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大顺义的文化遗存真不少

日期: 2024-07-06 18:11:51|浏览: 90|编号: 7893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北京日报:大顺义的文化遗存真不少

介绍

北京的郊区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秦朝在昌平置军都郡,汉朝在通州置潞县等。顺义也有着悠久的置县历史,汉朝有土荫郡,唐天宝年间改置顺州,辖区也相应扩大,怀柔地区也归顺州管辖,直到明初才改顺州为顺义县。

开元寺 摄影:高文瑞

►►►

城内有一座唐代古庙

汉代,土阴县(旧址在今顺义城北约一里处)面积不大,不能满足后来国家的需求。唐代设立顺州时,对其进行了扩建,在旧城南侧围出一块高地,形如磨盘。州城位于辖区中央,也是制高点。州城四面都是沃野,是得天独厚的富饶之地,“渭渭饶县”,“顺”字由此而生。“土阴”与“顺”意思相近,都是沃野,土地无边。

古代大型城堡一般在街道中央有高大的阁楼。顺州特殊,还建有石塔。顺州城不小,街道众多,连接城门的四条大街为东、西、南、北四条。汉白玉塔矗立在街道中央,基座八角形,共两层,每层宽二丈,高三丈,上面雕刻着狮子、大象、海马等造型。石塔层层垒砌,千叶莲花座上有十二道栏杆,渐窄渐圆,中央石上雕刻着千佛像,六根石柱上有莲叶华盖,四角悬挂着风铃。远远望去,石塔一根柱子刺入天际,犹如云端中的旗帜。

高文瑞 摄

石塔始建年代已不详,只知道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因年久失修而重修,清康熙年间也曾重修。石塔为何建在街心?古人评语其作用犹如石符。建在城墙高地中央的精美石塔,可作为州府的地标建筑,“玉塔金马”也被列为顺义八景之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为拓宽街道,石塔被拆除。现在矗立在街道中央的石塔是1991年重建的,塔上雕刻的狮子、大象、海马、莲花座、佛像等均保留了原有的风格。新石塔高度已增至12米左右,并在基座上修建了回旋处,可供车辆通行。站在基座上放眼望去,高楼林立,古老的土荫、顺州、顺义县城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

石楼上的石雕摄影:高文瑞

顺义城内有一座唐代开元寺,历史悠久。有人认为该寺始建于开元年间,与城龄大致相同。寺内有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太子郎郑宣礼所书碑刻。此碑刻清初已佚,但可以证明该寺始建于大历五年以前。开元寺有殿宇三间,气势磅礴,雕梁画栋,因位于城东隅,俗称东寺。

开元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金朝人王辉,字子明,曾任少府少监、户部郎中,是一位才智过人之人。贞祐初年,元军攻打中都,直逼通州,驻守顺州的王辉采用“围魏救赵”之计,攻打元军于牛栏山,解除了通州之围。此后,元军攻破顺州,王辉战死。金朝在此为王辉立碑,年年祭祀。《晋书》中也有王辉的传记。

开元寺 摄影:金克良

顺州城水多,开元寺曾名龙兴寺、隆兴寺。明代进士林元圭曾有诗赞颂龙兴寺:“重修塔寺东郭雄伟,金帘藏内家见。”寺前有一口井,初春时节,为缅怀忠烈,绿杨如烟环绕古寺,“龙泉烟寺”成为顺义八景之一。

民国时期,寺内神像崩塌,钟失落,井堵塞,古寺破败不堪。寺址还曾用来开办小学。如今,寺院再度修葺,三开间的大殿已整修一新,山墙依旧古朴。

►►►

高台仙阁松雨声

古人云:“国有台,观天下灾祸。”这话道出了城中修筑高台的作用。在顺义城的东北角,有一座大石亭,年代久远,不知何时修建。大石亭的台基用砖石砌成,高约二十丈,比城墙还高,是城中最高处。登上高台,放眼望去,牛栏山、虎女山清晰可见,城中房屋尽收眼底。哪家有烟火,哪家有桑麻,一目了然。

大石阁又名观音阁,面阔三开间,青砖灰瓦,殿宇雄伟,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像。古代诗人张大有诗云:“衙署左立,高台叠翠,疑是将军堆里。影静气静,菩萨像周围雨花盛开。龛内灯火透城,四面云山尽收眼底。悲登坛人已远,只剩城周景点。”

