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画报】隋代宁夏长城

日期: 2024-06-01 12:09:57|浏览: 62|编号: 7092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宁夏画报】隋代宁夏长城

杂志视频

撰文:薛正昌 摄影:钟培元、郭涛

位于吴忠市盐池县花马池镇红沟梁村的隋长城遗址

隋朝在宁夏黄河以东修筑了长城,其路线与明长城大致相同,这在《隋书》和史地理书中都有记载,也得到了考古学证据的证实。

但关于宁夏隋长城,历来众说纷纭,《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卷》中并未标注隋长城的具体位置;隋朝时期长城的修建时间已久,其确切修建年代、修建方向、修建的具体地理位置等,都是有待进一步明确的课题。

《隋书》中的隋长城

《隋书》卷六十明确记载了宁夏在隋朝就有修筑长城的历史,隋朝时期为了满足西北地区边防的需要,隋文帝(541-604年)、隋炀帝(569-618年)都修筑了长城,但宁夏长城是在隋文帝时期修建的。

581年,隋文帝杨坚即位之初,开始修筑长城。当时,北方突厥势力十分强大,屡次入侵隋朝边境。《隋书·长孙胜传》记载:“高祖新立,甚惧,修筑长城。”(《隋书·长孙胜传》,中华书局,2012)。从西北地理格局看,北边和西边的突厥势力对隋朝虎视眈眈,西南的吐谷浑势力不断入侵,尤其是突厥势力以阴山、贺兰山、河西地区连着隋朝整个西北边境,宁夏边境的防御压力很大。 隋朝无力守卫全境,原州(宁夏南部)和灵州(宁夏北部)成为两处重要的军事防区。当时朝廷采取“远交近攻,分强合弱”的边防战略,但防御骑兵的有效方法还是修筑长城。早在北魏太和八年(484年)九月,中书门高鲁就上奏朝廷:“北方狄人凶猛愚昧,与野兽无异,善于野战,不善攻城……请效法秦汉,在六卫以北修筑长城。选择战略要地,往往筑关,旁筑小城,驻兵守卫。狄人不攻城,劫掠荒土无所得,草尽而逃,终将诛之。” 北魏筑城戍边的做法,是隋朝修筑长城的最好解释。

高坪古镇位于盐池县花马池镇红沟梁村,图中古镇北面是明长城,北面暗红色的“土岭”即为隋长城。

隋朝共修筑长城八次,隋文帝时期修筑了五次,隋炀帝时期修筑了三次。虽然长城的记载很多,但地面上长城的遗迹却很少,原因之一就是后人修筑长城时,部分墙体被利用了。隋文帝共修筑长城五次,均在《隋书》中记载。第一次是开皇元年(581年)四月,“遣使季胡筑长城,二十日而止”。第二次是开皇三年(583年)二月,“突厥犯边”,“于榆关”。宁夏修筑长城是开皇五年(585年),这是隋文帝时期第三次修筑长城。 “令少卿崔仲方发兵三万,在朔方、灵武修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至随州,绵延七百里,以阻胡寇。”(《隋书·周尧传》,中华书局,2012年)。这是一条从宁夏黄河东岸到陕西衡山东面,横跨黄土高原的长城。崔仲方,安平(今河北)人,有文学天赋,善于谋略。这次在宁夏修筑长城的原因,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与开皇五年蒙古高原上突厥各部落的严重军事冲突有关。

开皇六年(586年),隋文帝第四次修筑长城。二月,“文帝命崔仲方遣兵十五万,在朔方以东及险要边境筑城数十座,以阻胡寇”(《隋书·崔仲方》,中华书局,2012年)。这次修筑以筑城堡为主,范围在宁夏以东。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第五次修筑长城。二月,“遣兵十一万,二十日即止”(《隋书·高祖记》,中华书局,2012年)。 《资治通鉴》也记载:“二月,隋朝遣十余万修筑长城,二十日即停工”(《司马光资治通鉴·陈集》10,中华书局1956年,第5489页),二十日即停工,主要是修缮长城,并不是修筑长城,与宁夏无关。

《隋书》记载了585年修筑宁夏长城的信息:一是出兵三万;二是修筑范围在灵武以东;三是长城长七百里,修筑目的是为了防御突厥入侵。随州即今陕西省绥德县。从行政体制变迁看,《隋书》关于“朔方、灵武”的记载是错误的。“隋开皇初,废郡,隋炀帝复置灵武县”(乐适,《太平寰宇记》关西路十二,中华书局,2007)。隋开皇时期没有“朔方、灵武”这样的行政区划名称。 “隋文帝开皇三年,废郡级政区,地方行政区划只有郡、县两级。隋炀帝即位,郡又改州,改夏州为朔方县,改灵州为灵武县”(艾崇《中国古长城新探》,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81页)。无论是以郡名还是以州名,灵武长城修筑的方向都是明确的。另外,《隋书》记载“筑长城于朔方、灵武,东起江河,西至随州,绵延七百里,以遏制胡寇。”此处长城的方向是错误的。 应为“西起河流,东至随州”,即西起灵州黄河东岸,东至绥德的方向,与长城方向一致。

