了避免对材料的片面理解,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复习材料作文的思维过程,总结如下:

1.概括内容: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2、明确对象:明确材料陈述的对象。

3、分层次(主次):区分材料中所陈述的对象的主次或层次。 虽然材料涉及很多人或事,但有些人或事只是讨论的对象,在文章中没有作用。 复习题目时,要充分理解材料,分清整体与部分、主次关系,从重要人或重要事的角度思考。

4、选择角度:选择构图角度。 这几个对象中哪一个更重要? 哪个对象应该是材料的焦点? 这是这个想法的基本点。

5、抓住重点:抓住材料陈述对象的关键句子或要点。 材料往往包括评论关键对象的句子、暗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词语以及整个事件的要点。 抓住关键句子或要点来立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辨别是非(意义):这些关键陈述是对还是错、是善还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 材料描述物体的方式正确吗? 物质所创造的形象的道德意义是什么? 这就是提问者的意图。 。

7、分析原因:分析材料中描述的现象的原因。 有时一个结果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和结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写作角度有多种,原因有多种。

这种确定想法的七步方法特别适合具有复杂材料或寓言成分的作品。

上述材料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

简介: 芦苇和橡树比赛,看谁更强,但橡树失败了。 当他悲伤的时候,看到因为自己的保护才免遭毁灭的小屋,于是他开心地笑了。

清晰的物体——清晰的材质说明物体是芦苇、橡树和小屋。

分类(主次)——区分材料陈述对象的主次或级别。 如果去掉这段材料的最后两句,芦苇和橡树的关系就会被并置。 但如果提出者有意添加最后两句,材料的陈述对象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陈述的主要对象只能是橡树,芦苇仅供讨论。 目的。

选择一个角度 - 材料集中在橡树上,所以从橡树开始。

抓住重点——抓住材料的关键句子或要点。 找出描述橡树的关键句子:输掉比赛后悲伤、保护小屋不被破坏、如释重负地微笑。

辨别是非(意义)——识别材料陈述对象橡树的图像的意义。

分析一下原因——橡树失败了却笑得很开心,为什么呢? 它看到自己的失败并非毫无用处、一文不值,而且还能因为失败而无意中保护了小屋,这算是意外的收获。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想法:失败与收获(注意,这里的收获是意外收获,不是主动贡献)、跌倒与站起来、得与失; 不以成败论英雄,如何对待失败,失败的精神意义、精神价值等。

按照这个思考过程,通过分析以下两种材料,不难找到准确的视角。

1、陈女士带着睡在婴儿车里的1岁孩子乘坐公交车。 司机让陈女士将婴儿车折叠起来放好。 否则,您需额外支付1元行李费。 陈女士表示,如果车子折叠起来,孩子就会醒,而且车上也没有空位子。 骑行时将孩子抱在手中是危险的。 她认为司机的要求很无理,拒绝支付这1元钱。 司机拒绝开车。 为了这1元钱,陈女士与司机“对峙”了几个小时。 在此期间,陈女士多次报警,警方两次出动。 车上数十人被迫换车。 最后,在民警的苦苦劝说下,陈女士乘坐警车回家。

此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反应,褒贬不一。

要求:选择角度构思构图,独立确定思路。 确定风格。 确定标题; 在材料内容和意义范围内撰写,不得复制或抄袭。

摘要:陈女士带着1岁的孩子乘坐公交车。 她因多付1元钱与司机发生争执,导致警察两次出动,车上数十人被迫换车。

明确目标:陈女士、司机、警察、乘客。

分类(主要和次要):该材料的所述对象之间没有主要或次要区别。

评选角度:陈女士——从影响和结果的角度。 结果,“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

司机-需缴纳1元行李费,符合公司相关规定。

警察——“警察出两次头”,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

乘客——没有一个乘客出面调解。 由此可见乘客的冷漠和冷漠。 构建和谐社会靠的是每个人。

从综合角度——即从陈女士与司机“对抗”的行为和影响来看。

抓住重点:整个事件的关键是一元钱该不该赔。

明辨是非(暗示):想想两个人是不是只是为了1块钱? 陈女士做的对吗? 司机的做法正确吗? 警察是怎么做的? 乘客们怎么办?

分析原因: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的后果谁来负责? 谁是最后的赢家? 这里没有赢家,只有负面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其正确意图是:

1、如何营造和谐之美。

2、让系统更加人性化。

3、增强服务意识。

4. 更多地考虑公共利益以及如何平衡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5. 为他人着想。

6.考虑传统美德,如宽容(退一步以开拓世界)、谦逊等。

偏见或错误的想法,例如:

1、多沟通。

2.表现出更多的关怀(母爱,爱的方式)。

3. 为什么要小题大做? 不要因为善事微小而忽略了做好事。

4. 金钱的力量:双方都这么看重1元钱,可见金钱的神奇力量。

5、生命的重要性:与1元、儿童和乘客相比,当然后者更重要。

2. 孔子有一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不顾自己的安危跳进去救他。 孩子的父亲非常感动,送给他一头牛以表谢意,孩子高兴地接受了。 那时,一头牛的价格相当于今天的一辆豪华摩托车。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了,这让他很苦恼。 孔子听说了,对学生说,你做的是对的。 因为你的行动向社会宣告:只要你冒着风险去救人。 不管奖励有多大,你都可以安心接受,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度别人。

春秋时期,鲁国政府有规定,鲁国人出国旅游,看到本国人在异国为奴,可以先垫钱给他。把他赎出来,然后再回政府报债。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回了一个已经沦为奴隶的人,并没有去政府还债。 人们称赞他品德高尚。 孔子听说后,不仅不高兴自己的学生受到表扬,反而非常生气,严厉批评他,说他的行为阻止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因为人们如果预付钱来赎回一个奴隶。奴隶,不还债,就会吃亏。 如果你还了债,说明你的人品不如孔子的学生。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只能假装没看见。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赞扬学生勇敢并获得贵重奖励和礼物的故事,并批评学生赎回奴隶而不得到政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个学生只是讨论的对象。 材料主要表达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关注这两个学生的行为。 因此,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择的角度应该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住重点,就是抓住孔子评价这两件事的关键句子。 孔子同意,只要救人于危难之中,不管报酬有多大,都可以安心接受,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救人。 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然后自己还债。 因为如果人家垫钱赎奴隶,不还债就会吃亏,而如果还了债,就说明人品不如孔子的学生,所以只好假装不还。将来见。

明辨是非,就是要澄清孔子表扬学生受赏、批评学生自负的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孔子在别人批评学生的时候却赞扬学生? 为什么当别人称赞学生品德高尚时,孔子会生气呢? 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以下思路:

1、做好事要有好报,行善者不应吃亏。

2、道德与利益统一。

3、遵行正义,追求财富。

4. 理性看待利益和道德。

5、利益和道德必须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采用这种思维过程并不能解决复习材料和写题目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防止学生对材料的片面理解,因为思维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提醒学生充分理解材料。 同时,这个思维过程也促使学生多问为什么,有利于把握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过程简单、易操作,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可以掌握正确的思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