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正极材料行业深度报告:市场规模增长,新技术有望规模化应用

日期: 2024-04-30 22:10:19|浏览: 97|编号: 6170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锂电正极材料行业深度报告:市场规模增长,新技术有望规模化应用

动力电池最关键的原材料

从电池技术角度来看,正极材料决定电池性能

正极材料为动力电池电化学系统提供锂离子。 动力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的一种产品形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电化学储能领域。 锂离子电池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运动来充电和放电,因此也被称为“摇椅电池”。 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脱嵌,嵌入负极; 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脱出并返回正极,完成充放电过程。 在构成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中,正极材料是为电池系统提供锂离子的锂化合物。 因此,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来看,正极材料是最关键的原材料。

正极材料根据其晶体结构可大致分为三类。 正极材料根据材料晶体结构可分为橄榄石结构、层状结构和尖晶石结构。 是典型的橄榄石结构。 其晶体不具有连续的FeO6共边八面体网络,因此不能形成电子导电性,导电性较差。 通常,材料的电子导电性能通过掺杂或涂层来提高。 钴酸锂和三元材料是典型的层状结构电极材料,在高电压下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但钴有毒且成本高。 因此,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用镍、锰代替钴的三元材料,不仅可以提高材料的克容量,还可以降低材料成本。 它是一种典型的尖晶石结构电极材料,具有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 但该材料在高温下循环性能较差。

正极材料的性能对电池性能影响较大。 正极材料的克容量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影响很大。 从目前广泛使用的几种动力电池材料体系来看,在负极材料不变的情况下,以磷酸铁锂为正极的电池能量密度较低; 当正极材料更换为克容量更高的5系、6系三元材料后,电池的能量密度也有所提高,达到200Wh/kg以上; 当正极材料采用克容量更高的材料时,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60Wh/kg。 此外,正极材料还包括高容量高镍材料、富锂锰基等,与硅基负极配对时,能量密度可进一步提升至300Wh/kg以上。 因此,不同正极材料的选择对动力电池的性能影响较大。

从电池成本来看,正极材料占比较高

正极材料在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中占比最高。 动力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组成。 根据我们测算,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构成中,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分别占比40%、10%、8%、20%。 在811三元电池中,占比分别为57%、7%、4%、13%。 可见,无论是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电池,正极材料的成本占比最高。 因此,正极材料的选择对动力电池的价格影响较大。

从制备技术来看,正极材料的制备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磷酸铁锂主要采用固相法和液相法制备。 固相合成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研究最深入的磷酸铁锂合成方法,其中以碳热还原法应用最广泛。 固相合成法所用的铁源一般为草酸亚铁、氧化铁、磷酸铁等,锂源一般为碳酸锂、氢氧化锂、醋酸锂等,磷源一般为二氢铵磷酸盐和磷酸氢二铵。 等待。 将上述原料按化学计量比混合均匀后,在保护气体(N2、Ar等)下,先在较低温度下处理1-5小时,使原料预分解,然后在高温(550-750℃)5-20小时。 由于原料种类较多,该反应方法的关键是原料必须混合均匀。 液相法主要包括水热/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等,与固相合成法相比,在将初始原料在分子水平上混合并获得更多的产物方面,它们与固相合成法相比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均匀前驱体。 具有优点,但由于对生产条件的控制要求较高,其工业化较固相合成法难度更大。 其中水热/溶剂热法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液相合成方法,其速度相对较快且易于操作。 它以化学计量比为1:1:3的FeSO4、H3PO4和LiOH为原料。 首先将FeSO4溶液和H3PO4溶液混合,然后加入LiOH溶液,在120℃下进行水热反应5h。 该方法制备过程中,由于锂/铁原子排列混乱,大约7%的铁原子会占据锂位置,使得制备的产品磷酸铁锂容量不够高。

