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义墙体改梁 蒙古国藏传佛教建筑的分期与特色探析

日期: 2024-04-14 19:06:40|浏览: 94|编号: 4860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北京顺义墙体改梁 蒙古国藏传佛教建筑的分期与特色探析

自1506年达延汗统一蒙古以来,蒙古各部落又分为六个土门。 达延汗十一子格森扎勒勒,分喀尔喀万户。 格森扎勒及其子孙攻打瓦拉,开辟了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也就是今天的外蒙古的大部分地区。 左翼喀尔喀万户汗阿巴岱赛因汗,诺河之子(土谢图汗部、赛因诺延部的始祖)格森扎勒三子,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会见来到蒙古的民众。蒙古。 索南嘉措(三世达赖喇嘛)后来在哈拉、林城牧区的旧址上修建了额尔德尼扎。 这是蒙古现存最早的藏传佛教木结构建筑。 据《БаасанскРэн》分析,额尔登尼扎的建立,标志着喀尔喀蒙古贵族与藏传佛教统一蒙古的尝试[1],也标志着外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建设的正式开始。 建筑活动一直持续到蒙古革命,建造了近千座寺庙建筑。

由于近代历史发展的特殊原因,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往往不被重视,缺乏系统、全面、全面的研究。 但在东亚五国的建筑文化圈内,从世界藏传佛教建筑的整体体系来看,从蒙古民族建筑的整体演变和发展来看,蒙古国的藏传佛教建筑是具有代表性的。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其中一个环节(图1)需要系统研究。

图1 蒙古藏传佛教建筑与东亚和中国建筑文化圈、藏传佛教建筑与蒙古民族建筑的关系

01

当代蒙古藏传佛教研究

近代较早研究蒙古建筑的是俄罗斯学者ʹnikov的《蒙古建筑》(1960)(Архитектура Монголии)[2]。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寺庙的功能和外部形态上,没有涉及空间分析和建筑。 结构比较简单。 蒙古学者Ni︠a︡T︠S︡ultėm的《蒙古庙》(Монголынархитектур)[3],全面介绍了蒙古族建筑的发展历史,研究了蒙古包和移动帐篷对蒙古国固定建筑的影响,还提供了大量老照片。 但作者并无建筑学专业背景,对建筑空间、结构手法、立面风格等建筑方面研究甚少。 Б.Адьяа的《蒙古建筑构件装饰》(Монголын Архитектурын чимэг)绘制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和装饰图案,描述了构件的名称,并将建筑构件从藏文、汉文翻译成蒙古文。 他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由于Адьяа不是建筑专业人士,因此他没有涉及结构部分[4]。 此外,博士的著作《蒙古建筑史》(Монголин уран барилгын Tѯх)总结了蒙古帝国以来的蒙古建筑,并对蒙古藏传佛教建筑进行了总体介绍[5]。

在对个别寺庙的研究中,法国学者对扎亚库里寺庙进行了研究[6],探索了扎亚库里的历史遗迹,并修复了一些建筑。 此外,他还撰写了许多相关文章,如《清宁寺坛城像研究》、《额尔德尼昭三殿祈经廊研究》等,可以说他是对蒙古文研究最深入的人。西方学者的建筑学。 他的法文著作《内蒙古的寺庙》(et ères de inté)[7]对西方学术界影响深远。 遗憾的是,书中只简单提及了“喀尔喀蒙古”的寺庙,并没有深入讨论。 对于杰布尊丹巴大库伦的研究[8],探讨了库伦的形成及其运作方式。 Х。 БасанскРэн对额尔登尼扎(Энх тунх эрдэнэ зуу)的研究涵盖了大量珍贵的老照片,让人们得以一睹19世纪末额尔登尼扎的形象[9]。 Зундуйн Оюунбилэг (Амарбаясгалантын Архитэктур)所著的《清宁寺建筑》一书详细论述了清宁寺的考古和测量工作,书中收录了大量专业的建筑测量图纸[10]。 中文和日文的学术研究相对乏善可陈。 与二战期间日本学者对内蒙古的研究相比,日本关于外蒙古寺庙建筑的学术著作几乎没有。 这可能是因为蒙古不是日本的势力范围。 就中国学术界而言,除了日本学者包木平近年来的一些点位研究外,对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中国专着尚无系统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蒙古国政府的推动下,联合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国外专业团队,对甘丹寺、额尔德尼扎、清宁寺等地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考古和测绘,为蒙古国奠定了基础。以便进一步发展。 专业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总体而言,外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研究还缺乏从建筑专业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特别是,它连接了内蒙古和外蒙古,并放弃了地区性和狭隘的国家和民族主义视角。 全球视野下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分析与研究因此,笔者在整理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研究,先后对蒙古现存较为完整的藏传佛教建筑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结合对藏传佛教和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研究成果,对蒙古国进行了分析。 研究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吸引新的思想。