古人说这里是昔日福王的遗址,附近原有三座高楼,后两座被洪水冲毁,只剩下大石亭。清康熙年间,县令在亭前植柳树数百株,并称高台仙亭,为顺义八景之一。

顺州城西北有孔庙,始建年代不详,金代明昌年间,有人捐资重修,并立孔子石像。元代进一步扩建,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修,后毁于战火。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

文庙大成殿三柱间,内供奉先师孔子的牌位,东西两厢,内供奉孟子和七十二贤人的牌位。庙内有启圣殿、文昌庙、蓟门、泮池、石桥等建筑。棂星门为木质结构,四柱三层,九柱四拱,飞檐斗拱,彩绘华丽。棂星门内廊道两侧,有古柏二十二株,对称挺立,古干盘曲如龙,均为元代所植。古槐十四株,郁郁葱葱,苍翠欲滴。

每当雨滴打在松树上,滴滴答答的声音,伴随着庙里传来的诵经声,谱写出美妙的旋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古诗《松雨书声》赞道:“夫子庙书宫千古名,桃李五彩连绵为臣。赏松雨清静,听诵经声声。阶上绿草醉诗意,径上红花韵味情。游范阳心香笔动,意境洒脱自在。”因此,松雨书声成为顺义八景之一。

顺义北面燕山横亘城下,阻挡着北面的凛冽寒风。万历年间,州城墙已损毁破败,遂重修。顺义城堡长宽四里,砖墙包墙,较为坚固。城堡有四座城门:东有平峙,南有银根,西有清澜,北有叠翠。城门外有瓮城,可供防守和歼灭敌兵。城墙四周有护城河,起护城作用。城门上建有城楼,城堡东南角建有奎光楼,孤零零地矗立着。

顺义水资源丰富,有潮白河、温榆河贯穿全境。顺义城西北地势低洼,故在城内修建了西门、北城两座水闸,以排出城内积水。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重修城楼,地势南凸北凹,东北角突出,城门仍保留明代城名。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城楼。民国年间绘制的城图与康熙十三年(1674年)绘制的城图略有不同,北城门尤为突出。城门名称也有所变化,东门称“昭旭”,南门称“府才”,西门称“庆城”,北门称“懿翠”。

►►►

地震后县城搬迁至良好位置

“直”在古代是官署的意思,即衙门。顺州衙门建在堡北。元代重建州衙的厅堂、六安廊、捕贼所等。明初,顺州降为顺义县,县衙建在城北。门厅临街中间石楼,明嘉靖年间重建。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顺义发生大地震,连累周边几个县城,城内房屋全部倒塌,地面出现一尺多宽的裂缝,县衙也未能幸免,大堂等建筑全部倒塌,只剩下两厅三间。此后,县衙荒废数十年,几位县令都在一个棚子里办公,给工作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县令黄成章重修县衙,并把县衙东移,与南门外的襄阳古塔相对。此塔又称净光舍利塔,高大雄伟,为顺义八景之一:“塔灵峰”。 县衙亲笔题写“近来衙署倚北斗,襄阳笔飞过南门”对联,更换了大堂、二殿等处的匾额,并命名为“兴义堂”、“子顺堂”,取“顺义”二字在三个字中间。

顺义城堡的北门形制显眼,形似巨龟,县衙和办事处都建在这里。到了民国时期,北门商贾云集,百余家商铺林立,已成繁华之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城墙还在,小孩常在上面跑来跑去玩耍。此后,城墙被拆毁,城门和城墙荡然无存。如今城堡内只剩下一段长约6米的北墙,是因为上面建有测量塔而得以保留。此段北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有一个洞口,方便出入,现已修葺一新,洞口已被堵住。黄土夯土墙上面铺有新砖,下面可见一两层大石块。

古代顺义城内庙宇众多,有城隍庙、娘娘庙、火神庙、真武庙、文昌庙、关帝庙、财神庙等。城内有古井十余眼,分布在集市、娱乐、办公、学校等人们聚集的场所。

顺义城区北临涧河,如今,河上建起了一座桥,河畔辟为凤凰园景区,人们可以漫步健康步道强身健体,呼吸河边湿润的空气。北大街的槐树郁郁葱葱,透出几分古韵。向市中心远望,环岛上的石塔巍峨耸立,地基与当时的四座城楼齐高,让人感受到市中心的高地。城市向南扩展,面积不断扩大,高楼林立,商业繁荣,街道宽阔,交通便利,地铁直达京城。顺义八景中,许多景点都在老城区,可见文化底蕴之深厚。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