隋长城盐池段

隋长城的烽火台与明长城相对

隋长城烽火台

地理书籍中的隋长城

关于隋长城的修筑方式,唐代李吉甫在《元和县图》中记载:“开皇十六年,因古遗而筑”(《元和县图》卷十四河东路3号,中华书局,2020年)。这里的“因古遗而筑”是隋长城的修筑方式之一,即充分利用和修葺前代长城。具体到宁夏,隋长城的修筑可能也利用和修葺了前代的旧长城,但以新建为主。

地理书籍中也有关于隋代宁夏长城的记载。北宋乐师(930—1007)《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记载:“废怀远县,原为汉代富平郡之地……隋长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在县西北河外。灵武城在县东北,隔河百里。”(《太平寰宇记》关西路十二卷,中华书局,2007年)隋文帝开皇五年(585)所修长城,虽然记载为“隋炀帝大业年间所修”,但可以证明隋代宁夏确有修建长城。

学者眼中的隋长城

位于盐池县花马池镇红沟梁村的隋长城已被围起来,右侧平行的是明长城,远处就是盐池县城。

宁夏学者和考古工作者在盐池县东部进行调查和试掘,发现了隋长城与明长城的使用关系。宁夏明代河东长城在兴武营以东分为两段,外墙称“二边”,内墙称“一边”,两段长城相距5至10公里。在盐池县红沟梁村附近,县城以东一边的外侧,发现了长城遗迹。在明长城内侧以北约250米处,有一条人工修筑的土埂,形似堤坝,与明内长城走向基本平行。在盐池县王乐井、县城以东,墙体与明长城内墙重合,有的分离,没有使用。 离开宁夏,进入陕西定边县盐场堡乡,再次与明内长城重合(徐成、马建军,《宁夏古长城》,江苏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79-81页)。调查和考古勘探发现,地表的土脊墙,正是隋长城的雏形。重合的墙段,说明明代修筑长城时,曾参考过隋长城,这也是隋长城消失于地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宁夏,新修了一段隋代长城(徐成、韩小芒,《宁夏四十年考古发现与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0页)。灵武市隋长城也在临河镇横山村北的明长城缺口处发掘。从城墙剖面上,可以看到明显的早、晚叠加痕迹。盐池早期长城与临河镇明长城城墙应属同一时期,即隋代在灵武修建的长城。 宁夏隋代长城由灵武自西向东经盐池县进入陕北(宁夏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托克托前旗文化局、灵武市文物管理处《宁夏灵武古长城调查与试掘》,《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宁夏古长城》,江苏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82页)。通过考古工作者的调查和试掘,证实了宁夏长城在隋代修建。

隋长城的现状

全国各地长城学者也都关注和研究了隋代宁夏长城的修建。隋代宁夏长城东西走向,始建于隋朝初年。《隋书》记载此长城“绵延数百里”,其700里相当于今天的309.75公里。“今灵武尚存其遗迹”(荆爱著《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162页),证实了此长城的存在。 “隋代所修筑长城,多为修葺前代遗迹。整个隋代,长城运动主要是为了衔接和加固北魏、北齐所修筑的长城。新建长城主要在西线的宁夏一带,多为在秦汉长城基础上修葺,易与秦汉长城混淆。隋代修筑长城工期短,多为十余、二周,且施工质量差,不易存世,随着时间流逝,成为光秃秃的土丘,加之千百年来风雨侵蚀,人为耕作取土,早已消失殆尽。”(徐永清,《长城简史》,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198-199页) 隋长城起自宁夏,沿陕北经榆林东行至黄河西岸(《长城简史》,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201页)。崔忠芳主持修建的隋长城,经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西南)、兖州(今陕西定边县砖井堡)、夏州(今陕西定边县白城子)、随州(今陕西绥德县西界),是隋开皇五年修建的新长城……宁夏境内的这一段长城,西北起自灵武以北黄河右岸,东至盐池县北部。 其遗址在盐池县境内一直使用至明代,即盐池北界的二道边(《中国古长城新探》,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古书记载、考古发掘、学者研究均表明,隋朝时期宁夏曾修筑过长城。明代河东长城的走向与隋朝长城相同,有重叠之处,也有新建的城墙。生态变化也许是修筑长城必须考虑的因素。明代河东长城的走向在兴武营处改变,就是为了兼顾地表生态。修筑长城时,会把有水有草的地方也包括进去,为了加强防御,没有给蒙古骑兵留水草。

隋长城位于盐池县花马池镇红沟梁村,与明长城相距数十米,土黄色的旅游公路从两座长城之间穿过。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