02

蒙古藏传佛教的发展阶段及其建筑特色

笔者根据蒙古佛教的发展和现存建筑的特点,将蒙古寺庙的建设简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1578年,阿勒坦汗在养化寺会见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标志着藏传佛教格鲁派正式进入蒙古。 这一时期的蒙古尚未处于清朝的控制之下。 它的大部分建筑工艺技能都是区域性的。 建筑结构受青海安多、山西、陕西影响较大,维藏地区影响较小。

第二阶段开始于1635年,大蒙古国林丹汗被后金太极灭亡。 外蒙古三大汗部向清朝中后期(19世纪下半叶)进贡九白。 1635年,阿巴代汗的孙子土舍图汗立其子为第一世杰布尊丹巴。 他皈依格鲁派,成为外蒙古最大的活佛。 同时,他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和支持。 在清政府和历代活佛的共同推动下,藏汉地区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技术系统地传入外蒙古。 出现了清宁寺、扎雅格根库伦寺等规模宏大、结构体系完整的藏汉风格寺庙。 与此同时,具有蒙古族游牧特色的流动寺庙群库隆逐渐发展成为定居寺庙群落。

寺庙建筑的第三次高潮是在19世纪下半叶。 由于蒙古特殊的政治和宗教关系,寺庙积累了大量财富,游牧民族库伦人大多建有固定寺庙。 这一时期,外蒙古的寺庙建筑空前活跃,建筑技术、材料应用和格子多样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形式风格上看,类似中国清代中后期山西会馆的风格和形式、俄罗斯的建筑元素和手法、蒙古本土的风格等都在藏传佛教建筑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这是蒙藏建筑发展史上最为多元、多样的时期。

1930年蒙古革命的发展对蒙古寺院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除甘丹寺(包括西库伦格色寺和巧金喇嘛寺)外,保存完好的大型寺院只有额尔德尼昭(仅北部保存完好)和清宁寺(当时已废弃) 。 扎雅根库伦寺、哈姆扎鲁寺(хамбын залуу хийд)(直译为小主教寺)、白丹寺布赖恩寺(Балданбэрээвэн хийд)(直译为哲蚌寺)等寺院仅存部分残片。 城墙已成废墟(图2)。

图2 内蒙寺庙建筑三大高峰的代表性寺庙。

一、第一时期的主要建筑特点

如上所述,额尔德尼昭是蒙古现存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建筑。 根据额尔登尼昭中殿梁上的铭文可知,它确实建于1586年。额尔登尼昭在蒙古族建筑建筑的三个鼎盛时期不断增建,包括汉式措钦大殿、藏式大殿等。拉布楞寺是哲布尊丹巴一世时期的佛塔,另外还有四座五座小型佛教寺庙。 据俄罗斯游客描述,二十世纪初,城内已有寺庙十余座,喇嘛数千人。 其早期建筑有小护法寺、额尔德尼昭三殿大院等。 这两组建筑均建于阿巴代汗时期。 这座三殿建筑群由阿巴代汗及其子、孙图谢图汗共同完成。

建筑群为三进院,位于庭院内。 原有单体建筑13栋,现存单体建筑8栋,均为中式建筑。 主殿有两层。 上层单檐歇山顶。 柱网呈锯齿状。 上下两层均设有室内祈祷走廊。 东西殿面积相近,均为山顶重檐,下檐为辅助台阶,为室内祈祷长廊。 但天花板及外檐、斗拱的跳数略有差异(图3)。