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固相合成法的最大优点是设备和工艺简单,制备条件易于控制,更适合工业化生产。 其缺点是原料固相不均匀,化学反应产物颗粒较大,粒度分布范围较宽,产品批次一致性差,对产品的导电性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 液相合成法的优点是晶型和粒径容易控制、物相均匀、粉末粒径小、工艺简单。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需要高温高压设备、设备成本高、工艺复杂。 液相法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高性能磷酸铁锂的制备仍然需要液相合成方法,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找到优化工艺、降低成本的方法。 磷酸铁锂领先企业德方纳米采用液相合成方法——“自热蒸发液相合成纳米磷酸铁锂技术”。 该技术结合了自热蒸发液相合成、不连续石墨烯涂层等技术。 在常温常压下,原料锂源、铁源、磷源及辅助原料可自发反应,反应为放热反应。 然后,水快速蒸发,自动停止反应,得到纳米磷酸铁锂前驱体。 然后在烧结过程中添加碳源,进行两次高温分解,得到不连续石墨烯包覆的磷酸铁锂颗粒。

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固相合成法的最大优点是设备和工艺简单,制备条件易于控制,更适合工业化生产。 其缺点是原料固相不均匀,化学反应产物颗粒较大,粒度分布范围较宽,产品批次一致性差,对产品的导电性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 液相合成法的优点是晶型和粒径容易控制、物相均匀、粉末粒径小、工艺简单。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需要高温高压设备、设备成本高、工艺复杂。 液相法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高性能磷酸铁锂的制备仍然需要液相合成方法,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找到优化工艺、降低成本的方法。 磷酸铁锂领先企业德方纳米采用液相合成方法——“自热蒸发液相合成纳米磷酸铁锂技术”。 该技术结合了自热蒸发液相合成、不连续石墨烯涂层等技术。 在常温常压下,原料锂源、铁源、磷源及辅助原料可自发反应,反应为放热反应。 然后,水快速蒸发,自动停止反应,得到纳米磷酸铁锂前驱体。 然后在烧结过程中添加碳源,进行两次高温分解,得到不连续石墨烯包覆的磷酸铁锂颗粒。

市场格局仍可能存在变数,技术壁垒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出货量保持增长,结构发生变化

正极材料整体出货量快速增长。 近年来正极材料出货量增长迅速,2016年出货量达到16.1万吨,2021年增长至109.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6.70%。 2021年正极材料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98.5%,增速创历史新高。 其中,磷酸铁锂出货量从2016年的5.56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45.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2.26%; 三元材料出货量从5.4万吨增长至42.2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52.26%。 平均复合增长率为50.86%。 可见,磷酸铁锂近六年来增长迅速。

三元材料出货量增速稳定,高镍趋势明显。 2016年至2020年,国内三元材料出货量从5.4万吨增长至23.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4.43%。 其中,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占三元材料的出货量由1%提升至24%,三元材料高镍趋势显着。 2021年,受益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据EV Tank统计,全球三元材料出货量达71.8万吨,同比增长70.9%; 国内三元材料出货量达到42.2万吨,同比增长79.6%。 EV Tank数据显示,2021年高镍三元材料占三元材料出货量比重超过36%,高镍趋势进一步明朗。

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 正极材料价格受上游原材料影响较大,近年来上涨趋势明显。 2021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5.15万元/吨上涨至27.75万元/吨,涨幅超过400%。 2022年3月以来,碳酸锂价格已突破50万元/吨。 作为正极材料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碳酸锂价格的上涨给下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磷酸铁锂材料价格一年内从4.85万元/吨涨至16.8万元/吨,涨幅达246%。 对于三元材料来说,成本还受到镍、钴、锰材料的影响,价格呈现大幅上涨趋势。 铁锂材料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 2017年至2021年,磷酸铁锂出货量占比从21.72%增长至41.59%。 市场份额多年来首次超过三元材料。 这主要是由于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磷酸铁锂的成本优势进一步显现。 同时,随着补贴政策的退坡,高能量密度三元材料的市场需求放缓。 刀片电池、CTP等技术的逐渐成熟也将带来磷酸铁锂电池组效率的提升和能量密度的提升。 未来,随着磷酸铁锂产能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正极材料市场受新能源汽车补贴影响较大。 2013年以来,我国逐步调整补贴标准,对续航里程、能量密度等指标提出更高要求,带动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材料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 随着补贴政策逐步退坡,成本更低、更安全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回归市场,带动市场格局进一步变化。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我国补贴政策实行温和下调。 2020年至2022年补贴标准在上年基础上分别降低10%、20%、30%。 2021年12月31日,四部委发布《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底终止。对于成本占比最高且受影响较大的动力电池来说,下游补贴红利的逐渐消退将对正极材料价格带来下行压力。

