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大江莉龙/王秀云团队制备新型低温低压合成氨催化剂

日期: 2024-04-27 22:10:04|浏览: 115|编号: 5947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福大江莉龙/王秀云团队制备新型低温低压合成催化

原创 Cell Press 细胞科学包含在主题中 #Cell Press Paper 206 内容 #Chem 45 内容

物理科学

2021年12月2日,福州大学姜立龙研究员和王秀云老师研究团队在Cell Press期刊Chem上发表了题为“Size of Ru for: From to and”的研究论文

他们通过调节Ru颗粒尺寸,有效调整氨合成反应路径,实现了更温和条件下的氨合成(反应条件:≤400℃,1MPa),为新型低温低温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基础。常压氨合成催化剂。

研究背景

面对可再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氢能产业发展,针对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以及氢气储存和运输的困难,提出发展NH3作为储氢材料介质并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氢气生产。 再加上低温低压氨合成技术。 但化石能源氨合成催化剂遵循吸附解离机理,需要在高温高压下合成氨(反应条件:≥430℃,≥10 MPa),难以与可再生能源电力电解相匹配氢气生产过程。 因此,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效氨合成催化剂。 成为连接“可再生能源-氨-氢”和“零碳”循环路线的关键。

氨合成反应是结构敏感反应。 催化剂中任何微小的结构变化都可能导致催化剂性能的显着变化。 福州大学姜立龙研究员和王秀云老师前期研究发现,催化剂上Ru或Co的粒径对氨合成性能有重要影响。 (J. Catal, 2021, 404, 501-511; J. Catal, 2021, 404, 440-450; ACS Catal. 2021, 11, 4430−4440; . . 2020, 11, 653; ACS Catal, 2020, 10 ,9504-9514)。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了解粒径对氨合成性能和反应路径的影响,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粒径可控的Ru基催化剂。 研究发现,钌基催化剂的粒径与通过缔合加氢的新途径合成氨之间存在相关性。 提出了热催化缔合加氢合成氨催化剂的设计原理。

论文要点

第一点:Ru粒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

图 1. 氨合成性能和反应动力学。

本文通过控制前驱体的类型和负载量,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粒径的钌基催化剂,包括单原子催化剂(Ru SACs)、原子簇催化剂(Ru ACCs)和亚纳米簇催化剂(Ru SNC)。 )、纳米颗粒催化剂(Ru-2.8nm、Ru-7.5nm)。 研究发现,当Ru颗粒尺寸减小到亚纳米范围时,氨合成速率和TOFRu急剧增加。 动力学研究表明,N2反应级数​​从Ru-7.5nm的1.22下降到Ru簇催化剂的0.52,表明将Ru粒径减小到亚纳米范围可以有效促进N2分子的活化。

要点2:Ru粒径和反应路径

图2.Ru粒径与氨合成反应路径。

本文利用EXAFS、原位红外和UPS等表征技术证实,当Ru粒径减小到亚纳米尺度时,N2分子的活化途径发生变化。 与清华大学李军教授团队合作,利用DFT研究证实,在Ru原子团簇上,N2缔合氢化生成N2H需要克服的能垒仅为0.49eV,低于N=N 键直接解离所需的能垒。 可以成为障碍。

结论

通过调节Ru颗粒的尺寸,可以有效调整氨合成反应路径,实现更温和的条件下的氨合成(反应条件:≤400℃,1 MPa),为新型低温合成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低压氨合成催化剂。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目前,团队正在推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低温低压合成氨”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建设,加快绿色合成氨技术的实际应用,解决针对低温低压合成氨问题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相关论文信息

论文原文发表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Chem上。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论文。

▌论文标题:

Ru 的尺寸 : 从 到 和

▌论文网址:

(21)00579-9

▌DOI: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