图3 额尔德尼昭忠寺现状

据笔者分析,三殿的建筑形式可能是参考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大昭菩提殿、乃春寺(乃琼殿)和菩萨殿(已毁)。 乌云毕力格分析了中殿的铭文,得出结论,建造中殿的工匠(根据铭文,是汉族工匠)和喇嘛晋官都来自土默特部落的顺义王(此时,顺义首王阿勒坦汗病逝,土木特地区由阿勒坦汗遗孀中金哈屯管辖,故蒙古语用хатанны лам喇嘛),意思是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 据《阿萨拉克史》记载:“(阿巴代汗)受戒信法,甚尊那位喇嘛……萨木拉囊索于水羊年(1583年)来到此地。” “那位喇嘛”是阿巴代汗从阿勒坦汗请来的,很有可能就是铭文中的хатанны лам。 因此,额尔德尼昭的修建是由顺义王(土默特)的喇嘛和工匠完成的[11]。

根据俄罗斯老照片和游记可知,三个殿堂前各建有一座木结构建筑。 东西殿前为三开间单檐木结构建筑。 面积不大,长约6米,深约4米。 笔者猜测这可能是经堂。 中殿前有一座单跨木牌楼。 鲍姆平注意到,它与呼和浩特小昭的牌坊非常相似,后者在20世纪30年代不幸被毁。 以上三座建筑建在近一米高的平台上。 反观内蒙古及安多地区的藏传佛教建筑,并没有修建大型共享平台的习惯。 因此,笔者认为,阿巴代汗可能是在哈拉和林城的建筑废墟上建造了这三座殿堂。 至于兴源阁是否是成吉思汗所建的佛寺,还有待考证。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建筑以中国风格为主,与土默特地区和青海安多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藏式密肋梁结构并未进入蒙古地区。

第一时期的外蒙古,除了额尔德尼扎外,几乎没有固定的建筑,大部分寺庙可能只是帐篷寺庙。 例如,1586年,赛诺彦部落的始祖图蒙肯在扎哈格格根库伦现址修建了杜岗,这被认为是扎哈格格根库伦的前身。 不过,D.赫杜认为,这个“杜刚”可能是随部落移动的帐篷,而不是固定的建筑。 扎雅格根库伦的固定建筑应建于18世纪末第三代扎雅格根时期[12]。

2、第二时期的主要建筑特点

第二时期初期,以寺庙为中心的游牧活动建筑大量出现。 到了中后期,这些库隆人逐渐安定下来。 库伦族原为畜牧单位。 1000顶帐篷称为“库伦”,蒙古语,意为“大圈”。 据考证,这种生活方式是从蒙古帝国继承下来的,并在亚洲内陆的许多民族中广泛采用。 据推测,它受到土耳其人或阿拉伯人的影响。 库伦的中心原本是军事领导人的营地。 借用为佛寺时,中心区域多为佛堂,喇嘛的住所围绕着佛堂(图4)[13]。 清朝时,内蒙古境内有七个较大的库伦。 其中以吐谢图汗部的乌兰巴托前身大库伦人规模最大。 有四个较大的库伦; 扎萨克图罕库伦部落有扎萨克图罕库伦; 内蒙古唯一的库伦在通辽库伦旗。