市场格局尚未稳定,新进入者不断增加。

正极材料市场集中度较低。 正极材料是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新进入者众多。 一方面,下游动力电池厂商出于产品质量、供应链安全等考虑,会自行生产部分正极材料; 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生产商和回收企业拥有资源优势,也会向下布局,一定程度上挤压正极材料。 为制造商提供市场空间。 目前,磷酸铁锂成本优势显现,三元材料向高镍低钴方向发展,新材料逐渐受到市场关注。 不同的技术路线都有其应用领域,正极材料市场格局需要重塑。 2016年以来,我国正极材料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较低。 CR3基本保持在22%左右,CR5还没有超过35%。 EV Tank数据显示,2021年正极材料整体市场集中度仍较低,前十大企业市场份额不足50%,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三元材料的市场结构相对分散。 三元材料的市场格局近年来没有太大变化。 CR3基本保持在30%-35%,CR5基本保持在50%左右。 随着三元材料高镍化趋势日趋明朗,以8系、9系产品为主的三元材料厂商市场份额逐渐提升。 其中,容百科技为高镍龙头,出货量连续三年位居行业第一。 此外,行业前十名厂商排名波动明显,每年都有新企业进入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陆续有企业进入磷酸铁锂行业。 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升温,磷酸铁锂市场需求回暖。 加之磷酸铁锂行业壁垒较低等因素,各行业厂商纷纷加入扩产热潮。 传统厂商德方纳米、湖南豫能加速扩产进程,总设计产能近百万吨; 湖北万润、富林精工等企业规模逐步扩大,规划产能超过20万吨。 当胜科技携手中维科技,与厦钨新能源、振华新材等重要三元材料厂商共同进军磷酸铁锂市场。 前驱龙头格林美也宣布开始规划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项目。 与此同时,一些磷化工、钛白粉企业凭借原料优势,进一步向下延伸产业链。 新阳丰、云天化等磷化工企业拥有较为丰富的磷矿资源。 龙百集团、中核钛白等钛白粉生产企业可以利用副产硫酸亚铁作为铁源,成本优势更加突出,对企业有帮助。 产能落地后效益最大化。 此外,海螺创投、云翔聚光等其他行业厂商也纷纷进入该行业,最高规划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

现有正极材料产能预计可满足2025年锂电池需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磷酸铁锂扩产规模已达800万吨,三元材料扩产规模接近180万吨吨,正极材料扩产总规模达到980万吨。 根据公司公告、项目环评等信息,剔除前驱体、磷酸铁锰锂等磷酸盐新材料产能,预计2022年磷酸铁锂设计产能将达到187万吨, 2023年283万吨; 3、元材2022年设计产能将达到100万吨,2023年将达到131万吨,随着新增产能的有序释放,未来市场供需紧张的局面有望得到缓解。 根据我们测算,2025年正极材料(主要是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需求量为225万吨。 其中,磷酸铁锂材料需求量139万吨,三元材料需求量86万吨。 2021-2025年锂电池正极材料需求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1.58%,其中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5.13%和28.04%。 预计现有正极材料产能可满足未来五年锂电池装机需求。 (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产能可能出现差异化,技术壁垒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正极材料可能出现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情况。 目前正极材料市场供需格局相对平衡,但厂家大规模扩产可能会加深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 磷酸铁锂方面,虽然各企业规划产能较大,但短期内对供需格局影响有限。 一方面,新增产能需要一定的投放周期。 材料企业完成产能建设、安装调试、产品研发、产品样品交付、产能验证等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对磷酸铁锂材料供需格局影响有限; 另一方面,正极材料企业与电池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新进入者很难进入高端电池企业的供应链,然后流入中低端电池的供应链。 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 正极三元材料方面,考虑到高镍技术路线存在一定壁垒,短期内高端产能仍将供不应求。 随着磷酸铁锰锂、钠离子电池等新产品工艺的不断成熟,下游客户对材料性能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低镍三元产品竞争力下降,低端生产存在一定产能过剩问题。