图4 蒙古军事部署格局与库仑格局

这一时期建造的大部分固定寺院都与扎纳巴托有关。 例如,清宁寺是外蒙古保存最完好的寺庙。 1723年,扎纳巴托在北京去世。 《清实录》记载,雍正皇帝拨银十万两,在当时的大库仑所在地修建清宁寺。 该工程于1727年动工,历时9年,于1736年(乾隆元年)竣工。 同一时期,在内蒙古多伦诺尔为张家活佛修建了山隐寺。 两者的形状基本相同。 其主要宫殿排列在三个轴线上。 主建筑平面呈方形,底层为正殿。 二楼走廊中央通常建有凸起空间,提供采光,形成天井(图5)。 它被命名为回廊式建筑( ),据其考证,这种建筑性质是仿照布达拉宫的白宫[14]。 笔者认为这是可以讨论的。 因为西皇寺是第一座回廊式建筑,它的横截面与白宫不同。 而且在17世纪中叶,还没有西藏建筑形式影响蒙古或大陆的例子。 笔者注意到,它与青海佑宁寺藏经殿等安多北部的藏传佛教圣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但遗憾的是,由于内战,安多地区的大部分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 欧洲学者也注意到了这种以方形平面为中心,有回廊和天窗的建筑形式,比如考古学家。 J提出,7世纪蒙古回鹘寺庙的规划和回廊建筑非常相似[15]。 对拉萨小昭寺和印度寺庙的平面进行了复原和对比,构建了8世纪末回廊式(内转祈祷廊)的佛教寺庙模型[16]。 看来这种模式并不局限于西藏。 苏白分析,黑水城的R5寺庙遗址也有类似的建筑空间。 哈密​​地区18世纪的伊斯兰建筑也有类似的形式[17]。 至于回廊风格是否是西藏-安多-蒙古的单线传承,或者蒙古是否受到安多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内蒙古兴元寺的大雄宝殿也有类似的空间(门面不同),但毫无疑问,普陀宗乘寺的大洪台和18世纪承德修建的须弥福寿寺都受到了清宁寺的影响,其他 是回廊式建筑的变形。

图5 清宁寺布局示意图及措钦大殿剖面图

此外,藏式经堂也在18世纪中叶进入蒙古地区。 比如喇嘛格根库伦就有大量的藏式建筑(图6)。 遗憾的是,蒙古境内除额尔登尼昭的藏式拉布楞寺基本保存完好外,其他寺院大多已成废墟。 从20世纪初的老照片来看,大多数寺庙都至少有一座藏式结构的平顶大殿。 有的在顶部加汉式山顶屋顶,与内蒙古西部、青海的类似。 另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藏式建筑群是扎雅格根库伦殿的左右配殿。 在他的工作中,提供了详细的测量图纸和修复前的建筑报告(图 7)。

图6 喇嘛葛祖库伦全像

额尔登尼扎东侧的хамбын залуу хийд大殿是扎那巴特尔于1663年修建的,虽然其现存的主体轮廓遭到严重破坏,但仍可以看出它是一座藏式寺庙,分为三开间正房和大殿。两间三开间顶层公寓。 整个首都都被城墙包围着。 墙是夯土筑成的,墙内嵌有木柱。 疑似额尔登尼召拉布楞形状(图8)。 又如白丹布连寺(Балданбэрээвэн хийд),建于18世纪初,由哲布尊丹巴的弟子喇嘛创建。 其藏式经堂高12米,长宽近30米。 虽然在1930年代遭到严重破坏,但当年的规模仍然可想而知。

图7 扎雅阁根库伦东殿及剖面

图8 хамбын залуухийд大殿遗址和额尔登尼昭藏式拉布楞

也许是由于缺乏好的建筑石材,蒙古的藏式建筑并不像西藏那样以石头为主要材料,而是用夯土代替。 建筑细节的飞檐上,没有藏传佛教建筑常用的边麻草等装饰,而是中国风格的砖雕。 此外,中式木结构建筑也是蒙古国常见的形式,比如额尔德尼昭措钦大殿,就是中国风格的建筑,坐落在山顶。 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它采用了一个方形的大厅,里面有四圈柱子组成的网格。 方形大厅的使用在蒙古国比较普遍。 笔者认为是受到内蒙古和青海安多经堂的影响。 它对中式建筑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深度。 汉式建筑轴线大多与清代官式建筑略有不同。 梁与框架的关系多为圆形的柱网,有点类似于金箱的底槽。 但通常内圈柱网高度较高,而外圈柱网高度依次降低。 另外,很多经堂都用木条代替瓷砖。 这可能是由于缺乏烧制瓦片的条件,例如额尔登召扎仓的屋顶。

三、第三时期的主要建筑特点

19世纪末期,由于蒙古特殊的宗教政策,各库伦和寺院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煞笔(本意是学生,实际上是附属于寺院的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寺庙建设和定居。建造。 1855年,大库伦迁至今天的乌兰巴托市,并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库伦以甘丹寺为中心,其最宏伟的建筑是四臂观音殿; 东库伦原是哲布尊丹巴的主宫(皇宫),后在1930年运动中被毁,仅存格萨尔寺。 、乔金喇嘛庙等少数建筑幸存。 这一时期的蒙古族建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格萨尔寺等汉式寺庙,也有藏式建筑,也有一些融合了蒙古族帐篷概念的独特的蒙古族寺庙建筑。 蒙古学者Ni︠a︡︠S︡ultėm的著作《蒙古寺庙》(Монголынархитектур)重点分析了帐篷寺庙的起源,帐篷寺庙可能是由早期的移动佛教寺庙演变而来的[18]。 一些学者认为他们间接受到了俄罗斯建筑的影响。 甘丹寺尚存一处此类寺院(图9、图10)。 帐篷式建筑突出屋檐的长度,上方大多建有方形小厅,作为采光的天窗。 遗憾的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后蒙古国的政治运动,这种具有蒙古特色的建筑形式的发展戛然而止,并没有传播到内蒙古。

图9 东库伦帐篷式佛堂(已不复存在)和甘丹寺帐篷式佛堂

图10 西库伦帐篷式佛寺(已不复存在)及其剖面及立面图

另一种常见的形式是下层为藏式方殿,上层为汉式建筑。 楼上有各种形式的中式建筑,其中最常见的是甘丹寺观音殿四壁的重檐歇山房殿。 但也有梅达里神庙的圆形屋顶和祖根神庙的四角和六角尖顶。 喀尔喀蒙古以外的地区,如内蒙古,歇山顶只有方形殿堂,其他形式的屋顶并不常见。 这种圆形和多边形的屋顶以及屋顶照明方式应模仿蒙古包的圆形空间(图11)。

图11. 麦达里寺(左)和祖根寺(右)

图12 乌兰巴托甘丹寺观音殿四壁梁柱网格

四臂观音殿建于1913年,从外观上看,它是一座两层汉式方殿,山顶建在两层藏式白台上,但内部却是三层楼。层高的亭子。 大亭呈锯齿形柱格布局,外廊有藏式方柱,柱上密肋方梁。 内廊由四根三层中式柱组成,下置九根梁,支撑旧角梁。 其屋顶制式与内蒙古汉式建筑藏传佛教寺庙一致。 歇山屋顶采用抬梁,梁之间用蜀柱连接。 (图12)然而,由于其他类似的寺庙都被1930年代的政治运动摧毁,这些寺庙的内部结构,以及两套汉藏柱网结构如何搭配,以及其上层是否一致与四壁观音殿和下藏式部分是否共用柱网? 还是有两个系统? 这是未知的。

另一座独特的寺庙是位于西库伦的巧金喇嘛寺,即现在的乌兰巴市区。 该寺始建于1904年,1908年竣工,光绪赐名兴仁寺。 是杰布尊丹巴第八代弟弟鲁布桑海达布(Лувсанхайдав)为护法神乃琼吹忠(即白哈尔)所建的寺庙。 该寺由蒙古族学者Омбогийн设计,具有中式庭院布局。 它的平面图是独一无二的。 除山门外,正殿两侧还有配殿。 西侧赵殿平面呈方形,山顶有天窗。 东面是乌都葛根殿,有六角、六角。 笔者猜测它可能代表太阳和月亮。 大雄宝殿是由四座汉式单体建筑组合而成。 前面是卷棚和报社大楼,后面是杜刚。 杜岗建于山顶,重檐,其做法与内蒙古东部藏传佛教杜岗相似。 后殿为二层中式硬装建筑,供奉护法乃琼,正中置有吕布桑海达布座。 后殿与杜岗通过卷棚建筑相连。 笔者怀疑后殿和杜岗在最初的设计中并没有相连,相连的卷棚是在鲁布桑海达布死后扩建的。 整个建筑与内蒙古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上部比例较小,下檐弧度较大。 这种做法在内蒙古是没有的。 事实上,看看上面提到的额尔德尼昭扎仓和祖根寺,这种形式在蒙古族建筑中广泛存在。 笔者认为,这可能继承了帐篷式建筑的一些特点。 其结果是,上檐的比例减少,而下檐的比例扩大。 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 (图13)