与大客户深度合作仍能获得高增长红利,但潜在利润空间可能会被压缩。 正极材料企业与龙头电池企业良好的合作发展关系,可以使正极材料企业受益于电池企业出货量的快速增长,从而进一步增加材料出货量,享受业绩快速增长的红利。 但正极企业持续面临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等上涨,成本端压力逐渐加大。 此外,电池企业还将面临下游OEM客户的调价压力。 因此,当电池企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时,正极材料企业的潜在利润空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 从长远来看,技术壁垒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虽然正极材料行业竞相进入的企业众多,但本质上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从磷酸铁锂发展到三元材料,从3系三元材料发展到5系三元材料、8系三元材料。 元、9系三元等都是材料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 因此,从长远来看,正极材料企业仍需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特别是随着行业主要产能建成和产品认证完成,供需偏紧的格局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 这就需要正极材料企业加强与电池企业的产品技术合作,推出更多适配的高性能电池。 只有采用优质的材料,我们才有望在未来的竞争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高容量、高安全性、低成本仍是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磷酸铁锰锂逐渐具备优势

磷酸铁锰锂材料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安全性能好。 磷酸铁锰锂材料的理论容量与磷酸铁锂相同,均为/g,但具有更高的电压平台。 充电时的高压平台可达4.1V左右,远高于磷酸铁锂的3.2V。 其理论能量密度接近700Wh/kg,比磷酸铁锂高15-20%。 因此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潜在优势,进一步突破电池寿命上限。 同时,磷酸铁锰锂的原材料成本相对较低。 根据我们测算,磷酸铁锰锂的原材料成本比磷酸铁锂低约28%。 此外,磷酸铁锰锂还具有安全性能高、热稳定性高、针刺和过充时不自燃、寿命长、安全等优点。

材料还存在不足,改性技术正在逐渐成熟。 磷酸铁锂的导电性很差,几乎是绝缘体。 导电性差、电阻高,导致磷酸铁锰锂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极化。 电池循环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副反应,直接导致电池的循环性能较差。 另外,磷酸铁锰锂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出现Jahn-效应,即Mn2+转化为Mn3+,导致体积变化。 上述问题使得磷酸铁锰锂在使用过程中不太理想。 用金属离子掺杂磷酸铁锰锂是提高性能的有效手段。 这种由磷酸铁锰锂和金属元素组成的材料称为M3P材料。 研究表明,钒、镁的掺杂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高镍和高电压或三元材料是两大技术发展趋势

高镍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 三元电池仍处于技术迭代上升期。 高镍、无钴体系的演进、替代元素的引入以及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有望推动三元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等方面不断优化。 中长期来看,预计高镍三元产品综合成本将接近甚至低于铁锂。 目前Ni80、Ni85等高镍材料已实现批量应用,Ni90及以上超高镍材料也已进入小规模试制阶段。

单晶高压路线受到关注。 三元材料根据颗粒微观形貌可分为多晶材料和单晶材料。 当多晶材料在高电压条件下充放电时,各向异性应力很可能更强,导致颗粒破裂。 这进而引发更多的副反应,影响材料的热稳定性、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 与具有二次颗粒的多晶三元材料相比,单晶三元材料具有更完整的晶体结构、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好的机械强度,可以抑制颗粒破碎,减少与电解质接触的副反应和相变。 ,提高了材料的性能,更能承受高温高压条件。 因此,单晶三元材料体系在安全性能和循环性能方面表现较好,压实度也相对较好; 当镍、钴、锰的比例相同时,单晶三元材料的克容量低于多晶三元材料。 但由于单晶三元材料的电压更高,可以释放更多的容量,以满足高能量密度的要求。

重点企业分析

当胜科技:高镍产品推陈出新,客户结构逐步完善。

高端产品引领行业,新材料性能不断提升。 当胜科技多年来专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以三元材料和钴酸锂为主要产品。 还涵盖固态锂电池材料、富锂锰基材料和新型电池关键材料等前沿领域,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近年来,公司不断迭代开发动力锂电池材料,形成了包括高镍系列、单晶系列、高压系列在内的高端动力产品体系。 其中高密度、高容量Ni95产品和超高镍产品Ni98已获得客户高度认可,并正在积极推进认证和引进工作,引领全球高端市场。 在小锂电池方面,该公司开发了高速锂氧化锂和新的多材料产品,在小锂电池市场中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 在新材料方面,该公司跟上行业发展趋势,并积极地为下一代电池部署关键材料。 批量提供了坚固的锂电池材料,富含锂的锰的材料收到了客户的良好评价。 它还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团队,以开发新技术,例如燃料电池和钠离子电池。 电池相关的材料,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此外,该公司在其磷酸锂材料布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步。 该过程已完成,并与中港有限公司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已经提出了一个磷酸锂项目,其年产量为300,000吨,预计该项目将在将其投入生产后进一步巩固其市场领先地位。

多年的技术储备已经确立了研发实力,并且超额利润分享激发了人们对创新的热情。 自1998年成立以来,该公司一直从事阴极材料系列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自2008年以来,它已经对多类阴极材料进行了研究。其前身,矿业和冶金学院的研究小组,具有强大的研发功能。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它建立了一个高端研发团队,其创新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 截至2021年底,该公司总共获得了193项授权专利,其中包括150家有效的专利。 凭借丰富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化经验,该公司取得了许多行业成就。 这是第一个出口小锂电池,电力锂电池和能源储存锂电池阴极材料的国内企业。 它也是第一个分批开发和销售高尼克多物质的人,并独立设计和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全自动锂电池阴极材料生产线。 近年来,该公司对研发投资非常重视,研发费用率仍然约为4.5%。 其中,2021年的研发投资将为3.36亿元人民币,占年收入的4.07%。 该公司制定了超额利润共享计划,并使用长期激励工具(例如员工股票所有权计划)刺激核心人才的创新活力。 到2021年底,该公司的研发人员将占20%以上,从而进一步提高其人才优势。

电力产品可提供给锂电池巨头,储能和小锂电池进入高端市场。 该公司致力于实施关键的客户策略,现在已经与世界十大锂电池巨头建立了良好的供应关系。 它的产品出售给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其客户结构是多样的,涵盖了电力锂电池,存储有三个主要的能源市场和小型市场锂电池。 在权力方面,该公司加强了与SK的产品供应合作,建立了合资企业以协调生产能力的布局,并与LG Chem,AESC,AESC,BYD,BYD,AVIC 等一线公司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和Yiwei锂能量。 它还与特斯拉,大众和宝马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与其他汽车公司合作。 同时,该公司的固态锂电池材料已经实现了大量销售,向固态电池客户(例如 ,和)介绍,并从 New 获得了预期的订单,总量不得少于25,000吨。 在储能方面,该公司的能源存储多物质进入了欧美高端市场,并正在逐渐发展国内客户。 将来,该公司将与海外客户合作开发新一代的储能材料,预计将成为公司业绩的新增长点。 就小锂电池而言,该公司的产品用于电子烟,模型飞机,无人机和其他田地。 氧化锂和高率的多物质产品已大规模应用,并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

加强战略合作关系并保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 自2017年以来,该公司与Clean Teq全资子公司,企鹅资源和HPAL进行了长期采购合作,并在上游镍和钴资源上进行了HPAL,以提供持续扩大生产能力的保证。 2021年11月30日,该公司宣布与 和 Co.,Ltd。达成了三元前体和其他产品的供应和营销合作,并商定了资源开发和其他事项,以共同开发高质量的资源。 ,低成本的原材料产业链。