图13. 巧金喇嘛寺

总体而言,第三次寺庙建筑浪潮中,由于寺庙的雄厚财力支持,寺庙建筑的工艺和技术更加精良和灵活,寺庙建筑的多样性大大增加。 除了传统的标准汉藏结构建筑外,还出现了许多复杂形式的建筑。 虽然很多寺庙的建造工作仍然由汉族工匠承担,但可以看出,蒙古腹地的汉式结构建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比例也与汉族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03

蒙藏佛教建筑的价值与意义

图14 额尔德尼昭殿和杜登寺平面图

中国内蒙古唯一的喇嘛旗库伦旗,没有喇嘛库伦布局的痕迹。 但由于其规模较大,且在演化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库伦(乌兰巴托)的形制备受现代学者的重视。 它是详细记录的,以便我们可以生动地理解这种宗教定居的形式,该宗教定居形式继承了游牧民族的定居点,它基于政治和宗教的整合,并开发了一个喇嘛庙作为定居点的核心。 库伦(Kulen)独特的宗教定居形式及其从移动到逐步定居的进化模型在世界上定居点的历史发展中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是建筑人类学研究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图15. 的遥远视图(20世纪初)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东亚文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唤醒。 它的架构显示了破坏传统固定模型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区域化,本地化和神庙的特征。 建筑物爆发。 蒙古藏族佛教建筑的第三阶段的发展是对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反映,并且与东亚各个地区的建筑发展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在此期间,蒙古外围的藏族佛教建筑中出现了独特的俄罗斯建筑装饰,蒙古的卡尔米克蒙古,空间模式也受到东正教教堂的横向空间形式的影响[20]。 蒙古的建筑风格的多样性是否受西藏和汉朝之外的建筑风格影响? 实际上,已经存在这种情况的迹象。 博格达·汗(Bogda Khan)的冬宫(《最后的耶布兹南巴巴》())具有明显的俄罗斯建筑特征。 因此,如何从其发展的角度分析和研究现代东亚文明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主题。

图16. (1850年代) 的高程和平面图

就中国传统的建筑而言,明朝蒙古和藏族佛教建筑的出现和发展并未发生在实际上由中央平原王朝控制的领土内,但与中央平原密不可分。 从历史上看,该地区的历史称为“边境历史”。 因此,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蒙古的藏族佛教建筑(包括内部和外蒙古)也可以称为“边境建筑”,再加上其他边境地区的建筑。 ,可以创建中国的边界建筑研究系统。 这样,探索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技术和工艺在多种族政权统治下的交流,宗教文化,建筑技术和工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传统研究的重要补充。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 处女土地等待耕种。

向上滑动即可阅读

参考

1)х。

2)ʹnikov,nm Hum。 :。 1960年,1960年,极, - −----- - о激stvu,。

3)T︠S︡S︡M,ni︠a︡,︠a︡ma,d和dbai︠a︡。 。:'STVO,1988。

4)。 lim的聚醚。 Erdne Xot:NP,2013年

5),b。

7),,和üreein。 巴黎:2016年MuséeD'préde

6),。 并在Inner et那里。 巴黎:éédeset,2006年

7),R.The of Urga。 :O。,1961年

8)oi︠u︡g,̆n.rum。 KHOT:Admon,2010年。

15)Chen Wei。 对蒙古及其蓝图的建筑思考[J]。 世界建筑,2019(03):110-115+128。

9),和ujeed。 时间:of。:of Press,2013年

16),,“对,内在和Amdo”,沿着长城,:IVA-ica,2010,107

20),J。“ 皇家。 15(2005):303-327。

19)苏贝。 藏族佛教考古学[M]。 北京:文化文物出版社,1996:88

20)Lev ,《从18到20世纪,葬礼的佛教寺院建筑风格》 - 中国大陆,西藏,蒙古和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建筑形式的继承,现代中国建筑的研究和保护(7),大学出版社,146-151

图1、2、2、4、5、9、15和16是自我绘制和自形的,其余的则来自参考文献。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