2021年的收益大幅增长。该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锂电池材料业务和智能设备业务,其中锂电池材料业务收入占公司收入的85%以上。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该公司的收入基本上已经保持了增长趋势。 2019年,受Bak应收账款中坏账规定的影响,以及因收购中国高科技的收购而产生的商誉障碍规定,该公司的绩效大大下降,净利润损失了2.09亿元人民币。 如果排除相关影响,该公司在2019年获得了3.46亿元的利润,同比增长9.39%,增长率略有下降。 在2020年,该公司进一步优化了其成本结构,同时,海外客户的比例迅速增加,将利润恢复到正常水平。 2021年,该公司的高尼克产品将迅速增加数量,盈利能力将继续增加。 年营业收入为82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9.41%; 归因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0.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3.45%。 其中,阴极材料的营业收入达到7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2.36%,其营业收入比例进一步增加到95.38%。

生产能力很快被发布,生产和销售继续增加。 在2021年,随着长州年度的20,000吨项目和迅速达到能力的第一阶段,该公司的阴极材料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到44,000吨,其中包括41,100吨多材料和2,880吨的锂含量氧化物。 全年阴极材料的产量为49,700吨,同比增长101.13%; 销量为47,200吨,同比增长96.68%,增长率达到了创纪录的高度。 目前,该公司的国内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和。 长州的50,000吨高尼克多物质项目的第二阶段已经完成了土木工程建设和主要设备的采购,预计将在2022年下半年逐渐投入生产。阶段IV 20,000吨的小锂电池阴极材料项目已经完成了技术审查。 300,000吨磷酸锂综合项目的第一阶段进入了项目批准阶段。 欧洲每年100,000吨锂电池的第一阶段新材料工业基础项目位于芬兰。 可行性研究和演示已经完成。 预计将于2024年发布的第一次生产能力为50,000吨。此外,与SK在韩国或美国共同建立的锂电池阴极材料工厂正处于项目批准的早期阶段。 该公司继续扩大生产能力,预计阴极材料生产能力将在2022年超过100,000吨,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生产和销售规模。 (报告来源:未来智囊团)

技术:领导该行业高尼克技术,部署上游以降低成本

高尼克尔产品继续取得突破,新材料的工业化过程正在加速。 技术在三元阴极材料领域具有第一步优势。 它的核心产品是系列,NCA系列,NI90及以上超高镍系列三元阴极和前体材料。 该公司在高尼克技术方面的优势加深了优势,并在许多核心技术中取得了新的突破,例如NCMA 材料生产技术,高压单晶材料生产技术和高尼克无水洗涤技术。 其中一些已被广泛用于生产,它们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该公司正在积极开发下一代电池阴极材料,加强与重要客户的技术合作,例如材料领域中的CATL和顶级国内科学研究机构,并开发了经过改良的高尼克/超高镍镍三元阴极材料和氧化物固体材料 - 适用于固态电池的州材料。 电解质和钠离子电池阴极材料,尖晶石锂锰氧化物阴极材料,无钴的镍 - 山基二元材料等。目前其他材料也进入了试点阶段,预计将迅速实施新材料。 此外,该公司的新高尼克生产生产线与超高镍三元材料和前体,钠离子阴极材料,镍甲虫二进制材料等的生产兼容。它也与单晶和多晶产品兼容,它的全面功能继续提高。

进入该行业的起点很高,并非常重视研发投资和人才培训。 该公司的研发团队由中国和韩国共同建立。 创始人兼董事长Bai 先生是该行业的高级技术专家和企业家。 总经理Liu 先生从事该行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研发和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该公司根据其深刻的技术基础开始。 自成立以来,它已经确定了高能密度和高安全产品的开发方向。 2016年,它介绍了高尼克三元材料的关键技术,并成为了2017年的第一家国内群众生产商。一家拥有一系列产品的公司。 截至2021年底,该公司已经掌握了九种核心技术,其中包括前体共迎接技术和阴极材料掺杂技术。 它在国内外拥有141项注册专利,其中包括60项发明专利和81项公用事业模型专利,其研发实力带领了该行业。 近年来,该公司对研发活动的投资非常重视,并扩大了其研发团队的规模。 2021年,该公司的研发费用为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6.17%,占营业收入的3.50%。 在今年年底,有497名研发人员,占公司总员工总员工的14.12%。 该公司关注人才培训和员工动机,并制定了“业务合作伙伴计划”,以刺激团队的创新活力。

对高镍产品的需求正在增长,并且客户结构逐渐优化。 随着高尼克趋势逐渐增强,高端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很大,该公司进一步加深了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2021年7月27日,该公司宣布与 签署了一项采购框架协议,规定 将在该公司从该公司购买5,505吨和30,953吨高尼克三元托管材料。分别为2022年。 2022年1月8日,该公司宣布与CATL进行战略合作。 预计它将在2022年向CATL提供约100,000吨高尼克三元阴极材料,并从2023年到2025年成为其第一号三元阴极粉的供应商。 此外,诸如 ,Yiwei ,Nio和电池等重要客户还与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海外客户SK,SDI,ACC和SAFT也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合作。 在小型力量领域,该公司与ATL和 等客户建立了合作。 客户集中量不断增加,最大的客户占购买的60%以上。 公司的客户集中逐渐增加。 从2017年到2021年,前五名客户的销售额从61.28%到84.17%的销售额。 其中,战略客户的交易数量占相对较高的比例。 在2021年,该公司向其最大客户的销售额为64.72亿元人民币,占63.08%。 随着公司与下游制造商签署多次战略合作和长期购买协议,预计将来的客户结构将继续进行优化。

营业收入的增长稳定增长,2021年的数量和价格上涨。自2017年以来,该公司的营业收入一直保持着总体增长趋势,从2017年到2020年,2017年至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9.21%。新型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开发,电池发电量不断增加,公司增加了高尼克系列产品的供应,营业收入不断增长。 在2020年,在Covid-19流行病的影响下,下游电池制造商降低了其运营率,物流和原材料供应的影响,公司的生产和销售也有所下降。 在下半年,随着产业连锁店的制造商恢复了工作和生产,下游市场需求反弹,公司的货物反弹,每年营业收入为379.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9.43%。 2021年,该公司的新生产能力将以加速的速度发布,容量利用率将提高。 再加上下游市场的强劲需求,将促进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长。 同时,原材料价格已经飙升,并且该公司相应地提高了产品销售价格。 数量和价格上涨已将营业收入迅速增加到2021年的102.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1.7倍。

多年来,高尼克货物在该国排名第一,生产规模的规模已导致了该行业。 从2017年到2020年,该公司的阴极材料销售从9,800吨增加到26,300吨,复合年增长率为38.77%。 在2021年,从季度发行的新生产能力中受益,公司的正极材料的销量翻了一番,达到52,300吨,其中高镍8系,9系和NCA系列产品的总销量超过50,000吨,超过50,000吨高镍产品的比例进一步增加。 。 根据GGII数据,该公司在2021年在该国运送的高尼克产品,第二个是世界第二次,高镍领导者的地位很高。 该公司积极促进生产能力的建设。 在2021年底,它具有120,000吨正材料生产能力。 贵州的第二阶段的15,000吨,随后在2021年推出了70,000吨项目,整体建筑周期约为48个月。 基地的第一阶段的生产能力预计将于2023年发行。第二阶段的100,000吨的第二阶段于2025年完成,第三阶段的第三阶段在2030年完成。单线生产能力。该基础预计将增加30%-40%。 此外,韩国15,000吨的15,000吨产量继续前进,随后的50,000吨项目计划的计划计划在2025年完成。并开放欧美市场客户。 预计该公司的正电极材料生产能力将在2022年达到250,000吨,预计2023年的345,000吨能力将达到345,000吨。 在2025年,高尼克阳性杆生产能力扩大到60万吨以上。

德国纳米:液相 - 阶段技术建设障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

磷酸锂产品具有出色的性能,新型磷酸盐材料是领先的技术。 该公司是磷酸锂行业的领导者。 它的纳米磷酸铁产物具有出色的性能,而压实的密度可以增加到2.60g/m3。 它具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和领先的供应能力行业。 它主要用于电源和储能端子。 市场。 此外,该公司较早地布局了新型的磷酸盐系统。 产品具有高性能和低成本优势。 将来,预计它将成为阳性材料技术的重要开发途径。 2014年,该公司发布了“锰 - 磷酸铁锂复合阳性材料和制备方法,阳性和锂电池”专利的专利。 2017年,该公司进行了石墨烯复合锰离子离子离子离子离子的关键技术,并公开宣传“制备磷酸锂,锰磷酸锰铁和磷酸锂铁磷酸铁和磷酸锂的方法”, “没有碳,没有碳,诸如阳性材料及其磷酸盐系统制备方法之类的专利继续改善材料的电气和稳定性。此外,该公司的研究发现,锂补充剂的复合使用以及新型的新型类型与磷酸锂电池相比,磷酸盐材料将使能量密度增加约20%,并且目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2年的第四季度可能成为公司的新绩效增长点,以进一步改善工业链,该公司还在材料之前部署了锂补品和磷酸锂,并且产品类型不断富集。

液相合成方法的优点是领先的,生产过程仍在继续改善。 该公司独家使用自动蒸发的合成纳米磷酸铁技术。 该产品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和低内部电阻。 将电池施加到电池上后,它已大大提高了其周期使用寿命。 此外,该公司的新型磷酸盐系统与自热蒸发阶段合成方法,非连续石墨烯覆盖,离子掺杂技术和纳米化学技术相结合。 控制,改善产品的全面性能并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 协调下游制造商扩大了生产能力,排名前五的客户占95%以上。 随着补贴政策的撤退和磷酸锂的成本效益优势,逐渐突出了。 同时,诸如CTP和刀片电池等新技术迅速发展。 对下游客户对磷酸锂的需求逐渐变得更强大。 商用车和乘用车领域中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该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和产品竞争力,在时代的江安县每年部署了80,000吨磷酸铁项目的年产量,年产量为80,000吨磷酸铁。 同时,它已经与BYD和其他下游公司实现了长期合作。 近年来,该公司客户的集中度持续增长,从2017 - 2021年起从89.13%到97.33%。 其中, Times是该公司多年来最大的客户,其销售额超过60%,在2021年增至69.66%。

生产和销售水平迅速提高,生产能力的规模不断扩大。 2021年,该公司促进了新的产能建设和发射的建设。 由于该行业的供应短缺,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大大增加。 年销售额为91,200吨,年龄增长197.57%。 在今年年底,磷酸锂的生产能力为105,500吨,容量利用率达到93.15%。 目前,该公司积极建立了Yimei Yimei年产量的100,000吨磷酸铁生产基地的项目,并在时代的年度产出80,000吨磷酸盐。 预计将在2022年完成并投入运营。磷酸锂的生产能力为200,000吨。 2023年,磷酸铁的生产能由330,000吨形成。 此外,该公司总共拥有44万吨新型磷酸盐系统的生产能力,200,000吨磷酸锂的生产能力,总计45,000吨锂补充剂。 预计竞争力将继续提高。 成本率大大波动,在2021年降至较低水平。该公司的三个主要成本率波动是显而易见的。 2019年,由于运输成本的增加和员工增加,工资付款增加,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费率分别增加了0.77和1.44个百分点。 1.76个百分点。 在2020年,该公司的新生产基地并实施了股权激励措施,管理成本率显着提高了3.87个百分点,至8.24%的年龄。 2021年,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功能提高了,成本率下降。

毛利润率在2020年急剧下降,并在2021年急剧下降。2020年,该公司的综合毛利率,磷酸铁锂材料毛利润利润率,净利率和ROE为10.36%,10.18%,-3.70%,-1.86,-1.86 %分别同比下降10.92、10.92、13.31和15.72个百分点。 流行病和原材料的影响增加。 2021年,全面的毛利率,磷酸锂材料毛利率,净利率和ROE以全面的方式上升,分别为28.85%,28.89%,16.61%和30.96%,一年 - 一年 - 在18.49、18.71、20.31和32.82个百分点的增长时增加。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本行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以报告原文为准。)

选定的报告资料来源:[未来智囊团]。智囊团网站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